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文化演繹中的圖像-中國近現代文學/美術個案解讀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8067032
- 條形碼:9787218067032 ; 978-7-218-06703-2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文化演繹中的圖像-中國近現代文學/美術個案解讀 本書特色
本書采用圖文并置方式,打破傳統意義上關于文學藝術的界線劃分,對相關個案不作文學或美術學意義上的解讀,而是作敘事學、符號學意義上的文化符碼分析,以發生于19世紀末至20世紀的10個文學、藝術個案為中心,考察近代文學藝術敘述中的文化演繹問題。書中認為,這一時期中國社會發生了結構性震蕩,這種震蕩使幾千年穩定的封建文化體系悄然瓦解,文化經歷了一個被重新組織、編碼、解釋、賦予意義的過程,近代文學藝術在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文化演繹中的圖像-中國近現代文學/美術個案解讀 目錄
1 導論:近現代文化演繹中的“圖像”
“畫報”與“繡像”:作為一種敘事樣式的圖像
圖像的符碼化:海派媒體圖像的“女性”主題
城市鏡像:圖像背后的物質——視覺——心理置換
25 **章 文化象征?自我指涉?——圖像中的女性形象
26 個案一 晚清至民國時期海派雜志“仕女”插圖的文化脈象
確立模式:吳友如與“百艷圖”
走向抽象:葉靈鳳與“莎樂美”
重回脂粉世界:郭建英的“摩登女郎”
逆向演繹:張愛玲的“丑女”
結論:海派媒體圖像文化演繹的軌跡
52 個案二 私人的?公共的?——早期女性肖像照/生活照的含義生成
清宮佳麗:表演與擺拍、起步與定位
目錄
文化演繹中的圖像(終)
照相館與早期的滬上“花照”
“封面女郎”:虛擬與真實
你的“良友”:視覺說服與視覺認同
結論:被消費的早期女性肖像照
74 個案三 “自我”的真相:民國時期的女性自畫像
**代科班美術女性與自畫像
眷戀與憐惜:潘玉良的自畫像
精神獨白:蔡威廉的自畫像
自我探尋:民國女子的自畫像
A. 從中國老家庭里走出來的現代閨秀
B. 受過“五四”洗禮的新女性
C. 現代主義氣息中的城市女子
結論:自我寫真與女性表達
112 附錄1 珂勒惠支與弗里達:從自畫像看女性表達的兩種途徑
我是母親:珂勒惠支自畫像
我是女人:弗里達自畫像
殊途同歸
128 附錄2 丑女自畫像:張愛玲的漫畫
臨摹生命的圖案
一雙繡花鞋
蹦蹦戲里的花旦
長不大的“男嬰孩”
文化演繹中的圖像(終)
138 附錄3 從經驗走向超驗:關于喻紅
148 個案四 介入世界的兩種方式:《丁玲》與《對照記》對讀
童年、家族根脈及個人身份
關于“母親”
面對男性的世界
兩種女子,兩個世界
168 附錄4 冰心·丁玲·張愛玲:“五四”女性神話的終結
冰心:建構神話
丁玲:重構神話
張愛玲:解構神話
184 個案五 自然生態想象中的女性與美:從竹久夢二到林墉
191 第二章 圖文對讀:譯介、圖式及文化的異質制衡
192 個案六 魯迅、郁達夫、葉靈鳳、趙家璧與1933 年麥綏萊勒木刻
集的譯介
1933 年:麥綏萊勒木刻畫的走進中國
一個系列故事,四種讀法
階級壓迫主題?個人欲望主題?城市流浪主題?市井男女主題?
——多元解讀的背后
譯介的多種可能性及其文化約束關系
文化演繹中的圖像(終)
220 個案七 面對“月份牌”的新中國年畫
月份牌年畫的登臺與近代年畫的城鄉分道
左翼文藝大眾化潮流中的鄉土回歸與解放區年畫的圖式定型
工農樣式的引領主流與“新年畫”的陷入窘境
大眾制衡與“月份牌”樣式的卷土重來
240 個案八 演繹與重建:20 世紀中國美術的人文圖式
抽象的人與具體的人:“藝術為人生”與“藝術為大眾”
集體的人與理想的人:藝術為政治與為時代
存在的人與欲望的人:藝術為誰和為什么
266 附錄5 歷史視域中的“紅色經典”
274 附錄6 藝術:以成長的背景重構——“卡通一代”的追求
281 第三章 雅俗僭越與文化博弈
282 個案九 1900—1930:雅俗制衡與文學的價值重建(以四組歷史個
案為例)
《新小說》到《玉梨魂》:20 世紀初文學雅俗系統的重建
《小說月報》與《禮拜六》:“五四”精英文化語境中的雅俗制衡
先鋒性與通俗性的交疊:滬上唯美/頹廢派、新感覺派的雅俗同體
“京”“海”二維:鄉土之雅與城市之俗
文化演繹中的圖像(終)
300 個案十 1924—1926:生存夾纏與中期創造社的海派變異
引論:創造社是海派群體?
