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5877894
- 條形碼:9787505877894 ; 978-7-5058-7789-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研究 本書特色
《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研究》: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
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研究 內容簡介
《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研究》計五篇20章(含“總論”),分歷史、當下、藝術人類學的思考三個層面對百年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進程中的理論探索和具體實踐進行全面研究。歷史層面含“20世紀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歷程的回顧總結和理論反思”和“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與20世紀中國古代文學、文論研究”兩篇;當下層面含“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與當前文藝理論重大問題研究”和“信息化、消費化時代的審美文化與藝術產業”兩篇;末篇“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話語中國化問題的藝術人類學解析”為藝術人類學的展望層面。 “總論”從宏觀上討論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的五個基本問題:該命題的科學性、它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之關系、它與當代文藝學理論創新的關系、方法論問題和從文化傳播視野下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問題。 **篇“20世紀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歷程的回顧總結和理論反思”分啟蒙、奠基、十七年、“文革”、新時期五個時段,客觀回顧和考察了百年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初步中國化的歷史過程。對此進程中產生的標志性成果進行了總結和闡發,系統總結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的歷史經驗特別是失誤的教訓,并進行了理論的反思。 第二篇“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與20世紀古代文學、文論研究”認真回顧了20世紀二三十年代到今中國古代文學、文論研究應用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曲折歷程和具體方式,在革命進程與學術命運交織而成的總線索下重點揭示了在“左”的干擾下,中國文學、文論研究存在的革命化、政治化印跡,并以介入社會和學術本位、理論闡釋型研究和實事考證型研究、中西古今之爭三個維度反思了百年以來的中國文學、文論研究,為今后該領域的研究更好地應用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思路。 第三篇“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與當前文藝理論若干重大問題研究”應用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著重探究新現實、新語境中審美意識形態論、人文精神、全球化語境下文藝理論的實踐應用三個重要問題。對審美意識形態論提出的背景、過程和重要理論意義和新世紀以來圍繞該問題的新爭論進行了再反思;以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的新闡釋為價值坐標,考察了上世紀90年代人文精神大討論和新理性精神文論的深層內涵;對我國文藝理論教材體系和教學實踐、文藝學的學科危機等問題作了深入的探討。 第四篇“信息化、消費化時代的審美文化與藝術產業”對當代中國審美文化實踐中出現的重要現象——藝術產業建設——進行深入的研究,系統論述了馬克思藝術生產理論的要義及其后“西馬”理論家的多方闡發,著重探討了當代中國藝術產業的發展模式和規律,揭示出當代中國藝術產業的發展的內在邏輯,并明確提出新的社會語境中產業化藝術應當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重要力量的主張。 第五篇“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話語中國化問題的藝術人類學解析”以全球性的人類學本土化運動為背景,重點評估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基本話語的歷史合法性及其藝術人類學價值,在完全本土化的可能性和不可能性交織的人類學語境中,追問新世紀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話語中國化是否即是西方主流人類學所指證的“部分真理”之追求的理論問題。本篇提出的問題及其解答將有助緩解或克服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所面臨的“既有理論的涵蓋面在縮小,對新的世界性文藝現象的某些方面說服力在減弱”的挑戰。 全球化語境中,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在我國大學文科教學和文藝學學科領域中的指導地位有所削弱,然而當代文藝新現實、新現象、新問題又迫切要求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給予應對和回答。本書或可為構建我國當代文藝學、美學的學科建設的指導思想和促進我國社會主義文化藝術事業健康、蓬勃的發展產生積極影響。
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研究 目錄
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研究 節選
