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朝鮮戰爭(修訂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020069200
- 條形碼:9787020069200 ; 978-7-02-006920-0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朝鮮戰爭(修訂版) 內容簡介
本書生動而真實地記述了六十年前發生在遠東的那場震撼世界的戰爭。國家尊嚴、民族意志、疆土和平,政權生存,東西方軍隊在“世界上*不適宜大兵團作戰的”狹窄的土地上殊死較量。這是一場充滿突變陡轉的戰爭,是一場結局出乎交戰各方預料的戰爭,是一場至今仍影響著世界政治格局與軍力角逐的戰爭。史料生動翔實,敘述縱橫捭闔,構成戰爭歷史的各個側面均有豐富而深刻的揭示,是非虛構創作的又一力作。本書獲首屆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藝大獎,第二屆魯迅文學獎。
朝鮮戰爭(修訂版) 目錄
**章 打敗美帝野心狼
六月二十五日
臺灣: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
漢城大逃難
美國將軍的逃亡和中國的保衛國防會議
仁川登陸
艱難的抉擇
威克島——美國式的政治游戲
打敗美帝野心狼
第二章 云山:中美士兵的首次肉搏
“YOYO”作戰和朝鮮語《東方紅》
我們認為什么都知道,而實際上什么也不知道
右翼的崩潰
云山:中美士兵的首次肉搏
天黑了,我們還在煙臺峰上!
早晨,中國軍隊消失了
吃飯于前,又拉屎于后,不是白吃了嗎?
第三章 三十八軍萬歲
“不是一支不可侮的力量”
聞到中國飯的味道就撤退
韓國第二軍團已經不復存在
悲慘的“貝克連”和“黑色的美國人”
“*奇怪的會議”和“閘門”的關閉
三十八軍萬歲!
第四章 圣誕快樂
“我真為那些中國佬惋惜!”
“陸戰隊,向南進攻!”
噩夢的開始
水門橋
圣誕快樂
第五章 李奇微:向中國軍隊總司令官致意
炒面煮肉會議
勝利一次太重要了
大冰河
不趕走美帝不回國
“到漢城去!漢城有姑娘!”
一瓶牙膏主義
第六章 血灑漢江
毛澤東:打到三六線去!
“共軍士兵們,你們今天過年了!”
損失*嚴重的一仗
大雪掩埋的遺骸
憤怒的彭德懷
“撕裂作戰”:*艱難的時期
不死的老兵去了
第七章 誰能在戰爭中取勝
范弗里特將軍:歡迎共軍進攻!
圣喬治目的祝祭
打偽軍去!
是誰守不住陣地?
范弗里特彈藥量
永遠的悲愴
誰能在戰爭中取勝?
“獵狗”凱南與來鳳莊
尾聲 彩蝶紛飛的幻覺
修訂版后記
朝鮮戰爭(修訂版) 節選
六月二十五日 三八線的*西端位于朝鮮半島海州灣的*深處,這是一塊盛產糧食的濕潤洼地。從這里一直向北,在三八線兩側對峙的是北朝鮮的第七警備旅和南朝鮮的陸軍第十七團。 一九五0年六月二十五日,星期日,凌晨四時。 夜色漆黑,大雨滂沱。 突然,一道比霓虹燈還明亮的橘紅色的光線穿透雨夜升起來了。 炮火!坦克!濕淋淋的士兵! 緊接著,從三八線*西端開始,連續升起的信號彈像燃燒的導火索沿著南北朝鮮三百多公里的分界線向東飛速蔓延,一個小時后便抵達東部海岸。五時,三八線上數千門火炮開始射擊。