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大師談教育心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2144380
- 條形碼:9787562144380 ; 978-7-5621-4438-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大師談教育心理 本書特色
本書從浩瀚的大師創作中遴選出經典的教育篇章,將大師們的教育思想和智慧系統、集中、分類地呈現給廣大讀者,為讀者親近大師提供了一條比較便捷的途徑。本書所選取的文章是在以人為本的教育前提下,從眾多的大師著作中選出的經典教育美文,都有一定的高度,融故事性和哲理性于一體。 閱讀這本書,讀者會沐浴在教育智慧的光芒之中,享受心智的快樂,從而多一份教育的眼光,多一份教育的思維,多一份教育的感悟和啟迪。
大師談教育心理 內容簡介
本書從浩瀚的大師創作中遴選出經典的教育篇章,將大師們的教育思想和智慧系統、集中、分類地呈現給廣大讀者,為讀者親近大師提供了一條比較便捷的途徑。本書所選取的文章是在以人為本的教育前提下,從眾多的大師著作中選出的經典教育美文,都有一定的高度,融故事性和哲理性于一體。
閱讀這本書,讀者會沐浴在教育智慧的光芒之中,享受心智的快樂,從而多一份教育的眼光,多一份教育的思維,多一份教育的感悟和啟迪。
大師談教育心理 目錄
孩子的內心世界
學習的意志
少年期的矛盾
人本主義教育的目標與內涵
數目、形狀、語言
把握教育工作的出發點——掌握學生心理發展的規律
關于青少年學生時間透視的特點
第二篇 尊重與呵護
兒童從來不會故意干壞事
教育即自然發展
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孤立的獨立性
讓學生安心
今天,我們應該怎么當小學教師——在新疆巴州師范學校的演講實錄
我們怎樣看待學生
你小時候是第幾名
*是平和*難得
第三篇 矯正與激勵
獎勵與處罰
“厭倦是教學的主要弊病”
兒童的漫不經心
論適應與防衛
教師的期望
學會心理“戰術”
放聲高呼——我能成功
催眠師的魔具——暗示效應
有效地促進學生對新知識的遷移與
運用的教學策略
第四篇 教育者的角色
不要用理性教育孩子
民主和教育
站在學生的立場
師范生的第二變——變個小孩子
與學生共同遭遇新問題
做一個善于傾聽的朋友
心中盛滿陽光
這些都不是小事
教師的“六個學會”
為什么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邊際遞減效應
第五篇 發現與培養
直接興趣與間接興趣
利用自我暗示教育孩子
形成學習動機
尾巴
教育機智做什么
要注意學生的年齡特征
學生的發展
兒童心理及教育兒童之方法
科學地幫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
大師談教育心理 節選
**篇 教育心理學基礎
孩子的內心世界
[意]蒙臺梭利
現今,教育不只被視為一門技藝,而是社會科學這個大領域中*重要的一門研究。人類的進步發展,除了靠那些改善外在環境的科學外,*立竿見影的,還是借助直接針對發展中的人——兒童需要的科學。不只是科學家和教育學者對和教育有關的研究發現興趣濃厚,為人父母者以及社會大眾也表現出同樣的關切。現代教育理念有兩項眾所周知的主要原則,**是了解、培養孩子個人的特質,了解每個孩子的本性,并透過他特有的人格特質來引導他,第二項原則關乎解放孩子的必要。
