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重拯自由貿易 本書特色
《重拯自由貿易:隨諾貝爾獎得主克魯格曼走出全球經濟危機》是余淼杰編著的,由鳳凰出版社出版。
重拯自由貿易 內容簡介
本書參考了眾多文獻,主要來自克魯格曼發在《紐約時報》各期專欄的文章,多篇經典學術著作以及他的多本著作,如《期望失落的年代》、《偶然的理論學家》、《流行的國際主義》、《大破解:我們迷失在新世紀》等。值得一提的是,本書無意(也無力)于取代他的這些著作,有興趣的讀者可再閱讀原文。
重拯自由貿易 目錄
**章 克魯格曼的神話
第二章 年輕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節 并不好混的經濟學界:禾居易,易居否?
第二節 一代驕子的天才教授
第三節 當代經濟學界的莫扎特:我是如何工作的?
第三章 公平和效率:永恒的兩難
**節 美國政治中的左翼急先鋒
第二節 何須粉飾的貧富差距:濟貧也可劫富!
第三節 提高生產率:唯一的金科玉律
第四節 透視國際競爭力:去偽存真
第五節 技術進步:莫非是海市蜃樓?
第四章 政策選擇:魚與熊掌真不可兼得?
**節 零通脹:美麗的謊言
第二節 高增長:欲速則不達
第三節 尋找凱恩斯:李逵打鬼
第四節 財政預算:赤字無罪,超支有理?
第五節 美聯儲的貨幣政策:從一而終還是萬種風情?
第五章 重拯自南貿易
**節 全球化:利大干弊
第二節 美國:關起門來化“冰山”?
第三節 貿易赤字真是洪水猛獸嗎?
第四節 貿易赤字: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第五節 重拯自由貿易,埋葬貿易保護主義
第六節 中美雙邊貿易:失衡并不可怕
第七節 一山真難容二虎嗎?全球化中的日美貿易
第六章 美金——真能點石成金?
**節 金本位匯率制度:點石成金又如何?
第二節 人民幣升值與中美貿易失衡:杯水車薪
第三節 美元貶值:太上老君的靈丹妙藥?
第七章 走出當前全球金融危機:打蛇打七寸
**節 不幸言中的東南亞金融危機
第二節 金融監管: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第三節 風雨滿樓的美國經濟:鳳凰涅槃還是帝國末日?
第四節 走出當前全球金融危機:打蛇打七寸
第五節 今日之中國經濟:如何獨善其身?
第八章 經濟理論大師: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節 國際貿易的又一次革命
第二節 經濟地理學: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第三節 中心一外圍理論:西方經濟學中的東方哲學
第四節 工業中心的形成:歷史慣性還是自我實現?
第五節 新歐洲地理格局
第九章 還能再得一次諾獎?
**節 貨幣危機理論之父
第二節 尋找匯率目標區:阿波羅之神箭
第三節 打通國際經濟學:克魯格曼的“空明拳”
第十章 國際貿易學界:既生瑜,又生亮
**節 巴格瓦蒂: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第二節 格羅斯曼和赫爾普曼:為何沒分一杯羮?
第三節 芬斯闕:下一位國際貿易諾獎得主?
附錄
參考文獻
跋
重拯自由貿易 節選
**章 克魯格曼的神話
天才的經濟學家、文筆優雅的《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和暢銷書作者、犀利苛刻的共和黨批評者、令人不安的危機預言者,瑞典皇家科學院將2008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了這位兼具多重身份的美國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
周二晚上打開電腦,我看到了保羅·克魯格曼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消息。這讓我想起數年前在美國加州戴維斯大學與導師芬斯闕(Robert Feenstra)教授的一段對話。當時我對他說:“加拿大的Daniel Trefler教授*近寫書評,說您是當今國際貿易研究實證領域的**人!”沒想到導師反問:“那理論領域誰是**?”“克魯格曼!”我如實應答。他略一沉吟,點了點頭。
為什么是克魯格曼?