在炮火的映照下,稻田里翠綠的稻苗被裹在泥水里在夜空中騰飛,而上千輛坦克冒出的尾煙蜿蜒在朝鮮半島的中部,猶如撲上整個半島的驚濤駭浪。 如同這個動蕩的世界中經常發生的事情一樣,一九五0年六月二十五日在朝鮮半島突發的是一場局部地區的局部戰事。無論從政治上還是從軍事上講,至少在六月二十五日那一天,沒有人會認為在亞洲東北部潮濕的梅雨季節里發生的事情,會對這個半島以外的人們產生什么影響久遠的后果。 對于朝鮮半島以外的世界,一九五0年六月二十五日是一個普通的日子。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十八軍一一四師三四二團一營原營長曹玉海,這一天的上午正走在武漢市陽光燦爛的大街上。他復員后在武漢市的一所監獄任監獄長。這個農民出身的青年經歷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參加過無數次殘酷的戰斗,三次榮立大功,獲得“勇敢獎章”五枚。他在從軍生涯中*后一次負傷,是在湖北宜昌率領士兵搶渡風大浪急的長江的時候。這次中彈令他本來就傷痕累累的身體更加虛弱。在風景秀麗的東湖療養院休養時,他接到了復員的命令。曹玉海不想離開部隊,療養院一位女護士的愛情安慰了他的傷感,愛情在剛剛來臨的和平生活中顯得格外溫馨。當愛戀曹玉海的姑娘向他提出結婚要求的那天,他在廣播里聽到了一個消息:與中國接壤的朝鮮發生了戰爭。 六月二十五日,當曹玉海在武漢大街上奔走的時候,聽說自己的老部隊第三十八軍正從南向北開進路過這里。他雖不知道鄰國的戰爭與自己的國家有何種關系,但是部隊向著戰爭的方向開進還是使他產生出一種沖動,他能夠意識到的是:國家的邊境此刻也許需要守一守,那么部隊也許又需要他這個勇敢的老兵了。 曹玉海的口袋里此刻還揣著那個女護士寫給他的信: 玉海,我親愛的: 一想到你要離開我,我的心就像撕裂了一樣! 自從見到你,我才曉得一個人應該怎樣生活。但,我畢竟還有些 過于注意個人幸福,你的批評是正確的。你說得對:“我不是不需要幸 福,我不是天生愿意打仗,可是為了和平,為了世界勞動人民的幸福, 我就要去打仗了。” 誰知道什么時候能相見,但我要等待,等待,等你勝利歸來。我 為你繡了一對枕頭,請帶著它,就像我在你身邊一樣……我想總會有 點兒時間的,親愛的,千萬寫信來,哪怕只是一個字也好…… 那對枕頭是白色的,上面繡著四個字:永不變心。 曹玉海真的在武漢茫茫人海中找到了自己的老部隊,這支不久后即將走向戰場的部隊讓曹玉海再次成為一營營長。 在部隊繼續向北走去的時候,曹玉海拿出女護士的照片給他的戰友姚玉榮看。姑娘的美麗令姚玉榮羨慕不已。他問:為什么不結了婚再走?曹玉海答:萬一死了多對不住人家。姚玉榮狡猾地試探:是不是不太喜歡她?曹玉海的臉一下嚴肅了,他說:死了我也戀著她! 距離曹玉海在武漢陽光燦爛的街頭尋找老部隊八個月后,經過一場漫天風雪中空前殘酷的肉搏戰,一營營部被美軍士兵包圍。曹玉海在電話中只對團長孫洪道喊了句“永別了”,便帶領戰士強行突圍。數粒美制M1步槍子彈穿透了他的胸部和腹部。曹玉海倒下的地點是朝鮮中部漢江南岸一個地圖標高為二百五十﹒三米的荒涼高地。他掙扎了一下便一動不動了,噴涌而出的熱血很快在零下二十攝氏度的低溫中與厚厚的積雪凍結在一起。 一營營長查爾斯•布雷德•史密斯感到非常疲勞。二十五日是他所在的美軍第二十四步兵師的創建紀念日。