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中國倫理學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807613060
- 條形碼:9787807613060 ; 978-7-80761-306-0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倫理學史 本書特色
倫理界之通例,非先有學說以為實行道德之標準,實倫理之現象,早流行于社會,而后有學者觀察之、研究之、組織之,以成為學說也,在我國唐虞三代間,實踐之道德,漸歸納為理想。雖未成學理之體制,而后世種種學說,濫觴于是矣。
中國倫理學史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內容包括:總論;唐虞三代倫理思想之萌芽;孔子;子思;孟子;荀子;老子;莊子;許行等。
中國倫理學史 目錄
**期 先秦創始時代
**章 總論
第二章 唐虞三代倫理思想之萌芽
(一)儒家
第三章 孔子
第四章 子思
第五章 孟子
第六章 荀子
(二)道家
第七章 老子
第八章 莊子
(三)農家
第九章 許行
(四)墨家
第十章 墨子
(五)法家
第十一章 管子
第十二章 商君
第十三章 韓非子
**期結論
第二期 漢唐繼承時代
**章 總說
第二章 淮南子
第三章 董仲舒
第四章 揚雄
第五章 王充
第六章 清談家之人生觀
第七章 韓愈
第八章 李翱
第二期結論
第三期 宋明理學時代
**章 總說
第二章 王荊公
第三章 邵康節
第四章 周濂溪
第五章 張橫渠
第六章 程明道
第七章 程伊川
第八章 程門大弟子
第九章 朱晦庵
第十章 陸象山
第十一章 楊慈湖
第十二章 王陽明
第三期結論
附錄
后記
中國倫理學史 節選
《中國倫理學史》內容簡介:蔡元培是我國近代民主主義革命家和教育家,歷任教育總長、北京大學校長、中央研究院院長等職,冶中西學術于一爐,集新舊思想于一身,被毛澤東譽為“學界泰斗,人世楷模”,有《蔡元培全集》行于世。此本《中國倫理學史》是**部系統整理和研究中國古代倫理思想發生、發展及其變遷的學術著作,也是蔡元培先生代表性理論著作之一。書中將中國倫理學史劃分為三個時代,系統介紹了我國古代各個歷史時期倫理學界重要的流派及主要代表人物,闡述了各家學說的要點、源流及發展,并以科學的方法辨析其優長與缺失。其為中國近代倫理學的建構提供了重要的指導和借鑒。此次重新出版,以1933年3月商務印書館印行的國難后**版為底本,并以2005年上海古籍本為參校本,進行了編輯整理。我們在遵循古籍整理通行原則的基礎上。盡量尊重歷史文獻的原貌,以基本保存其時代特征。
中國倫理學史 相關資料
第二章 唐虞三代倫理思想之萌芽倫理思想之基本我國人文之根據于心理者。為祭天之故習。而倫理思想,則由家長制度而發展,一以貫之。而敬天畏命之觀念.由是立焉。天之觀念五千年前,吾族由西方來,居黃河之濱,筑室力田,與冷酷之氣候相競,日不暇給。沐雨露之惠,懔水旱之災,則求其源于蒼蒼之天。而以為是即至高無上之神靈,監吾民而賞罰之者也。及演進而為抽象之觀念,則不視為具有人格之神靈,而競認為溥博自然之公理。于是揭其起伏有常之諸現象,以為人類行為之標準。以為茍知天理,則一切人事,皆可由是而類推。此則由崇拜自然之宗教心,而推演為宇宙論者也。天之公理古人之宇宙論有二:一以動力說明之。而為陰陽二氣說;一以物質說明之,而為五行說。二說以漸變遷,而皆以宇宙之進動為對象:前者由兩儀而演為四象,由四象而演為八卦,假定八者為原始之物象,以一切現象,皆為彼等互動之結果。因以確立現象變化之大法,而應用于人事。后者以五行為成立世界之原質,有相生相克之性質。而世界各種現象。即于其性質同異間,有因果相關之作用,故可以由此推彼。而未來之現象,亦得而豫察之。兩者立論之基本,雖有徑庭.而于天理人事同一法則之根本義,則若合符節。蓋于天之主體.初未嘗極深研究,而即以假定之觀念,推演之,以應用于實際之事象。此吾國古人之言天,所以不同于西方宗教家,而特為倫理學最高觀念之代表也。天之信仰天有顯道,故人類有法天之義務,是為不容辨證之信仰,即所謂順帝之則者也。此等信仰,經歷世遺傳,而浸浸成為天性。如《尚書》中君臣交警之辭,動必及天,非徒辭令之習慣。實亦于無意識中表露其先天之觀念也。天之權威古人之觀天也,以為有何等權威乎。《易》曰:“剛柔相摩,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干道成男,坤道成女。干知大始,坤作成物。”謂天之于萬物,發之收之,整理之,調攝之,皆非無意識之動作,而密合于道德。觀其利益人類之厚而可知也。人類利用厚生之道。悉本于天,故不可不畏天命,而順天道。畏之順之,則天錫之福。如風雨以時,年轂順成,而余慶且及于子孫;其有侮天而違天者.天則現種種災異,如日月告兇、陵谷變遷之類,以警戒之。猶不悔,則罰之。此皆天之性質之一斑見于詩書者也。天道之秩序天之本質為道德。而其見于事物也,為秩序。故天神之下,有地祗,又有日月星辰山川林澤之神,降而至于貓、虎之屬。皆統攝于上帝。是為人間秩序之模范。《易》曰:
中國倫理學史 作者簡介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鶴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漢族,是素食主義者,浙江紹興府山陰縣(今浙江紹興)人,清光緒進士。祖籍浙江諸暨。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民主進步人士,國民黨中央執委、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委員兼監察院院長。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國民黨四大元老之一。
1917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革新北大,開“學術”與“自由”之風;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時兼任中法大學校長。他早年參加反清朝帝制的斗爭,民國初年主持制定了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第一個法令——《大學令》。
北伐時期,國民政府奠都南京后,他主持教育行政委員會、籌設中華民國大學院及中央研究院,主導教育及學術體制改革。1928年至1940年專任中央研究院院長,貫徹對學術研究的主張。蔡元培數度赴德國和法國留學、考察,研究哲學、文學、美學、心理學和文化史,為他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論基礎。1933年,蔡元培倡議創建南京博物院,并親自兼任第一屆理事會理事長。抗戰爆發初期,蔡元培與厲麟似等上海文化界知名人士聯合組織成立了上海文化界救亡協會,積極組織發動文化界人士及民眾投入抗日救亡運動。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葬香港仔山巔華人公墓。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隨園食單
- >
姑媽的寶刀
- >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