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媒介公信論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1190928
- 條形碼:9787501190928 ; 978-7-5011-9092-8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媒介公信論 本書特色
公信力是一張報紙存在的基石。
——《人民日報》副總編輯米博華
“責任造就公信力”理念,是湖北新聞界對中國新聞界的一個貢獻。
——中宣部新聞局副局長 劉漢俊
公信力完全可以轉化為辦報優勢,也是開創未來的優勢。
——中國記協書記處書記趙晨仔
“責任造就公信力”,一個理當響徹整個新聞界的口號。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王武錄
用睿智的技巧增強公信力。
——北京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陳昌風
責任是實現媒體公信力的根本。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博士生導師 劉建明
讓公信力轉化為影響力。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蔡雯
媒介公信論 內容簡介
《媒介公信論》一書是基于當代中國新聞理論*前沿的問題之一,即媒介公信力問題而展開研究的理論成果。
2008年,胡錦濤同志在視察人民日報社的講話中,提到了媒介公信力的重要作用。這是黨的*高領導人首次把公信力概念引入黨對新聞工作的指導意見,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本書以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努力從現象與理論兩個源頭上溯,對公信力問題產生的歷史縱深作了深入的考察;對傳媒界涉及公信力的各種理論,作了厘清與梳理;對確立中國特色的公信力理論,作了建構性的嘗試;對業界運行中存在的公信力缺失問題,作了對策性研究。通過對媒介公信力進行歷史考察、理論構建和實務探索,本書力圖初步構建一個較為完整的媒介公信力理論體系。
該書為湖北省社科基金特別委托項目《新形勢下媒介公信力研究》的*終成果,也是作者《責任造就公信力》(該論文獲得2006年度中國新聞獎一等獎)一文的再次理論深化和突破。相關研究成果對于全國新聞出版界從業人員的專業精神和職業道德培養也有一定的指導價值和借鑒意義。
媒介公信論 目錄
一、社會轉型離不開媒介公信力推動
二、社會和諧建設需要媒介公信力參與
三、社會發展中媒介公信力的道義履行
**章 媒介公信力理論建構
1.1 “公信力”與“媒介公信力”
1.1.1 公信力
1.1.2 媒介公信力
1.2 媒介公信力的理論支撐
1.2.1 哲學
1.2.2 傳播學
1.2.3 新聞學
1.2.4 社會學
1.2.5 心理學
1.2.6 倫理學
1.2.7 經濟學
1.2.8 法學
1.2.9 組織行為學
1.3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論公信力
1.3.1 馬克思恩格斯論媒介公信力
1.3.2 列寧論媒介公信力
1.3.3 毛澤東論媒介公信力
1.3.4 劉少奇論媒介公信力
1.3.5 鄧小平論媒介公信力
1.3.6 江澤民論媒介公信力
1.3.7 胡錦濤論媒介公信力
第二章 媒介公信力歷史考察
2.1 中國媒介公信力歷史考察
2.1.1 古代中國媒介公信力起源考察
2.1.2 近現代中國媒介公信力歷史考察
2.1.3 當代中國媒介公信力歷史考察
2.2 外國媒介公信力歷史考察
2.2.1 古代外國媒介公信力起源考察
2.2.2 近現代外國媒介公信力歷史考察
2.2.3 當代外國媒介公信力歷史考察
第三章 媒介公信力價值表現與現實表征
3.1 媒介公信力價值表現
3.1.1 道德建構與倫理彰顯
3.1.2 公正傳播與正義主張
3.1.3 社會進步與媒體地位
3.2 媒介公信力的功能
3.2.1 公信力是媒介的核心競爭力
3.2.2 公信力是新聞專業主義的職業體現
3.2.3 公信力影響大眾媒介功能的發揮
3.3 媒介公信力的體現
3.3.1 以人為本
3.3.2 內容真實
3.3.3 導向正確
3.3.4 形式親和
3.4 當代社會媒介公信力的異化
3.4.1 虛假新聞
3.4.2 煽情主義新聞
3.4.3 有償新聞
3.4.4 虛假廣告
