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緒論1.1 研究的背景1.1.1 早期國內外土壤動物研究概況1.1.2 近期國內外土壤動物研究進展1.2 研究的意義1.3 研究的區域1.3.1 區域范圍及其地理概況1.3.2 調查研究點1.4 研究的內容1.4.1 研究的動物類群1.4.2 研究的主要內容及新見解2 群落的調查研究方法2.1 調查取樣2.1.1 樣地的選擇2.1.2 取樣方法2.1.3 取樣的基本工具2.2 土壤動物標本收集法2.2.1 枯枝落葉層的干生動物收集法2.2.2 土壤層的干生動物收集法2.2.3 濕生動物收集法2.3 類群的劃分2.3.1 按種類劃分2.3.2 接大小劃分2.3.3 接收集方法劃分2。3.4 按功能劃分2.4 生物量的測定2.5 群落的分析方法2.5.1 類群的百分組成和優勢類群2.5.2 類群的重要性——數量一穩定性排序法2.5.3 群落的優勢度指數(Simpson指數)2.5.4.群落的Shannon—Wiener(H)指數2.5.5 群落的均勻度指激2.5.6 群落的密度一類群指數(DG)2.5.7 群落間相似性的Gower系數2.6 土壤動物群落多樣性分析方法的應用概況3 群落中的主要類群3.1 線蟲類(Nematodes)3.1.1 線蟲的分類特征3.1.2 線蟲的種類分布3.1.3 線蟲的生態功能3.2 蚯蚓類(Earthworm)3.2.1 蚯蚓的分類特征3.2.2 蚯蚓的種類分布3.2.3 蚯蚓的生態功能3.3 蜘蛛目(Araneae)3.3.1 蜘蛛目的分類特征3.3.2 蜘蛛的種類分布與生態功能3.4 蜱螨類(Acarina)3.4.1 螨類的分類特征3.4.2 螨類的種類分布3.4.3 螨類的營養類型3.5 等足目(Isopoda)3.5.1 等足類的分類特征3.5.2 等足類的分布3.5.3 等足類的生態類型3.6 倍足綱(Diplopoda)3.6.1 馬陸的分類特征3.6.2 馬陸的種類分布3.6.3 馬陸的生態功能3.7 唇足綱(Chilopoda)3.7.1 唇足綱的分類特征3.7.2 唇足綱各目的生態特征3.7.3 唇足綱的地區分布特點3.8 彈尾目(Collembola)3.8.1 跳蟲主要科的鑒別特征3.8.2 跳蟲的種類與分布3.8.3 跳蟲的生態類型3.9 等翅目(Isoptera)3.9.1 白蟻的種類與分布3.9.2 白蟻的生態特性3.9.3 白蟻的生態功能3.10 纓翅目(Thysanoptera)3.10.1 纓翅目的分類特征與分布3.10.2 纓翅目在本地區的組成3.11 半翅目(Hemiptera)3.11.1 半翅目的分類特征3.11.2 常見的土壤半翅目3.12 鞘翅目(Coleoptera)3.12.1 鞘翅目的分類特征3.12.2 鞘翅目的主要種類及其食性3.13 鱗翅目(Lepidoptera)3.13.1 鱗翅目幼蟲的分類特征3.13.2 土壤鱗翅目幼蟲的種類組成與分布3.13.3 土壤鱗翅目幼蟲的生活類型及其功能3.14 雙翅目(Diptera)3.14.1 雙翅目幼蟲的分類鑒別3.14.2 土壤雙翅目幼蟲的種類組成與分布3.14.3 土壤雙翅日幼蟲的食性及其生境3.15 蟻類(AntS)3.15.1 蟻科的分類特征3.15.2 土壤蟻類的分布及生態特性4 群落的結構4.1 典型植被下的群落結構4.1.1 熱帶地區4.1.2 南亞熱帶地區4.2 不同植被類型下的群落結構4.2.1 尖峰嶺退化植被系列土壤動物群落結構的差異4.2.2 鼎湖山植被自然演替系列土壤動物群落結構的差異4.2.3 人工林系列土壤動物群落的差異4.3 人為干擾下的群落結構4.3.1 旅游干擾對鼎湖山土壤動物群落結構的影響4.3.2 割草等干擾對馬尾松林土壤動物群落結構的影響4.3.3 皆伐和擇伐對熱帶林土壤動物群落結構的影響4.3.4 森林保護對土壤動物群落結構的影響4.4 特殊土壤環境中的群落結構4.4.1 次生光裸地的土壤動物群落4.4.2 油頁巖廢礦渣地的土壤動物群落4.5 群落的營養結構4.5.1 不同植被類型下群落的4大營養類型的組成4.5.2 捕食類與枯一腐食類生物量比值的變化5 群落隨氣候的變化5.1 熱帶地區土壤動物群落的季節變化5.1.1 尖峰嶺山地雨林的土壤動物群落變化5.1.2 小良不同植被類型的土壤動物群落變化5.2 南亞熱帶地區土壤動物群落的季節變化5.2.1 鼎湖山主要植被類型的土壤動物群落變化5.2.2 鶴山幼齡人工林的土壤動物群落變化5.3 季節變化的因素分析5.3.1 各研究點氣候季節變化之異同5.3.2 群落季節變化的氣候因素5.3.3 重要干生類群的數量變化及其影響因素6 群落的次生演替6.1 群落演替的基本生態學原理6.1.1 群落演替的階段性6.1.2 群落演替與群落多樣性6.1.3 植物群落的多樣性是生物群落多樣性的基礎6.2 人工林土壤動物群落演替研究的兩種調查方法6.2.1 時空替代調查法6.2.2 直接調查法6.3 小良人工林土壤動物群落的演替階段6.3.1 群落演替分析6.3.2 群落演替階段的劃分及其結構特征6.3.3 群落的不同演替階段對降水量變化的反應6.3.4 群落演替與人工林土壤有機質的發展6.3.5 近10年前后的跟蹤調查6.4 鶴山人工林土壤動物群落的早期演替動向6.4.1 建林5年的土壤動物群落仍處于增長期6.4.2 建林近10年的土壤動物群落已接近過渡期6.4.3 建林早期即因林型不同而產生群落間的差異6.5 群落演替過程中某些類群的變化6.5.1 濕生類群的數量演變6.5.2 小良人工林白蟻密度的演變6.5.3 昆蟲類群的穩定性演變6.5.4 蚯蚓類群的演變7 群落結構的地帶性特征7.1 尖峰嶺和鼎湖山土壤動物群落的代表性7.2 群落組成的地帶性特征7.2.1 線蟲類群的種類*豐富7.2.2 蜱螨目/彈尾目的比值*大7.2.3 蜱螨目+彈尾目的百分比*低7.2.4 大型類群比率一般較高7.3 群落多樣性的地帶性特征7.3.1 線蟲類群的多樣性特征7.3.2 干生型類群的多樣性特征7.4 群落季節變化的地帶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