《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研究》計五篇20章(含“總論”),分歷史、當下、藝術人類學的思考三個層面對百年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進程中的理論探索和具體實踐進行全面研究。歷史層面含“20世紀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歷程的回顧總結和理論反思”和“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與20世紀中國古代文學、文論研究”兩篇;當下層面含“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與當前文藝理論重大問題研究”和“信息化、消費化時代的審美文化與藝術產業”兩篇;末篇“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話語中國化問題的藝術人類學解析”為藝術人類學的展望層面。“總論”從宏觀上討論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的五個基本問題:該命題的科學性、它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之關系、它與當代文藝學理論創新的關系、方法論問題和從文化傳播視野下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問題。**篇“20世紀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歷程的回顧總結和理論反思”分啟蒙、奠基、十七年、“文革”、新時期五個時段,客觀回顧和考察了百年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初步中國化的歷史過程。對此進程中產生的標志性成果進行了總結和闡發,系統總結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的歷史經驗特別是失誤的教訓,并進行了理論的反思。第二篇“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與20世紀古代文學、文論研究”認真回顧了20世紀二三十年代到今中國古代文學、文論研究應用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曲折歷程和具體方式,在革命進程與學術命運交織而成的總線索下重點揭示了在“左”的干擾下,中國文學、文論研究存在的革命化、政治化印跡,并以介入社會和學術本位、理論闡釋型研究和實事考證型研究、中西古今之爭三個維度反思了百年以來的中國文學、文論研究,為今后該領域的研究更好地應用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思路。第三篇“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與當前文藝理論若干重大問題研究”應用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著重探究新現實、新語境中審美意識形態論、人文精神、全球化語境下文藝理論的實踐應用三個重要問題。對審美意識形態論提出的背景、過程和重要理論意義和新世紀以來圍繞該問題的新爭論進行了再反思;以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的新闡釋為價值坐標,考察了上世紀90年代人文精神大討論和新理性精神文論的深層內涵;對我國文藝理論教材體系和教學實踐、文藝學的學科危機等問題作了深入的探討。第四篇“信息化、消費化時代的審美文化與藝術產業”對當代中國審美文化實踐中出現的重要現象——藝術產業建設——進行深入的研究,系統論述了馬克思藝術生產理論的要義及其后“西馬”理論家的多方闡發,著重探討了當代中國藝術產業的發展模式和規律,揭示出當代中國藝術產業的發展的內在邏輯,并明確提出新的社會語境中產業化藝術應當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重要力量的主張。第五篇“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話語中國化問題的藝術人類學解析”以全球性的人類學本土化運動為背景,重點評估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基本話語的歷史合法性及其藝術人類學價值,在完全本土化的可能性和不可能性交織的人類學語境中,追問新世紀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話語中國化是否即是西方主流人類學所指證的“部分真理”之追求的理論問題。本篇提出的問題及其解答將有助緩解或克服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所面臨的“既有理論的涵蓋面在縮小,對新的世界性文藝現象的某些方面說服力在減弱”的挑戰。全球化語境中,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在我國大學文科教學和文藝學學科領域中的指導地位有所削弱,然而當代文藝新現實、新現象、新問題又迫切要求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給予應對和回答。本書或可為構建我國當代文藝學、美學的學科建設的指導思想和促進我國社會主義文化藝術事業健康、蓬勃的發展產生積極影響。
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研究 作者簡介
朱立元,1945年7月生,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兼任校務委員會委員、校學術委員會委員。社會兼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五屆中文學科評議組成員。學術兼職:中華美學學會副會長;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中國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上海美學學會會長,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上海作家協會理事。1997年1月被國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2001年獲寶鋼優秀教師特等獎。主要研究方向為文藝學、美學。著有《黑格爾美學論稿》、《接受美學導論》、《真的感悟》、《歷史與美學之謎的求解》、《理解與對話》、《美學與實踐》、《美的感悟》、《善的感悟》等專著,主編《現代西方美學史》、《法蘭克福學派美學思想論稿》、《西方美學通史》(七卷本)、《西方美學范疇史》(三卷本)等著作和《當代西方文藝理論》、《美學》等教材。多次獲省部級以上獎項。
- >
回憶愛瑪儂
- >
隨園食單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姑媽的寶刀
- >
我與地壇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