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宇宙、量子和人類心靈
-
>
氣候文明史
-
>
南極100天
-
>
考研數學專題練1200題
-
>
希格斯:“上帝粒子”的發明與發現
-
>
神農架疊層石:10多億年前遠古海洋微生物建造的大堡礁
-
>
聲音簡史
南宋科技思想史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010088679
- 條形碼:9787010088679 ; 978-7-01-008867-9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南宋科技思想史研究 內容簡介
《南宋科技思想史研究》以南宋科技發展的歷史特征為依據,將其科技思想分成理學派的科技思想、南宋諸多科技實踐家的科技思想和其他人文學者的科技思想三個部分。書中具體包括了:其他人文學者的科技思想、洪邁的科技倫理思想等內容。
本書適合從事相關研究工作的人員參考閱讀。
南宋科技思想史研究 目錄
**章 緒論
**節 南宋科技思想發展的社會經濟基礎
一、生產資料發生了新的變化
二、勞動對象在廣度和深度上都有新的拓展
二、勞動者的知識素質和技能有了新的提高
第二節 南宋科技思想的基本內容和主要特點
一、南宋科技思想的基本內容
二、南宋科技思想的主要特點
第三節 南宋科技思想的歷史地位
一、“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思維風格與新思想和新觀念的邊緣化
二、“背海立國”的繁榮與臨界以商立國的歷史尷尬
第二章 理學家的科技思想
**節 紫微學派與呂本中的生態思想
一、“萬物皆備于我”的人本主義自然觀
二、以“惟生”為特色的科學觀和方法論
第二節 五峰學派與胡宏的“性本論”科學觀
一、胡宏科技思想的內容和特點
二、呂本中與胡宏科技思想之比較
第三節 “閩學”與朱熹的“有機主義”科學思想
一、朱熹科學思想形成的學術背景
二、以“理性一元”為特點的科學內容
第四節 陸九淵“發明本心”的數理思想
一、“數即理”的主張及其科學實踐
二、朱熹與陸九淵科學思想的比較
第五節 魏了翁的理學科技思想
一、道與器“未嘗分離”的自然觀
二、“法自然之理”的科學觀
三、“于躬行日用間隨處體驗”的方法論
第三章 南宋諸多科技實踐家的科技思想
**節 陳旉的農學思想
一、充分發揮科學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決定作用
二、從系統的角度看陳旉對傳統農學的創新與發展
三、陳旉農學思想中的自然觀和方法論
第二節 陳言的病因病理學思想
一、《三因極一癇證方論》中的疾病分類理論
二、“三因論”與天人合一思想
第三節 范成大的區域地理思想
一、《桂海虞衡志》的區域地理思想
二、范成大科技思想的歷史地位
第四節 全真道南宗白玉蟾的內丹思想
一、“易即道”的性命雙修主張
二、對南宋內丹學異端一“雷法”的揚棄
第五節 陳自明的實驗醫學思想
一、《婦人大全良方》中的實驗醫學思想及創新精神
二、從陳自明的醫學思想看南宋醫藥學發展的特點
第六節 宋慈的法醫學思想
一、宋慈的法醫實踐與人道思想
二、《洗冤集錄》的法醫學成就和中國古代傳統科技思想的“缺陷”
第七節 秦九韶的數學思想
一、用“大衍總數術”反對讖緯迷信的科學實踐
二、以“格”為特征的數學分析法
第四章 其他人文學者的科技思想
**節 鄭樵以無神論為特色的科技思想
一、鄭樵的《通志》及其“天道”思想
二、“不學問,無由識”的認識論思想
三、鄭樵科技思想的歷史價值和地位
第二節 洪邁的科技倫理思想
一、“天之生物,為人世之利”的功利主義倫理思想
二、敬畏生命:在科學和迷信之間
第三節 葉適的功利主義科技思想
一、“旁達于技藝”的科技實踐及其思想
二、葉適科技思想的歷史地位
第四節 儲泳“驗諸事,折諸理”的科技思想
一、以辟邪為目的的科技實踐活動
二、儲泳用科學反對方術迷信的斗爭經驗和歷史影響
第五節 南宋后期科學技術的發展及其原因
一、南宋后期科學技術發展的具體表現
二、南宋后期科學技術發展的基本原因
第五章 結論