師司令部在這天晚上舉行了盛大的化裝舞會,全師官兵都很興奮,不少士兵把自己化裝成白鶴--這是他們長期駐扎在日本的緣故--白鶴長長的紅嘴到處亂戳著這個嘈雜而喧鬧的不眠之夜。此時,他們沒有一個人聽得見隔著日本海傳來的炮聲,甚至連師長迪安在接到電話后的驚慌神色也沒有人注意到。一營所在的二十一團,駐扎在日本九州熊本附近的伍德兵營,史密斯自從那天開始就一直頭痛。幾年前,這個年輕軍官應該說前途是光明的,當他從西點軍校畢業后,他就指揮著一個連。日本人襲擊珍珠港時,他奉命在巴伯斯角緊急構筑陣地,當時他的指揮官柯林斯將軍認為他是個“很不錯的軍官”。作為一名步兵軍官,他一直作戰到南太平洋戰爭結束。而現在,長期駐扎在日本的百無聊賴的日子讓他煩透了。 史密斯知道遠東又一次爆發了戰爭,是在幾天后的一個晚上。他的團長理查德•斯蒂文森在電話里的語氣十分急促:情況不妙,快穿上衣服,到指揮所報到。史密斯的任務是立即率領他的部隊乘飛機進入朝鮮。當史密斯吻別妻子的時候,窗外風雨交加,漆黑一團,拿他的話講是“上帝在為我們的愛情哭泣”。軍用卡車在雨夜里向機場駛去,史密斯對他要去朝鮮參戰迷惑不解。美國作家約瑟夫•格登后來寫道:“史密斯并不知道--但肯定懷疑--他被派去執行一項等于自取滅亡的使命。”美軍第二十四師二十一團一營的士兵是**批到達朝鮮戰場的美軍士兵。 查爾斯•布雷德•史密斯以在朝鮮戰爭中**支參戰的美軍部隊指揮官的名義在戰史中留下了他的名字。然而他的部隊在**仗中就在北朝鮮軍隊的攻擊下立即潰不成軍,以至于他不顧美軍的軍事條令,把傷員和陣亡士兵的尸體遺棄在陣地上落荒而逃。查爾斯•布雷德•史密斯還是美軍在朝鮮半島西線打仗打得*遠的指揮官,他說他“幾乎看見了中國的土地”。確實也就是“幾乎”,當他看見一位澳洲營長的大腿在爆炸聲中飛上了天空的時候,他和他的士兵立即從“幾乎看見了中國的土地”的地方掉頭就往回跑。朝鮮戰爭的史料中沒有查爾斯•布雷德•史密斯陣亡的記錄。如果他現在還活著,應該是八十七歲的老人了。不知道他后來是否看見過真正的“中國的土地”。 曹玉海和查爾斯•布雷德•史密斯,一個黑眼睛和一個藍眼睛的軍階很低的年輕軍官,他們在朝鮮戰爭中都有值得敘述的故事,盡管今天很少有人記得他們。 戰爭發生在一個叫朝鮮的國家,但戰事必須從一個普通的中國人和一個普通的美國人開始敘述,這就是歷史。 素有“晨謐之邦”美稱的朝鮮在公元前不久就有了文字記錄的歷史,但是戰爭卻是這一歷史始終的主題。由于居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朝鮮不斷受到強國的占領和踐踏。這個國家*奢侈的愿望僅僅是能夠安靜地獨處世界一角,以享受蒼天賜予它的優美的情歌和優質的稻米。為了這個愿望,在十七世紀一段沒有強國侵入的短暫時光里,朝鮮國王甚至下過一道禁止百姓開采白銀和黃金的旨令,為的是減少強國對這個國家的興趣。然而,這個“隱士般的國度”始終沒能實現它和平的愿望。一八六六年七月,一艘叫做“舍門將軍”號的美國船闖入朝鮮大同江,向這個國家索要財物,揚言不給就炮轟平壤。美國人沒有想到這個和善的民族竟能如此激憤,在平安道觀察使樸圭壽的率領下,朝鮮軍民燒毀了美國人的“舍門將軍”號。五年后的一天,五艘美國船再次進入朝鮮海域,與所有強盜的邏輯一樣,要求賠償“舍門將軍”號的損失,并且要求“締結條約”、“開放口岸”,否則就動武。