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資本主義史-第一卷 版權信息
- ISBN:9787010076744
- 條形碼:9787010076744 ; 978-7-01-007674-4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資本主義史-第一卷 本書特色
《資本主義史(第1卷)》后續第二卷將敘述商業化和工業化時代的資本主義史,涉及的時間從17世紀后期到**次世界大戰結束。該卷將對資本主義成長過程中經濟組織形式、政治制度及革命與經濟的關系、各國資本主義的特點、世界體系的形成作出閘述。該卷將從資本主義發展大趨勢的視角把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置于經濟周期波動中求探討。該卷還將對晚發展地區卷入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后經濟狀況等問題進行分析。
資本主義史-第一卷 內容簡介
本書是多卷本《資本主義史》的**卷,對14世紀到17世紀初資本主義早期歷史作了新探討。
與在國內影響甚大的資本主義農業起源說不同,本書強調地緣、交往、市場和商業對資本主義起源和早期發展的重要作用。本書從形態學角度對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形成途徑作了結構剖析,指出了資本主義經濟形態與封建經濟形態在一定時期存在著交叉或存在共維現象。本書認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兼有連續性和非連續性的特點,歷史上個地區的資本主義時有衰落,而資本主義發展鏈條則具有連續性,在這個過程中資本主義發生著地理中心的轉移。本書對經典政治經濟學在闡釋資本主義起源時表現出的重工抑商的理論傾向表示了不同意見。關于資本主義諸維,本書對資本主義觀念的起源作了較全面的發生學考察,對馬克斯•韋伯關于新教倫理催生資本主義之說是否全面提出質疑,揭示了這個時期政治制度和社會結構的新特征,并提出了世界市場經過一個過程形成的見解。本書對該時期農業結構也作了簡要分析。
本書后續第二卷將敘述商業化和工業化時代的資本主義史,涉及的時間從17世紀后期到**次世界大戰結束。該卷將對資本主義成長過程中經濟組織形式、政治制度及革命與經濟的關系、各國資本主義的特點、世界體系的形成作出閘述。該卷將從資本主義發展大趨勢的視角把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置于經濟周期波動中求探討。該卷還將對晚發展地區卷入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后經濟狀況等問題進行分析。
本書第三卷將敘述20世紀的資本主義發展史。
資本主義史-第一卷 目錄
一、經典馬克思主義的資本主義史理論
二、各派學者的資本主義歷史編 纂學見解
三、資本主義史研究方法的若干思考
**編 交往和市場的發展
**章 世界范圍交往的開始和早期地區——世界性市場
一、地中海市場的形成和國際商業制度的建立
二、北海和波羅的海市場的形成
三、亞洲市場及其與外部的聯系
四、繞過非洲的海路
五、各國國內市場形成的問題
第二章 西班牙的擴張和商業活動
一、政治體制、經濟和人口
二、原工業化
三、商業和對外貿易
四、17世紀西班牙經濟的衰退及其原因
第三章 葡萄牙的殖民擴張和商業活動
一、海外擴張的背景
二、在亞洲的殖民掠奪和商貿
三、在非洲的商貿和掠奪
四、在巴西的掠奪
五、轉口貿易
第四章 人口增長、價格革命和貴金屬流人歐洲
一、人口增長
二、價格革命
三、貴金屬和流通的發展
第二編 醬主義關系和結構的出現
第五章 西歐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發生
一、“封建主義”概念和封建社會的結構
二、關于資本主義維度的問題
三、早期資本主義的經濟組織
第六章 封建主義衰落時期的政治和社會組織
一、文藝復興時期的城市國家
二、等級制社會結構和等級會議的衰落
三、絕對主義王權
第七章 資本主義觀念的形成
一、法律觀念
二、自然法和社會契約論
三、自由民主觀念
四、經濟思想
第三編 資本主義中心的地理轉移
第八章 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的資本主義
一、威尼斯的工商業和金融業
二、佛羅倫薩的工場手工業和商業
三、佛羅倫薩的金融業
四、熱那亞的商業、金融業和工業
五、意大利經濟衰落的原因
第九章 德意志資本主義的興起