芬斯闕教授認同我的看法,并非是因為克魯格曼曾在麻省理工指導過他的博士論文。可以這么說,在整個國際貿易理論研究的兩百多年歷史中,或許只有三個人在學術上可以排在克魯格曼前面:二百多年前的英國經濟學大師大衛·李嘉圖、近百年前的瑞典經濟學家赫克歇爾和俄林。
如瑞典皇家科學院所言,今年的授獎是為了表彰克魯格曼對貿易模式和地理經濟學的開拓性貢獻。什么是貿易模式?簡單來說,就是誰和誰做貿易及做什么貿易。在紛繁復雜的各國貿易中,究竟有沒有共同的規律?二百多年前,李嘉圖提出了比較優勢理論,認為一國應出口那些相對成本較低的商品,由此,自由貿易可以使各國都獲利。這一理論簡單易懂,解釋了真實世界中的現實情況,從此,比較優勢理論成為了經濟學*重要的一塊基石。
李嘉圖模型好是好,但卻無法回答一個問題:中美進行貿易,就國家總體而言,自然兩國都能獲利,但在貿易中,美國的工人是獲利還是受損?美國的資本家是獲利還是受損?赫克歇爾和俄林回答了這個問題。他們認為國與國之所以進行貿易是因為各國的資源不同。相對而言,美國財力豐厚但人力稀少,中國財力稀缺但人力資源豐富,對兩國都有利的貿易模式應該是中國出口勞力密集型的紡織品到美國,而從美國進口資本密集型的汽車,在這宗貿易中美國工人受損而資本所有者受益。
赫克歇爾一俄林模型清楚地解釋了20世紀初的國際貿易模式,這使得俄林于1977年摘得諾貝爾經濟學獎(這也是國際貿易研究的**個諾獎)。
但是,新的挑戰又出現了。在20世紀的*后40年,不僅窮國與富國之間的貿易量增加,富國與富國之間的貿易量也大幅度上升。同時,國際貿易不僅發生在不同行業之間,更重要的是同一行業內也存在著大量的國際貿易。舉例來說,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機電產品出口很少,基本都是從發達國家進口精密儀器而出口農產品。但進入新世紀后,我國在機電產品行業中同時存在著大量的進口和出口。然而根據赫克歇爾-俄林模型,中國只能出口紡織品這類勞力密集型產品,根本不能出口精密機床等資本密集型產品,同一行業內的貿易更是不可想象。簡而言之,已有的理論已無法完全解釋新的貿易現實。
后續的工作由克魯格曼在1978年完成,那時他25歲。
在那一年發表的經典論文《規模報酬遞增、壟斷競爭和國際貿易》中,他用十分簡單的、大學一年級學生都能看懂的數學模型論證了資源稟賦相似的兩國(如美國和加拿大)也可以進行國際貿易,且貿易可以發生在同一行業。
原因很簡單:如果擴大生產規模可以降低企業成本,那么加美之間的貿易就如同美國本國擴大生產規模一樣。加美之所以發生貿易是因為兩國生產規模上的區別,而不一定是由于兩國存在技術或資源的區別——用經濟學術語說,就是行業的規模報酬遞增現象導致了國際貿易。規模報酬遞增并不是一個新發現,在1930年就有經濟學家指出過,克魯格曼的貢獻在于他別出心裁地把它用于解釋貿易現象。
有一個關于這篇文章的故事。1978年夏天,克魯格曼作為耶魯大學的一名助理教授,應邀參加美國國民經濟研究局舉辦的學術研究會。這是一個由學術水準很高的學院派教授組成的松散學術組織,能到這里宣讀論文是一個難得的機會。克魯格曼開始發言時,誰也沒有在意這位小伙子,人們都在私底下交談。但漸漸地,他的內容讓在座的學者們停止了交談,屏息傾聽,*終大廳里鴉雀無聲。克魯格曼一夕成名。而后,他回憶說:“那是我生命中*美好的時刻!”
克魯格曼是誰?
在著名的通俗小冊子《期望失落的年代》中,克魯格曼指出經濟學者大凡可以分成三類:**類是主要運用希臘字母進行數學推導和計量處理的經濟學家,可謂學院派經濟學家;第二類是主要處理如通貨膨脹升降和貨幣增減等現實問題的經濟學家,不妨稱為現實派經濟學家;第三類則專門出書賣給因誤機被困在機場而閑極無聊的旅客,姑且稱為機場經濟學者。
嚴格而言,第三類不能算為經濟學家。而對于一名經濟學家來說,受分工和知識結構的限制,不得已要在**第二類中有所取舍,一般難以兼于一身,但克魯格曼卻是一個杰出的例外。
每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都是各自專業領域里的**高手,他們在行業內得到廣泛的承認不足為奇。克魯格曼在國際貿易學界和整個經濟學界都是聲名赫赫—一在美國,如果你是一名經濟系研究生,卻不知道克魯格曼,那絕對是一個笑話。不同平常的是,在美國的工業界、大眾乃至國際社會中,他也是聲名顯赫。
克魯格曼在圈外的聲名來自他對許多問題的獨到見地,更得益于他的優美文筆。他是當今經濟學家中文章寫得漂亮的少數人之一。在他獲得有小諾貝爾經濟學獎之稱的克拉克獎時,評審委員會在激賞其學術成就之余,居然不忘點評他的文筆——“可以媲美日本的俳句、狄更斯的詩歌和馬蒂斯的油畫”。
經濟學家被要求按嚴謹的學術范式寫作,優雅的文字一般并不能增添其學術聲譽。克魯格曼在大學期間雖主修經濟,卻酷愛歷史,正是那時候大量“不務正業”的閱讀和寫作造就了他筆下文字非凡的感覺,這也是他后來被《紐約時報》請去寫專欄的重要原因。