結果,在朝鮮人民的奮起抗擊下,美國人落荒而逃。如今,在朝鮮的歷史博物館里,陳列著一塊“斥和碑”,上刻“洋夷侵犯非戰則和主和賣國”十二個大字,下面的一行小字是“戒我萬年子孫”,另一行是“丙寅作辛未立”。 朝鮮是半島國家,南北直線長約八百多公里,東西*寬處約三百多公里,面積約二十二萬多平方公里。半島的南部氣候宜人,是豐產的農業區;半島的北部山林茂盛,礦產豐富。朝鮮地扼東亞交通咽喉,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具有不可忽視的戰略意義,它猶如一塊伸向日本海的跳板,既是強國入侵遠東的*便捷的必然途徑,又是抵制入侵的天然橋頭堡壘。 北緯三十八度線,橫穿朝鮮半島中部。 這條三十八度線,是這個國家*不幸的象征。一八九六年,俄國和日本為爭奪對這個國家的統治權而交戰,戰爭的結果是雙方劃定了各自的勢力范圍,從而將朝鮮半島分割為兩半,分割線便是北緯三十八度線。后來日本人趕走了俄國人,把整個朝鮮半島并吞為自己的殖民地。一九四二年,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又將朝鮮變成了日本領土的一部分,歸自治省管轄。一九四三年,在德黑蘭會議上,美國總統羅斯福告訴蘇聯元帥斯大林,朝鮮“還不具備行使和維持一個獨立政府的能力,而且……他們至少應該經過四十年的監護”。于是羅斯福與英國首相丘吉爾以及中國的蔣介石在共同簽署的一份公報中,對這個國家的前途表示出強權的憐憫:“軫念朝鮮人民所受之奴役待遇,決定在相當的時期,使朝鮮自由獨立。”到了一九四五年雅爾塔會議時,美國總統羅斯福雖身纏重病,但他依然清醒地意識到,隨著日軍的覆滅,長期被日本占領的朝鮮半島將出現政治上的真空。對于美國人來講,他們不認為凹凸不平的朝鮮半島對美國在戰略上有多大的意義,在整個遠東,他們占領日本本土已經足夠了。但是,美國卻無時無刻不在關心蘇聯的勢力劃分到了哪里。為了促使蘇聯對日本宣戰,羅斯福和丘吉爾向斯大林作出的讓步包括同意由美國、英國、蘇聯、中國四大國“共同托管”朝鮮。朝鮮再一次成為強國政治的一件抵押品。美國雖然并不覬覦朝鮮,但它堅持在朝鮮插手的理由卻值得注意,因為它既是蘇美兩個超級大國冷戰開始的信號,也是未來美國涉足朝鮮戰爭的*根本的原因,即“美國在朝鮮沒有長遠的利益,他所希望的是朝鮮成為阻止蘇聯進攻日本的緩沖地帶”。朝鮮戰爭爆發時的美國總統杜魯門在回憶錄中寫道:“國務院極力主張在整個朝鮮的日本軍隊應由美國受降。但是,我們要是以必要的速度把軍隊運送到朝鮮北部,那就無法保證我們在日本搶先登陸。”美國人當時的真正想法是:全朝鮮有那么多日本兵,要是去占領“可能遭到重大傷亡”,還是讓蘇聯人去承擔吧,美國等著坐收漁利就可以了。 一九四五年八月八日,蘇聯外交人民委員莫洛托夫召見日本駐蘇聯大使佐藤尚武,交給他一份蘇聯對日宣戰通告。九日零時,百萬蘇聯紅軍從各個方向突入中國東北,對日本關東軍發起進攻。與此同時,蘇聯的幾個紅軍師越過中國東北邊境,向朝鮮半島急速推進。到了這個時候,世界上也就沒人知道這些紅軍戰士會在朝鮮的什么地方停下來了。波茨坦會議并沒有明確在朝鮮的國土上哪里是美蘇雙方都認可的占領分界線。當美國人聽說蘇聯軍隊已經進入朝鮮半島時,他們開始有了*隱秘的擔憂。因為在這一天,距離朝鮮半島*近的美軍還遠在幾百公里以外的沖繩島上。 “應當在朝鮮整個地區就美國和蘇聯的空軍和海軍的作戰范圍劃一條界線。”美國總統杜魯門說,“至于地面上的作戰和占領區域,沒有進行任何討論,因為當時沒有人想到,不管是美國的或者是蘇聯的地面部隊,會在短期內進入朝鮮。” 一九四五年八月九日晚上,美國國務院、陸軍部、海軍部協調委員會在五角大樓召開緊急會議,磋商如何不讓蘇聯在遠東占到便宜以及如何保護美國在遠東的利益。美國陸軍參謀長馬歇爾將軍的參謀人員中,有一位叫迪安•里斯克的年輕上校,他指出既然沒有可以立即投入使用的部隊,加上時間和空間上的因素,搶在蘇聯軍隊前面進入朝鮮是不可能的。國防部長助理讓迪安和另一位上校參謀到隔壁的第三休息室盡快搞出一個“既能滿足美國的政治意愿,又符合軍事現狀的折中方案”,并且“要在三十分鐘之內搞出來”。兩位年輕的職業軍官在休息室里面對著朝鮮地圖發呆,因為在這之前他們從沒有關注過這個遙遠的國家。此時,迪安根本不曾想到自己的一生將從此和朝鮮打交道,而且因為朝鮮的戰事他將從此官運亨通。迪安的目光在朝鮮半島狹長的版圖上盡可能中間的部位搜索著- -“如果我們提出的受降建議大大地超過了我們的軍事實力,那么蘇聯就很難接受。”于是,他設想按朝鮮的行政區域劃分出一條界線,提供給美蘇首腦們去辯論,但此刻迪安面前的朝鮮地圖上沒有行政區的劃分,而三十分鐘的時間是有限的。迪安拿起一支紅色的鉛筆,干脆利索地在面前的朝鮮地圖上畫出了一條直線,這條線和四十九年前日俄分割這個國家的那條線完全一致:北緯三十八度線。 一個完整的主權國家,就這樣被一個從來沒有到過朝鮮的年輕的美國參謀在三十分鐘的時間里分割成了兩半。 再一次分割朝鮮的迪安•里斯克后來在朝鮮戰爭中任職亞洲遠東事務助理國務卿,再后來他在肯尼迪和約翰遜政府中登上了美國國務卿的高位。 讓美國人意外的是,斯大林沒有對這條線表示反對。蘇聯**遠東方面軍南翼部隊在太平洋艦隊的配合下,迅速切斷了日本關東軍與日本本土的聯系,自十日起相繼占領了朝鮮北部的雄基、羅津、清津、元山等港口,十九日攻占平壤。然后,打擊占領朝鮮半島的日軍的蘇聯紅軍停止在了三八線上。 在進攻朝鮮半島的蘇聯紅軍中有一支朝鮮部隊,這支朝鮮部隊的司令官名叫金日成。 蘇聯紅軍占領平壤二十天后,美軍第六、第七、第四十步兵師在朝鮮南部的仁川、釜山港登陸。盡管美國人知道這次軍事行動只是去接受投降,無異于坐收蘇聯紅軍的勝利成果,但他們還是為這次登陸行動取了個詭秘的代號:“黑名單”。 從仁川登陸的美軍不停頓地行軍,*終到達了北緯三十八度線。 在時間上占據優勢的蘇聯軍隊停止在三八線上,他們等來的是*高司令官名叫道格拉斯•麥克阿瑟的美國軍隊。美蘇兩國的士兵在三八線上舉行了一個聯歡會,美軍跳的是踢踏舞,蘇軍跳的是馬刀舞。美國兵對粗壯的哥薩克人能用腳尖瘋狂地旋轉身體驚訝不已。 美國人是在事后才后悔的,早知道斯大林并不反對,還不如把分界線往北移動一下,劃在北緯三十九度線上,這樣,中國的軍港旅順就在美國的勢力范圍內了。可是,北緯三十八度分界線已經存在了。 北緯三十八度線斜穿朝鮮國土的長度約為二百五十多公里。它是完全忽視了政治、軍事、經濟等諸多因素而臆造出來的一條分界線。它從不同角度分割了這個國家數座高高的山脈,截斷了十二條河流、二百多條鄉村道路、八條等級公路和六條鐵路,當然,還有正巧橫跨在這條線上的無數綠色的村莊。