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宇宙、量子和人類心靈
-
>
氣候文明史
-
>
南極100天
-
>
考研數學專題練1200題
-
>
希格斯:“上帝粒子”的發明與發現
-
>
神農架疊層石:10多億年前遠古海洋微生物建造的大堡礁
-
>
聲音簡史
組織化學與細胞化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117121941
- 條形碼:9787117121941 ; 978-7-117-12194-1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組織化學與細胞化學 內容簡介
本教材是在衛生部全國高等院校教材建設研究會組織領導下,為臨床醫學、預防醫學、藥學和護理等專業的研究生編寫的,也可供相應專業的科技工作者參閱。全書共分十章,正文插圖134幅,由全國十余所院校在該學科領域有較深造詣和豐富實踐經驗的專家共同編寫而成。在內容編寫上側重介紹了組織化學與免疫細胞化學、核酸分子雜交技術、電鏡及電鏡細胞化學技術與激光掃描共聚焦顯微鏡技術在細胞生物學上的應用;同時介紹了細胞與細胞化學定量分析技術、細胞形態定量分析技術以及相關的細胞培養技術、pcr技術與蛋白質技術等。
組織化學與細胞化學 目錄
**節 組織制片技術
一、取材
二、固定
三、脫水與透明
四、包埋
五、切片
六、染色
七、封片
八、非切片法組織標本制作技術
第二節 常用組織化學與細胞化學的技術方法
一、碳水化合物顯色方法
二、核酸顯色方法
三、蛋白質顯色方法
四、脂類顯色方法
五、無機成分顯色方法
六、酶組織化學顯色方法
第三節 放射自顯影技術
一、放射自顯影像制備
二、放射自顯影分辨力、效率、本底、類型、復制與閱讀
三、放射自顯影基本技術方法
四、放射自顯影的應用
五、放射自顯影技術注意事項
第四節 細胞凋亡檢測技術.
一、吖啶橙熒光染色法
二、hoechst 33258染色法
三、末端脫氧核糖核酸轉移酶介導地高辛缺口末端標記法
四、凝膠電泳檢測法
五、流式細胞儀檢測法
六、透射電子顯微鏡檢測法
七、其他檢測方法
第二章 免疫細胞化學技術
**節 免疫細胞化學概述
一、免疫細胞化學技術發展簡史
二、免疫細胞化學的相關概念
三、免疫細胞化學技術中的抗體命名
四、免疫細胞化學技術的基本過程與分類
五、免疫細胞化學技術的優點
六、免疫細胞化學技術中的抗體
第二節 酶免疫細胞化學技術的基本原理
一、用于標記的酶
二、直接法
三、間接法
四、非標記抗體法
五、酶標記抗體法
第三節 酶免疫細胞化學操作技術
一、切片的準備
二、抗體的配制
三、對照實驗
四、染色操作
五、各種方法的敏感性
六、免疫陽性結果的判定
七、免疫細胞化學雙重/多重染色技術
八、金屬離子對免疫細胞化學染色的影響
第四節 熒光免疫細胞化學技術
一、用于標記的熒光染料
二、熒光免疫細胞化學技術中的非特異熒光
三、熒光免疫細胞化學染色技術的分類與染色步驟
四、熒光免疫細胞化學雙重/多重染色技術
五、熒光免疫細胞化學技術的一些進展
第五節 免疫細胞化學染色的有關注意事項
一、常見問題及其處理辦法
二、同種屬一抗用于同種屬動物的免疫細胞化學染色
第三章 原位雜交組織化學技術
**節 原位雜交組織化學技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一、基本原理
二、基本方法
第二節 核酸探針的種類、制備及標記
一、探針的種類和制備
二、探針的標記
第三節 不同探針在原位雜交組織化學中的應用
一、crna探針在原位雜交組織化學中的應用
……
第四章 電子顯微鏡技術
第五章 激光掃描共聚焦顯微技術
第六章 細胞形態定量分析技術