從2000年起,他在《紐約時報》上每周發表兩篇專欄評論,成為美國*重要的政治專欄作家,是少有的幾位能分析美國當代政治關鍵事務的人物之一。2007年,他開設了自己的博客,用來刊登那些不能包含在專欄中的圖表。
大多數美國普通公眾通過《紐約時報》知道了克魯格曼,但美國的政界人士卻早在20年前就領教克魯格曼其人了。1982年,克魯格曼任職于里根政府的經濟顧問委員會,并于次年主筆總統經濟報告,當時他年僅30歲。此外,他還是國際清算銀行30人專家組的成員。1992年,克魯格曼深入淺出的電視演說對克林頓首次總統競選起到了極大的幫助。10年之后,克魯格曼以《大破解:我們迷失在新世紀》為題,結集出版了他的專欄文章,嚴厲批判小布什政府的經濟與外交政策。
2007年,克魯格曼出版了《一個自由主義者的良知》一書。在書中,他描繪了美國20世紀財富與收入差距的歷史變化。美國的收入差距在20世紀中葉曾大幅降低,但在20世紀*后的20年間又急劇上升,*終超過了“鍍金時代”——20世紀20年代的水平。一般認為20世紀后期收入差距的擴大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技術與貿易的發展,但克魯格曼指出:無論是在20世紀中葉收入差距的減少上,還是在20世紀晚期收入差距的擴大上,政府政策都扮演了更為重要的角色。他在書中譴責布什政府施行了擴大貧富差距的政策,建議施行“新新政(new New Deal)”(“新政”是指1930年羅斯福總統的一系列經濟政策,基本精神是在不觸動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前提下,以國家機器干預社會再生產)。這種“新新政”強調發展社會與醫療事業,削減國防開支。否則,巨額財政赤字從長期來看必然會導致重大的經濟危機。
如果有人把美國時下的金融危機視為經濟危機有點危言聳聽,不妨聽聽克魯格曼的一個故事。
1994年他在著名的《外交事務》雜志上發表《亞洲奇跡的神話》一文,批評亞洲模式重數量擴張、輕技術創新,所謂的“亞洲奇跡”是“建立在浮沙之上,遲早幻滅”——僅靠擴大投入而不進行技術創新的做法容易形成泡沫經濟,在高速發展時期潛伏深刻的危機。這些亞洲國家遲早要進行大規模的調整,并走上提高要素生產率的道路。他指出:對一國發展而言,“生產率不是一切,但從長期上講,卻幾乎是一切!”
1996年,克魯格曼在《流行國際主義》一書中大膽預言亞洲將出現金融危機。一年之后,預言成為現實,克魯格曼的名字為全球矚目,該書在兩年內重印了8次,總印數達120萬冊。
早到還是遲到的諾獎?
克魯格曼于38歲時獲得克拉克獎(專門授予年齡40以下,具有杰出學術成就的青年經濟學家)。今年他55歲,相對于其他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而言,他實在是太年輕(俄林獲獎時已78歲,次年便于書桌前辭世)。
……
重拯自由貿易 作者簡介
余淼杰,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校區經濟學博士畢業。曾任美國加州戴維斯大學經濟系講師、香港大學經濟金融學院客座助理教授、澳大利亞國立大學訪問研究員,現在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從事研究教學工作。 主要研究和教學領域有國際貿易學和國際金融學。曾獲第15屆全國安子介國際貿易研究論文獎(2008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經濟系杰出助教獎(2005年)。攻博期間師從國際上久負盛名的經濟學家Robert C.Feenstra教授。博士論文獲得美國加州戴維斯大學人文研究獎 (Humanity Research Award of UC-Davis,2004),并已為國際知名學者多次引用。曾獲北京大學桐山教育基金研究資助(2008)。現已單獨在國內外著名匿名評審經濟學刊物上發表論文10多篇,著有專著《國際貿易的政治經濟學分析:理論模型與計量實證》,譯著《國際貿易與國際收支》。是多家國內外一流經濟學學術期刊(如Joum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匿名審稿人。目前為國家創新論壇300人專家團專家成員。隨筆、時評常見于《南方周末》、《北京青年報》等。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煙與鏡
- >
莉莉和章魚
- >
月亮虎
- >
自卑與超越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