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富農與新富農-20世紀前半期華北鄉村社會變遷的主角 版權信息
- ISBN:9787010084299
- 條形碼:9787010084299 ; 978-7-01-008429-9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富農與新富農-20世紀前半期華北鄉村社會變遷的主角 本書特色
《富農與新富農:20世紀前半期華北鄉村社會變遷的主角》:20世紀中國鄉村社會變遷叢書。
富農與新富農-20世紀前半期華北鄉村社會變遷的主角 內容簡介
本書根據地理位置、地質條件、農作特點和農民生活習慣等方面,將華北地區界定為河北、河南、山西、山東、陜西五省和北京、天津兩市。
以華北地區作為主要研究區域,一是富農經濟在華北地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華北地區和長江中下游地區代表著我國兩種不同耕作特點,與長江中下游地區以租佃關系為主的農業生產特征不同,華北地區以自耕農經濟為主,雇傭關系較為普遍,體現了富農經濟的主要特點。二是富農與新富農階層在華北地區具有特殊意義。富農的發展演變更多地受到政治因素的影響,特別是階級理論的實踐從根本上重塑了中國鄉村社會的結構。“富農”問題的形成及其理論認知的演變,伴隨著革命斗爭形勢的改變得到充分體現。從中共創建之初對富農問題的認識處于探索時期到蘇區革命中的試錯與糾偏,從1935年底共產黨勢力在華北地區扎根到七地改革時期對鄉村社會的根本性改造,與國民黨在部分地區推行自耕農政策的實踐相比,華北地區成為共產黨階級政策實踐的主要地區。歷經近半個世紀的革命斗爭,在農民問題上,特別是在富農與新富農的問題上,共產黨基本形成了獨特的階級理論和操作規則。對華北地區富農與新富農的研究,可以揭示革命、階級與鄉村社會的內在關系。
本書的研究時段是20世紀前期。以清末民初作為研究起點,分析階級理論運用于中國鄉村社會的深層次的社會背景。顯然,如果沒有鄉村社會矛盾的長期積累,沒有農村社會危機的加劇,何以使馬克思的階級理論在中國社會史論戰中占據上風,并成為共產黨指導中國革命的理論武器。從這一意義上講,探討清末民初之際華北鄉村社會發展狀況,分析富裕農民的產生與發展,對于分析鄉村社會變遷同樣具有學術價值。對富農階層歷史命運的分析,使本書的研究時段延伸至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作為革命老區,華北地區的土地改革在共產黨奪取全國政權之時已基本結束,對土地改革后農村貧富差異的產生、新富農的出現,以及合作化道路選擇等問題的討論,可進一步揭示出富農與新富農對鄉村社會變遷的深刻影響。
本書希望透過20世紀前期富農與新富農階層的獨特視角,探討華北鄉村社會的歷史變遷。這將是一個有意義的討論。
富農與新富農-20世紀前半期華北鄉村社會變遷的主角 目錄
前言
一、選題緣起及其意義
二、學術史回顧
三、理論方法與研究思路
四、概念界定
**章 生態環境
**節 自然環境
一、氣候與水資源
二、地形與土壤
三、自然災害
第二節 經濟環境
一、人地關系
二、農作制度
三、農業結構與區劃
第三節 社會環境
一、政權的更迭
二、苛重的賦稅
三、鄉村社會普遍貧困化
第二章 富農之富
**節 富農的發展
一、歷史條件
二、發展模式
三、發展局限
第二節 富農的比例
一、比例的估計
二、家庭分析
第三節 鄉土角色
一、生活消費
二、鄉土認同
第三章 革命訴求下的富農
**節 階級理論在中國的確立
一、革命與階級
二、界定與策略
第二節 改造運動
一、苦難與階級
二、斗爭與改造
三、革命的共謀
第三節 沖突的分析
一、分家產與“查三代”
二、要求公平與標準量化
三、藏匿財產與“挖浮財”
第四章 新富農之興
第五章 農業經營規模
第六章 經濟行為
第七章 權力領域
第八章 社會流動
第九章 歷史命運
第十章 宏觀審視
附錄 河北省磁縣120戶富家樣本家庭基本情況表
主要參考文獻
富農與新富農-20世紀前半期華北鄉村社會變遷的主角 節選
《富農與新富農:20世紀前半期華北鄉村社會變遷的主角》根據地理位置、地質條件、農作特點和農民生活習慣等方面,將華北地區界定為河北、河南、山西、山東、陜西五省和北京、天津兩市。以華北地區作為主要研究區域,一是富農經濟在華北地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華北地區和長江中下游地區代表著我國兩種不同耕作特點,與長江中下游地區以租佃關系為主的農業生產特征不同,華北地區以自耕農經濟為主,雇傭關系較為普遍,體現了富農經濟的主要特點。二是富農與新富農階層在華北地區具有特殊意義。富農的發展演變更多地受到政治因素的影響,特別是階級理論的實踐從根本上重塑了中國鄉村社會的結構。“富農”問題的形成及其理論認知的演變,伴隨著革命斗爭形勢的改變得到充分體現。從中共創建之初對富農問題的認識處于探索時期到蘇區革命中的試錯與糾偏,從1935年底共產黨勢力在華北地區扎根到七地改革時期對鄉村社會的根本性改造,與國民黨在部分地區推行自耕農政策的實踐相比,華北地區成為共產黨階級政策實踐的主要地區。歷經近半個世紀的革命斗爭,在農民問題上,特別是在富農與新富農的問題上,共產黨基本形成了獨特的階級理論和操作規則。對華北地區富農與新富農的研究,可以揭示革命、階級與鄉村社會的內在關系。
富農與新富農-20世紀前半期華北鄉村社會變遷的主角 作者簡介
羅朝暉,1969年生.湖南省邵陽市人。歷史學博士,現為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二研究院教育培訓中心工程師。在《中國社會歷史評論》、《安徽史學》、《史學月刊》、《歷史教學》等雜志發表論文十余篇。著有《院落滄桑——山西古民居的歷史文化解讀》。
- 主題:王先明 主編“20世紀中國鄉村社會變遷研究”叢書(8冊)人民出版...
王先明 《變動時代的鄉紳:鄉紳與鄉村社會結構變遷(*-*)》; 渠桂萍 《華北鄉村民眾視野中的社會分層及其變動(*—*)》; 羅朝暉 《富農與新富農 : *世紀前半期華北鄉村社會變遷的主角》; 熊亞平 《鐵路與華北鄉村社會變遷*-*》; 張學軍、孫炳芳 《直隸商會與鄉村社會經濟(*-*)》; 郝錦花 《新舊學制更易與鄉村社會變遷》; 李偉中 《20世紀30年代縣政建設實驗研究》; 魏本權《農村合作運動與小農經濟變遷:以長江中下游地區為中心(*—*)》;
- >
巴金-再思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月亮虎
- >
自卑與超越
- >
我與地壇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有舍有得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