雖然教育科學已經解開了無數教育上的難題,但是要實現現代教育的宗旨,還是遇到了不少難以克服的障礙。在教育研究里,“問題”這兩個字,常常被用來當做研究的主題,例如人們常提到“學校問題”“解放問題”“興趣和能力問題”等。但在其他科學研究方面卻不是如此,而是用“原理”兩個字,例如,“光輻射原理”“地心引力原理”等。一般來說,在科學的研究領域中,問題多半產生于不明確和外圍的部分,科學的核心則包括發現和問題的解決。但在具有實驗性質的現代教育方面,不去正視重要的問題,就等于背離了科學的真義。縱使有人說:“我已把教育的問題全都解決了,我在人類精神方面已做出了許多新發現,于是我將教育置于明確、單純的境地。”對于這一論調科學家是無一人會相信的。在人類社會,有一股無形壓力,逼使人們得不去適應一些令人無法想象的事,也必須要去適應那些為了社會安定的禮教束縛。為此,個人必須或多或少犧牲一些自我。我們的兒童也是如此,在學習的義務下他們似乎不得不有所犧牲,不管我們多么希望孩子能夠快樂地享受學習的樂趣,他必須努力學習,但又不能把自己弄得疲累不堪。我們一方面希望孩子能夠自由自在,另一方面卻又要求孩子服從。這些理想和現實之間的矛盾沖突,引發了許多教育上的問題,所謂教育科學的改革嘗試,到頭來變成了大人遙想孩子未來命運的聲聲嘆息。所有現代學校的教育改革,其本意都是為了緩和教學沉疴所造成的傷害,例如,重新修改課程和教育制度,體能運動和休息時間的必要存在等。然而這些改變的補救方案,并未真正達到使孩子自由發展的效果。
無論如何,針對教育問題的解決方案,絕對不能有一絲一毫的讓步妥協。我們一定要發起真正的改革;我們一定要開拓出一條教育的嶄新大道,因為目前的教育之路,仍是一條死胡同。
當其他科學領域早已研究出許多有利于人類生命且令人激動的發明時,教育科學卻仍未找到妥帖的方法。在教育研究領域,每一個探討項目都只限于外在的現象研究。借用醫學的術語來說,都是只治標不治本。
各類不一樣的癥狀,在醫學上可能都是由一個主要的病因所引起的,想要解除這些病痛,如果只是一項一項的個別分開治療,而非找出病源所在,到*后可能只是徒勞無功。舉例來說,心臟方面的異常可能發所有身體器官功能的各種毛病,如果我們只是去治療其中一項器官的毛病,卻不去設法使心臟功能恢復正常,那么所有的癥狀還是會再出現。再舉一個和精神官能有關的例子,倘若一位心理分析師發現,患者的發病是因為情緒感情和思想觀念錯綜復雜的相互影響,使得精神無法荷所產生的病癥,那么這位心理分析師就必須尋根探源,追溯深埋在潛意識中的病因。一旦發現病發的主要原因后,所有的問題皆得以迎刃而解,所有的病癥也會逐漸消失或者轉而為無害。
我所提到的教育問題,就好似例子里所譬喻的外在病癥,是經由一個隱藏難見的主因所引發,這個主要原因不和人類的社會潛意識有關。蒙臺梭利的教學方法,一直保持在當今教育體制的“病態程序”之外,也一直朝著一條期許能夠揭發教育沉疴主因的道路前行。在蒙臺梭利的教學法之下,起因已被克服,問題也已消失。
如今我們察覺出所謂的教育問題,特別是那些和人的個性、性格發展和智能發展相關的問題,事實上全都源于孩子和成人之間的沖突對立。成人在孩子發展道路上所設下的難關,不但難以數計,而且極具傷害力。這個對于孩子成長發展的危險影響程度,取決于成人在鋪設這些難關時,總是挾著道德理義和科學理論之名,及其想要操縱孩子的意志來遂行其意。所以說,*接近孩子的大人——母親或是老師,反而在孩子的人格形成過程當中,成了*可能危害孩子人格發展的人。強者和弱者之間的對立沖突,不僅與教育有關,更反映在成人日后的心理狀態上,也是造成心神錯亂、性情異常以及情緒不穩定的主要因素。問題從大人傳給孩子,又從孩子傳給成人,因此成了一種普遍的循環。
