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資本市場中國經濟的鋒刃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8620237
- 條形碼:9787508620237 ; 978-7-5086-2023-7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資本市場中國經濟的鋒刃 本書特色
《偉大的博弈》譯者祁斌牽頭主編!中國證監會研究中心攜手資本市場頂級專家權威打造!《資本市場:中國經濟的鋒刃》一部凝聚精英智慧與心血的大乘之作!《資本市場:中國經濟的鋒刃》一部深刻剖析資本市場的活教材!《資本市場:中國經濟的鋒刃》各國經濟體互相博弈,資本市場必將成為推動中國崛起的重要力量!
資本市場中國經濟的鋒刃 目錄
資本市場中國經濟的鋒刃 節選
《資本市場:中國經濟的鋒刃》介紹資本市場,作為一個新興市場,在融資、優化資源配置等方面對我國經濟的發展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該如何建立一個強大的資本市場?中國證監會研究中心組織國內**級的經濟學家和業內精英深入剖析、暢談后危機時代下的資本市場,對中國的投資銀行、衍生品市場、PE市場、債券市場、基金市場、創業板市場等提出了深刻獨到和權威性的見解,是業內精英思想和智慧的體現。 對我國資本市場的功能思考,對我國資本市場結構綜合分析、對比發達國家資本市場的成熟制度,為我國發展、完善資本市場提供指導依據。深入剖析中國發展資本市場的內部體制、外部環境、金融創新、國際環境等關鍵因素。 強大的資本市場必將成為推動中國崛起的重要力量。《資本市場:中國經濟的鋒刃》適合資本市場從業人員,包括政府部門和相關機構從業者。如證監會、銀監會、保監會、投行、銀行、證券、保險等。企業家、經理人、EMBA和MBA、對資本市場感興趣的從業人士。金融、經濟類大學研究機構從業人員。金融經濟專業的在校學生,立志投身中國金融市場的人士。其他對資本市場感興趣的社會讀者。
資本市場中國經濟的鋒刃 相關資料
第三講 一只名叫次貸的“蝴蝶”祁斌:中國證監會研究中心主任,中央黨校客座教授華爾街:冰河時代的恐龍這次金融危機的過程,大家都已非常熟悉了。2008年3月,美國的第五大投行貝爾斯登破產,當時人們認為這只是天邊的一片烏云,誰也沒有想到,這片烏云,預示著將來會有一場席卷全球的狂風暴雨。半年之后,金融危機開始深化,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宣布破產。同一天,美林證券被美洲銀行收購。三天以后,高盛、摩根士丹利轉為銀行控股公司。我們可以把這場危機稱之為華爾街的“冰河時代”的來臨。這讓我們想起恐龍的消失。恐龍在它生活的時代是主宰地球的動物,但是突然在很短的時間里消失了,為什么呢?因為氣候的變遷,冰河時代的到來,使恐龍滅絕了。這與華爾街的危機有一點兒相似,華爾街一直是世界金融體系的主宰者,但是今天的世界與以前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金融產品的高度復雜,杠桿率的無節制提高,各個金融子市場的相互影響,風險在全球范圍的廣泛傳播等,華爾街或許真的遭遇到了“冰河時代”。華爾街能不能適應這個新的時代,要看它自身的變革與應對了。更加讓我們震驚的是,隨后,金融危機從華爾街向外傳播,而且傳播的速度和范圍超出了我們的想象。2008年10月,金融危機傳到了歐洲,當時我到中央電視臺參加“直擊華爾街風暴”的節目。主持人馬洪濤先放了一段錄像給我們看,是前一天的“新聞聯播”中國際新聞的第一條:美國發生了金融危機,當時還沒有傳播到歐洲,歐洲搞了一個金融論壇,德國的財長在金融論壇上,發表了一段講話,他認為美國的金融霸主地位從此將一去不復返,世界金融體系正在向多極化轉化。主持人問我怎么看這段話。我說德國財長說的是對的,世界金融體系確實正在向多極化轉化,中國將會成為多極化金融體系中非常重要的一極。但是到現在為止,還沒有人能說美國的金融霸主地位從此消失了。