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戰斗的海貍 內容簡介
“戰斗的海貍”:1939年西蒙娜。德.波伏瓦在一張小照片背面的寫下的這幾個字就像一個許諾,描繪了她在私人和公共生活領域同樣一絲不茍的人生規劃。
戰后、冷戰時期、反殖民時期的政治沖突把她推向激進,思想中幾乎沒有懷疑、寬容和妥協的余地。她作品的大獲成功,《第二性》在并非全是女性的讀者那里引起的全球性反響,勾勒出了她的形象,之后《回憶錄》讓這一形象更加鮮明。一個被她塑造、由她掌控、清晰明確的形象。有時候缺少一個狂熱的、被生活的熱忱和虛無的恐懼所困擾的女人內心的種種矛盾。
描繪西蒙娜·德·波伏瓦作為“戰斗的海貍”的形象,同時也意味著在講述20世紀,這個“極端的世紀”。一個徹底對抗的世界,法國知識分子在其中還有一個角色可以扮演,那就是“偉大的良知”,慷慨激昂、不屈不撓,有時到了盲目的境地。種種偉大意識形態的破滅、歐洲霸權的終結、全球化都標志著我們進入了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但重讀西蒙娜.德.波伏瓦火熱的作品,我們不禁捫心自問:把對絕對的熱衷讓位于一種對她曾經直面的大問題沒有給出答案的相對主義,我們是否該因此而沾沾自喜?
戰斗的海貍 目錄
引言波伏瓦的肖像:“戰斗的海貍”
**章 我背負著上帝行走
第二章 我們的額頭上寫著孿生子的標記
第三章 秋波互送的魔力
第四章 時光破碎,大地進裂,我變了
第五章 恐懼、憤怒、無能為力
第六章 我真正的位置、溫暖的位置,就在您愛意融融的胸口
第七章 后世,我不在乎,幾乎不在乎
第八章 我年近半百:很快一切都將消失
第九章 去親眼看一看行進中的革命
第十章 我的內心有另一個我在哭泣
第十一章 他的死讓我們分離,我的死卻無法讓我們再相聚
結語 若用一句話來概括
譯后記三重奏、四重奏、藍調芝加哥
附錄一西蒙娜·德·波伏瓦作品列表
附錄二讓一保爾·薩特作品列表
戰斗的海貍 節選
引言 波伏瓦的肖像:“戰斗的海貍”
1939年。“奇怪戰爭”初期。西蒙娜.德。波伏瓦給當時應征人伍的雅克一洛朗。博斯特寄了一張小照,在照片的背后她寫道:“戰斗的海貍”。這和她在照片上兇巴巴的樣子非常契合:沒有一絲笑容,下巴緊收,一條緊繃的發帶下露出高高的額頭。尤其是它已經預告了日后“海貍”的顯現,雖然當時她才三十出頭。我們在這張照片上看到了她日后所有的斗爭,在作品中就像在生活中一樣,《第二性》和女性的反抗,對各種激進的女權運動的支持,從中國到古巴,旗幟鮮明地反對阿爾及利亞戰爭,偉大的隨筆《老年》,恢宏的《回憶錄》、……但我們也知道這其中還有更多蘊涵:它是生命、愛情、幸福、作品,它是西蒙娜.德.波伏瓦作為“戰斗的海貍”的介入姿態,直面挑戰。
她所做的一切、她所經歷的一切,是一場無休無止的戰斗。對抗時代、對抗偶然、對抗自我。為了讓她那獨一無二的一生完全呈現,我必須把它從覬覦它、要對它蓋棺論定的虛無中搶奪出來,應該熱情洋溢地去生活,帶著渴望、帶著貪婪。活得有滋有味的女人,品味多樣,充滿責任感的女人,這就是西蒙娜·德·波伏瓦給我們的印象;但她的渴求同時也是一項使命。幸福本身,就像其他一切東西,沒有斗爭就不可能得到也不可能持續;它既是一個恩賜、一份驚喜,也是一種責任:而不幸就是存心讓自己不幸福,或者說至少同意讓自己不幸福。如果說有人“擅長”讓自己幸福,就像她那樣,但不去抗爭,幸福便不可得——幸福需要構建。她很早就對此確信無疑,以至于1929年當她重讀自己寫于1927年的手記時。她嚴格地做了自我修正。她曾經寫道:(5月9日)“人不得不崇尚幸福,因為幸福可以阻止他想到死亡;但幸福永遠都不會是一種消遣。”在這句話的對面,我們可以讀到:“1929年5月——不,用我所有的力量,不。只有生命是真實的,因為死亡不會思考。”*高的任務,我們無法逃避的,就是活著,成為我們自己。活著并不是一種單純的激情,而是一種責任,一份工作,一場考驗,一部作品。或者說,就是強有力地命中要害,從團塊中脫離出來,去塑造。在歲月的巖石上“雕刻”人生,還有愛情,書籍,生命——詞語。用一種不松軟、不輕柔的材料。