從它再次產生的那一刻起,世界上的強國都意識到,遠東這個被分割為兩半的國家,必定將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依舊需要士兵生命的地方。盡管這個國家山脈奇多而險峻,“把那些巨大褶皺展開的面積可以覆蓋整個地球”,是“世界上*不適宜大兵團作戰的少有的地區之一”。 四年零十個月后,已經是助理國務卿的迪安•里斯克作為尊貴的客人被邀請參加美國新聞俱樂部舉辦的一個晚宴。“夜色很美,星空下,涼臺上,人們談興很濃。”《紐約先驅論壇報》專欄作家約瑟夫•艾爾索普回憶道,“一個仆人打斷談話,讓里斯克去接電話。幾分鐘后,里斯克返回涼臺,臉色煞白如紙。但是,他還是找到一個恰如其分的借口匆匆地走了。我們議論說,肯定出什么大事了,那家伙是負責遠東地區事務的。遠東是什么鬼地方?” 一九五0年六月二十五日,在朝鮮是星期天,而在美國是星期六。杜魯門總統決定在這個周末離開華盛頓。他*近的心情很糟糕,原因是國會的共和黨人始終與他作對,幾乎到了讓他忍無可忍的地步,連華盛頓潮濕的天氣都令他討厭。他決定到密蘇里老家過幾天身邊沒有國會議員吵嚷聲的日子。當然,作為總統,即使休假也要尋找一點兒事情來打扮勤勤懇懇為美國公眾服務的形象,他接受了巴爾的摩附近一個機場落成典禮的邀請。實際上,他確實有一點兒很 “私人”的事情要做,他想去格蘭特維尤農場看看他的弟弟,他自己的農場也有點兒農活需要安排。“我打算為農場的住房造一道圍柵--此舉絕對沒有政治目的。”杜魯門臨上專機時對國務院禮賓司司長伍德沃德說,“讓那些政客們見鬼去吧!” 巴爾的摩機場落成典禮用了大約一個小時。杜魯門在講話中雖談到發展航空事業的重要性,但講話的大部分內容還是不失時機地在奚落他政治上的對手--那些與他處處為難的共和黨人:“假如我們聽信了那些老頑固的話,那么我們現在肯定還在使用公共馬車;對不起,一些主張公共馬車的家伙仍然待在國會里……”后來的所有回憶錄都注意到,杜魯門總統在他講話的結尾部分使用了一連串的“和平的未來”、“和平的目的”、“和平的世界”等字眼兒。而歷史的真實是,再過幾個小時,一場戰爭將來到美國面前。 杜魯門回到家鄉,吃過晚飯,一家人在圖書室里談天說地。這時,電話鈴響了。 電話是國務卿艾奇遜打來的。艾奇遜也在周末躲到了他在馬里蘭州哈伍德農場的家中,那個害了共產主義恐懼癥的麥卡錫議員對他的指責令他焦頭爛額,他想回到家鄉來好好睡個覺。晚上二十二點,他桌子上的白色電話鈴響了。這是個越洋電話,對方是美國駐漢城大使約翰•穆喬,電話的內容是:朝鮮戰爭。艾奇遜的**個反應是,派人去和聯合國秘書長賴伊聯系;第二個反應是,向正在度周末的總統通報。 杜魯門在電話里同意艾奇遜的安排,但艾奇遜不同意總統連夜趕回華盛頓。“這樣會引起全國的恐慌,”國務卿說,“況且,情況還沒有搞清楚呢。” 杜魯門懷著復雜的心情度過了一個多夢的夜晚。 第二天,像狩獵般蹲守在總統農場周圍的記者們發現,總統上飛機時衣冠不整,神色慌亂,兩個隨行人員僅僅晚到了幾分鐘,總統便把他們扔在跑道上不管了。 二十六日晚上七點十五分,應總統的邀請,白宮和國防部的高級官員們與總統一起在布萊爾大廈共進了一頓白宮人員匆忙準備的晚宴。撤去餐具后,餐桌直接成了會議桌。