同時,他的潛臺詞是說,美國不行了,歐洲人應該上臺了,或者是德國人將成為新的世界金融霸主。盡管美國出了這么大的問題,但是我們實在沒有太多理由相信歐洲的金融體系會比美國先進。事實上,三天之后,德國所有的銀行都破產了,并全部被國有化。現在回頭看,這仍然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一個大國,世界第四大經濟體的財長,在自己的金融體系行將崩潰的前三天,還以為自己的新時代已來臨了,說明了什么問題呢?至少說明了現代金融體系的雙面性,它在高度發達的同時,又具有高度的脆弱性;還說明現代金融風險的難以預測性和破壞力。隨后德國、英國、法國等國家全部都出現了問題。冰島甚至已到了國家破產的邊緣。俄羅斯的股市在很短的時間內跌去大半,緊接著危機向亞洲傳播,如韓國、巴基斯坦等,在每一次亞洲危機中韓國都是首當其沖的,因為韓國人的投資文化比較投機。緊接著拉丁美洲也出現問題,最后在全世界范圍內,幾乎所有的國家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次貸市場的規模到底有多大呢?次貸市場是不到2萬億美元的規模。這就是為什么當時大家覺得次貸問題不大,因為美國的GDP 是14萬億美元。大家覺得就算是美國1/7的GDP不要了,也沒有什么大問題。但是現在的損失是多少呢?全球經濟陷入停滯,這已經無法用錢來計算了。次貸危機爆發后,我們有些學者說,我們的金融體系比較穩健,沒怎么受到影響,說明我們監管得比較好。那么這次危機中全球哪些國家受到的影響最小呢?我們能想到的第一個是古巴,第二個是朝鮮。但這絲毫不能證明這兩個國家的金融體系比較健全,或者說他們的金融監管比較有效,而恰恰是因為他們比較落后,比較封閉。金融危機中我們國家損失好像比較小,一方面,我們要為近年來金融體系建設的偉大成績感到驕傲;另一方面我們也很謹慎,要從比較辯證和客觀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我在北大做演講的時候,給學生看的一張照片,什么叫“金融危機下的大熊貓”?這是在新浪網上某一天的頭條新聞。我們中國有很多大熊貓是長期旅居海外的,在日本、美國、歐洲的一些國家的動物園里被全世界的游客觀賞。當然有一些是我們出租給他們的,我們給美國的熊貓是每年租金100萬美元。后來發生金融危機,美國財政吃緊,就跟中國商量,看能不能給打點折,最后是打了5折。所以我們看到,此次金融危機的影響深遠,不僅華爾街的高管要減薪,大熊貓都減薪了。一只名叫次貸的“蝴蝶”可能很難有什么事實比華爾街本身的經濟附加值更能證明現代經濟中金融產業的重要性了。華爾街處在紐約曼哈頓島的南端,這個地方很小,只有17平方公里。但是這么一個小小的地方承載的金融市場的市值是巨大的,美國股市的市值是美國GDP的150%,債市市值是美國GDP的200%,也就是說這么小的地方,承載了美國GDP350%的虛擬經濟。與此相比,微軟的廠房當然不止17平方公里,它的市值只是美國GDP 的1%,由此可以看出金融服務業的重要性。像美國這樣一些發達國家,過去的幾十年里不斷地放棄一些產業,比如說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拖拉機和其他制造業,逐步轉移給了亞洲“四小龍”;又比如說七八十年代的芯片和計算機相關的一些產業,逐步讓位給了日本和韓國,但是它從來不會放棄投資銀行,說高盛不做了,讓給中國人做吧,這不可能,為什么呢?因為投資銀行和金融服務業是附加值最高的。另外一個附加值很高的產業就是好萊塢。但是這兩個產業都有一個致命的弱點,或者叫做“阿喀琉斯之踵”。金融服務業的“阿喀琉斯之踵”就是金融危機,好萊塢的“阿喀琉斯之踵”就是盜版。次貸危機與“9?11”事件2004年,我在翻譯了《偉大的博弈》一書后,曾與原書的作者戈登有過一次對話,其中部分內容也收在書里了。他開玩笑說,“9?11”事件發生了,說明拉登沒有經濟學知識,如果說拉登有經濟學知識的話,他就不會選擇去撞世貿中心,因為世貿中心不是美國經濟的心臟。他說拉登應該去撞紐約證券交易所。