第四章 媒介公信力因素分析
4.1 媒介公信力的市場機制
4.1.1 媒介公信力的生成模式
4.1.2 媒介公信力的產生機制
4.1.3 媒介公信力的發展層次
4.1.4 媒介公信力生成控制
4.2 媒介公信力的判斷維度分析
4.2.1 判斷維度的構成與特點
4.2.2 媒介公信力的維度構成
4.2.3 媒介公信力的影響因素分析
4.2.4 微觀的受眾系統影響因素分析
4.3 媒介公信力的標準
4.3.1 衡量強勢媒介的標準:以公信力為核心要素
4.3.2 黨報公信力的建構與框架
4.4 媒介公信力的測評
4.4.1 媒介公信力測評的基本維度
4.4.2 媒介公信力測評的實例分析
第五章 社會發展需要媒介公信力
5.1 社會轉型期亟須發揮媒介公信力作用
5.1.1 公民社會產生和成熟帶來的媒介需求
5.1.2 科技進步帶來的信息直觀與受眾地位的超越
5.1.3 “以人為本”和媒介公信力建設
5.2 社會輿論引導與媒介公信力
5.2.1 以人為本:從新聞自由原則到社會責任原則
5.2.2 維護新聞的真實性,堅持客觀公正的原則
5.2.3 正確引導輿論——建構媒介公信力的根本要求
第六章 責任造就公信力
6.1 責任造就媒介公信力
6.1.1 契約責任與非契約責任
6.1.2 責任內化與公信力外現
6.2 媒介責任與構建媒介素養
6.2.1 媒介素養影響媒介公信力
6.2.2 媒介素養的核心價值與培育
6.2.3 民本意識優化媒介素養
6.3 公信力重在制度建設
6.3.1 倫理與法律的雙重嚴肅性
6.3.2 信息公開法律對公信力建設的基礎性作用
6.3.3 制度性嵌入的調控手段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
媒介公信論 節選
《媒介公信論》一書是基于當代中國新聞理論*前沿的問題之一,即媒介公信力問題而展開研究的理論成果。2008年,胡錦濤同志在視察人民日報社的講話中,提到了媒介公信力的重要作用。這是黨的*高領導人首次把公信力概念引入黨對新聞工作的指導意見,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媒介公信論》以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努力從現象與理論兩個源頭上溯,對公信力問題產生的歷史縱深作了深入的考察;對傳媒界涉及公信力的各種理論,作了厘清與梳理;對確立中國特色的公信力理論,作了建構性的嘗試;對業界運行中存在的公信力缺失問題,作了對策性研究。通過對媒介公信力進行歷史考察、理論構建和實務探索,《媒介公信論》力圖初步構建一個較為完整的媒介公信力理論體系。該書為湖北省社科基金特別委托項目《新形勢下媒介公信力研究》的*終成果,也是作者《責任造就公信力》(該論文獲得2006年度中國新聞獎一等獎)一文的再次理論深化和突破。相關研究成果對于全國新聞出版界從業人員的專業精神和職業道德培養也有一定的指導價值和借鑒意義。
媒介公信論 作者簡介
江作蘇,1953年9月生,1982年畢業于復旦大學。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常務理事,湖北省新聞工作者協會主席,湖北日報傳媒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社長,高級記者,武漢大學博士生導師,華中科技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和湖北大學客座教授。長江韜奮獎獲得者,全國百佳新聞工作者,湖北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堅持深入實際,深入基層,采寫了大量新聞作品,獲業內外好評,1996年獲首屆湖北“名記者”稱號。擔任集團主要領導后,提出“責任造就公信力”理念,撰寫的新聞論文《責任造就公信力》和策劃組織的“榮辱觀的生活解讀”系列報道,同時各獲第十七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組織的“記者走基層”專欄獲第十八屆中國新聞獎名專欄獎。出版有《記者心語》《我隨東風萬里行》《浙江星火借入楚》《江河歸大海》《責任造就公信力》《創新帶來生命力》《嚴謹培育持久力》《親見切思錄》等專著。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月亮虎
- >
經典常談
- >
巴金-再思錄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