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外國散文-紀德散文選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0654378
- 條形碼:9787530654378 ; 978-7-5306-5437-8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外國散文-紀德散文選 內容簡介
紀德是二十世紀*杰出的法國作家之一,一生創作以散文為主,成就甚高。以其思辨的深邃、獨特和感覺的敏銳、細膩見長,別樹一幟,在文學史上占有突出地位。《紀德散文選》選入紀德*有代表性的作品《人間食糧》、《新食糧》及《秋葉》中的四篇,反映了紀德一生幾個時期思想和藝術發展變化的軌跡,使讀者見此一斑而窺全貌。
外國散文-紀德散文選 目錄
1927年版序言
引言
**篇
第二篇
第三篇
第四篇
第五篇
第六篇
第七篇
第八篇
頌歌
--代結束語
結語
新食糧1935年
**篇
第二篇
第三篇
第四篇
秋葉
秋葉
春天
青年時代
我的母親
譯后記
外國散文-紀德散文選 節選
我們終生彷徨歧路,不勝苦惱。怎么對你說呢?細想起來,任何選擇都是可怕的。連自由都是可怕的,如果它不再受義務引導的話。又是在一個完全陌生的國度里選擇道路,而在這個國度里人人都在尋找道路,人人都為自己——請注意——尋找道路。所以,即使在*荒僻的非洲尋找一條*難辨認的小路,把握還大一些……吸引我們的有片片綠洲,有尚未枯竭的清泉……不過,一個地方有清泉流淌,那完全取決于我們的欲望,因為那地方只是在我們走近了才存在,周圍的景物也只有在我們向那里走去時,才漸漸呈現于眼前;地平線盡頭的東西,我們就看不見,即使在我們身邊,也僅是接連不斷、變化不定的表象。對于如此嚴肅的問題,為什么用起比喻來了呢?我們都相信定能發現上帝,可是,唉!在找到上帝之前,卻不曉得該向何方祈禱。后來,大家終于思忖,上帝到處都在,無處不在,就是無法尋覓,于是便隨意下跪了。納塔奈爾,你要效法那些手擎火炬給自己照路的人。你不管走到哪里,都會遇到上帝,正如梅納克所說的:“上帝嘛,就是我們前面的東西。”納塔奈爾,你路過之處,對一切都要觀看,但不要在任何地方停留。你要牢牢記住,唯有上帝不是暫時的。重要的是你看了,而不是你所看到的事物。你保持著清晰認識的一切事物,直到地老天荒,都會始終與你壁壘分明,你為何要如此珍視它們呢?懷著欲望是有益的,使欲望得到滿足也是有益的,因為這會使欲望變得更強烈。實話對你說吧,納塔奈爾,每種欲望使我獲得的充實,都勝過我對所渴望的東西一向虛幻的占有。納塔奈爾,我為許多美妙的事物耗盡了自己的愛。它們之所以光彩奪目,正是因為我不斷為它們燃燒。我樂此不疲。在我看來,一切熱情都是愛的消耗,一種美妙的消耗。我作為異端中的異端,總是為各種離經叛道的見解、極端隱晦的思想和歧論紛爭所吸引。凡是我感興趣的思想,必有與眾不同之處。連同情心我也把它從自己心里屏除了,因為在我看來,同情心只不過是承認一種普通的感情而已。納塔奈爾,絕不要同情心,而要愛心。要行動,而無需考慮這行動是好是壞。要愛,而不必顧慮是善是惡。納塔奈爾,我教你要熱情。……
外國散文-紀德散文選 作者簡介
