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中國伊斯蘭探秘——劉智研究(當代中國人文大系)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0122229
- 條形碼:9787300122229 ; 978-7-300-12222-9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伊斯蘭探秘——劉智研究(當代中國人文大系) 本書特色
《中國伊斯蘭探秘:劉智研究》是當代中國人文大系之一。
中國伊斯蘭探秘——劉智研究(當代中國人文大系) 目錄
中國伊斯蘭探秘——劉智研究(當代中國人文大系) 節選
《中國伊斯蘭探秘:劉智研究》介紹中國著名回族學者劉智(約1660-約1730年)的生活時代、生平著作、思想淵源和思想模式。他的宗教哲學思想,既非伊斯蘭教思想的再現,又非儒釋道的重述。《中國伊斯蘭探秘:劉智研究》系統探討“真”由先天到后天、由無形(性理)到有形(形器)的隱顯變化;“真光”的照明而有大世界(天體)和小世界(人);人的信仰根源于內光,人返歸“真”的基礎則為外光對內光的反照:以及他的宗教倫理思想、神秘思想以及劉智思想的載體及其體現。
中國伊斯蘭探秘——劉智研究(當代中國人文大系) 相關資料
根據劉智的思想,他肯定人性與神性的統一,是為了說明先天性理歷經九品人性以及鳥獸、草木、金石、溟渣后,“數窮理極,萬有歸根。仍必盡返而入于至圣之性,乃得以因至圣之性而歸于真宰之本然”①。人性如此,由人性決定了的人也必然如此。他所要表述的基本思想是信仰主義的,即現世的人唯有追隨至圣才得以認識真宰。既然人性源自神性,人性與神性兩者間是溝通的、統一的。從人的立場來看,則有神性與人性之別;因為人們很難說人性與神性相同。而從真宰的立場來看,則人性無外乎是神性的自我顯化或流行,其中沒有本質的區別。如果要說有什么區別的話,其區別則在于神性乃人性所從出之處;神性是一共性,各人所具有的人性則是個性;作為神性的共性,唯有通過作為人性的各個具體的個性而體現其活力、其存在;離開各個具體的人性,神性則無從顯化,他也只是神性而已。馬注對此做了如下的論述:“真主不離萬物,若離萬物,則萬物皆毀;靈命不離身體,若離身體,則身體皆死。無萬物,不能顯造化之全工;無身體,不能顯靈命之妙用;無靈命,不能顯真主之全品。”②因此,真主為顯他的自我之全品,他設立非我的存在是完全必要的。這也就是人們常常引用的《古蘭經》所說的人體中含有真主的“精神”的變通的說法。第二,人性決定人的品第等級。在劉智的思想中,人性與軀體的關系,猶如精神與物質的靈肉關系。人性作為軀體的主宰,是人在后天運動的原因。或者說,人的肉體因人的先天品性而存在、而活動。人性決定軀體的境地和狀態。軀體是被動者,人性則是主動者。表面上,盡管他主張人的氣性是由人在后天的愛惡、情欲決定的,盡管他認為人與真宰相通時,允許人有相對的自由(即他說的“半以天定,半以自由”),盡管他承認有“人為之事”,但在他那里,人在后天的品性,最終仍然是由人的先天品性決定的。就是說,他在后天的人品等級究竟如何,是圣賢還是智愚,是善良還是邪惡,如此等等,在他的先天九品顯化的等級中,已經早就規定好了的。后天的人只能在這個規定好了的大范圍內,從事有限的、相對的“自由”的活動。
中國伊斯蘭探秘——劉智研究(當代中國人文大系) 作者簡介
金宜久(1933-),男,安徽壽縣人。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術委員,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出版著作《王岱輿思想研究》、《伊斯蘭教的蘇非神秘主義》、《認識宗教》、《簡明伊斯蘭史》;主編《伊斯蘭教史》、《伊斯蘭教小辭典》、《伊斯蘭教》、《伊斯蘭教文化150問》、《當代伊斯蘭教》、《伊斯蘭教與世界政治》、《當代宗教與極端主義》;合著《伊斯蘭與國際熱點》。,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 >
推拿
- >
我與地壇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經典常談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二體千字文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