西蒙娜·德·波伏瓦全部的作品,包括小說,都帶著斗士的印記,直到她的風格、句子的剪裁、節奏,直到那無刻不在、不讓讀者懈怠的聲音。她的全部作品都回響著警醒和熱切、不安和戰斗的信息。或許是時代使然,那是個強權對壘、被稱為“奇怪戰爭”的時代。在那個時期,薩特和她,團結一致又充滿批判精神,充滿批判精神又團結一致(即使,*后幻滅湮沒了一切),一直都站在共產主義和革命的陣營里,他們義無反顧地擯棄“資產階級”、殖民主義、現有秩序、美式“帝國主義”和一個存在著任何形式的不公和壓迫的世界界……正因為這樣,在閱讀西蒙娜·德·波伏瓦的作品、不僅是她的回憶錄的時候,我們所產生的印象是她的作品觸及了所有領域(知識分子、政治、文學、友誼、愛情),置身在一個多極世界面前,仿佛在儒勒·凡爾納小說中的伏打電池前,只要人們把電池的兩極相碰就會進濺出耀眼的電光,可以照亮幽深的海洋,也可以讓人受傷甚至喪命。我們處在戰爭年代。顯然,在戰爭年代,我們沒有時間去細致人微,流連于細節或許會讓我們付出慘重代價。對手很快就成了敵人,敵人很快就被化為烏有;至于朋友,即使他們是“家庭”中的一員,他們也從來不能閑著。“必須和您一樣思考,”博斯特說,“而且尤其是得和您同時思考。”
戰爭是否是以和平為其隱秘目的?我們可以就此展開辯論:總之,不到苦難盡頭絕對不會有和平。但苦難永遠沒有盡頭;死亡為一切努力畫上句號,但它并不意味著一切終結。我們從來都不能真正結束任何東西:既不能結束歷史的斗爭,也不能結束(婦女、民族)解放的戰斗,也不能結束自我的掙扎;做你自己本身就是一個任務,而且顯然是無休無止的。如果危急的形勢迫使她不讓任何人安寧,她本人也一樣從未得到過安寧,有的只是暫時的平靜;在戰后巴黎的幾次飲酒“狂歡”或是被薩特稱為“querencias”的小憩:要注意querencia意味著一切但絕非一處休閑度假地,在斗牛的術語中,它是指公牛感到*自在放松的所在。在重新投入戰斗之前一一或是在受死之前……唯一的休憩就是那些時間停滯不動的片刻一一感性世界突然顯現,在一個平靜的海灣之上,一座高山之巔,在身體勞累之后體會那一刻純粹的快樂——或者是在一場重病痊愈之后。而和平從來都不是一次休憩——在兩場戰斗間隙,我們要好好利用這段時間來養精蓄銳,為下一次戰斗作好準備,為自己投入下一次戰斗作好準備。
她的所有作品都帶著這一偉大的戰斗印記:征服偶然去贏得必然;把全部生命投入到寫作中去實現它的存在。但回憶錄在其中勢必占據了一個既中心又錯落的位置:錯落是因為回憶錄是作者居高臨下對其整個人生和作品的俯視;中心是因為西蒙娜·德·波伏瓦繼《青春手記》,之后就全身心地投入到這個活動中:把經歷過的生活變成沉思過的生活。她在不到五十歲的時候開始“攻克”(這是她本人用的詞)回憶錄,但這卻是一個由來已久的寫作計劃,動機很多、很復雜。“更新快感”,就如盧梭所說,在回憶快樂往昔中度日,在遺忘中挽救曾經的幸福時光,開始總結人生,檢驗它是否很好地恪守了年輕時代許下的對盛年的承諾。在回憶錄中,就和在年輕時代的手記中一樣,海貍已經像水手一樣,每天早上都要去確認自己沒有偏離航向。她寫自己是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剖析自己,兩者相輔相成:了解自己才能剖析自己,同樣,剖析自己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而這是一份漫長的工作——或者更確切地說,是一場戰爭。抗拒逝去的時代、背信棄義、煩惱瑣碎、情感生活所經歷的“挫折”、愛情錯綜復雜的境域的戰爭,在愛情中如果不能自持,就有可能陷于情欲而不能自拔,有時還會跌得鼻青臉腫。這就是回憶錄所要講述的,因為只有回憶錄可以不僅充分展現我們本來的樣子,而且還可以是自己希望成為的樣子。在描繪
她的自畫像和這場漫長的成為自己的斗爭歷程中,她清晰地展示了她是如何把自己被“扔”到世上的偶然存在轉變為一份事業、一種必然。
不止這些。從人之初開始回顧她整個的一生,當她在一間“刷著白色油漆的房間”朝世界睜開眼睛,仔細回顧她的青少年時代和讓她得以擺脫威脅她的“沉淪的命運”的戰斗,隨后是那些她得以實現自我歲月的種種故事,西蒙娜·德·波伏瓦擺脫了那個隱匿在她心頭久久不能擺脫的困擾:看到陌生的手伸過來在她的生活和作品中亂翻亂搜。因為所有的傳記作家都是敵人,一個偷窺者,一個叛徒;所有的傳記都是一個被篡改、被編造的謊言。傳記作家對傳主到底了解多少?對她“獨一無二”的人生又有多少認識?如何才能讓人們去了解、去洞悉、去分享她的人生?“我寧可親自在自己的過去中挖掘也不想讓別人去做這件事。”她這樣寫道。正是為了完成這個夙愿她于1956年開始投身到這個談論自己的“不謹慎的工作”中。在她身后已經發表了一堆重要的作品,其中有幾部論著,如《第二性》(1949);多部小說,如《名士風流》(1954)……她的名聲不容置疑,薩特和她已經成了某種里程碑式的人物,“激進,’的大知識分子。回憶錄在一段相對短促的時間里寫就,于1972年全部完成。《告別禮》(1981)是一本很特別的書:原本不應該問世的;“多余”的書,因為它講述的是海貍原本不想經歷的事——薩特之死。在這里,回憶錄給了我們非常集中、整體的印象,一個沒有絲毫猶豫、絲毫修改的宏大敘事。
