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宇宙、量子和人類心靈
-
>
氣候文明史
-
>
南極100天
-
>
考研數學專題練1200題
-
>
希格斯:“上帝粒子”的發明與發現
-
>
神農架疊層石:10多億年前遠古海洋微生物建造的大堡礁
-
>
聲音簡史
科技國際化的理論與戰略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262325
- 條形碼:9787030262325 ; 978-7-03-026232-5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科技國際化的理論與戰略 本書特色
《科技國際化的理論與戰略》:“十一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
科技國際化的理論與戰略 內容簡介
本書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高科技、新經濟與全球化:中國的三重聯動對策”的研究成果。
本書闡述了科技國際化的特征、規律、理論及評價方法,分析了科技國際化給我國帶來的新機遇與新挑戰;就我國加快自主創新、提高科技和經濟的國際競爭力,提出了科技國際化的三重聯動戰略;并對國內外知名企業的科技國際化進行了案例研究,對硅谷、上海和大連的科技國際化進行了實證研究。
本書可供廣大科技人員、經濟管理人員和有關研究人員等使用,也可以作為高等院校有關專業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或教學參考書。
科技國際化的理論與戰略 目錄
**輯序
前言
**章 科技國際化的特征及其區域集聚
**節 科技國際化的含義與特征
第二節 科技國際化的若干規律
第三節 跨國公司海外科技機構的區域集聚
第四節 科技國際化的地域網絡理論
第二章 科技國際化的評價
**節 國際化的幾種測量模型
第二節 科技國際化評價指標與方法
第三節 區域科技聚集地:科技國際化的高地
第三章 技術與市場聯動:科技國際化的戰略之
**節 技術引進與技術發展的階段
第二節 技術引進與技術創新的良性循環
第三節 構筑技術創新與市場聯動的支撐環境
第四節 技術與市場聯動的典型案例
第四章 跨國產學研聯動:科技國際化的戰略二
**節 基于預期凈價值的跨國創新聯盟組建動因分析
第二節 跨國產學研聯動的典型模式
第三節 制度創新與產學研聯合的規范化
第五章 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組織管理創新聯動:科技國際化的戰略之三
**節 制度創新與技術創新互動是科技國際化的必要條件
第二節 美國、法國、日本企業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互動的案例分析
第三節 建立健全大中型企業的技術創新制度
第四節 轉變用人機制和分配機制
第六章 三重聯動戰略的典范:對中興通訊的分析
**節 中興通訊科技國際化的發展階段
第二節 技術與市場的國際化
第三節 制度創新與管理創新
第四節 中興通訊經濟增長因素分析
第七章 硅谷:科技國際化的*前沿區域
**節 硅谷科技國際化的突出表現
第二節 國際化的高科技與風險投資的結合
第三節 面臨的問題
第八章 上海的科技國際化及其基礎條件
**節 跨國研發機構和海外人才在上海的集聚
第二節 跨國公司的溢出效應
第三節 創新型經濟:科技國際化的經濟基礎
第四節 完善的區域創新體系
第九章 大連科技國際化的戰略重點與對策
**節 科技國際化對大連發展的影響
第二節 大連科技國際化的戰略重點
第三節 大連科技國際化的對策
參考文獻
科技國際化的理論與戰略 節選
《科技國際化的理論與戰略》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高科技、新經濟與全球化:中國的三重聯動對策”的研究成果。《科技國際化的理論與戰略》闡述了科技國際化的特征、規律、理論及評價方法,分析了科技國際化給我國帶來的新機遇與新挑戰;就我國加快自主創新、提高科技和經濟的國際競爭力,提出了科技國際化的三重聯動戰略;并對國內外知名企業的科技國際化進行了案例研究,對硅谷、上海和大連的科技國際化進行了實證研究。《科技國際化的理論與戰略》可供廣大科技人員、經濟管理人員和有關研究人員等使用,也可以作為高等院校有關專業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或教學參考書。
科技國際化的理論與戰略 相關資料
插圖:2.知識供應鏈關于國際化創新集群的形成機制眾說紛紜,韋伯的集聚理論從經濟學的角度解釋了創新集群的形成動因,而馬歇爾的集聚理論則主要著眼于自然因素和政府政策。交易費用理論認為減少交易費用是創新集群的動因,創新理論則強調創新集群對于企業創新能力提高的作用,產業組織理論把產業壁壘的降低看做是創新集群形成的關鍵因素。比較認同創新理論,本書對于知識供應鏈和知識網絡的探討也是基于這種理論(姜照華等,2004)。隨著知識產權制度的進一步完善,知識作為資本和可出賣是產品的性質已被人們所接受。美國得克薩斯州立大學奧斯丁分校商學院教授Davenport在與Prusak合著的新書Working Knowledge中,提出了知識市場理論。其意是指企業的知識活動與傳統的、有形的商品并無二致,知識可以交易、購買、交換、尋找與制造;知識市場的主要定價機制是基于互惠性,也就是期望自己付出知識商品時,可以得到有價知識的期待;除此之外,知識也可以有現貨價格和期貨價格,以利于各方進行交易。這意味著把物流中供應鏈的相關理論應用到知識管理當中是完全有可能的,而創新集群中企業及相關組織機構組成的知識網絡則為這種應用提供了可能。在國內,知識供應鏈較早是由同濟大學張曙教授提出的,但他并沒有給出知識供應鏈的定義,而是就如何將物流領域內供應鏈的經驗和知識應用于對知識流的管理提出了自己的思路。此后,國內的學者陸續提出不同的關于知識供應鏈的定義,如桂林電子工業學院的蔡翔等認為,所謂知識供應鏈是指圍繞某一核心主體,以滿足上下游需求為導向,通過知識流將知識的供應者-知識的創新者-知識的使用者連接起來,以實現知識的經濟化與整體優化目標的功能鏈接結構模式。在國家層面上,知識供應鏈包括作為知識供應鏈核心的企業(知識的需求者、購買者、應用者、提供者)、大學和科研院所(知識的提供者、科技中介機構、需求信息、供應信息的擁有者)。企業對新產品的開發和技術創新產生對知識的需求,這種需求信息往往通過中介機構發布,有時企業也直接與大學或科研院所進行項目開發合作,或者通過自己的技術中心自主開發。在企業微觀層面上,知識供應鏈系統的主體主要是技術工人、R&D人員、銷售人員和企業家,企業家是企業知識供應鏈的核心主體。作為知識供應鏈的管理者、組織者,企業家決定著知識創新資源的配置與使用,更有效地協調與整合其他行
- >
推拿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隨園食單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詩經-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