因為美國經濟的主體都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交易,如果打擊了紐約證券交易所,那么美國經濟就會陷入癱瘓。他講的有一定道理,但是也并不完全準確,因為,實際上紐約證券交易所也不是美國的心臟,你即使撞了紐約證券交易所,它只是金融市場交易的物理載體,可以很快重建,丟失的交易數據都有異地備份,高盛和美林照樣做生意,金融機構安然無恙。但是你發現,這一次是美國經濟的心臟自己出了問題。也就是說,這次危機的特點是,突然之間,所有的金融機構全部都面臨破產。以前想象高盛會破產,這次如果美國政府不進行救助,高盛肯定會破產。高盛、美林、摩根士丹利這些金融機構突然再也不信任彼此了,資金拆借的利率達到上千個基點,這個心臟幾乎停止跳動了。鄧小平曾經講過一段話,金融是現代經濟的心臟。心臟是身體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當你心臟好的時候,你可能體會不到它的重要。你體會到它的重要可能就是出了問題的時候。“9?11”之后,全世界只有美國在忙乎,一會兒去打阿富汗,一會兒去打伊拉克,這次,雷曼兄弟倒閉后不到40天,全世界所有重要國家的元首全部坐到一起,共同商議對策,可見此次危機的影響之大。美國社會長期存在著所謂華爾街和主街的矛盾,華爾街代表金融服務業,主街代表傳統制造業。美國制造業工人的收入平均每年是三四萬美元,而在2007年年底,高盛全體員工的平均年薪是60萬美元。所以我們看到,所有描寫華爾街的電影沒有一個說它是好的,都是在諷刺挖苦它。但是我們發現華爾街出了問題,底特律三大汽車公司突然要面臨破產, 為什么呢?因為心臟不跳了,所以胳膊腿就都不行了。怎樣理解次貸危機的本質呢?我們看這次危機,大家通過各種各樣的書籍報刊看到,專家學者都有很多很好的觀點。這里我想用三個主題詞來幫助大家理解這場危機。蝴蝶效應第一個主題詞叫做“蝴蝶效應”,它來源于物理學的名詞。我原來是學物理的,1988年,當時國際物理學界出了一個新的分支叫非線性動力學。這個理論最直接的一個詞就是蝴蝶效應。它是說亞馬遜河畔的一個蝴蝶扇動翅膀,有可能引發很多蝴蝶一起扇動翅膀,傳遞到千里之外后,可能就是一場颶風。全世界都覺得這個理論很有意思。當時也在實驗室當中模擬出了這個情景。但是大家認為這充其量是一個物理學家在實驗室里的臆想。但是誰也沒有想到,20年以后,蝴蝶效應被次貸危機徹底地應驗了,而且是在全球最大的范圍內,以最夸張的方式,毫無懸念地應驗了。次貸危機幾乎影響到了所有人的生活,而這個世界上的大部分人是第一次聽到“次貸”這個詞。青萍之末第二個主題詞是“青萍之末”。如果我們想要找一個最簡潔的詞語來形容整個次貸危機的發生過程,可能沒有什么能夠超過我們古人的了:楚國的詩人宋玉有一首風賦,起首第一句話叫做“夫風發于地,起于青萍之末”,青萍之末是什么意思呢?是指水草的末端。水草的末端開始微微地顫動,可能一場暴風雨即將來臨。宋玉的意思是說,很多大的社會事件和自然災害,都是從很小的地方開始發端的。次貸危機是一場在不知不覺中發生發展直至釀成大禍的過程。今天我們大家都在說美國的監管者監管不力,說投行、評級機構、商業銀行,但是我們發現其實很多投資者包括機構投資者也都在這個過程中利令智昏、唯恐落后,而且我們發現整個次貸證券化的過程居然源于一個很好的“居者有其屋”的愿望,而且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起到了拉動經濟發展、活躍金融市場的積極作用。那么究竟錯在哪里呢?可以說,整個次貸的起源可能要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當時美國經濟陷入滯漲。里根政府上臺,致力于經濟自由化,美國政府要實現“居者有其屋”的政治理想,商業銀行緊緊跟上,開始大量發放次級貸款,這當然符合它自身的商業利益,因為所謂次貸,就是給資質不良的客戶貸款,當然收取的利息也就是比較高的。但是,商業銀行在發放次貸的過程中,會有隱隱的不安,因為這些貸款會是潛在的不良貸款,于是商業銀行決定把它們賣掉,賣給誰呢?投資銀行。投行經歷了20世紀80年代轟轟烈烈的并購和90年代的互聯網上市,次貸證券化正好給它提供了一個新的機遇,于是,投行欣然地參與了進來。