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蔡昉經濟文選 內容簡介
本書內容包括:城鄉經濟發展;人口與勞動經濟;應對金融危機。具體分為:中國地區經濟增長的趨同與差異;經濟增長方式的理性目標與激勵機制等。
蔡昉經濟文選 目錄
中國地區經濟增長的趨同與差異
——對西部開發戰略的啟示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國特色的二元經濟轉型
經濟增長方式的理性目標與激勵機制
——沖破可持續發展的兩難處境
探索經濟發展自身的公平分配機制
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與可持續性源泉
順水行舟
——失衡世界經濟背景下的中國經濟調整
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經濟目標新要求的保障
中國經濟要通過多少個“轉折點”
構建民生為先的中等收入社會
中國勞動力無限供給時代的結束
通過擴大就業縮小收入差距,構建和諧社會
收入差距縮小的條件
——經濟發展理論與中國經驗
人口與勞動經濟
人類歷史*大的人口轉變及其后果
21世紀中國經濟增長可持續性
——人口和勞動力因素的作用
實現*大化就業——和諧社會“民生之本”
城市勞動力市場工資趨同說明什么
人口因素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
——一個人類發展的視角
拆除勞動力流動障礙
——中國勞動力市場發育與相關改革
中國轉軌時期的勞動力流動
勞動力流動政策的形成與演變
通過擴大就業保持經濟增長可持續性
應對老齡化挑戰的政策措施
未來的人口紅利
——中國經濟增長源泉的開拓
應對金融危機
如何取得經濟增長與抑制通脹之間的平衡
中國抑制通脹“有保有壓”
金融危機對制造業的影響
—一中、西部地區趕超的機遇
金融危機的就業影ⅱ向及應對政策建議
就業形勢與青年問題
當前就業形勢十問
——蔡昉教授2008年12月10日在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的演講
推進“三農”工作,化解金融危機
如何避免“無就業經濟復蘇”
正確認識結構調整與擴大就業的關系
科學發展是抵御經濟危機的根本途徑
無形的失業與有形的政策
后記
蔡昉經濟文選 節選
《蔡昉經濟文選》內容簡介:我于1956年9月30日生在北京,小學、初中和高中階段基本上是與“文化大革命”重合的。高中畢業后到京郊順義縣插隊近3年,于1978年考人中國人民大學農業經濟系,并于1982年獲經濟學學士學位,同年考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農村發展系,并于1985年和1989年分別獲得經濟學碩士和博士學位。我在農村插隊時期的收獲是實際體驗了人民公社大鍋飯的弊端,恰好大學專業又是農業經濟學,既學了人民公社管理的課程,又學了對人民公社的反思和批判,因此較早地開始了對農業經濟體制的研究。從專業訓練的角度來看,我應該是一個農業經濟學家。1985年至1993年,我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工作,研究領域是農村經濟。在研究中我逐漸認識到,農村經濟問題與整個經濟發展戰略密切相關,但農業經濟學只是一般經濟理論的一個應用領域,因此,我開始嘗試農業經濟研究的規范化,并推動其與一般經濟理論的合流,分別在土地制度、農村市場、農業發展政策、區域經濟等方面進行規范研究。代表著作有《十字路口的抉擇——深化農業經濟體制改革的思考》(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中國正在進行的農業改革》(中國財經出版社,1999年,與科林·卡特、鐘甫寧合著)、《窮人的經濟學:農業依然是基礎》(武漢出版社,1998年)。
蔡昉經濟文選 作者簡介
蔡昉,1982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農業經濟系并獲經濟學學士學位;1985年和1989年分別獲得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碩士學位和經濟學博士學位;先后在美國經濟學會博爾德(Boulder)經濟學院、斯坦福大學、華盛頓大學、澳大利亞國立大學、聯合國大學發展經濟學研究院等做訪問學者。
1985年到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工作,1988年被評為副研究員,并任研究室主任,1993年被評為研究員,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研究所副所長同時兼任研究生院人口學系主任,并于1995年被批準為博士生導師,1998年起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力資源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勞動和社會保障研究中心理事長。2006年6月至2007年6月掛職任南水北調中線干線建設管理局副局長兼漕河建設管理部副部長。
中共十七大代表,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委員。學術兼職包括中國人口學會副會長、農業部軟科學委員會委員、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專家委員會委員、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全球變化人文因素國際項目中國委員會副主席、中華全國青年社會科學工作者聯誼會副會長、國家“十一五”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經濟50人論壇成員。曾任第七屆全國青聯委員、第九屆全國青聯常委、中國農業經濟學會副會長等。1987年以來,一直兼任《中國農村經濟》、《中國農村觀察》雜志編委,同時兼任《中國社會科學》、《經濟研究》、《農業經濟問題》、《經濟學(季刊)》等雜志編委,《中國人口科學》雜志主編。
在國內外報紙、雜志發表論文數百篇,出版專著多部,包括合著《中國的奇跡:發展戰略與經濟改革》、《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獨著《窮人的經濟學:農業依然是基礎》、《中國流動人口問題》,主編系列出版的《中國人口與勞動問題報告》等。研究領域涉及農業發展政策、區域經濟、經濟發展戰略和改革策略、經濟增長、流動人口、勞動就業問題等,形成把改革與發展相結合、經濟發展與人文發展相結合的研究特色。長期關注貧困問題和擺脫貧困的途徑,深人到最基層進行調查研究。參與了經濟政策制定中的各種咨詢和課題研究;2003年3月2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中就“世界就業發展趨勢和我國就業政策研究”進行了講解。
1991年被國家教委、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聯合表彰為“作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1995年被中國社會科學院表彰為“作出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998年獲國家級“作出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2003年被7部委授予出國留學人員杰出成就獎;2008年獲第二屆張培剛發展經濟學優秀成果獎,第四屆中國發展百人獎。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二體千字文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回憶愛瑪儂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朝聞道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