會議通過了艾奇遜提出的三點建議:**,授權美國駐遠東軍隊總司令麥克阿瑟將軍對南朝鮮提供必要的援助;第二,命令美國空軍在美國使館人員、僑民和滯留在朝鮮的美國公民撤離時,轟炸北朝鮮人民軍地面部隊;第三,命令美國第七艦隊立刻開往臺灣海峽,阻止中國大陸的共產黨軍隊進攻臺灣--注意這個第三,這是一個至今仍讓歷史學家們爭論不休的建議,它針對的是戰爭之外的一個剛剛成立的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場發生在朝鮮的戰爭,與中國的臺灣有什么聯系?包括杜魯門在內的美國高級官員們當時并沒有想到,正是這第三條建議,使世界上從來沒有交戰過的兩個大國卷入了一場死傷慘烈的空前殘酷的戰爭。 中國的毛澤東沒有星期天的概念。北京城中松柏掩映下的古代皇家園林里一個叫豐澤園的地方是他的家,同時也是他的辦公室。他在那里讀書、吃飯、散步,接見需要見他的人。除了出席必要的會議和外出視察,他很少走出那個中國式的幽靜的院落。前幾天,中國共產黨七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在這次會議上,毛澤東發表了他的一個十分有名的講話,叫做《不要四面出擊》,講的是處理好各階級、政黨、民族各方面的關系,以孤立和打擊當前的主要敵人,樹敵太多對全局不利。毛澤東講話的時候,肯定沒有想到,僅僅幾個月后,他所領導的中國不但要出擊了,而且要出擊到國境線以外。 那天屋子里有點熱,毛澤東讓衛士把他夏天用的大蒲扇找出來,衛士給他的是一把新的蒲扇。中國的蒲扇是用一種名叫蒲葵的植物葉片做成的,衛士拿來的扇子還帶著植物的清香。 毛澤東說:“去年的那把不是很好嘛。” 衛士說:“那把壞了,扔了。” 毛澤東不高興地自語道:“那把還是很好用的……” 毛澤東面前的桌子上放的是這個新生的國家馬上就要頒布的一部重要法令:《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在三億一千萬人口的解放地區進行土地改革,是新中國一件翻天覆地的大事。這一法令明確規定了土地改革的指導思想和實施方法。另一份文件是八天前以政務院名義發布的《關于救濟失業工人的指示和暫行辦法》。多年的戰爭給中國的經濟帶來毀滅性破壞,人民的溫飽問題亟待解決,首先需要的是糧食。政務院決定拿出二十億斤糧食來緩解燃眉之急,不知是不是杯水車薪。桌子上還有一份關于英國人查理遜和美國人托馬斯伙同西藏攝政大札秘密組成“親善代表團”打算去美、英等國請求外國勢力支持“西藏獨立” 的調查報告。新中國成立以后,西藏反動勢力企圖“獨立”的活動日益加劇,“這是一個嚴重的斗爭任務”。當毛澤東接著看到西南軍區一份關于匪患嚴重的報告時,他的心情開始沉悶了。建國已經幾個月了,而分散在這個國家偏僻地區的原國民黨散兵和土匪大約仍有四十萬之眾。西南軍區的報告說,四川地區于二月,貴州地區于三月,云南地區于四月,土匪們開始騷動。這些土匪傳播謠言,說蔣委員長馬上就要打回來了,新政權長不了了,于是威脅群眾、破壞交通、搶劫物資,他們殺害的政府和軍隊工作人員已達兩千多人。經過半年的剿匪戰斗,雖然殲匪大半,但還有不少漏網分子隱藏起來,這是新中國的心腹大患。 毛澤東走出房間,在院子里散步。初夏的北京,天色湛藍,草色新鮮。豐澤園內蒼翠的松柏樹齡都在百年以上。毛澤東沒走幾步,就聽衛士在身后輕聲地說:“毛主席,總理的電話。” 電話的內容是:朝鮮戰爭。 對于鄰國發生戰爭,毛澤東并不感到意外。但是,由此帶來的一個他曾經意料過的問題此刻還是讓這位偉人陷入了深思,這就是:臺灣。 