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指月-麻天祥隨筆初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810912860
- 條形碼:9787810912860 ; 978-7-81091-286-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指月-麻天祥隨筆初集 本書特色
呈現諸君面前的《指月——麻天祥隨筆初集》,是不同于作者麻天祥博士的所有著作、偏于感性的隨筆的文集。是作者“與佛借坐,坐觀江海浮日月;有僧供筆,筆寫春秋驚魚龍”思想的縮影,縱橫恣肆、揮灑自如、娓娓而談,具有情趣盎然的風韻。
指月-麻天祥隨筆初集 內容簡介
專治中國哲學與中國學術史的天祥君博士對佛教的理論闡發,見于他的諸多專著之中。這部《指月——麻天祥隨筆初集》著作只是隨筆。然而隨筆也自有獨特的功能。縱橫恣肆、揮灑自如、娓娓而談、情趣盎然的風韻,也必定會增添深思的魅力,使更廣大的讀者神游于字里行間,浸漬涵濡,受到潤物無聲的啟示,于會心的微笑中凈化自己的靈魂,提升人生的境界。
指月-麻天祥隨筆初集 目錄
指月-麻天祥隨筆初集 節選
《指月:麻天祥隨筆初集》是不同于作者麻天祥博士的所有著作、偏于感性的隨筆的文集。是作者“與佛借坐,坐觀江海浮日月;有僧供筆,筆寫春秋驚魚龍”思想的縮影,縱橫恣肆、揮灑自如、娓娓而談,具有情趣盎然的風韻。
指月-麻天祥隨筆初集 相關資料
《呂氏春秋》說:“荊人有遺弓者,而不肯索。曰:‘荊人遺之,荊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聞之曰:‘去荊可矣。’老聃聞之曰:‘去人可矣。,故老聃為至公。”這充分表現了人生境界的差異。前者是地域的、政治的;孔子可以說是倫理的;后者顯然是終極的、藝術審美的,或者說是宗教的。因此可以把人生的追求分為五個層面:終極的、生理和心理的、倫理道德的、政治法律的以及物質經濟的。人的價值不單體現在物質創造和物質進步,更不是單純的物質享受,根本的還在于對終極追求的精神(講述海涅關于機器人要求give me a soul的故事)。若無精神,即靈魂,那是行尸走肉,人類則無以進步,科學則無以發展,也就談不上生命的價值。論及價值,總是要說有用還是無用,以“有用”衡量一切的價值。其實在人類社會生活中,更重要的還是要看“當用”不當用,這就是價值判斷。包括科學一切在內的事物,都有其多方面的作用,即“有用”。比如火藥,既可用于開采礦山,或者作煙花供人欣賞,亦可作大面積的殺戮武器,對人類構成生命的威脅;高科技既可改善人類生活的質量,亦可被犯罪分子用作貪污盜竊殺人的技術手段。這是社會生活的二律悖反。老子說“智慧出有大偽”、“法令滋彰,盜賊愈多”,甚至說“圣人不死,大盜不止”,就是這個意思。章太炎先生早就提出俱分進化的觀點,明確指出,善亦進化,惡亦進化,與社會進步的同時,作惡的本領也隨之增強。所以,正確的價值觀念的確立和價值判斷,對于保障社會和諧與進步,是比任何物質創造尤其重要的。莊子講逍遙、齊物,以此實現重生、全性、保真的人生哲學。章太炎評論說:“齊物者,一往平等之談,詳其實義,非獨等視有情,無所有劣。蓋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乃合齊物之義。”也就是說,莊子說的平等,非世俗的平等,要求破除名相的執著,便可與天地、萬物平等。其義有三:其一是順應自然。如庖丁解牛,以“無厚入于有間”,就能夠做到游刃有余。其二是與萬物平等。莊子將死,弟子欲厚葬之。莊子說,天地是我的棺槨,日月、星辰、萬物為我賚送,何必另有厚葬?弟子說防備螻蟻。莊子講:“在天為鳥鳶,在地為螻蟻,奪此予彼,何其偏也!”于是提出:“以不平平,其平也不平;以不徵徵,其徵也不徵。”意思是說,用不公正,沒有得到驗證的事物作衡量事物的標準,其結果還是不平、不公、不正。其三是忘我。即佛家說的破執。不計個人得失。他說: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意思就是說,不追逐名利,更不能觸犯刑律和道德規范,要超越得失,保持良好的穩定心態,便可全生盡年。就可以做到“萬物與我為一,天地與我并生”。丘處機見成吉思汗;回答其長生的要求說:只有“衛生之術”,而無“長生之藥”,應當“外修陰德,內固精神,恤民保眾,使天下懷安”。這是從政治上講的。莊子、禪宗則是從心性學說談生命哲學和生命價值的。所謂“放下即是”就是放下煩惱、放下雜念、放下名韁利鎖。我們河南的大哲二程談“座中有妓,心中無妓”的故事,顯然是受了莊、禪的影響。