**節 南宋理學與科學技術的關系辨析
一、蔡元定科技思想概述
二、真德秀科技思想概述
三、王應麟科技思想概述
第二節 南宋科技思想發展的幾點歷史啟示
一、南宋科技發展的知識基礎
二、南宋科技發展的理論缺陷
南宋科技思想史研究 節選
《南宋科技思想史研究》內容簡介:從中國古代科技思想發展的歷史過程看,南宋是由封建社會的科技高峰逐漸向低落轉折的特殊時期,在這個歷史階段,各種社會矛盾(包括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相互交織一起,給南宋科技思想的發展以深刻影響。《南宋科技思想史研究》以南宋科技發展的歷史特征為依據,將其科技思想分成理學派的科技思想、南宋諸多科技實踐家的科技思想和其他人文學者的科技思想三個部分。在此前提下,《南宋科技思想史研究》以典型人物為骨架,力求觀照南宋科技思想中的人文情懷,并且試圖站在中西比較文化的大背景下,對南宋科技思想的主要特點及其歷史地位進行認真的剖析,盡量客觀地反映當時南宋科技思想發展的內在規律和歷史本真。
南宋科技思想史研究 相關資料
插圖:“農具中的犁,在唐代前以一個長直的木轅,加在兩個牛的中間,工作機與動力機連在一起,轉動不便,且工作機的結構笨重,除犁鏵和犁壁鐵制外,其余都是木制。甚至有復雜到‘木金凡十有一事’,長至一丈二尺的一個大木架子。這樣的犁,工作效率低。長曲轅犁雖是在唐代出現的,但仍很笨重。宋元在犁架構造上,首先是簡化工作機使其輕便靈活,同時發明耕犁與牛軛組合成的‘軟耕索’服牛。在套(動力機)與犁(工作機)之間‘中置鉤環’(連接裝置),初步形成了一個墾耕機械。其他如耖、勞、礋、磣碡、石礪楗、木礪礋、耬、鋤、副刀……也都得到了改進。在手工業工具上如礱、碾、磨以及水車,也由于繩套及鉤環的使用更加靈便。”①除了上述一般的技術性改進和發展以外,南宋在具體的技術細節方面還有不少的革新。根據目前學界的研究成果,歸納起來,其要者有:1.畜力龍骨水車。龍骨水車又叫翻車,是一種灌排工具,由三國時期的馬鈞發明。《太平御覽》載:馬鈞“居京都,城內有地,可以為園,患無水以灌之,乃作翻車,令童兒轉之,而灌水自覆,其巧百倍于常。”②可見,此時的龍骨水車以人力為動力,大約在南宋初年,南方的水稻生產需要及時的灌溉排水,而為了適應這種灌排農業發展的客觀需要,人們將人力龍骨水車改進為畜力龍骨水車。趙繼柱先生說:畜力龍骨水車的出現,使龍骨水車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就其結構而言,它的水車部分的構造與人力龍骨水車的構造相同,只是動力機械方面有了新的改進,即“在水車上端的橫軸上裝有一個豎齒輪,旁邊立一根大立軸,立軸的中部裝上一個大的臥齒輪,讓臥齒輪和豎齒輪的齒相銜接。立軸上裝一根大橫桿,讓牛拉著橫桿轉動,經過兩個齒輪的傳動,帶動水車轉動,把水刮上來。因為畜力比較大,能把水車上比較大的高度,汲水量也比較大。”
南宋科技思想史研究 作者簡介
呂變庭,1962年2月出生,河北省石家莊市人。1980-1984年在河北大學攻讀學士學位,1999-2002年在南開大學攻讀碩士學位,2006年畢業于河北大學宋史研究中心,獲歷史學博士學位。現為河北大學宋史研究中心教授、碩士生導師。近十多年來,主要從事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史及少數民族科學技術史的研究,迄今已發表論文40余篇,出版《中國西部古代科學文化史》、《中國南部古代科學文化史》等著作8部,曾主持和獨立完成國家及河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各1項,獲河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2項。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唐代進士錄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月亮虎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