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社會生活探索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5600036
- 條形碼:9787565600036 ; 978-7-5656-0003-6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社會生活探索 本書特色
《社會生活探索》:中國現當代社會文化學論叢(第2輯)
社會生活探索 內容簡介
中國現當代社會文化學是研究中國現當代社會生活與其內在觀念形態之間相互關系及其形成新知識體系的學科,是典型的交叉學科。所謂社會生活是指人們在以生產為前提而形成的各種人際關系的基礎上,為了維系生命和不斷改善生存質量而進行的一切活動的總和。社會生活有廣義與狹義之分。狹義的社會生活也包括相當豐富的內容,同時亦存在其*基本的內容,諸如衣食住行、婚喪嫁娶、兩性倫理、生老病死等等。本書就是研究狹義社會生活*基本內容的學術專著。
社會生活探索 目錄
婚戀卷
中國近代婚齡話語的分析:從清末至1930年代
戀愛自由與雙重愛情標準——民國時期關于“愛情定則”論爭的歷史透視
男性愛情啟蒙話語下的“賢妻”形象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知識青年婚戀觀探析
紅色蘇區婚姻改造述論
抗日根據地婚姻建設述論
新中國十七年(1949—1966)婚姻觀念的嬗變
“婚”與“不婚”:“文革”時期知青婚姻研究
“文革”時期婚姻支付、婚禮儀式的變動及其象征
80年代初露端倪的涉外婚姻
走出傳統——當代中國離婚率高的社會歷史背景分析
從《中國式離婚》看當代中國女性婚姻觀念的變遷
家庭卷
論五四時期家庭改制觀
近代北京的家庭變遷研究
國家與市場雙重作用:北京家庭與性別關系30年變遷
試論“文革”時期親子關系的政治化
女性卷
20世紀初期女性話語中的“賢妻良母”
論五四時期男女社交公開思潮
五四的社會后果:婦女財產權的確立
“婦女主義”:五四時代的產物——五四時期章錫琛主持的《婦女雜志》
中國共產黨視閾中的鄉村婦女解放——以1937—1948年晉察冀、晉冀魯豫為例
民國時期晉西北婦女生育狀況概述——以保德縣百人口述調查資料為中心
1949—1966:新中國初期的男女平等觀
20世紀50年代北京市婦女解放述評
20世紀80年代以降臺灣女性小說欲望書寫走勢
歷史重構與“自我”超越——21世紀女性寫作10年
都市文明與女性文學關系論析
放逐式的同性情欲之女性欲望表達——以朱天文和邱妙津的同性戀代表作為闡釋文本
“剩女”現象及其生存悖論
性倫卷
論五四時期的性教育思潮
五四時期思想界對貞操觀的批判
五四時期的解放尼姑與廢娼大游行
民國醫藥廣告中的性——以《益世報》(1915—1925)為例
潘光旦的“貞節”新解與五四后性道德的探討趨勢
現代性愛觀念與民國時期的非婚同居問題
西學東漸與中國近代性教育的興起
張競生與20世紀上半葉的性教育
魯迅的性觀念與性教育思想——近代性倫理思想解放的一個個案
全球文化語境中“代孕母親”現象的面面觀
綜合卷
五四時期社會文化嬗變論綱
20世紀20年代中國的節制生育思潮與實踐——以桑格夫人來華為中心的考察
流行語反映的文化模式
我們為什么要有姓名?
“中國近現代社會文化史回顧與走向”座談會綜述
中國現當代社會文化學術研討會綜述
作者簡介
社會生活探索 節選
《社會生活探索》內容簡介:中國現當代社會文化學是研究中國現當代社會生活與其內在觀念形態之間相互關系及其形成新知識體系的學科,是典型的交叉學科。所謂社會生活是指人們在以生產為前提而形成的各種人際關系的基礎上,為了維系生命和不斷改善生存質量而進行的一切活動的總和。社會生活有廣義與狹義之分。狹義的社會生活也包括相當豐富的內容,同時亦存在其*基本的內容,諸如衣食住行、婚喪嫁娶、兩性倫理、生老病死等等!渡鐣钐剿鳌肪褪茄芯开M義社會生活*基本內容的學術專著。
社會生活探索 相關資料
插圖:青年學生的早婚痛苦也是當時教育界人士關心的重要問題。如1916年9月10日,清華學校貼出布告:“自本學期始,凡本校學生在肄業年限內,不準婚娶,違者即認為退學,除徑行函告各生家屬外,特此通告,此布!弊阅悄暌院,在招考章程里便申明高等科不收婚娶學生,中等科不收訂婚學生。1922年6月,又有重禁早婚之令,并函校中各省同鄉會,組織監察早婚委員會,互相糾察。“因為這個緣故,校中現在已結婚的,可謂絕無僅有!1923級學生吳景超在談到這些規定和措施后,贊嘆道:“此事于同學身體上,自有絕大之利益。”①學校在致家長函里說:“早婚一事,歷經多數教育家討論限制之法”②,說明教育界確實很關心這個問題,并已經開始采取措施來解決問題。1920年代初期,彭允彝做北京政府教育總長時有禁止全國中學生結婚的通令。盡管這個通令的執行情況尚不清楚,像清華學校一樣厲行禁止早婚規定的學?赡苓不很普遍,但可以肯定的是,早婚妨礙修學和經濟獨立既然已經在社會上達成了廣泛的共識,它之被越來越多的學生接受就是大勢所趨了。四、理想婚齡的期望1902年,梁啟超重點談的是早婚之害,在文章末尾談到了他認為當時中國尚不成為社會問題的晚婚之弊。結尾一段,他寫道:“禮經日:‘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於戲!先圣制作之精意,倜乎遠哉!”‘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這句話究竟作何解釋,后儒各家理解差異很大。④梁啟超是怎么理解的?從通篇文章的語氣來推斷,很可能是指婚嫁的實際年齡為男30歲、女20歲。而不是較為后來通行的理解:男30歲、女20歲指的是男女的最高婚齡,男20歲、女15歲即可婚娶。1904年,陳王在批判了早婚之弊后,提出:“昔三代禮制,嘗言丈夫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其規定男女結婚之年齡太相懸殊,未可為法。今折中其制,男女之婚期皆限于二十五歲以后,庶乎其可矣!
社會生活探索 作者簡介
梁景和(1956-),男,祖籍山東蓬萊,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教授,歷史學博士、博士后,博士生導師。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全國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女性文化》雜志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社會史學會常務理事,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中國近現代社會文化史研究中心主任。長期從事中國近現代社會文化史的研究工作,是國內從理論上探討社會文化史概念的少數學者之一。提出社會文化史是研究社會生活與其內在觀念形態之間相互關系的歷史,認為中國近現代社會文化史,特別是改革開放時期的社會文化史是需要歷史學、哲學、文學、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法學、教育學、心理學等學科共同探討的學術領域,是需要運用多學科的理論和方法進行研究的新興學科,故著手建設“中國現當代社會文化學”交叉學科。主要專著有《近代中國陋俗文化嬗變研究》、《清末國民意識與參政意識研究》、 《中國近代史基本線索的論辯》等,并發表學術論文百余篇。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推拿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有舍有得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