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每一次相遇都是奇跡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5727625
- 條形碼:9787505727625 ; 978-7-5057-2762-5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每一次相遇都是奇跡 本書特色
誠品、金石堂、博客來書店銷售冠軍!
臺灣暢銷書天后吳淡如*新力作!每次旅行,每回出走,都會有新的相遇──與人、與物、與景,或是與不會再有的心情和回憶。
喜愛旅行、喜歡在異域游蕩的吳淡如,珍視每一次的探險、放逐,也寫下每個令她難忘的相遇。
在南極的冰天雪地,與心中的夢想相遇;走訪丹麥,與蒼涼的自在相遇;在巴里島,與天地靈性相遇;來到京都,與逍遙相遇……
每一次相遇都是奇跡。在分享吳淡如的相遇之際,你也可以和她一樣,以同樣的眼光看待旅行中每次邂逅,或是人生旅途中的,每個相遇。
萬千粉絲翹首以盼,內地獨家首發!
臺灣暢銷書**人吳淡如親自攝影,記述旅行點滴,親訪丹麥、南極、威尼斯等地,與你一起發掘尋找自我的勇氣!
每一次相遇都是奇跡 內容簡介
旅行對于吳淡如,就像是一種注定的召喚。她總是克制不住想要出去走走的沖動,她既能享受一個人旅行的自由與浪漫,也能擁抱有伴同行的精彩。所有未知的國度、地域,她都充滿興趣;但也有幾個珍愛的、一去再去的地方。
旅行中所感受到的奇跡,都化做她生活與創作的養分。她也總是,盼望著下一次的出發,期待另一次的相遇。
在丹麥,她與蒼涼的自在相遇
在南極,與夢想相遇
在智利,與浪蕩的靈魂相遇
在京都,與逍遙相遇......
于是,她用細膩感性的文字、動人的照片,刻畫下這些旅行中邂逅的美麗奇跡。
每一次相遇都是奇跡 目錄
行也歡喜,停也快樂
因為丹麥,我與蒼涼的自在相遇
它有一種很奇妙的深度,曾經幫我打開一扇門,
而那一扇門,自從打開后,不管外在的世界如何變化,
它永遠不會被關上,永遠提供著一種蒼涼的自在感。
因為南極,我與夢想相遇
走著走著,我啞然失笑,
這南極跟我想象的不太一樣呀。
我想象中的南極,
是歐特斯壯烈地走出帳篷、
消失在茫茫大風雪中的南極呀……
因為智利,我與浪蕩的靈魂相遇
說實在的,就算是他年輕時總是披著黑斗篷的瘦削模樣,
也和“英俊”兩個字相距甚遠。
然而,他有著來自南方的明亮開朗性格,
又帶著詩人專有的淡淡憂郁,
使得他非常受歡迎。
因為巴黎,我與青春莽撞的愛欲相遇
二十五歲那年,巴黎以一種既溫暖又冷酷的姿態,
呈現在我的生命相簿里。
溫暖又冷酷,浪漫又現實──許多沖突的元素,
永遠在這個擁有千萬人的狹小城市里撞擊。
因為咖啡館,我與城市的眼睛相遇
在陌生的城市,窺看咖啡館里的人,
漸漸的,你會覺得這個城市與你熟悉了。
你用一種不打擾別人的方式,滲透進他們的秘密世界,比風還輕。
因為京都,我與逍遙相遇
想著──
冬日水光泛在古老石板路的京都,
夏日陽光曬得人皮膚隱隱作痛的京都,
還有秋日楓葉像失火般的京都,
春日櫻花慷慨灑人滿臉的京都……
因為巴厘島,我與天地靈性相遇
這里讓我找到一種很久沒有到來的安靜。
再容易急躁忙碌的人,也會在這樣的溫馨對待里安靜下來,