投行把這些貸款證券化,有一點像把西紅柿做成西紅柿醬,或者把各種牛奶攪拌在一起做成不同等級的奶粉,因為來源過于復雜。提純的過程一般老百姓也看不清楚,就需要一個評級公司或質檢單位給提純出來的最好的產品打上一個3A 的標簽,這一步叫MBS;剩下的奶渣舍不得扔,倒進一些新的牛奶再去提純,提純出來新的3A 級產品,這一步叫CDO;這個過程再重復一遍,叫CDO 平方。據說還有三次方的。最后這些有毒證券賣給了全世界各地的投資者和養老金。看不清楚這些債券的投資者相信了穆迪的3A 評級,實在不信的,還有AIG 來賣你一個保單,如果這些產品出了問題,他們負責賠償,這就是著名的CDS。最后,沒有買次貸產品的人也開始炒這些保單,CDS 的名義價值炒到了62萬億美元,相當于全球GDP 的總和。上一次發生類似的瘋狂是1989年,日本經濟在泡沫的最高點,東京市中心的一座五星級酒店叫帝國花園,它的價值超過了美國加利福尼亞全州的地產價值,日本最后的崩潰一定在所難免。所以,此次次貸危機是一個全社會集體參與、集體狂歡,一旦過了臨界點之后,最后必定集體崩潰的過程。投行欣然地參與,賺得缽滿盆滿,最后雷曼賬上的次貸產品的價格一瞬間跌去90%,而它的資金杠桿率是30倍,據說表外的杠桿率是200倍,百年老店一瞬間灰飛煙滅;商業銀行是次貸之父,把次貸賣給了投資銀行,但看到投資銀行用次貸制造出來的絢麗多彩的證券化產品天天上漲,終于守不住晚節一頭沖進去買了,最后死于次貸;20世紀70年代,評級公司還小得可憐,穆迪一共才七八個人,伴隨著資產證券化產品的擴張,穆迪迅速實現了擴張。到了2005年,美國的評論家說“世界上有兩個超級大國,一個叫美國,一個叫穆迪。美國這個超級大國還不太好使,因為還有其他4個常任理事國的掣肘,而穆迪則是可以指哪兒打哪兒,它給誰降級誰都受不了”。現在,穆迪的員工在法庭上接受審判時承認,2008年的這個時候,他們可以把“任何一頭母牛”評為3A 級的證券,而且,只需要一個上午就可以把所要的數據準備好。這已經完全是指鹿為馬了。當然,還有美聯儲提供了過度的流動性,監管機構的玩忽職守等多種因素共同的作用等。次貸危機的結果是,所有的一切事與愿違,危機的前后,世界倒了一個個兒:“居者有其屋”的夢想帶來了千百萬人的流離失所;過去幾十年一直是美國經濟引擎的華爾街,把全球經濟帶到了停滯的邊緣;曾是美國最重要國際競爭力的金融創新,變成了大規模金融殺傷性武器。人性之弱第三個關鍵詞是“人性之弱”。所有金融危機的產生都來源于人性之弱。人性之弱最大的有兩個,就是恐懼和貪婪,貪婪導致了泡沫的產生,恐懼導致了崩盤的產生。怎么去把握這個平衡是非常微妙的。我們可以看到在這次次貸危機中美國出了一個很重要的事件,就是麥道夫事件。美國人現在開玩笑說,2008年,美國出了兩大名人,第一名是奧巴馬,第二名就是麥道夫。麥道夫事件給我們的啟示不在于他一個人赤手空拳就騙了700億美元,也不是說他用的是最簡單的騙術,而是他所有的投資者都是大投資者。我們證監會為什么要存在,因為要保護中小投資者,因為中小投資者是“unsophisticated investors”,即不夠成熟的投資者,而麥道夫的投資者是誰呢?瑞士銀行、國際奧委會的基金會等,這些大投資者,這樣的金融機構竟然會相信有一個基金能夠每個月回報1%,每年回報10%,長達20年,怎么解釋呢?只能是利令智昏了。更加令人震驚的是,據說他的一些投資者承認,當初之所以愿意把錢投給麥道夫,是因為他們相信麥道夫能夠從事內幕交易。而我們知道,內幕交易在美國金融市場上是非常嚴重的犯罪,最近兩次因為內幕交易獲罪的是安然和世通的董事長,他們分別被判了24年和25年。而現在,麥道夫面臨的刑期是150年,而他今年已經70歲了,沒希望出來了。為什么這種集體參與的社會事件那么難于自我糾偏呢?2008年11月,我去華爾街訪問,我把一些從事CDO、CDS 產品交易的中國人請過來一起聊,我問過他們,一個不到2萬億美元的次級債券市場,為它擔保的市場CDS 規模達了62~68萬億美元,你們沒有覺得很危險嗎?高盛的一個交易員跟我說,他2008年2月的時候就覺得不行了,就出來了,但是3月又回去了,為什么呢?