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財政學-第二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280411
- 條形碼:9787030280411 ; 978-7-03-028041-1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財政學-第二版 本書特色
本教材自2004年出版以來,幾經修改,日趨完善。目前已印刷六次,被多家高校廣泛采用,并得到了使用者的認可與好評。
在第二版中,教材主體內容及體系變動不是很大,但更新補充了相當數量的近年來財政理論與政策的新內容,使教材的科學性、規范性、邏輯性、適用性等方面均有了進一步的提高。
財政學-第二版 內容簡介
本書分十一章系統地介紹了市場經濟體制下財政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吸收和反映了我國財政理論研究的*新成果和財政改革的實踐。其中**章和第二章闡述財政基礎理論,主要包括市場失靈與政府干預、財政及其職能等;第三章和第四章闡述財政支出內容,主要包括財政支出規模與結構分析、財政支出效益評價、購買性和轉移性支出;第五章至第九章闡述財政收入內容,主要包括財政收入規模與結構分析、稅收原理、稅收制度、國際稅收及國債等;第十章和第十一章闡述國家預算、財政平衡與財政政策等內容。
本書可作為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成人教育中財政學課程的教學用書,也適合非財政專業的財經類本科生使用或作為相關人員的參考讀物。
財政學-第二版 目錄
**節 財政學的產生與發展
一、早期財政思想
二、財政學理論體系的形成
三、現代財政理論
第二節 財政學的研究對象與研究目的
一、財政現象
二、財政學的研究對象
三、財政學的研究目的
第三節 財政學的研究與學習方法
一、唯物辯證法
二、實證分析與規范分析相結合的分析方法
三、比較分析方法
四、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導
五、借鑒西方財政理論——結合中國的實際
六、學點中國財政史——繼承與發展
本章思考題
第二章 財政概念及財政職能
第三章 財政支出概述
第四章 財政支出分述
第五章 財政收入規模與結構分析
第六章 稅收原理
第七章 稅收制度
第八章 國際稅收
第九章 國債
本章思考題
第十章 國家預算及預算管理體制
第十一章 財政平衡與財政政策
主要參考文獻
財政學-第二版 節選
《財政學(第2版)》分十一章系統地介紹了市場經濟體制下財政學的基本理論、基小知識和基本技能,吸收和反映了我國財政理論研究的*新成果和財政改革的實踐。其中**章和第二章闡述財政基礎理論,主要包括市場失靈與政府干預、財政及其職能等;第三章和第四章闡述財政支出內容,主要包括財政支出規模與結構分析、財政支出效益評價、購買性和轉移性支出;第五章至第九章闡述財政收入內容,主要包括財政收入規模與結構分析、稅收原理、稅收制度、國際稅收及國債等;第十章和第十一章闡述國家預算、財政平衡與財政政策等內容。《財政學(第2版)》可作為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成人教育中財政學課程的教學用書,也適合非財政專業的財經類本科生使用或作為相關人員的參考讀物。
財政學-第二版 相關資料
插圖:古典經濟學派的杰出代表亞當·斯密于1776年3月9日出版的代表作《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簡稱《國富論》)奠定了經濟學的基礎,也標志著系統財政理論體系的創立。在這部書的第五篇中,他分支出、收入和公債三章系統論述了財政理論,并提出了著名的“公平、確實、便利、最少征收費用”的稅收四原則。《國富論》的問世,奠定了古典稅收理論的基礎,也創立了財政學的理論體系。三、現代財政理論19世紀末20世紀初,特別是1929~1933年爆發了世界性的經濟危機,不僅使生產大幅度下降,失業人口激增,而且貨幣信用制度也瀕于崩潰,整個經濟體制面臨毀滅的危險。此時,經濟學家們面對商品價格的劇烈波動仍不能使商品的供給和需求達到均衡、削減工資仍然有大量工人流落街頭、利率一跌再跌仍沒能刺激儲蓄轉化為投資等問題,無法給予解釋,傳統的經濟學失去了解釋力。以凱恩斯主義為代表的財政理論逐漸取得了統治地位。凱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中把經濟危機的根源歸結為“有效需求不足”,要求政府放棄自由資本主義原則,實行國家直接干預經濟的政策。他主張由以間接稅為主改為以直接稅為主,由固定稅率和比例稅率為主改為以累進稅率為主,同時征收高額遺產稅,以消除分配不公,刺激有效需求。凱恩斯學派認為,單憑生產經濟的自發調節,不能解決社會有效需求不足和嚴重的失業問題,要保證“充分就業”和“經濟繁榮”,政府必須對經濟進行干預。以凱恩斯的國家干預理論為代表的宏觀經濟理論成為各國政府干預經濟活動、穩定經濟運行的理論基礎。與此相對應,由于政府職能加強和支出范圍的擴大,財政學研究范圍進一步擴大到了財政政策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一些經濟學家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了國家干預理論,使得凱恩斯主義幾乎主導了20世紀中葉近半個世紀西方的財政理論基礎。20世紀70年代“滯漲”的出現導致各種反凱恩斯主義思潮的盛行。貸幣主義、供給學派及公共選擇等學派相繼提出各自的理論及其政策主張。綜上可見,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剩余產品出現為財政產生提供了物質條件,使財政的產生成為可能;當剩余產品達到一定規模之后,國家的產生,為財政的產生奠定了政治基礎。財政的產生與國家和社會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其發展也必然與社會經濟和國家的發展密切相關。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史學評論
- >
山海經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