愿意和自己的身體獨處,和風聲水聲獨處。
因為四季流轉,我與生命中的各種滋味相遇
春、夏、秋、冬,各有各的美,
就像生命中
那些各有精采的風景。
因為威尼斯,我與寂寞激情的故事相遇
這個水鄉城市,在它陽光燦爛時,
如同一位穿著華服的雍容少婦;
在它陰雨蒙蒙時,足以在剎那間掀起
你生命中種種自以為早已遺忘的憂傷。
因為威士忌,我與靈魂知己相遇
喝到好的威士忌,就像是碰上了一個靈魂知己。
和一群好朋友共享好的威士忌,
更有一種“人生那么辛苦,只是為了這一朝的暢飲”的感覺。
因為游泳,我與奇妙的冒險相遇
在水里,我常幻想自己是一條海豚,
隨著洋流輕輕擺動著身體,
在遙遠而沒有邊界的藍色海洋里,什么也不想,只是嬉戲。
因為美味,我與云端的幸福相遇
我小心翼翼地將牛肉放進嘴里,
努力地將全副精神集中在味覺上,感覺它們的滋味。
是的,像云一樣的感覺,一朵有牛肉味道的云。
后記
旅行,既不安全也不適切
每一次相遇都是奇跡 節選
《每一次相遇都是奇跡》講述旅行對于吳淡如,就像是一種注定的召喚。她總是克制不住想要出去走走的沖動,她既能享受一個人旅行的自由與浪漫,也能擁抱有伴同行的精彩。所有未知的國度、地域,她都充滿興趣;但也有幾個珍愛的、一去再去的地方。旅行中所感受到的奇跡,都化做她生活與創作的養分。她也總是,盼望著下一次的出發,期待另一次的相遇。在丹麥,她與蒼涼的自在相遇在南極,與夢想相遇在智利,與浪蕩的靈魂相遇在京都,與逍遙相遇……于是,她用細膩感性的文字、動人的照片,刻畫下這些旅行中邂逅的美麗奇跡。
每一次相遇都是奇跡 相關資料
因為巴黎,我與青春莽撞的愛欲相遇 二十五歲那年,巴黎以一種既溫暖又冷酷的姿態,呈現在我的生命相簿里。溫暖又冷酷,浪漫又現實──許多沖突的元素,永遠在這個擁有千萬人的狹小城市里撞擊。初春,我終于又回到了巴黎。我用了“回”字。因為它對我意義非凡,被我視為心靈上的故鄉。當年離開時,曾經發誓,每年都要回去。但誓言總是變成空話,現實多么磨人。有好些年,我太忙,沒有時間造訪,平均起來,大約是三年一盼吧。這回,我通過網絡,租了一間塞納-馬恩省河左岸的公寓,三百年歷史的公寓──巴黎一間尋常公寓的身世,都比許多國家的古跡歷史悠遠。要判別房子的年齡并不難,老房子的樓梯都是傾斜不平的。 騎著重型機車、造型很現代化的房東說,這是他母親的房子。公寓里頭有好多舊東西,隨隨便便一個燭臺,都傳了好幾代。 四樓,從窗口可以看見圣母院的屋頂。鐘樓怪人的圣母院。 星月皎潔時,幾乎可以聽見天使在歌唱。 在巴黎,我并不從事任何觀光行為。我想假裝自己是個歸人,不想只像個過客。 每天早晨,散步到傳統市場,買新鮮的奶酪、橄欖、蔬菜和烤雞,帶一瓶葡萄酒回到住處。有陽光的天氣,就到塞納-馬恩省河畔走走。 巴黎人對陽光十分敏感,冬春之交,陽光探出臉后,不到十分鐘,河畔已經擠滿了人。各種年紀的情人。 他們在白樺樹旁,看著河中的游船載著來自世界各國的游客,含笑揮手;或閉目養神,好像聚精會神的吸收著陽光的熱量。 中午,我會預約一家好餐廳。 我的胃口不大,最適合吃午餐。況且,午餐的套餐最劃算,侍者也不會虎視眈眈站在一旁,你得每吃完一道菜,就點一杯不同的酒。 我總是搭地鐵去吃飯,然后慢慢地走回來。圣母院對岸,是巴黎的心臟,不管在東西南北,我會揣個指北針在懷里,千里迢迢走回住處,順便消耗掉方才吞噬的卡路里。 