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三農.民生與經濟增長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3109036
- 條形碼:9787303109036 ; 978-7-303-10903-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三農.民生與經濟增長 本書特色
《三農、民生與經濟增長:中國特色改革與發展探索》:當代中國經濟學家文庫
三農.民生與經濟增長 內容簡介
早在20世紀80年代,我在《農經理論向縱深發展的五大障礙》和《加強農村發展的宏觀背景研究》等文章中,就表達過對于“部門經濟學”的觀點。我認為,經濟學只有一門,所謂“部門經濟學”其實不過是運用經濟學理論和方法對某個特殊的經濟現象進行的研究。
三農.民生與經濟增長 目錄
農村發展不平衡的實證分析與戰略思考
一、世紀年代以來農村發展不平衡的趨勢
二、收入分配不均等和發展不平衡的演變軌跡
三、從發展戰略角度探討農村區域平衡發展機制
四、中國農村區域發展差異的因素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思路
農業保護政策:國際經驗與中國現實
一、農業保護政策的由來
二、中國比較優勢和政策環境的變化
三、不完全保護的“非帕累托性質”
宏觀經濟政策調整與農民增收
一、從宏觀經濟角度看農民收入增長
二、影響農民收入增長的宏觀經濟因素
三、結論
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著力點
一、新農村建設是對于經濟規律的有中國特色的創造性運用
二、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和建設新農村的時機和條件
三、建設新農村就是要形成一個解決“三農”問題的長效機制
“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經濟學分析
一、含義和內容
二、時機與條件
三、途徑與措施
四、政策建議
農村勞動力剩余及其相關事實的重新考察:一個反設事實法的應用
一、引言
二、農村非農就業的擴大
三、農村剩余勞動力及其年齡結構
四、其他“三農”問題的重新考察
五、結語和政策含義
劉易斯轉折后的農業發展政策選擇
一、引言
二、轉折點上的農業階段特征
三、農業發展面臨的挑戰及其性質
四、開放條件下的糧食安全
五、糧食比較優勢與價格激勵
六、結語
中國“三農”政策的年經驗與教訓
一、中國特色的城鄉關系政治經濟學
二、年以來的“三農”政策改革
三、農村經濟發展的成就
四、“三農”政策新方向和重點改革領域
第二篇 人口、就業與勞動力市場
戶籍制度與勞動力市場保護
一、改革前后的戶籍制度
二、戶籍制度得以維系的制度原因
三、糧食、就業與遷移數量決定
四、城市政府悖論:戶籍改革還是就業保護
五、總結和政策含義
遷移的雙重動因及其政策含義:檢驗相對經濟地位變化假說
一、引言
二、相對經濟地位變化與遷移決策:理論模型
三、貧困農村的遷移決策:數據與檢驗
四、勞動力遷移、農民收入和政府政策
作為市場化的人口流動: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分析
一、引言
二、轉軌時期人口遷移理論
三、空間分布特征變化
四、遷移的決定因素:計量分析
五、結論
人口轉變對經濟增長持續性的影向
一、引言
二、人轉變、人口紅利和增長源泉
三、人口轉型對儲蓄率的影響
四、人口轉型的增長效應
五、總結和政策建議
人口轉變、體制轉軌與養老保障模式的可持續性
一、人口轉變與老齡化趨勢
二、養老保障體制的改革路徑和方向
三、中國養老保障體系的脆弱性
四、向個人積累制養老保障模式過渡
五、利用勞動力市場減輕養老壓力
六、利用家庭養老傳統補充社會養老資源的不足
七、政策建議總結
中國城鎮勞動參與率的變化及其政策含義
一、引言
二、勞動參與率怎樣對勞動力市場狀況做出反應
三、哪些人退出勞動力市場,為什么
四、就業、失業和退出勞動力市場的決定因素
五、提高勞動參與率的政策含義
中國需要什么樣的勞動力市場制度
一、勞動力市場與就業促進
二、可供借鑒的國際經驗
三、勞動力市場模式選擇
四、結論和討論
……
第三篇 從gdp增長到人文發展
第四篇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后記
三農.民生與經濟增長 節選
《三農、民生與經濟增長:中國特色改革與發展探索》內容簡介:早在20世紀80年代,我在《農經理論向縱深發展的五大障礙》和《加強農村發展的宏觀背景研究》等文章中,就表達過對于“部門經濟學”的觀點。我認為,經濟學只有一門,所謂“部門經濟學”其實不過是運用經濟學理論和方法對某個特殊的經濟現象進行的研究。
三農.民生與經濟增長 相關資料
插圖:既然對農業征稅的政策和對農業進行保護的政策都是扭曲的政策,其對于農業發展的實際效果,固然會在短期內或表面上達到某種政策初衷,如在發展中國家達到了從農業轉移資源的目的,在發達國家達到了保護農民收入的目的,但歸根結底會傷害國內的農業發展,也會造成對世界經濟的不利后果。政策不是中性的,即不會是對所有人、所有集團一視同仁的。因此,預期會受到一種政策影響的個人或集團就會千方百計影響政策的制定,目的是使政府選擇的政策對自己有利。哪些人或哪些集團最終對政策制定的影響力大,取決于他們的談判地位。具體到農業政策的選擇,與之相關的至少可以劃分為兩個大的利益集團,一個是作為農業生產者的農民,另一個是非農產業的生產者即農產品消費者。我們首先要明確的是,政治家或政策制定者在實施一項政策或取消一項政策時,是如何權衡得失的。在經濟學中,政府或政府的人格化代表政治家(官員)也是與生產者、消費者等相同的一個經濟當事人,也有自身的利益最大化目標。政治家或決策人所提供的服務是政策等公共產品,只有在其職位上,他或她才能實際提供這種服務。所以政治家或決策者的利益目標是執政機會的最大化,即盡可能得到人民或社會的支持,使自己的在位時間盡可能地長。對于這個利益目標來說,他們所提供的服務可能起積極的作用,可以視作政治家在政治市場上的收益,但某些政策可能對其利益目標起消極的作用,則構成政治家在政治市場上的成本。顯然,為了達到利益最大化,政治家力圖提供這樣的政策,使其政治成本最小,而政治收益最大。
三農.民生與經濟增長 作者簡介
蔡防,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人口學會副會長,中華全國青年社會科學工作者聯誼會副會長,《經濟研究》等刊物編委。生于北京,先后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經濟學博士。中共十七大代表;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委員。獲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出國留學人員杰出成就獎”等表彰。獲第二屆張培剛發展經濟學優秀成果獎;第四屆中國發展百人獎。
- >
唐代進士錄
- >
煙與鏡
- >
莉莉和章魚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月亮與六便士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隨園食單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