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宇宙、量子和人類心靈
-
>
氣候文明史
-
>
南極100天
-
>
考研數學專題練1200題
-
>
希格斯:“上帝粒子”的發明與發現
-
>
神農架疊層石:10多億年前遠古海洋微生物建造的大堡礁
-
>
聲音簡史
地球概論-含光盤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279040
- 條形碼:9787030279040 ; 978-7-03-027904-0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地球概論-含光盤 本書特色
本書全面介紹地球的宇宙環境,內容組織科學系統。以基本理論與方法為主線,內容簡明扼要,重點突出。圖文并茂,深入淺出,簡明易懂。強調理論聯系實際,兼顧教學與自學,配套電子光盤。既可作為高等院校本科生教材,也可供相關人員參考
地球概論-含光盤 內容簡介
“地球概論”是高等師范院校地理專業一門先行的基礎課,主要講授地球的宇宙環境以及行星地球整體性的基礎知識。具體包括兩大內容:地球的天文學、地球的物理學。
本書首先引入天體、天球和天球坐標的概念,從遠到近地介紹與地球有關的天體系統(如銀河系、太陽系和地月系等),其次簡述獲取天體信息的主要手段,再次討論日月地、日地關系以及近地環境對地球的影響,并重點敘述地球運動及其產生的地理意義,*后對地球整體性知識及地球的演化進行介紹。課程實驗指導和常用的數據安排在附錄中。
本書可作為高等院校地理科學、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生態等專業本科生的教材,同時也可供廣大熱愛地球科學的讀者閱讀、參考。
地球概論-含光盤 目錄
第1章 天體及其研究方法
1.1 天體及天體系統
1.1.1 天體概念及主要天體
1.1.2 天體系統
1.2 獲取天體信息的方法
1.2.1 電磁波
1.2.2 宇宙線
1.2.3 引力子
1.3 觀測天體的主要工具和數據處理
1.3.1 天球
1.3.2 天球坐標
1.3.3 星圖、星座和星表
1.3.4 天文望遠鏡
1.3.5 天文數據的處理方法和天文軟件
1.3.6 天文圓頂、天象廳和天文臺以及虛擬天文臺
1.4 時間
1.4.1 時間計量系統
1.4.2 時間的種類與換算
1.5 歷法
1.5.1 編歷原則
1.5.2 歷法的種類
1.5.3 歷法的評價
第2章 銀河系和河外星系
2.1 銀河系
2.1.1 銀河系的結構特征
2.1.2 銀河系的其他特征
2.1.3 銀河系對地球宇宙環境的影響
2.2 河外星系
2.2.1 河外星系的分類
2.2.2 河外星系的光度和光譜
2.2.3 河外星系的結構
2.2.4 河外星系的運動
2.3 活動星系
2.3.1 射電星系
2.3.2 其他活動星系
2.3.3 活動星系核
2.4 星云
2.4.1 星云密度、質量和成分
2.4.2 星云的種類
2.5 星系團和總星系
2.5.1 雙重星系和多重星系
2.5.2 星系群和星系團
2.5.3 總星系
2.6 星系的起源與演化
2.6.1 銀河系的起源與演化
2.6.2 河外星系的起源與演化
2.7 宇宙的起源
2.7.1 大爆炸宇宙模型
2.7.2 宇宙簡史
2.7.3 宇宙演化的幾個階段
第3章 太陽系
3.1 太陽系主要天體的特征
3.1.1 太陽系的結構及其運動特征
3.1.2 太陽系行星的視運動
3.2 太陽
3.2.1 太陽的基本概況
3.2.2 太陽結構、能源與演化
3.3 行星、衛星和太陽系小天體
3.3.1 太陽系八大行星
3.3.2 矮行星
3.3.3 太陽系的衛星
3.3.4 太陽系的小天體
3.4 近地小天體對地球的影響
3.4.1 近地小行星
3.4.2 流星雨、隕星及隕石坑
3.4.3 近地彗星
第4章 日月地系統
4.1 地月系
4.1.1 月球繞轉地球運動
4.1.2 月相
4.2 交食
4.2.1 日月食成因和種類
4.2.2 日月食過程
4.2.3 食限與食季
4.2.4 交食的概率
4.2.5 交食的周期
4.3 天文潮汐
4.3.1 潮汐現象
4.3.2 引潮力
4.3.3 海洋潮汐的規律性
4.3.4 潮汐的地理意義
4.4 日地關系
4.4.1 太陽活動
4.4.2 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4.4.3 太陽活動的預報
第5章 地球運動及所產生的地理意義
5.1 地球運動的主要方式
5.2 地球自轉及其地理意義