安德烈·紀德(1869—1951)無疑是本世紀法國最大的散文家之一。按照他本人的說法,他一生的作品,只有一本《偽幣犯》(1925)是小說,其他如《蔑視道德的人》(1902)、《窄門》(1909)、《田園交響樂》(1919)、《梵蒂岡的地窖》(1914)、《如果種子不死》(1921)等,只不過是有情節的散文。當然,人們并未因此而把這些作品都列入散文,一般還是把它們視為小說。即使如此,紀德的散文數量之多也是驚人的,粗略算一下就有《人間食糧》(1897)、《拴得不牢的普羅米修斯》(1899)、《致安日爾書簡》(1900)、《借題發揮》(1903)、《新借題發揮》(1911)、《重罪法庭的回憶》(1913)、《回憶》、《懺悔》、《柯里東》(1911—1924)、《剛果紀行》(1927)、《從乍得歸來》(1928)、《新食糧》 (1935)、《從蘇聯歸來》(1936)、《日記》(1889—1949)、《秋葉》(1949),等等。 紀德給后世留下了這么多散文作品,要選編一本《紀德散文選》,應該不難。不過,正因為他的散文卷帙浩繁,也就存在一個怎么選、選哪些的難題。是從每部主要作品中摘取一段,匯編成集,以求介紹全貌,還是以一本為重點,向讀者提供一件完整的藝術作品?我想,紀德的散文這么多,從每一本選譯一段,未必就是最精彩、最恰當的部分,弄得不好,不僅不能反映其散文的全貌,反而可能給人以零碎之感。因此,現在這本集子僅選譯了《人間食糧》和《新食糧》全文以及《秋葉》中四篇。《人間食糧》發表于1897年,《新食糧》發表于1935年,這兩部作品放在一起,既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又反映了作者兩個不同時期的創作風格;《秋葉》出版于1949年,所選譯的四篇都可獨立成篇,意在進一步印證紀德散文的整體風格。原本想從紀德《日記》中選譯一部分,但究竟選譯哪個時期的為宜,又犯躊躇,故此作罷,還是留待有志者去全譯出版吧。 這次譯紀德散文的任務,是我自己請求來的。1991年11月份,在北京舉行新聞出版署第一屆外國文學編輯出版頒獎大會期間,大光先生介紹了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一百本世界各國散文的宏偉計劃。我聽了頗感振奮,便私下對秉勛先生表示,想為這套作品譯紀德的《人間食糧》。秉勛先生轉告大光先生,得到大光先生的熱情支持,并同我約定于1992年底或1993年初交稿。可是這年頭,出版工作難做。它像國民經濟的其他部門一樣,也處于向市場經濟轉變的艱難時期。我負責的花城出版社外國文學室,長期經濟效益不高,每年辛苦下來,年終弟兄們總拿不到幾個子兒,各人經濟的拮據,可想而知。這兩年我們做了很大努力,算是略見成效。然而,正因為這樣,個人想搞點譯著之類的時間,就全給擠掉了。到1992年底,我主動承擔的《人間食糧》的翻譯,僅僅開了個頭。1993年初,我接到法國文化部圖書及閱讀司邀請,去法國從事四個月的法國文學翻譯,成行時間由我自己確定。花城出版社同意我赴法,但我個人和外國文學室全年利潤指標不減。這樣,我不得不付出雙倍的努力,在上半年完成了全年的工作任務,才于七月下旬匆匆來到法國。 這是我第四次來法國,但這次與上次之間相隔了十年。舊地重游,會見老朋友,結識新朋友,尤其要與法國許多出版社建立聯系。因此,譯事只能忙里偷閑,零敲碎打地做。我放棄了去西歐各國觀光的計劃,而且不住旅館,幾乎花了雙倍的房租住在巴黎國際大學城,因為旅館不宜于工作,大學城環境清靜優雅,對面又有風景如畫的孟蘇里公園,是進修和著譯的理想之地。經過三個半月斷斷續續的工作,這本《紀德散文選》終于脫稿了。回頭來看,很不令人滿意,有些地方連文字的流暢都談不上。我向來的感覺是,凡是譯死了的段落或篇章,很難再改活,所以只好由它去。 對紀德我沒有研究。