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大師的側影 本書特色
《大師的側影》:這些年來我的編輯出版工作與這些大師級的學者對我的幫助和教育密不可分,特別是他們的人格魅力和道德學問一直深深地影響著我做人和做事。謹以此書向他們表達我的感激之情。
大師的側影 內容簡介
自然規律*是無情,接下來的就是“哲人其萎”的事實,很多大師先后駕鶴西去,使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缺少真正的大師的時代。為了能讓今天的年輕人多了解大師們的貢獻和風采,作者把同他們的接觸如實地記述下來編成本書,內容包括《給鐘敬文先生出*后一本書》、《我和顧廷龍先生的友誼》和《我和鄧廣銘先生的一些交往》等32篇文章。
大師的側影 目錄
大師的側影 節選
《大師的側影》內容簡介:自然規律*是無情,接下來的就是“哲人其萎”的事實,很多大師先后駕鶴西去,使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缺少真正的大師的時代。為了能讓今天的年輕人多了解大師們的貢獻和風采,作者把同他們的接觸如實地記述下來編成《大師的側影》,內容包括《給鐘敬文先生出*后一《大師的側影》》、《我和顧廷龍先生的友誼》和《我和鄧廣銘先生的一些交往》等32篇文章。
大師的側影 相關資料
插圖:做編輯的一大好處就是可以向學者約稿,就像記者可以采訪名人一樣。我和鐘老的相識,就是因我主動去拜訪他并向他約稿,時間是1998年的開春,那時我正在緊張地主編《學林春秋》一書。當時我已經組織了很多位老先生的稿子,但后來一查卻缺了鐘老,這就等于說在20世紀中國學術研究中缺掉了“民俗學研究”這十分重要的一環,因為鐘先生一向被人們尊稱為“中國民俗學研究之父”。盡管他那時已是95歲高齡的老人了,我還是叩響了他家的宅門。沒想到初次見面,鐘先生便對我的想法給予充分的肯定:“這確實是一件很有意義的工作,因為20世紀馬上就要過去了,需要有人來抓。就拿我所從事的中國民俗學研究來說吧,已經走過了整整八十個年頭了,我確實有一些話要說。你這次來約我寫這方面的稿子,我一定會寫的。”就這樣,他爽快地答應了我的約稿。過了也就是兩個多月吧,我便收到了他撰寫的兩萬四千多字的長文——《我與中國民俗學》。他在文中深情地回顧了自己在長達七十多年的民俗學研究中所走過的坎坷歷程,涉及到該學科經歷過的每一個階段。鐘先生做了大量的富有開創性的工作,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沒有他全身心地參與和開拓,就沒有中國民俗學研究事業興旺發達的今天。鐘先生在這篇文章的最后寫下了這樣一段話:“我從事民俗學的研究工作,已經七十多年了。雖然所經歷的每個時期,都會有一些進步,但一下子達到豁然貫通境地的事情是沒有的。學問、思想的進步,主要要憑不斷地積累,而不是'彈指樓臺'。我現在所悟到的一些道理,是'水到渠成'的結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常對同志們說,我現在的一些比較成熟的意見,是多年來學習、探索的結果。現在有些青年同志,他們在態度上有些急躁,希望一夜之間學問就成熟了。這種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卻不是正常的態度。它忽視了學術成長的必需歷程,只能是一種空想,一種虛幻之花。我要以過來人的身份,誠懇地告戒他們:只有服從規律,才能獲得成功!”這語重心長的話語,揭示了積累和成功的規律。是鐘老留給廣大后學的寶貴的治學經驗。記得當我把中華書局剛剛出版的《學林春秋》送到鐘老手上時,他拿過書認真地翻看后,對我說:“真是出得又快又好!有時候干事情,不一定人多就好。你編這部書就你一個人吧,要是一個集體,反而不見得能編好。人多意見不容易統一,你想這么編,他想那么編,勁使不到一處,有時還互相掣肘。一個人雖然力
大師的側影 作者簡介
張世林,1984年調入中華書局,1986年參與創辦《書品》雜志,并任責任編輯。1992年調入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辦公室(后改為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辦公室),參與創辦《傳統文化與現代化》雜志,并任責任編輯。1999年調入朝華出版社。2000年入新世界出版社從事編輯工作至今。主編有《學林春秋》(六卷)、《學林往事》(三卷)、《家學與師承》(三卷)、《名家心語叢書》(二十部)、《情系國計民生——政協提案的故事叢書》等。
- >
二體千字文
- >
山海經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自卑與超越
- >
朝聞道
- >
經典常談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