5.2.1 地球自轉的證明
5.2.2 地球自轉的規律
5.2.3 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5.3 地球公轉及地理意義
5.3.1 地球公轉的證明
5.3.2 地球公轉的規律
5.3.3 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5.4 變化中的地球運動
5.4.1 自轉速率的變化
5.4.2 極移
5.4.3 地軸進動
5.4.4 極移和歲差的區別
第6章 地球的物理特征及演化
6.1 地球的現狀
6.1.1 地球質量、大小和形狀
6.1.2 地球重力及其特征
6.1.3 地球磁場及輻射帶
6.1.4 地球結構及其特征
6.1.5 地球上的生命及成因探討
6.1.6 地球的危機及防范
6.2 地球的形成與演化
6.2.1 太陽系的形成與演化的主要假說
6.2.2 地球的形成和演化
主要參考文獻
附錄 實驗及常用的數據
附錄a 課程實驗內容與指導
附錄b 常用的數據
地球概論-含光盤 節選
《地球概論》是高等師范院校地理專業一門先行的基礎課,主要講授地球的宇宙環境以及行星地球整體性的基礎知識。具體包括兩大內容:地球的天文學、地球的物理學。《地球概論》首先引入天體、天球和天球坐標的概念,從遠到近地介紹與地球有關的天體系統(如銀河系、太陽系和地月系等),其次簡述獲取天體信息的主要手段,再次討論日月地、日地關系以及近地環境對地球的影響,并重點敘述地球運動及其產生的地理意義,*后對地球整體性知識及地球的演化進行介紹。課程實驗指導和常用的數據安排在附錄中。《地球概論》可作為高等院校地理科學、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生態等專業本科生的教材,同時也可供廣大熱愛地球科學的讀者閱讀、參考。
地球概論-含光盤 相關資料
插圖:(3)衛星 指繞行星運行、自身不會發可見光、以其表面反射恒星光而發亮的天體,如太陽系內的衛星。據資料,截至2009年發現的太陽系自然衛星數多達150顆以上。(4)彗星 主要由冰物質組成,以圓錐曲線(包括橢圓、拋物線和雙曲線)軌道繞恒星運行,當靠近恒星時,因冰物質受熱融化、蒸發或升華,并在恒星粒子流的作用下(如太陽風)拖出尾巴的天體。至今人們也僅觀察到太陽系內的彗星。(5)流星體 是繞恒星運行的質量較小的天體,其軌道千差萬別。在太陽系中有些流星體是成群的,稱為流星群。當流星體或流星群進入地球大氣層時,由于速度很高,進入地球大氣層因摩擦生熱而燃燒發光,形成明亮的光跡,稱為流星現象。大流星體未燃盡而降落在地面,稱為隕星。有些隕星中含有許多種礦物元素,尤其近年來還發現在一些隕星中存在有機物。(6)星云和星系 星云是指銀河系空間氣體和微粒組成的星際云,一般它們的體積和質量較大,但密度較小;形狀不一,亮暗不等。在星云性質未被了解之前,把星云分為河內星云和河外星云兩種。據現代觀測手段,人類已區分出河內星云的實質就是銀河系內的一些星際物質;河外星云就是現在指的“河外星系”,簡稱為“星系”,梅西葉天體(Messier object,簡稱為M天體)是特指的110個星系和星云。深空天體(deep sky object,DSO)指的是天空上除太陽系天體(如行星、彗星或小行星)或恒星天體外,用肉眼難以見到,但用探測器可獲悉的弱暗星系等天體(如M31、M104等)。(7)星際物質 恒星之間的物質(除包括星際氣體、星際塵埃和各種各樣的星際云外,還包括星際磁場和宇宙線),統稱為“星際物質”。在現代天體物理研究中,星際物質越來越受到人們重視。(8)人造天體 在1957年人造衛星上天以后才有的天體,包括現有人造衛星、宇航器(宇宙飛船)和空間站等。雖然有的人造天體已解體,失去設計時的功能,但每一塊小碎片(宇宙垃圾)仍然是人造天體(有人稱之為“銥星”)。據估計現運行在宇宙空間的人造天體已有上萬個,為避免碰撞,目前一些國家已開始對它們進行監測。(9)可視天體和不可視天體(暗物質) 在宇宙中存在大量的物質和能量,人類把看得見的(在可見光波段)稱為“可視天體”,看不見的稱為“不可視天體”或“暗物質和暗能量”。據現代天文研究,宇宙中存在大量暗物質與暗能量。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我與地壇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經典常談
- >
二體千字文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