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古詩卷-中國詩歌研究動態-第六輯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7735185
- 條形碼:9787507735185 ; 978-7-5077-3518-5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古詩卷-中國詩歌研究動態-第六輯 本書特色
《中國詩歌研究動態(第6輯·古詩卷)》是由學苑出版社出版的。
古詩卷-中國詩歌研究動態-第六輯 內容簡介
本輯的核心欄目,仍然是論文索引和摘要。包括2007年在中國大陸地區正式出版的期刊、雜志、報紙上所發表的有關古代詩歌研究的論文索引。
在本期中我們推出了兩個學術專欄。其一是由北京語言大學韓經太教授主持的“吟詠性情與詩歌藝術”。其二是“中華吟誦”專欄。
另外,本輯的研究綜述分別推出了“漢鐃歌研究”、“唐代樂工歌妓與對唐代詩歌發展影響研究”、“子弟書研究”等幾個專題的介紹,這也是本中心一直倡導和關注的詩樂關系研究的重要內容。
古詩卷-中國詩歌研究動態-第六輯 目錄
主持人語中國性情文化詩藝學芻議
詩歌“氣象”何以能“近道——兼談朱熹“氣象近道”說在中國詩論“氣象”
范疇構建中的作用
“觀化”與“閱世”——黃庭堅在佛禪思想影響下形成的獨特觀物方式
論陶淵明式人格模式的建構
杜詩“抒寫天倫之情”與其“詩圣”性情
從王禹偶、蘇軾等人的詩歌看宋人自我批判的思想閃光
正岡子規的漢詩
【吟誦專題】
吟誦傳承的價值、疑難與設想
格律詩詞之粵語吟誦
古代詩歌語音表述形式考
國學教育與對外漢語教學淺論
湘語吟誦音長關系的個案分析——以史鵬先生的吟誦為研究對象
【論文索引與摘要】
2007年中中國古典詩歌研究論文索引【共490篇】
2007年中國古典詩歌研究碩士論文索引【共430篇】
2007年中國古典詩歌研究博士論文索引及摘要【共91篇】
【研究綜述】
“漢鐃歌”研究綜述
唐代樂工歌妓及其對唐詩發展的影響研究綜述
沈周研究述評
清代子弟書研究歷史及其思考
【書評】
中國詩論史研究的開拓性成果——評霍松林先生《中國詩論史》
傳承與創新并舉:“聲詩學”研究的又一部力作
楊曉靄教授《宋代聲詩研究》
人文關懷視野下的一部力作——評《清初廟堂詩歌集群研究》
《清詞的傳承與開拓》評介
旁搜遠紹嘉惠詞林——讀(二十世紀中華詞選》
【學人志】
錢志熙教授
左東嶺教授
【首都師范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動態】
首都師范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2008年大事記
首都師范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2008年度工作總結
編后記
古詩卷-中國詩歌研究動態-第六輯 節選
《中國詩歌研究動態(第六輯)-古詩卷》,本書介紹中國古人以“吟詠性情”來闡釋詩歌本質,就其表層意義來說,即“詩言志”、“詩緣情”之義,而若做深度解說,則關乎躬行君子的偉大實踐,其內在的思想語境乃是中國性情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強烈的實踐精神等。
古詩卷-中國詩歌研究動態-第六輯 相關資料
插圖:儒家有“辭達而已矣”的觀念,然“達”字之義,卻不可膠柱鼓瑟而解之。比如,孔子云:“予欲無言。”因為:“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第十七》)當此之時,“辭達”關乎天造地設之自然運行,夫子值此“欲無言”,或出于徒言而無補于事的現實感慨,世人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歷史無奈或許是“予欲無言”的潛臺詞。比如,孔子亦曾贊賞公叔文子“夫子時然后言”(《論語·憲問第十四》),當此之時,“辭達”想必又與人們尋常所說的“窮達”境遇有關,夫子值此而默契于“時然后言”,或出于“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遜”(《論語·憲問第十四》)的生存顧慮。比如,《漢書·藝文志》云:“昔仲尼沒而微言絕,七十子喪而大義乖。”當此之時,“辭達”就關乎“春秋筆法”了!夫子修史之際講求“微言大義”,既有“記編同時,時同多詭,雖定哀微辭,而世情利害”(《文心雕龍·史傳》)的世情顧忌,又有“垂空文以斷禮義,當一王之法”(《史記·太史公自序》)的深遠意圖。凡此三者,“欲無言”、“時然后言”、“微言大義”,構成了孔儒“言語”之際的典型精神狀態。這是一種充滿現實生活矛盾的主體性情,是一種包含著歷史無奈和無奈中所生發之特殊智慧的詩意言語靈性。無獨有偶,道家文化主體的“立言”意態,也透出“欲無言”又“強為之言”的文化信息。老子就是在強調“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同時,又強調“強字之日道,強為之名日大”、“故強為之容”,在這種充滿玄妙意味的“道”、“名”詭論中,是否含有名辯家與道家交融互補的“名道互補”內容,其實是很值得人們去探討的。《莊子》一書,多處記載了莊子與惠施的談話、論辯。惠施是名辯學派的代表人物,是中國先賢中最早關注純粹語言問題的人物之一,惠施死后,莊子過其墓而有“匠石運斤”寓言,抒寫著“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矣!吾無與言之矣”(《莊子·徐無鬼》)的感慨。足見,惠施正是值得“與之言”的“忘言之人”。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得忘言之人而與之言”未嘗不意味著“名道互補”。比如“濠梁之辯”,《莊子》之本意,未嘗不是要顯示出對名辯家邏輯論辯術的高度嫻熟,以及用乎一心而隨機出入的自由意態。閱讀《莊子》文本的經驗其實也在不斷地告訴世人,只有不僅熟諳邏輯推演語言,而且可以自由出入其間者,才能顯現“立言”者的言語靈性。
- >
莉莉和章魚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月亮虎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