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路車寶典(ZINN的公路車維修與保養秘籍)
-
>
晶體管電路設計(下)
-
>
基于個性化設計策略的智能交通系統關鍵技術
-
>
花樣百出:貴州少數民族圖案填色
-
>
山東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技術轉移與技術創新歷史叢書中國高等技術教育的蘇化(1949—1961)以北京地區為中心
-
>
鐵路機車概要.交流傳動內燃.電力機車
-
>
利維坦的道德困境:早期現代政治哲學的問題與脈絡
中國通信學科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4650290
- 條形碼:9787504650290 ; 978-7-5046-5029-0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通信學科史 本書特色
《中國通信學科史》是中國學科史研究報告系列之一。
中國通信學科史 目錄
中國通信學科史 節選
《中國通信學科史》內容簡介:學科史研究是科學技術史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研讀學科史會讓我們對科學技術發展的認識更加深入。著名的科學史家喬治·薩頓曾經說過,科學技術史研究兼有科學與人文相互交叉、相互滲透的性質,可以在科學與人文之間起到重要的橋梁作用。盡管學科史研究有別于科學研究,但它對科學研究的裨益卻是顯而易見的。
中國通信學科史 相關資料
插圖:通信學科的發展極大地豐富了信息服務的內涵,提升了人們對于通信技術潛在能力的期望,催生了信息技術的誕生,使得信息通信技術(ICT)成為國民經濟重要的支柱產業。與此同時,信息化使信息資源成為重要的生產和社會要素,借助通信、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日益普及和應用,國民經濟勞動生產率、企業核心競爭力、社會運行效率和人民生活質量得以顯著地提高。因此,通信學科有別于基礎理論學科的一個重要的特點是:它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面向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應用基礎學科,特別是通信學科的發展和信息通信業和信息化建設的發展密切相關、互相促進。通信學科水平的提高加速了信息產業發展的步伐和層次,反之,來自信息產業的技術問題和市場需求又成為推動通信學科發展的外部動力。與之相應,在學科制度和學科機構演進中也出現了“市場驅動”與“業務驅動”理念、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用結合的創新體制等一系列新的發展模式。(3)通信學科是未來信息社會最為重要的學科之一通信技術和信息服務的快速發展深刻地改變了社會形態和生存環境,特別是年青一代的行為方式和思維模式正在發生質的變化,信息、物質、能量已成為現代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三大基本要素,由此推動國際社會自20世紀末開始提出了信息社會的概念。2003年12月在日內瓦召開的信息社會峰會通過的《原則宣言》稱信息社會是貫徹以人為本、具有包容性、以發展為目的的社會,在信息社會中所有人都可以創造、獲取、使用和分享信息與知識,個人社區和全體民眾都能充分發揮各自的潛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并提高其生活質量。會議通過的《行動計劃》提出信息社會應利用信息通信技術連通所有學校、科研中心、醫療中心、公共圖書館和文化中心,所有村莊和社區以及所有地方和中央政府部門;確保世界上所有人都能得到電視和廣播服務;鼓勵開發并創造技術條件,使世界上所有語言均能在因特網上呈現和使用;確保世界上一半以上的居民在可及范圍內獲得信息通信技術。因此,通信學科是未來信息社會的重要支撐力量,通信學科主體在研究學科知識和培養學科人才時必須綜合考慮社會文化的影響和大眾服務的需求,通信學科制度必須保障學科發展的開放性和相融性。1.3 通信學科發展的科學背景通信學科是在物理學的基礎上誕生和成長,借助電子學、計算機科學等其他學科的知識推進和發展的。物理學研究揭示了物質世界的客觀規律,創造了科學的思維方法和研究手段,促成了具有歷史意義的三次工業技術革命,為通信學科的誕生和通信理論的形成奠定了基礎。電子學研究電子運動、電磁波傳播以及電子與電磁波相互作用的物理現象、物理效應和物理規律,形成一系列應用基礎理論和電子技術,為現代通信方式和通信系統的實現提供了技術手段。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回憶愛瑪儂
- >
自卑與超越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朝聞道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詩經-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