一邊走,一邊靜靜欣賞巴黎。 結了婚的未必是情人,情人未必想結婚,這是巴黎。巴黎,幾乎只有一半的人愿意結婚。 競選總統失利、法國最美麗的政客畢爾雅,和她的男人生活了近二十年,生了四個孩子,始終沒有結婚。選后,嫌隙叢生,她與情人說散就散,一點也不留戀。她指責他用情不專,助選也不用心。 多么巴黎式的感情,再漫長都可以瞬間無情。不結婚是對愛情的浪漫,分手時立即面對現實。 巴黎人能夠接受的感情樣貌,比全世界的人都豐富許多。 二十五歲那一年,我在法國居住,到巴黎時,總寄居在一位好心的東方研究學者家里。 他和女友同居了二十年,就是不肯結婚。 他說,夢里都知身是客,他知道這里永遠是個異鄉,東方人不能夠真正被它深深擁入懷里。可是,他打算一輩子住這里。 因為巴黎人愛說他人的八卦閑話,卻不會給人壓力。在巴黎,他有掙脫傳統的自由,有一輩子單身的自由,有不接受安排的自由。 當時他已年過半百,呵,還是那么叛逆。 巴黎是一個,你再老都可以叛逆的都市。 巴黎對叛逆是寬容的。一切改變人類文明的藝術與哲學主義,都在巴黎的懷抱里牙牙學語、漸漸茁壯。古老的巴黎,是一個包容量最大的菜市場,它喜歡奇形異狀的新鮮蔬果。 如果西班牙的精悍青年沒有到過巴黎,他不會成為畢加索。 如果薩特和波伏娃沒有在這里相遇,或許不會有存在主義,也不會有女性主義。 這是它最值得自傲的浪漫。 有人說,它是最浪漫的都市,但也有人說,它是最現實的都市,處處死要錢。沒錢的人不時遭受歧視眼光;沒錢連上廁所都困難。 二十五歲那年,巴黎以一種既溫暖又冷酷的姿態,呈現在我的生命相簿里。 溫暖又冷酷,浪漫又現實──許多沖突的元素,永遠在這個擁有千萬人的狹小城市里撞擊。 這次回巴黎,某天,走過唐人街的廣東餐廳時,我不由得想起以前在巴黎認識的一個新加坡女孩。 和我一樣,受了海明威巴黎的饗宴的感召,我們不謀而合的相信,只要在年輕時到過巴黎,我們心中,會帶著一個永恒的盛宴。 那一年,她二十六歲,纖細蒼白,來巴黎,本來是為了學建筑設計。 她也和一般從小上英文學校的新加坡人不同,她的母親是中文老師,因而她從啟蒙時期就會背許多唐詩。 這或許是我們之間的橋梁。她很文靜,但也很熱情的幫助我熟悉環境。 我認識她的時候,她和一個香港男孩在一起。 人是很奇妙的,命運不同,緣分卻深。兩個東方人,千里迢迢跑來巴黎相遇。 香港男孩比她年輕幾歲,大學剛畢業,兩道濃眉,很高很瘦,一臉稚氣。兩人住在一起。 在巴黎,留學生情侶住在一起,不會有人管。 而我是在她忍不住的哽咽中,才知道她的故事。 其實我在新加坡,很早就結婚了。她說。 知名大學建筑系畢業,從小對建筑有天分也有夢想,她想要成為像柯比意一樣的建筑師。在家人的殷殷期盼中,她嫁給一個一直對她好的中年富商。 華人世界,小康之家,都希望女兒能夠靠著婚姻將人生平反。 夫婿對她很好,彷如女兒般寵愛。她說她想來巴黎,他成全了。 而她到了巴黎,才發現,其實她不是真愛他,也不能夠愛他。 她選擇放逐巴黎,忘記她的南洋故鄉。 為了香港男孩,她寧可做一個沒有故鄉、沒有親人的人。 可是,巴黎不只有鶯語呢喃的香頌,還有異鄉人處處要面對的冷酷生活。為了愛情,她放棄設計學院的學業,抹掉了所有與過去通訊的管道。 為了愛情,她也忘了他是窮學生,沒有社會經驗,也沒法支撐生活。他們靠著她原有的豐厚盤纏,過一日是一日。 她不再懷有變成知名建筑師的夢想,變成一個廚娘。 