在她的小說和哲學作品中,在一些短篇小說或論著中,盡管她有意全身心地投入,非常活躍,她所給出的她自己的形象一直都掌握在讀者手中,取決于讀者,取決于他的分析。是讀者通過他的個人閱讀,以自己的意愿、自己的方式、自己的節奏、自己的詮釋構建了她的形象:沒有任何一個作者可以主宰其作品所產生的影響,盡管他在創作的過程中是多么嚴謹,方向是多么明確。海貍比任何人都要清楚這一點。重新修正對她而言是必不可少的。在她的作品中,她展露自我;在回憶錄中,她修正自我。和斯特拉文斯基、的方式有些相仿,他在自己去世前指揮演奏了自己的全部作品,為了避免所有音樂詮釋上的
失真和誤,或者像皮埃爾-讓·茹弗一樣,為了消除可能的修正和改動,他在垂暮之年重新撰寫了自己的所有手稿,同樣,西蒙娜·德·波伏瓦的回憶錄也是經過深思熟慮、一個義無反顧的結果。在這個順序井然、結構合理、布局精巧的整體中,她可以嚴格按照時間順序清晰、明確、收放自如地呈現自己的一生,她的作品、遇見的人和事、友誼、愛情、她的介入、她和薩特的死生契闊。回憶錄是一個經過醞釀、思考、引導的建構,海貍講述她對“原計劃”的執行情況:“要把自己的人生變成一種典范性的經驗,可以反映外在的全部世界。”回憶錄是一場戰爭,因此,海貍在其中傾注了充沛的精力。
一個無所不在的“我”講述了幾乎貫穿整個世紀的人生,按照時間先后順序講述種種事件,從二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末。里面有激進的知識分子曾經經歷過的激動和失落,一段他們曾經積極參與過的歷史,有時候他們既是見證人又是演員本身。還有她在各個時期的閱讀、旅行、友誼、愛情,兩位偉大的知識分子、兩位那個時代*偉大的作家:她和讓-保爾·薩特之間非同尋常的關系,以及這種關系的性質、質量、意義和持續時間。
戰斗的海貍 作者簡介
達妮埃爾·薩樂娜芙(1940-)法國作家。巴黎高等師范學院畢業,曾任巴黎十大文學教授多年,費米娜獎評委,《世界報》、《歐洲信使》、《現代》等報刊雜志特約撰稿人,發表著作三十余部,有小說、戲劇、散文、游記、論著,多次獲法國和歐洲的文學大獎,如小說《古比奧之門》獲勒諾多獎(1980),她本人因文學成就獲法蘭西學院大獎(2005),小說《弗拉加》獲讓·吉奧諾大獎(2005),戲劇《畢竟》獲瑪格麗特·杜拉斯大獎(2006),傳記《戰斗的海貍》榮膺歐洲文學獎(2008)。 作品:《阿姆斯特丹之旅,或交談的法則》(1977)、《古比奧之門》(1980)、《一個寒冷的春天》(1983)、《幽靈生活》(1986)、《羅馬,換言之》(1986)、《夫妻談話》(1987)、《永別》(1988)、《逝者的饋贈》(1991)、《途經東方》(1991)、《城與城》(1991)、《廢墟的原則》(1991)、《魔鬼的三分鐘》(1994)、《死亡信札》(1995)、《強暴》(1997)、《愛情》(2002)、《我們的法蘭西之愛》(2002)、《上帝.com》(2003)、《弗拉加》(2005)、《我們,我們不愛讀書》(2009)。
- 主題:
波伏瓦的書,我家里有一套《第二性》,還有傳記《成為波伏瓦》,都還沒來得及讀,買書如山崩閱讀如抽絲,2023找段時間把這幾本都讀讀看吧,知道這個世界上的某個角落里,過去現在未來都有人在勇敢地做自己不能或不敢的事,在為女性的權利文明的進步付出著巨大的甚至犧牲性命的代價,沒有妥協一直在抗爭,這一點,對于懦弱而平庸的自己而言也是某種慰藉吧。
- >
巴金-再思錄
- >
朝聞道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回憶愛瑪儂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莉莉和章魚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