因此,教育問題的根本解決,**步絕不應該針對兒童,而應針對成人教育者。教育者必須要理清自己的觀念,摒棄一切偏見,*后還必須改變其道德態度。接下來就是要準備一個有利于孩子生活的環境,一個無阻礙的學習空間。環境的設計要符合孩子的需求,讓孩子能夠一步一步得到必要的解放,使其得以克服一切困難,并開始顯露出他的非凡性格。以上兩個步驟是奠定成人和孩子新道德的基礎。
自從我們專為孩子營造一個適宜的環境,以及接觸到孩子在活動中自然流露出其創造力之后,我們便看到了孩子在工作中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安靜平和。一個與孩子精神生命基本需求相匹配的環境,能讓孩子長久隱藏的態度自然浮現,因為過去和成人之間的一再抗爭,讓孩子不得不武裝自己,表現出壓抑的態度。
我們發現,孩子的內心存在著兩種不同的心理狀態:其一是自然而富有創造力的,顯出其正常、善良的一面;其二是因為受到強者壓制而產生的自卑心態。這一發現讓我們對孩子的形象有了全新的感受,給我們幽暗的漫漫長路開了一道光,引領我們走向新教育的康莊大道。孩子所表現出來的純真、勇氣和自信,皆出于道德的力量,也是孩子傾向于融入社會的表征。另一方面,孩子的缺點,例如行為缺失、破壞力、說謊、害羞、懼怕以及所有那些讓人意想不到的抗爭方法,一下子會完全消失無蹤。成人如今與之溝通的是一個完全改觀的孩子,因此老師也應該以全新的態度來面對。老師不應再集威嚴權力于一身,應轉而以謙和的態度來幫助孩子。既然我們已經察覺到孩子的心理層面呈現出兩種不同的情況,因此當我們著手討論教育方針時,就不能不先理清討論中的基礎對象。我們應該以受成人壓制的孩子為主呢?還是應該以在正常生活環境下自由成長、得以發揮創造潛能的孩子為討論對象?
若是以被壓制的孩子為討論對象的話,那么成人即是制造出許多無法解決的問題的禍首。但若是以自由成長的孩子為討論對象的話,成人則扮演著一個對自己的錯誤充滿自覺性,而且能和孩子平等以待的角色。所以大人能夠輕松愉悅地和孩子相處,一起和孩子共享平和溫馨、充滿愛意的新世界。
教育科學也應該能夠在和孩子平等對待的體制下施行。事實上,科學的概念即是事先假設一個真理的存在,因此才能夠有一個向前發展的鞏固基礎,才能夠發展出一套確實肯定的施行方法,進而減低錯誤的產生。孩子本身就是引導我們求得真理的人,孩子希望大人能夠真正地給予他們有用的協助,也就是“幫助我幫助自己”。
孩子的確是經由活動而得以在環境中成長,但是除了活動本身之外,孩子還需要物質上的接觸、學習上的指引以及不可或缺的了解,這些在孩子發展上的重要所需,都有賴于成人的提供。成人必須給孩子必要的,做孩子需要的,去幫助孩子自己行動。假如大人做得不夠,孩子可能就沒有辦法順利地發展,但是如果大人做得太多,可能就阻礙了孩子的發展,使孩子的創造力無法發揮。而這之間的平衡點,我們稱之為“介入的門檻”。隨著我們引導孩子的經驗不斷累積,我們就越能夠正確的找出介入的恰當時機,而孩子和施教者對彼此的必要了解,也就能更透徹。
孩子的活動,是經由和物質的接觸而產生的。因此,我們把一些經過科學印證所挑選出來的教具,放在孩子的環境四周,讓孩子任意把玩使用。有關文化傳承的問題,也因為這種做法而得到解決。這樣的做法不但減少了大人的介入干預,也維持了較為傳統的教學形式,讓孩子依據其發展所需,自己摸索學習。
……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煙與鏡
- >
二體千字文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