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國際貿易-理論.案例與分析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2100008
- 條形碼:9787512100008 ; 978-7-5121-0000-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國際貿易-理論.案例與分析 本書特色
《國際貿易:理論、案例與分析》:高等學校經濟與工商管理系列教材
國際貿易-理論.案例與分析 內容簡介
本教材在內容上涵蓋了國際貿易理論及政策的基本知識,在思路上以“引導案例”進入每一章的學習,在方法上通過典型案例分析進一步闡釋理論內容。
本教材適宜作為應用型本科院校經濟管理類專業“國際貿易”課程的教材,也可供經濟管理類大專學生及社會上從事經濟與管理工作的人員使用。
國際貿易-理論.案例與分析 目錄
1.1 國際貿易及其分類
1.1.1 國際貿易的基本含義
1.1.2 國際貿易的分類
1.2 國際貿易的統計分析指標
1.2.1 貿易額和貿易量
1.2.2 貿易差額
1.2.3 國際貿易條件
1.2.4 貿易商品結構
1.2.5 對外貿易的地理方向
1.2.6 對外貿易依存度
1.3 國際貿易的產生和發展趨勢
1.3.1 國際貿易產生的條件
1.3.2 國際貿易的發展進程
1.3.3 當代國際貿易的發展趨勢
本章小結
復習思考題
實訓題
第2章 國際分工與世界市場
2.1 國際分工
2.1.1 國際分工的含義
2.1.2 國際分工的發展階段
2.1.3 國際分工的類型
2.1.4 國際分工形成發展的影響因素
2.1.5 國際分工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2.2 世界市場
2.2.1 世界市場的含義
2.2.2 世界市場的發展
2.2.3 世界市場的構成
2.2.4 世界市場的開拓方式
本章小結
復習思考題
實訓題
第3章 傳統國際貿易理論
3.1 古典國際貿易理論
3.1.1 早期的貿易思想
3.1.2 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
3.1.3 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貿易理論
3.2 新古典國際貿易理論
3.2.1 新古典貿易思想的形成與發展
3.2.2 赫克歇爾—俄林要素稟賦理論
3.3 對赫—俄理論的檢驗
3.3.1 里昂惕夫之謎的產生
3.3.2 對里昂惕夫之謎的不同解釋
3.3.3 對里昂惕夫之謎的簡評
本章小結
復習思考題
實訓題
第4章 新國際貿易理論
4.1 產品生命周期理論
4.1.1 技術差距論
4.1.2 產品生命周期論
4.2 要素增長貿易理論
4.2.1 人力資本說
4.2.2 研究開發要素說
4.2.3 要素密集型的變換
4.3 產業內貿易理論
4.3.1 產業內貿易理論的內容
4.3.2 對產業內貿易理論的評價
4.4 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
4.4.1 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的內容
4.4.2 對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的評價
4.5 國家競爭優勢理論
4.5.1 國家競爭優勢理論的內容
4.5.2 對國家競爭優勢理論的評價
本章小結
復習思考題
實訓題
第5章 區域經濟一體化
5.1 區域經濟一體化概述
5.1.1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含義
5.1.2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類型
5.1.3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特點
5.2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基本理論
5.2.1 關稅同盟理論
5.2.2 以現代貿易理論為基礎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理論
5.2.3 發展中國家區域經濟一體化理論簡介
5.2.4 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理論的評價
5.3 世界主要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
5.3.1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歷程
5.3.2 主要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介紹
5.3.3 區域經濟一體化中的中國
本章小結
復習思考題
實訓題
第6章 關稅措施
6.1 關稅概論
6.1.1 關稅概述
6.1.2 關稅征收
6.2 關稅的種類
6.2.1 按照商品流向劃分
6.2.2 按照征稅目的劃分
6.2.3 按照關稅優惠程度劃分
6.2.4 進口附加稅
6.3 反傾銷稅和反補貼稅
6.3.1 反傾銷稅
6.3.2 反補貼稅
6.4 關稅效應和有效保護率
6.4.1 關稅效應分析
6.4.2 關稅保護程度
6.5 世貿組織下的關稅約束
6.5.1 世貿組織下關稅約束的概述
6.5.2 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關稅的調整和變化
本章小結
復習思考題
實訓題
第7章 非關稅壁壘
第8章 跨國公司與對外直接投資
實訓題
參考文獻
國際貿易-理論.案例與分析 節選
《國際貿易:理論、案例與分析》在內容上涵蓋了國際貿易理論及政策的基本知識,在思路上以“引導案例”進入每一章的學習,在方法上通過典型案例分析進一步闡釋理論內容。本教材適宜作為應用型本科院校經濟管理類專業“國際貿易”課程的教材,也可供經濟管理類大專學生及社會上從事經濟與管理工作的人員使用。
國際貿易-理論.案例與分析 相關資料
插圖:產業革命以后,工廠規模和數量的擴大使人口不斷向城市集中,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形成了許多大工業中心城市。這些工業中心城市所需的大量食品及其他消費品,已不可能單靠國內生產來供應,因而需要不斷從世界市場去采購輸入。社會生產力的快速增長,加快了人們對荒蕪原野的開發。19世紀國際間的移民運動有了極大的發展,數以百萬計的歐洲移民到了北美洲、大洋洲及其他地方。中國、印度等國的大批勞動力也以各種形式移往世界各地。這種國際勞動力市場的發展,無疑也促進了世界各國之間的貿易規模不斷擴大。大機器工業的發展極大促進了鐵路、海運、通信事業的發展,把各國的市場真正有效地聯系在一起。3.世界市場的形成(19世紀80年代-20世紀初)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進入壟斷時期,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發生,資本輸出的加強,國際分工的進一步發展,形成了統一的無所不包的世界市場。其標志如下。1)帝國主義列強已把世界瓜分完畢20世紀初,全球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都已處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支配之下。一些歐洲國家和美國在.19世紀中期開始的新科技革命中迅速地發展了自己的生產力,使它們的生產力水平開始接近最早實現工業化的英國。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德國的經濟實力已超過英國。這些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壟斷階段以后,加強了資本輸出。為了保證本國產品的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帝國主義國家紛紛掠奪殖民地,在世界上劃分勢力范圍。到20世紀初,世界上已沒有什么國家和地區可以脫離世界市場去進行經濟活動了。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巴金-再思錄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回憶愛瑪儂
- >
我與地壇
- >
姑媽的寶刀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