落腳上海:選擇及起點
成立出版部:利益覺醒及重新洗牌
從《創造周報》到《洪水》:“一條惡狗”式的定位
《幻洲》等的轉調:從個人主義的“叛逆絕叫”到城市主
義的“潑皮垮掉”
結語:城市文化邏輯規約與創造社的海派變異
326 個案十一 “詩怪”與“泰斗”:從李金發的際遇看早期現代主義藝術
在中國的困境
巴黎的兩個面:詩與雕塑
水土不服:李詩在國內的遭遇
事關飯碗:藝術與生存
雙重剪輯:現代主義藝術家在中國的困境
353 后 記
“畫報”與“繡像”:作為一種敘事樣式的圖像
圖像的符碼化:海派媒體圖像的“女性”主題
城市鏡像:圖像背后的物質——視覺——心理置換
25 **章 文化象征?自我指涉?——圖像中的女性形象
26 個案一 晚清至民國時期海派雜志“仕女”插圖的文化脈象
確立模式:吳友如與“百艷圖”
走向抽象:葉靈鳳與“莎樂美”
重回脂粉世界:郭建英的“摩登女郎”
逆向演繹:張愛玲的“丑女”
結論:海派媒體圖像文化演繹的軌跡
52 個案二 私人的?公共的?——早期女性肖像照/生活照的含義生成
清宮佳麗:表演與擺拍、起步與定位
目錄
文化演繹中的圖像(終)
照相館與早期的滬上“花照”
“封面女郎”:虛擬與真實
你的“良友”:視覺說服與視覺認同
結論:被消費的早期女性肖像照
74 個案三 “自我”的真相:民國時期的女性自畫像
**代科班美術女性與自畫像
眷戀與憐惜:潘玉良的自畫像
精神獨白:蔡威廉的自畫像
自我探尋:民國女子的自畫像
A. 從中國老家庭里走出來的現代閨秀
B. 受過“五四”洗禮的新女性
C. 現代主義氣息中的城市女子
結論:自我寫真與女性表達
112 附錄1 珂勒惠支與弗里達:從自畫像看女性表達的兩種途徑
我是母親:珂勒惠支自畫像
我是女人:弗里達自畫像
殊途同歸
128 附錄2 丑女自畫像:張愛玲的漫畫
臨摹生命的圖案
一雙繡花鞋
蹦蹦戲里的花旦
長不大的“男嬰孩”
文化演繹中的圖像(終)
138 附錄3 從經驗走向超驗:關于喻紅
148 個案四 介入世界的兩種方式:《丁玲》與《對照記》對讀
童年、家族根脈及個人身份
關于“母親”
面對男性的世界
兩種女子,兩個世界
168 附錄4 冰心·丁玲·張愛玲:“五四”女性神話的終結
冰心:建構神話
丁玲:重構神話
張愛玲:解構神話
184 個案五 自然生態想象中的女性與美:從竹久夢二到林墉
191 第二章 圖文對讀:譯介、圖式及文化的異質制衡
192 個案六 魯迅、郁達夫、葉靈鳳、趙家璧與1933 年麥綏萊勒木刻
集的譯介
1933 年:麥綏萊勒木刻畫的走進中國
一個系列故事,四種讀法
階級壓迫主題?個人欲望主題?城市流浪主題?市井男女主題?
——多元解讀的背后
譯介的多種可能性及其文化約束關系
文化演繹中的圖像(終)
220 個案七 面對“月份牌”的新中國年畫
月份牌年畫的登臺與近代年畫的城鄉分道
左翼文藝大眾化潮流中的鄉土回歸與解放區年畫的圖式定型
工農樣式的引領主流與“新年畫”的陷入窘境
大眾制衡與“月份牌”樣式的卷土重來
240 個案八 演繹與重建:20 世紀中國美術的人文圖式
抽象的人與具體的人:“藝術為人生”與“藝術為大眾”
集體的人與理想的人:藝術為政治與為時代
存在的人與欲望的人:藝術為誰和為什么
266 附錄5 歷史視域中的“紅色經典”
274 附錄6 藝術:以成長的背景重構——“卡通一代”的追求
281 第三章 雅俗僭越與文化博弈
282 個案九 1900—1930:雅俗制衡與文學的價值重建(以四組歷史個
案為例)
《新小說》到《玉梨魂》:20 世紀初文學雅俗系統的重建
《小說月報》與《禮拜六》:“五四”精英文化語境中的雅俗制衡
先鋒性與通俗性的交疊:滬上唯美/頹廢派、新感覺派的雅俗同體
“京”“海”二維:鄉土之雅與城市之俗
文化演繹中的圖像(終)
300 個案十 1924—1926:生存夾纏與中期創造社的海派變異
引論:創造社是海派群體?
落腳上海:選擇及起點
成立出版部:利益覺醒及重新洗牌
從《創造周報》到《洪水》:“一條惡狗”式的定位
《幻洲》等的轉調:從個人主義的“叛逆絕叫”到城市主
義的“潑皮垮掉”
結語:城市文化邏輯規約與創造社的海派變異
326 個案十一 “詩怪”與“泰斗”:從李金發的際遇看早期現代主義藝術
在中國的困境
巴黎的兩個面:詩與雕塑
水土不服:李詩在國內的遭遇
事關飯碗:藝術與生存
雙重剪輯:現代主義藝術家在中國的困境
353 后 記
展開全部
商品評論(41條)
書友推薦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史學評論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姑媽的寶刀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推拿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