一、礦業
二、商業和金融業
三、制造業
第十章 英國近代初期資本主義的發展
一、重新認識16至17世紀農業資本主義發展程度
二、商業
三、羊毛業和呢絨業
四、礦業
五、冶煉業及金屬加工制造業
第十一章 尼德蘭的資本主義
一、中世紀后期尼德蘭經濟恢復和發展的歷史環境
二、布魯日的資本主義
三、船運業和外貿
四、安特衛普的商業和金融業
五、阿姆斯特丹的繁榮
六、工業
第十二章 資本主義興起時期西歐和北美的農業結構
第十三章 商業和資本主義興起的政治經濟學思考
參考書目
后記
資本主義史-第一卷 節選
**卷 導論資本主義史的研究方法
一、經典馬克思主義的資本主義史理論
對資本和雇傭關系的研究,是馬克思主義的資本主義理論的重要基本點。馬克思指出,“資本也是一種社會生產關系。這是資產階級的生產關系。”構成資本的生活資料、勞動工具和原料,是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積累起來的,在一定的社會關系內被用來進行新生產。“資本以雇傭勞動為前提,而雇傭勞動又以資本為前提。兩者相互制約;兩者相互產生。”馬克思指出,“資本的利益和雇傭勞動的利益是截然對立的。”“工資和利潤是互成反比的。資本的份額即利潤愈增加,則勞動的交換價值即按日工資就愈降低。”工人為取得工資向資本家出賣自己的勞動力。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制度中,“工人階級是生產全部價值的唯一的階級。”“工人階級從他們所生產的全部產品中只取回一部分。”
馬克思研究了商品生產過程,他把投人周轉的貨幣的原有價值的增殖額稱為剩余價值。馬克思對資本積累進行了分析。他認為,資本積累,就是把一部分剩余價值定為資本,不是把它用來滿足資本家的個人需要或奢欲,而是投入新的生產。資本的原始積累,“它不是奴隸和農奴直接轉化為雇傭工人,因而不是單純的形式變換”,它“只是意味著直接生產者的被剝奪,即以自己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的解體。”“原始積累的不同因素,多少是按時間順序特別分配在西班牙、葡萄牙、荷蘭、法國和英國。在英國,這些因素在17世紀末系統地綜合為殖民制度、國債制度、現代稅收制度和保護關稅制度。這些方法一部分是以*殘暴的暴力為基礎,例如殖民制度就是這樣。但所有這些方法都利用國家權力,也就是利用集中的、有組織的社會暴力,來大力促進從封建生產方式向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轉變過程,縮短過渡時間。暴力是每一個孕育著新社會的舊社會的助產婆。暴力本身就是一種經濟力。”
但是,恩格斯認為,剩余價值的榨取,是一種在歷史上存在已久的事實。“資本并沒有發明剩余勞動。凡是社會上一部分人享有生產資料壟斷權的地方,勞動者,無論是自由的或不自由的,都必需在維持自身生活所必需的勞動時間以外,追加超額的勞動時間來為生產資料的所有者生產生活資料,不論這些所有者是雅典的貴族,伊特·利斯頓的僧侶,羅馬的市民,諾曼的男爵,美國的奴隸主,瓦拉幾亞的領主,現代的地主,還是資本家。”
馬克思提出了資本主義生產開始的理論。“資本主義生產實際上是在同一個資本同時雇用人數較多的工人,因而勞動過程擴大了自己的規模并提供了較大量的產品的時候才開始的。人數較多的工人在同一時間、同一空間(或者說同一勞動場所),為了生產同種商品,在同一資本家的指揮下工作,這在歷史上和概念上都是資本主義生產的起點。就生產方式本身來說,例如,初期的工場手工業,除了同一資本同時雇用的工人人數較多而外,和行會手工業幾乎沒有什么區別。”
馬克思進一步闡述了資本主義產生的社會環境。他指出,“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結構是從封建社會的經濟結構中產生的。后者的解體使前者的要素得到解放。”
馬克思在研究資本主義關系的基礎和前提時發現,在這一過程中,資本積累、剩余價值的創造和使用雇傭勞動力這三個因素結合在一起,互為前提,密不可分。他寫道,“資本積累以剩余價值為前提,剩余價值以資本主義生產為前提,而資本主義生產又以商品生產者握有較大量的資本和勞動力為前提。”
馬克思研究了資本主義生產開始的歷史過程。他認為,從封建生產方式開始的過渡有兩條途徑。一條途徑是“生產者變成商人和資本家,而與農業的自然經濟和中世紀城市工業的受行會束縛的手工業相對立。這是真正革命化的道路。”另一條途徑是“商人直接支配生產”。雖然這種途徑在歷史上起過巨大的過渡作用,但“就它本身來說,它并沒有引起舊生產方式的變革,而不如說保存了這種生產方式”。