她知道哪個肉販的牛肉最新鮮、最便宜;知道哪個超市的早餐玉米片可以省一、兩塊法郎;知道哪家餐廳可以用最便宜的價格,安撫華人對故鄉食物貪婪的胃口;知道怎么樣用唐人街商店里有限的原料,為他烤一只廣東烤鴨。 我吃過她的廣東烤鴨──那真是一只味道奇特的鴨子啊。廣東明爐燒鴨,不是法國式的傳統烤爐烘得出來的,要那些廉價原料入味肌里,也并不容易,連鴨的素質都大不相同。 那只是一只有香料味道的鴨子,沒有明爐烤鴨那澄亮的外皮與肥美的油嫩。 但我不忍心說,那不是一只廣東烤鴨。 那是她的愛,不是做給我吃的,是做給她的情人吃的。我只是一個不重要的見證者罷了。 她和他過了兩年。然后,她決定回家。 不是誰變心的問題。那一日,她在我面前痛哭,說了她的決定。 她的哭聲讓我漂泊的彷徨更加不安,像鞭子一樣在我心頭抽痛,彷佛也在逼我面對現實。啊,何去何從呢?異鄉人…… 異鄉人在巴黎,溫飽都難。 他提醒我,該結束了。我不能一輩子當個廚娘,這不是我來巴黎的夢想。她說。 警鐘的響起很簡單。還在念書的男孩,有一天很高興的在一家中國餐廳的布告欄上,撕了個電話號碼回來。他對她說:有人在為小孩征中文老師,妳要不要試試看? 男孩想得應該不復雜吧?這樣,或許可以開源,讓她不要為荷包消瘦愁眉苦臉。 二十六歲的她,卻因此狠狠被敲了一記。她記起自己的夢想了,她到巴黎,是為了要成為一個建筑師,不是為了來番邦教漢語。為了他,她是否能持續犧牲最大的愿望? 是欲望,還是愛?如今我也分不清了。她說。 了解一個人,才是愛情;不了解卻還相聚,那么只配稱作欲望。我往回頭想,我和他在一起,只是因為我貪戀他的青春,想滿足我的愛情渴望……他不了解我,竟以為我的人生志愿是為了教人寫中國字……若是如此,我的夢想,必然有朝一日會從暗處現身,等著嘲笑我的失落。于是,她不告而別,離開情人。 那一年,我和她揮手道別,看著她兩眼哭得紅腫,進了機場。 她舍不得的不是我。她哭,是因為她與愛情訣別。 很久以前的故事了。現在,她已成全夢想。我在新加坡曾碰過她一面,年歲在她臉上多了一股干練之氣,她身邊有了完美的事業伙伴和靈魂伴侶。 她絕口不提從前。我知道,我也不會提。 我們以前真傻。與我告別時,她淡淡的說。這是她對自己巴黎歲月的唯一評論了。 這個故事在我記憶中塵封很久。別人的故事,傷心的是我。 傷心的是我們曾經擁有過的青春莽撞。在巴黎,每個笑容平淡的人,都可能有一個波濤洶涌的愛情故事,埋在記憶里。 你知道的,我不想用食物或古跡來描述巴黎。我寧愿說它是激情之都,分手之城。它是永恒的盛宴,但如果你在年輕時到過巴黎,它也將成為一場總與你終生若即若離的欲望風暴。……
每一次相遇都是奇跡 作者簡介
吳淡如 臺大法律系學士,中文研究所、EMBA雙碩士,現為知名作家和主持人。 旅行于她,就像是一種注定的召喚。她總是克制不住出去走走的沖動,在這個過程中,她收獲了一個人旅行的自由與浪漫,擁抱了有伴同行的精彩。所有未知的國度、地域,她都興趣十足。 旅行中所感受到的奇跡,都化做她生活與創作的養分。她也總是,盼望著下一次的出發,期待另一次的相遇。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唐代進士錄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