第七章 細胞化學定量分析技術
第八章 細胞培養及細胞內注射技術
第九章 pcr實驗技術與方法
第十章 蛋白質組基本理論與技術
附錄一 免疫細胞化學常用試劑
附錄二 原位雜交組織化學常用試劑及處理
附錄三 圖像分析軟件在免疫細胞化學中的應用
附錄四 常用計算機統計軟件的使用
縮略詞表
組織化學與細胞化學 節選
《組織化學與細胞化學》是在衛生部全國高等院校教材建設研究會組織領導下,為臨床醫學、預防醫學、藥學和護理等專業的研究生編寫的,也可供相應專業的科技工作者參閱。全書共分十章,正文插圖134幅,由全國十余所院校在該學科領域有較深造詣和豐富實踐經驗的專家共同編寫而成。在內容編寫上側重介紹了組織化學與免疫細胞化學、核酸分子雜交技術、電鏡及電鏡細胞化學技術與激光掃描共聚焦顯微鏡技術在細胞生物學上的應用;同時介紹了細胞與細胞化學定量分析技術、細胞形態定量分析技術以及相關的細胞培養技術、PCR技術與蛋白質技術等。
組織化學與細胞化學 相關資料
插圖:用揮發性固定液如甲醛或鋨酸等氣體的揮發作用,將所需固定的樣品置于盛有甲醛或鋨酸固定液的液面上方,樣品不直接接觸固定液,密封容器。通常容器環境溫度達50%(鋨酸37℃即可)時即可產生蒸氣,發揮固定作用。5.微波固定微波(microwave)是一種非電離輻射的電磁波,波長在1mm~1m之間,通常的頻率為2450MHz。組織細胞內的多種極性分子在此頻率下可發生高頻振動而產生瞬間熱,使生物分子在碰撞中完成化學反應而達到固定作用。但微波固定因受微波強度、作用時間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加之不同性質的樣品對微波的敏感性存在差異,故采用微波固定的具體方法,往往需結合具體情況在實踐中摸索。6.灌注固定此方法步驟復雜,費時費力,成本較高,但固定效果極佳,重點介紹如下:通過血管途徑將固定液導人所要固定的組織器官內,將生活的細胞在原位及時迅速固定后,再摘取樣品。此種方法可減少離體或死亡后,因缺氧引起自發組織細胞內酶活性和微細結構的改變。對缺氧敏感的組織或研究器官深部區域,多用此法固定。如神經系統、腎臟、睪丸、肝臟以及胃腸道等。為了保證固定液在器官血管內快速流動,固定液的pH、張力、離子成分和溫度等均需符合特定要求。灌注固定方式可依據固定液注入口的不同分心臟和血管(門靜脈、肺動脈、股動脈、腹主動脈等)兩種灌注。各器官的組織結構不同,可以選擇不同的固定液注入口,如肝臟可從門靜脈人口、肺臟可從肺動脈入口等。一般大動物多通過動脈或靜脈,小動物可以直接用注射針穿入心室或主動脈,或用專門的灌注裝置。灌注固定前應注意以下事宜:①灌注固定前先用生理鹽水或緩沖液灌注清除、洗凈血液,在此種洗滌液內應加入抗凝劑如肝素,在1000ml洗滌液中加肝素鈉40mg,或肝素5000u。同時應加入抗血管收縮劑,通常用鹽酸普魯卡因,1000ml洗滌液中加5.0g,并用微孔濾膜(1~3um)濾過1~2次后再洗滌,一直洗到流出的液體無色為度;②更換固定液進行灌注,灌注條件最重要的是注入壓和注入量,大鼠、小鼠的心臟注入口灌注時,其壓力為100~150mmHg,灌注量一般為5~10ml/min。門靜脈注入口25-35mmHg為好。灌注時間多為5-20分鐘左右,具體應依據動物的大小及固定液的種類和濃度而定;③固定液灌注結束后,應用固定液中的緩沖液繼續灌注,清除固定液,可將組織塊保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我與地壇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姑媽的寶刀
- >
回憶愛瑪儂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