馬克思對商業資本的歷史作用評價有限。倒是恩格斯對資本主義的城市起源和市民階級的歷史作用有較多的肯定。恩格斯寫道,“市民階級有一件對付封建主義的有力武器——貨幣。”“貨幣是市民階級的巨大的政治平衡器。凡是在貨幣關系排擠了人身關系和貨幣貢賦排擠了實物貢賦的地方,封建關系就讓位于資產階級關系。”“這種到遠處去冒險尋找黃金的渴望,雖然*初是以封建和半封建形式實現的,但是從本質上來說,已經與封建主義不相容了,封建主義的主要基礎是農業,它向外征討主要是為了取得土地。而且,航海業是確定的資產階級的行業,它把自己的反封建性質也烙印到現代的一切艦隊上。”“在十五世紀時,封建制度在整個西歐都處于十分衰敗的狀態。在封建地區中,到處都有楔人了有反封建要求、有自己的法和武裝的市民的城市;它們通過貨幣,已經在一定程度上使封建主在社會方面甚至有的地方在政治方面從屬于自己。”“商人對于從前一切停滯不變、可以說由于世襲而停滯不變的社會來說,是一個革命的要素。”“當歐洲脫離中世紀的時候,新興的城市中間階級是歐洲的革命因素。這個階級在中世紀的封建體制內已經贏得公認的地位,但是這個地位對它的擴張能力來說,也已經變得太狹小了。中間階級即資產階級的發展,已經不能同封建制度并存,因此,封建制度必定要覆滅。”
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形成階段的理論。他們寫道:“資產階級賴以形成的生產資料和交換手段,是在封建社會里造成的。”馬克思寫道:“在14和15世紀,在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已經稀疏地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的*初萌芽,但是資本主義時代是從16世紀才開始的。”
在分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形成時,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分析工業資本家的產生時,指出存在著“資本主義生產的幼年時期”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時期”這兩個不同的階段,并分析了它們之間的差別。他寫道:“工業資本家不是通過像租地農場主那樣的漸進方式產生的。毫無疑問,有些小行會師傅和更多的獨立小手工業者,甚至雇傭工人,轉化成了小資本家,并且由于逐漸擴大對雇傭勞動的剝削和相應的積累,成為不折不扣的資本家。在中世紀城市的幼年時期,逃跑的農奴中誰成為主人,誰成為仆人的問題,多半取決于他們逃出來的日期的先后,在資本主義生產的幼年時期,情形往往也是這樣。……而中世紀已經留下兩種不同形式的資本,它們是在極不相同的經濟的社會形態中成熟的,而且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時期到來以前,就被當作資本,這就是高利貸資本和商人資本。”
馬克思和恩格斯描述了資產階級的形成過程及其在各個形成階段的政治表現或成就。他寫道:“現代資產階級本身是一個長期發展過程的產物,是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一系列變革的產物。”“資產階級的這種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伴隨著相應的政治上的進展。它在封建主統治下是被壓迫的等級,在公社里是武裝的和自治的團體,在一些地方組成了獨立的城市共和國,在另一些地方組成君主國中的納稅的第三等級;后來,在工場手工業時期,它是等級君主國或專制君主國中同貴族抗衡的勢力,而且是大君主國的主要基礎;*后,從大工業和世界市場建立的時候起,它在現代的代議制國家里奪得了獨占的政治統治。”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除了在經濟上研究資本主義外,還系統地研究了伴隨著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成長,資本主義國家制度的形成過程。在這方面,他特別強調法國資本主義國家形成史的個案。他指出,“法國在中世紀是封建制度的中心,從文藝復興時代起是統一的等級君主制的典型國家,它在大革命中粉碎了封建制度,建立了純粹的資產階級統治,這種統治所具有的典型性是歐洲任何其他國家所沒有的。”“**次法國革命所抱的目的是破壞一切地方的、區域的、城市的和各省的特殊權力以造成全國的公民的統一,它必須把專制君主制已經開始的事情——中央集權加以發展,但是它同時也就擴大了政府權力的容量、屬性和走卒的數目。拿破侖完成了這個國家機器。”“只是在第二個波拿巴統治時期,國家才似乎成了完全獨立的東西。和市民社會比起來,國家機器已經大大地鞏固了自己的地位”。