因為其他人都在里面。所以我們說,這種事情有一點像帶火的列車下山,只有撞在南墻上才能夠停下來。海面下的三座冰山次貸危機是不是一個偶然事件?金融危機剛發生時,有一個記者問我怎么看,我說華爾街在過去的十幾年中,悄悄地發生了一些重要的變化,使之走上了不歸之路,次貸危機實際上是偶然當中的必然。我把它稱為海面下的三座冰山,而次貸只是海面上的一塊浮冰。第一座冰山我把它稱為“投行模式激進轉型”。投行是做什么的?傳統的投行是提供服務,收取傭金,最典型的是IPO。比如說福特搞了50年,高盛來了,說我幫你IPO 吧。結果高盛就拿走了7%,福特的工人很生氣,你們這些資本家幫我上市一下就拿走了7%。但是華爾街說我覺得還不夠。因為我早知道你要上市了,去年我就可以戰略入股了,這樣的話,我就可以直接翻10倍,所以從投行衍生到了PE,也許本來就應該是投行的一個發展方向。過去幾年PE 在美國得到了非常大的發展。以至于有一年高盛的盈利中有85%是來自于PE 投資的。這雖然嚴重地違背了它當初堅持業務分散化的原則,卻也無可厚非,但是這種轉型如果結合上幾十倍的杠桿率,就非常危險了。二級市場發生了同樣的事情,投行的自營越做越大,如果結合高杠桿,就幾乎要翻船了。投資銀行把自己從相對風險比較小、回報也還可以的商業模式,向前推進一步,做得更加極端,把自己做成了一個對沖基金。2001年,高盛的前總裁約翰?桑頓到清華來教書時告訴我,高盛已經悄悄地把自己變成了一個對沖基金,讓我非常驚訝,試想如果用沖浪的方式去開航空母艦的話,會怎么樣呢?早晚是要翻船的。在隨后的幾年中,幾大投行都悄悄地把自己變成了對沖基金,大家都在以沖浪的方式開航空母艦。如果說沒有次貸的話,會發生什么?很可能會在任何一個地方崩潰,比如說石油期貨。2008年曾達到每桶150美元,劍指每桶200美元,后來曾跌到每桶40美元以下,如果說你借了30倍的錢炒石油期貨,你賭它要漲到每桶200美元。你想象一下會怎么樣?第二座冰山我把它稱為“金融創新劍走偏鋒”。美國是一個創新主導的國家,這是它的長處。簡單地說,世界上有兩種截然不同的金融發展模式,一種是東京模式,一種是紐約模式。東京模式是說在東京市場上,證券的定義或者是股票,或者是債券。如果不是的話,日本通產省要審批,審批周期很長,所以很多金融創新最后就不了了之了。而紐約的發展模式,一句話概括,就是“陽光下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證券化”。舉一個例子,比如說美國的好萊塢非常發達,原因很多,大家說美國的導演、演員大腕云集,這只是其中一個原因,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美國的金融服務業很發達。這兩者之間有什么關系?很簡單,如果說你有一個非常好的點子,你想把它變成電影很困難,因為你沒有演員也沒有導演。這個時候高盛來了,他說我給你做一個情景假設,假設明年你的電影上映了,第一個月的票房收入是1億美元;第二個月是2億美元;第三個月你可以拿到3億美元,那么依托于這個未來的現金流,你可以發行一個資產證券化產品,一下就可以募到30個億,可能還會有銀行給你貸10個億,那你可能就會一下拿到了40億美元。你手里有40億美元,張藝謀可能就會自己來找你了,然后說,我再給你介紹一個演員叫章子怡,那么這個事情就辦成了。如果說最后你的電影放映的時候第一個月的票房收入就有2億美元,那么買你資產證券化產品的老百姓就都發了財,大家皆大歡喜。但是如果說這個電影最后沒有被批準放映,那就麻煩了,所有買你資產證券化產品的老百姓就會損失慘重,貸款給你的這家銀行就會破產了,這樣傳遞下去,可能會因為一個電影沒有拍成,就會引發一場小小的金融危機。在高杠桿化的今天,這不是完全沒有可能。所以,當證券化伸向社會的每一個角落的時候,如果不加甄別,總會有一個西瓜實際上是地雷,這次,次貸成為了這個地雷。第三座冰山我把它稱為“信用消費危如累卵”。為什么呢?美國社會在過去的十幾年中,信用消費愈演愈烈,直至無法收拾。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一些小事就可以讓我們一目了然。