-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明代宮廷典制史-(全二冊)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3400497
- 條形碼:9787513400497 ; 978-7-5134-0049-7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明代宮廷典制史-(全二冊) 本書特色
《明代宮廷典制史(套裝上下冊)》:明代宮廷史研究叢書。
明代宮廷典制史-(全二冊) 內容簡介
中國古代宮廷典制,包括宮室建制、內侍機構、儀衛體制、宮廷禮制等各種相關制度,而宮廷典制體系的核心無疑就是一個“禮”字。明朝處于中國帝制時代的后期,其宮廷典制與先前各朝相比,在基本精神一致的前提下,大量地以朝廷禮儀法規的形式制定和頒行。
《明代宮廷典制史》系“明代宮廷史叢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叢書”中份量*大、涉及內容*為龐雜的一部學術論著。它比較全面系統地論述了明宮典制史中的諸多細節,包括登極、冊立、祭祀、婚冠禮、教育、修書、軍禮和喪葬儀制等,以及與此相關的宴享、樂舞、宮室、寶璽、符牌、儀衛、服飾、車輅等等。并首次將未列入典制記載,實際上已從慣例向典制過渡的宮廷常儀等內容發掘出來,分別加以敘述。同時,書中每一章又包括了這一題目涉及的幾乎所有內容,例如宮廷軍禮部分不僅包括了親征、遣將、大閱、奏凱、獻俘等內容,還包括了明代后期出現、明末盛行的賜尚方寶劍之制。可以說,囊括了宮廷典制的絕大部分內容。
全書由海峽兩岸二十余位知名學者分別執筆,內容絕大部分根據《大明會典》和《明史》的相關部分撰寫,所不同的是增加了作者個人的研究成果,而并非史書的簡單摘抄。每位作者都是對相關問題有著深入研究的專家,這也決定了本書在今后若干年內,具有難以突破的權威性。
明代宮廷典制史-(全二冊) 目錄
**節 明以前宮廷典制發展概述
一 先秦:古代宮廷典制的萌芽與奠基
二 秦漢:統一帝國宮廷典制的形成
三 魏晉南北朝:分裂時代宮廷典制的演進
四 隋唐:帝制時代宮廷典制的整合與發展
五 兩宋:宮廷典制的漸趨完善和成熟
六 遼金元:宮廷典制中“國俗”與“漢儀”的交融
第二節 明代宮廷典制在中國宮廷典制史上的地位
第三節 明代宮廷典制的結構、功能及其演變
一 結構與功能
二 發展與演變
第四節 明宮典制史研究綜述及本書的特點與方法
一 明代宮廷典制史研究成果綜述
附:相關論著目錄
明代宮廷典制史-(全二冊) 節選
《明代宮廷典制史(套裝上下冊)》內容簡介:宮廷史是歷史研究中一個非常重要而又比較特殊的內容。故宮即紫禁城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宮,在長達491年的歲月中,先后有24位皇帝在這里生活和執政。始建于明永樂時期的紫禁城,雖然在清代有過不少改建、重建和新建,但總體上仍保持著初建時的格局,并保存有部分明代建筑與明宮文物。因此,研究明清宮廷史是故宮博物院的優勢和責任。但長期以來,我們在清宮史研究方面成果比較顯著,而對于明宮史的研究則相對薄弱。從故宮學的視角和要求來看,深入開展明宮史研究,不僅對于研究中國歷史很有益處,而且對于發掘故宮的豐富內涵,推動博物院事業的發展,也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從2005年開始,故宮博物院采取多種措施加強明代宮廷史的研究,《明代宮廷史研究叢書》就是其中的一項重要成果。
明代宮廷典制史-(全二冊) 相關資料
插圖:喪禮中的吊賻之禮主要是皇帝、中宮和皇太子對官員、王公、公主,以及地方社會的兇禮的處理方式,主要內容包括受藩王訃奏儀、為王公大臣舉哀儀、中宮為父祖喪儀、遣使吊喪儀式等,這些喪葬禮儀不屬于典型的宮廷喪葬儀,可以被看作是宮廷喪葬禮的附屬禮。喪禮的另一項重要內容是謁祭陵廟和忌辰之禮。明制規定,帝、后去世以后合葬于皇陵,明朝陵寢除太祖孝陵在南京,建文帝無陵,景帝另建陵以外,其余十三帝均于天壽山建陵寢。其選址常常選擇風水寶地,不僅體現對死者的崇敬,也表示對后代皇帝的庇佑。陵寢建筑仿照帝后生前居所,建立起規模宏大的寢殿,象征死者如生者一樣享受陰間一切榮華富貴。每年于固定時日均遣官行禮,有時皇帝也親自率領后妃躬行禮儀。如果說宗廟祭祀主要以體現帝系為目標,那么陵寢祭祀則側重于展示對皇室親緣關系的紀念。明初謁陵不定期而行,除了具有伸展孝思之意以外,還有很多豐富的內涵,如通過親自和派遣皇子謁陵達到了解民情,教育皇子的功用,或通過謁陵體現皇權之合法性。明初謁陵于南京,仁宗以后,因遷都北京,故拜謁天壽山各陵寢之制形成,而謁陵活動也兼有許多其他的目的,如宣宗、英宗時,謁陵兼校閱軍容,武宗借謁陵巡幸游玩等等。嘉靖時期,世宗對謁陵格外熱衷,拜謁陵寢成為制度化的禮儀規范,凸顯了它的禮儀性特征。到萬歷時期,神宗更是承繼嘉靖時期確立的定期謁陵之制,多次舉行謁陵祭禮。為了表示哀思父母之情,明制還規定,在皇帝忌辰之日謁陵以紀念,這一制度從明太祖朱元璋時期就已經開始實行,永樂時期規定,忌辰之日,不鳴鐘鼓,不行賞罰,不舉音樂,禁屠宰,其儀式充滿了哀思之情。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回憶愛瑪儂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