云門文偃解釋“十五日已后道將一句”是“日日是好日”,于是有“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煩惱在心頭,日日都是好時節”流傳甚廣的詩句。能如此方能做到生不足戀,死不足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勇往直前,實現自我,成就功業。尤其對于現代文明社會,由于緊張的工作、生活,而造成的精神失落,更有矯治的作用。否則便是“貪看天上月,反失掌上珠”。二、豐富了理性思維魯迅先生說,中國知識分子手里都有三件小玩意:《論語》、《莊子》和《金剛經》,說明了《莊子》、禪宗的思維方式和審美情趣同中國知識分子在心理上的契合。漢以下來儒家思想占據統治地位,知識分子以《論語》治天下;講三綱八條目。《莊子》迎合文士的風雅、灑脫,表現大智慧;《金剛經》以“實相非相”的辯證思維進一步豐富了中國文化的理性思維。有人說,宋代以來,儒門收拾不住,而盡歸釋氏,雖有些夸張,但也反映了禪學風靡的事實。其實正是在這個時期,儒家汲納了佛教哲學,才促使儒家思想精致化而成為博大精深的理學。莊子的齊物論講有始無始,說“物無非彼,物無非是,彼出于是,是亦因彼”,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此亦一無窮,彼亦一無窮,故從根本上看,凡物無成與毀,道通為一,生死一如。禪家講識心見性、頓悟成佛的方法論,就是離言、離相,主張超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所謂中道,即非無、非有、非非有非無、非亦有亦無。從邏輯學上講就是多值邏輯:非A不包含B,非非A不包含A,是徹底的否定性思維。如斯賓諾莎所言:To call anything finite is denial in part。野狐禪的公案,強調“不昧因果”,“不昧”二字,突出表現了禪門超二元對立的思維。理論固然晦澀,但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卻是俯拾皆是的。《紅樓夢》中的《好了歌》及其注解“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因嫌紗帽小,致使枷鎖扛”、“正嘆他人命不常,哪知自己歸來喪”等等,顯然是莊、禪思維方式的積淀,還有“身后有余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也都是對世人的警戒。雖然有點悲涼,但畢竟也是對人生的一番悟解。還有“聽曲文寶玉悟禪機”,寶釵引“漫韞英雄淚,相離處士家,謝慈悲剃度在蓮臺下,沒緣法轉眼分離乍,赤條條來去無牽掛,哪里討煙蓑雨笠卷單行,一任俺芒鞋破缽隨緣化”。曲詞婉妙,鏗鏘有力,不僅道出了英雄末路的蒼涼,尤其表現出灑脫自在,超然物外的情懷。而后寶玉感懷,有“斯可云證,是立足境”之說,黛玉說其未能盡善,并改之曰“無立足境,方是干凈”,頗似慧能在五祖寺的故事,難怪寶釵以慧能說偈的故事附和,充分看出莊、禪思想召感人心的魅力以及對思維方式的滲透。
指月-麻天祥隨筆初集 作者簡介
麻天祥,男,1948年5月生于河南清化。20世紀80年代初,棄醫從文,師從著名歷史學家張豈之先生,專治中國學術思想史。1990年1月初獲歷史學博士學位;畢業后先后執教于西北大學、海南大學、湖南師范大學、武漢大學,從事中國學術史、中美文化比較研究、中國佛學以及宗教醫學倫理學研究和教學工作。現任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宗教學研究所所長、中國佛學及佛教藝術研究中心主任、基督宗教和西方宗教文化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席。 已出版學術專著《晚清佛學與近代社會思潮》、《中國禪宗思想發展史》、《中國近代學術史》、《中國宗教哲學史》、《湯用彤評傳》,主編大型歷史資料《民國學案》等16種23冊,在《中國社會科學》;《世界宗教研究》、《紅樓夢學刊》等境內外學術刊物發表中英文學術論文140余篇。曾赴美國、加拿大、日本等國進行學術交流。
- >
二體千字文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月亮虎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姑媽的寶刀
- >
自卑與超越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