1992年我剛到美國留學的時候,第一件事是要申請信用卡。但那時候申請信用卡是很麻煩的,尤其是一個外國留學生,沒有工作,沒有信用歷史,銀行有很多的理由不相信你。留學生大概半年后可以拿到第一張信用卡,我記得我們那時拿到第一張信用卡時都很高興,和同學打電話時都問,你有沒有拿到信用卡啊。2000年,我們發現,剛到美國的留學生可以在一周之內拿到5張信用卡。8年之內,美國的信用體系完全失效了。為什么會這樣呢?美國的信用卡公司的盈利模式是這樣的,我們中國人每個月一般都要把當月信用卡的余額還掉,美國人是不還的,那怎么辦呢?他就順延,所以要付利息,利息是17%,所以美國信用卡公司的利潤率大致是17%,是一個高利潤率的行業。這樣的情況下,有1%、2%,甚至更高一點的壞賬率銀行都會覺得無所謂了,反之,它會把主要的精力放到去擴大自己的客戶數目,把持卡人數從10萬盡快變成100萬或1 000萬,于是就有了大家都瘋狂發信用卡的現象出現。但是這個運作的模式需要有兩個前提假設,第一個假設是經濟總體比較向好,多數人還得起錢;第二個假設是大部分人是有良知的。但我們知道,這兩個假設都是靠不住的,首先,經濟是不可能永遠向好的;其次,當經濟不好的時候,沒有錢的時候,大部分人是沒有良知的。有一張圖,畫的是在懸崖的尖上,有一座小樓,這個懸崖的名字叫次貸,然而,在這個小房子上又建了很多高層建筑,這就是次貸衍生出來的各種復雜產品。當根基一搖晃,上面所有的房子瞬間崩塌了,我見過的關于次貸的漫畫中,這張是畫得比較好的,它講清楚了次貸危機的發生、發展,就像懸崖上的這座小樓和它托起的建筑。次貸危機是一場百年難遇的大危機,但實際上小危機是層出不窮的。股民最愛說的就是美國有過黃金10年,為什么中國不能有黃金10年。仔細回憶一下,過去10年華爾街的所謂黃金10年也差不多發生過10次危機:1994年的墨西哥比索危機、1997年的俄羅斯債券違約危機、1997年的長期資本倒閉危機、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破裂、2001年的“9?11”事件、2002年的安然事件、2002年的世通事件、2007年的次貸危機、2008年的全球金融風暴,不多不少,正好10次。按照美國金融學家福古森的估計,自1870年以來,人類總共發生過148次金融危機。1870年到現在,139年,發生了多少次金融危機?148次,平均每年超過一次。……
資本市場中國經濟的鋒刃 作者簡介
祁斌,現任中國證監會研究中心主任,中央黨校客座教授。獲清華大學現代應用物理系學士學位、羅徹斯特大學生物物理碩士學位、芝加哥大學商學院MBA學位、清華大學經管學院數量經濟學博士學位。祁斌曾先后受聘于清華大學應用物理系、法國巴黎銀行、高盛集團。2000年4月,作為合伙人加入紐約Emergent Capital 風險投資和對沖基金管理公司;2000年10月,應中國證監會邀請,作為海外專家回國工作。資本市場頂尖級專家作者團隊:中國證監會研究中心主任 祁斌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研究部董事總經理 楚鋼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趙曉征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梁紅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高級經濟師 王東明嘉實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趙學軍嘉實基金副總經理、投資總監 戴京焦富國基金管理公司總經理 竇玉明華夏基金管理公司總經理助理、公司固定收益總監 楊愛斌鼎暉投資董事長 吳尚志聯想控股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 趙令歡中信資本首席執行官 張懿宸 深圳證券交易所副總經理 陳鴻橋
- >
山海經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