我產生譯這本《紀德散文選》的愿望,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我一向喜歡散文,卻很少有機會譯散文。只是1983年在法國工作期間,譯了讓·吉奧諾的三篇散文,寄給了南京大學《當代外國文學》主編徐知免先生,承蒙徐先生厚愛,很快發表,并從他的信中獲悉:所譯散文三篇,頗獲好評。此后就再也沒譯過散文。那三篇東西,我一直保存著,有如一個溫馨的回憶。因此,譯一本散文,在我可謂一個宿愿。另一方面,平時閱讀,涉獵紀德,覺得其思想超逸,文筆奇崛,尤其他的《人間食糧》,據說是影響過幾代人的散文詩,能得而譯之,豈非快事?可是,事情往往與想象的有距離。一本《人間食糧》原文拿到手,連讀兩遍,居然看不出新意,也悟不出什么深刻的哲理,反而覺得有些地方思想的闡發顯得不怎么成熟。至于文字本身,雖然一些寫景的段落不乏詩意,但整個來講,很難談得上優美,尤其一些以詩歌形式出現的部分,只不過是散文句子拆開的排列,不能說是詩。還沒動手譯就感到困惑,越譯越困惑,懷疑選譯這本東西是否值得。 在這期間,我會見了夏爾-薩奇先生。老先生八十高齡,滿頭銀發,精神矍鑠,熱情健談。他不是文學家,而是人類學家,但對文學十分了解,藏書中頗多文學作品。尤其難得的是,他與包括紀德在內的《新法蘭西雜志》①那批人,曾經過往甚密,十分熟悉,還拿出當年的一些舊照給我看。交談中,我提及譯《人間食糧》的困惑。他說,紀德是一位偉大的作家,但人并不總是那么容易親近,思維方式與眾不同。《人間食糧》曾經是一本很有影響的作品,現在當然有些過時了。不過,也不能說現在翻譯介紹就沒有意義,其意義嘛,大概還是當年紀德寫這本東西的理由吧。 聽了薩奇先生的議論之后,我補譯了紀德本人所寫的《1927年版序言》,放在《人間食糧》之前,以幫助讀者了解紀德當年寫這部作品的背景和動機。《人間食糧》是紀德的第一部重要作品。他早年在象征主義文藝刊物《海神的號角》、《桑佗兒》上發表文章,1893年出版《愛情的誘惑》,引起了文藝界對他的注意,但真正使他成名的還是《人間食糧》。這部作品的重要意義在于,它表現了作者對家庭和對社會的雙重反叛。紀德的父親是南方的清教徒,法學教授,母親出身于北方的大資產階級家庭,信奉天主教。他自幼生活在清教徒的家庭氣氛中,受到宗教熱情的熏陶。1893年他到阿爾及利亞等馬格里布國家旅行,在北非絢麗、濃艷,充滿異國情調的自然風光里,身心發生了很大變化,從思想上、感情上開始與清教徒的家庭傳統徹底決裂。這就是為什么他在《人間食糧》中一再提到:“對你來講,沒有任何東西比你的家庭、你的居室和你的過去更危險。”作品中甚至有他鼓動、引誘人家的孩子離家出走的記載。這無疑是一個反叛家庭傳統的年輕人的行為。對社會的反叛,則主要表現在作者對當時的象征主義文學的批判。他在《1927年版序言》中寫道:“我寫這本書的時候,文學界矯揉造作之風盛行,空氣沉悶不堪,我覺得迫切需要使文學重新接觸大地,老老實實赤足踩在地上。”19世紀末葉,象征主義已趨末流,它脫離現實,追求形式,內容貧乏,向往黑暗和幻影。而紀德在《人間食糧》里,則蔑視傳統道德,提倡個人行為自由,尤其強調入對自然和對人生的強烈感受,并以這種感受作為精神食糧,自我培養。這正是這部作品中曾經使幾代青年人感到振奮和鼓舞的東西,也是直到今天還值得我們體會和玩味的東西。
- >
回憶愛瑪儂
- >
月亮虎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推拿
- >
煙與鏡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