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國際漢學:第十九輯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4758188
- 條形碼:9787534758188 ; 978-7-5347-5818-8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國際漢學:第十九輯 內容簡介
本書內容包括:在世界范圍展開中國文化研究之我見、孔學古微、《周易》德文、英文校戡緒言、漢學與印學 殊途同歸——讀《薄伽梵歌》譯者序及其他、印度之漢學等。
國際漢學:第十九輯國際漢學:第十九輯 前言
2009年秋冬之際的京城莊海外漢學研究上確有著往年不曾見到的獨特風景。9月9日中國國家圖書館百年館慶,期間召開了“海外中國學文獻學術研討會”,這個會議標志著國家圖書館開始將域外中國學的研究列為其工作的重心之一,袁同禮先生當年所開辟的事業今天終后繼有人,百年“國圖”開始重視這份學術遺產。詹福瑞館長在國家圖書館“海外中國學文獻研究中心”掛牌儀式上說:…海外中國學文獻研究中心’于2008年成立,是國家圖書館為開展中國學專題文獻研究而特別設立的,屬于國家圖書館立法決策服務部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宗旨是:了解中國學研究的歷史、現狀與發展趨勢,關注海外當代中國問題研究的熱點和成果,為國家立法與決策機構提供文獻參考和信息咨詢;依托國家圖書館豐富的文獻收藏和服務渠道,為國內外中國學研究者以及圖書館業界同仁提供中國學專業文獻服務;開展中國學文獻信息資源的專題化、數字化建設與服務,促進圖書館與相關學術研究機構間的中國學文獻信息資源的共建共享;開展國內外有關中國研究的學術交流活動,促進中國學學術發展。”國家圖書館這個中心的成立將有力地推動海外中國學的研究。9月13日,在香港正式注冊,學會秘書處設在北東外國語大學海外漢學研究中心的“國際中國文化研究會”在北京召開了**次籌備大會,來自臺灣、香港、新加坡、泰國和國內研究中國文化在域外傳播和影響的學者聚集北京,會長嚴紹璗先生期待通過這個學會團結大中華地區的所有從事海外中國學(漢學)研究的學者和機構,以推進在世界范圍內所要展開的中國文化研究。這個學會的成立預示著大中華學術圈在對中國文化在海外的傳播的研究上達成了共識,這是兩岸三地關于海外漢學(中國學)研究機構和學者的首次全面合作的開始,這個新的學會必將成為推動這一學科發展的重要推手。10月31日,中國人民大學所主辦的第二界世界漢學大會如期召開,更是京城的學術盛會。11月1日,清華國學院成立,“中國立場,世界眼光”成為其有別干其他國學院的重要特點,清華國學院新院長陳米先生則將漢學與國學的互動作為清華國學院的傳統,他說清華國學院在其第三個發展階段的特點就是“漢學化的國學。漢學化的國學就是世界化的國學,就是跟世界學術的研究接軌、合流的一個新的國學研究例如王國維所實踐、由陳寅恪提出并為大家熟知的‘把地下的實物和紙上的遺文互相釋證’、‘外來的觀念和固有的材料相互參證’、‘異國的故書和吾國的古籍相互補證’三種方法,這方法可以說都是與當時法國和日本的漢學、中國學的研究的方法一致的。清華國學院不僅在宗旨而且在實踐上都強調,如何利用東方的古語言學、比較語言學來研究中國文化。當時的歐洲人和日本人都用了這種方法對中國的古學做了很新的研究。第三階段的這種以清華國學院為代表的世界化的國學是新的國學研究的進一步展開,可以說,它真正落實了一個新國學運動的展開”。我們期待新成立的清華國學院續接前賢傳統,在與海外漢學界的互動之中開出國學研究的新局面。
國際漢學:第十九輯 目錄
漢學一家言紀念徐梵澄先生華誕
在世界范圍展開中國文化研究之我見
百年梵澄先生在地舍里
孔學古微
《周易》德文、英文校勘緒言(節選)
漢學與印學殊途同歸——讀《薄伽梵歌》譯者序及其他
印度之漢學
漢學家專頁
方法與立場:桑原中國學的特征
沙畹著作在中國的接受
漢學家訪談錄
我與中國研究之緣——溝口雄三氏訪談
艾爾曼教授訪談錄
漢學文獻研究
孔子之口授注經考辨三則
張誠書信選譯
中西文化交流史
從馬尼拉到福安:多明我會傳教政策的亞洲背景
顏在中國禮儀之爭中的角色
從5—7世紀初歐亞草原牧民的遷徙看中歐關系
另一種形象——從世界漢學看傳教士在溝通中西文化上的作用
斯里蘭卡的中國學研究
明末清初耶穌會士對“十誡”的譯述
林樂知西學傳播研究
20世紀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在域外的傳播與影響
來自中國集市的傳奇故事——《中國話本小說集》捷克文版前言節譯
駁于連
世界漢語教育史研究
談音說韻——明末中西音韻學的相遇與對話
關于**部意一漢詞典
書評與書介
在世界范圍內考察中國文化的價值——評武斌的《中國文化海外傳播史》
東亞文學史比較的大膽嘗試
跬步之積,志在千里——評《歐洲早期漢學史》一書
美國漢學史上的兩位重要人物:衛三畏與丁韙良——讀《衛三畏與美國早期漢學》和《丁韙良與中國》
后記
國際漢學:第十九輯 節選
《國際漢學(第19輯)》的宗旨是向國內學術界介紹世界各地漢學研究的歷史、成果和*新進展,以拓寬中國傳統文化研究的視域。同時積極推動國內學術界對域外漢學的研究,努力倡導國內學術界與海外漢學家的對話,使“漢學”和“國學”展開一種良性的互動,在一種跨文化的對比研究中,提升漢學研究的水平。《國際漢學(第19輯)》包括:悼季羨林、任繼愈先生,漢學如何進行哲學思考,西方文獻對雍正繼位的記載,傅熊訪談錄,對歐洲出版的**部中文字典的注釋(1670年),美國漢學的歷史分期等。
國際漢學:第十九輯 作者簡介
張西平(1948-),男,漢族,河南溫縣人,中共黨員,教授。現為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博導,亞非學院院長,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海外漢學研究中心主任,兼中文學院副院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基督教研究中心副主任;世界漢語教育史國際研究會會長,中國中外關系史學會副會長,中國宗教學會和中國比較文學學會理事,《國際漢學》主編,《國外漢語教學動態與研究》主編,國務院有突出貢獻的專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 >
二體千字文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自卑與超越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隨園食單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