在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趨勢問題上,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很長一個時期堅持,資本主義的發展必然地會消滅小生產,造成社會階級結構的兩極分化。他們在《共產黨宣言》中寫道:“我們的時代,資產階級時代,卻有一個特點:它使階級對立簡單化了。整個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敵對的陣營,分裂為兩大相互直接對立的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對于鄉村小農來說,“資本主義生產形式的發展,割斷了農業小生產的命脈;這種小生產正在無法挽救地滅亡和衰落。”
但是,馬克思到了晚年在《剩余價值理論》中也偶爾地注意到資本主義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提出資本主義社會存在中間階級。他寫道,“無產階級的小部分上升為中等階級”。他批評李嘉圖說:“他忘了指出,介于工人為一方和資本家、土地所有者為另一方之間的中等階級不斷增加,中間階級的絕大部分在越來越大的范圍內直接依靠收入過活,成為作為社會基礎的工人身上的沉重負擔,同時也增加了上流社會的社會安全和力量。”馬克思在評論馬爾薩斯時,討論了中等階級人數的增長。馬克思寫道:“他的*高希望是中等階級的人數將增加,無產階級(有工作的無產階級)在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將相對地越來越小(雖然它的人數會絕對地增加)。馬爾薩斯自己認為這種希望多少有點空想。然而實際上資產階級社會的發展進程卻正是這樣。”“實際的社會結構,——社會決不僅僅是由工人階級和產業資本家階級組成的。”
馬克思在其著作中描述了西歐的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從封建主義經濟制度內部產生出來的途徑。這就是使生產者同他們的生產資料分離,從而把他們變成雇傭工人(現代意義上的無產者)而把生產資料占有者變成資本家。
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生產的歷史趨勢是這樣的,它“本身以主宰著自然是變化的必然性產生出它自身的否定;它本身已經創造出一種新的經濟制度的因素,它同時給社會勞動生產力和一切個體生產者的全面發展以極大的推動”。馬克思預言,“實際上已經以一種集體生產力為基礎的資本主義所有制只能轉變為社會的所有制。”但馬克思在作出此種預言時坦誠地承認,“在這個地方我并沒有提出任何證據”。
……
資本主義史-第一卷 作者簡介
沈漢,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著作有《英國議會政治史》(合著),《歐洲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研究,形態學的考察》,《西方國家形態史》,《英國憲章運動》,《西方社會結構的演變》,《反叛的一代,20世紀60年代西方學生運動》(合著),《英國土地制度史》,《資本主義史,從世界體系形成到經濟全球化》(主編)。譯作有《資本主義社會的國家》,《近代國家的發展,社會學導論》、《共有的習慣》(合譯)、《合法性的限度》(合譯)。
- 主題:關于資本主義緣起的好作品
作者具有多年沉心研究的功底,廣泛地借鑒了國內外關于資本主義制度、政治、文化、宗教等角度的研究成果,介紹資本主義的起源和發展,非常詳實
- 主題:書非常新,很厚
紙張不錯。作者系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對資本主義的興起和發展的歷史進行了梳理。這一研究很有意義,尤其是現在美國的現狀導致眾多人對資本主義的效能產生疑慮,同時共產主義上個世紀的失敗并不代表資本主義就是完美無缺的,也不意味著這個資本控制的世界就是天經地義、公平合理的。
- >
推拿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二體千字文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莉莉和章魚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