臺灣: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 一九四九年十二月里一個陰霾的日子,蔣介石悄然登上美制“江靜”號軍艦,向中國東南方向大海中的一個島嶼--臺灣--逃亡而去。 國民黨在中國大陸的失敗已經是無可挽回的事實。抗日戰爭的勝利給這個國民黨領袖帶來的聲譽,加之八百萬重兵和美國先進武器的援助,曾經使他在三年前雄心勃勃地宣稱“三個月到半年之內消滅共產黨”。這時,他的軍事幕僚以及他的美國盟友都以為,無論作戰兵力還是武器質量都決定了蔣介石贏得戰爭勝利是勢在必得。可是,他們完全忽視了一個似乎是純軍事學以外的因素,那就是發生戰爭的這塊土地上人心的向背。戰爭終究是人的行為。在國民黨政權統治末期,政治黑暗、官吏腐敗、物價飛漲使整個中國民不聊生,國民黨政權在中國百姓的心目中已經是災難的代名詞,加上割據各地的軍閥由來已久的幫派角斗,在手持步槍的解放軍以及跟隨在他們身后的上百萬民眾的吶喊聲中,蔣介石的百萬精銳之師在一個又一個的戰役中紛紛解甲。蔣介石曾經對橫貫中國大陸中部的一條大江抱有近乎天真的幻想--五百里堅固防線,岸炮軍艦如林以待。 但是,大江岸邊的窮苦百姓自愿劃著木船在炮火中運送解放軍橫渡大江,結果是“長江天塹,一葦可渡”。當穿著布鞋的解放軍戰士沖進南京總統府中蔣介石豪華的辦公室時,桌上的電話依舊可以使用。一位解放軍將領坐在蔣總統的椅子上給北平西山上蒼松環繞的雙清別墅打了一個電話,毛澤東接完電話后,寫下了一首至今依然令人蕩氣回腸的詩篇,其中的一句是:“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中國共產黨人要贏得解放全中國的勝利,逃往臺灣的國民黨軍自然在“追窮寇”的范圍之內。臺灣不可能成為國民黨殘兵敗將的茍且之地,解放軍大規模的渡海作戰和對臺灣的*終解放,無論在政治上還是在軍事上都已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對此,毛澤東胸有成竹,蔣介石則心有余悸,而遠在地球另一端卻硬要涉足遠東事務的美國自然也看到了這一必然結局。 目前的問題僅僅是人民解放軍渡過臺灣海峽的時間表。 驚魂未定的蔣介石在被海水包圍著的臺灣島上反復強調“臺灣一定能守得住”。但是,蔣介石心里非常清楚一個軍事上的簡單事實:一百五十海里的臺灣海峽在三百年前尚且阻擋不了鄭成功的木船船隊和手持冷兵器的兵勇,現在又如何能抵擋得住排山倒海的人民解放軍?在福建沿海,中國人民解放軍三野的幾十萬精銳部隊、各種型號的船只皆在備戰之中。*令人吃驚的是,裝備很差的解放軍竟然有了飛機!送到蔣介石手上的情報是這樣描述的:“彼等所準備的空軍,到民國三十九年(一九五0年)已有飛機四百架”;“上海的龍華機場一度為我政府炸毀者,現已借助俄人之助,修復至可以使用”;“長江以南各地約有三十個空軍基地,包括對日作戰時英軍修筑的若干基地,亦已恢復可供使用之程度”。此刻,在蔣介石看來,唯一可以救命的稻草是美國一如既往的援助,甚至是軍事干預。但是,美國人的做法對在臺灣島上惶惶不可終日的蔣介石來說無異于雪上加霜。 當毛澤東在北京的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時候,美國國務院也緊急召開了一個遠東問題圓桌會議。會議確定了一個事實:蔣介石已經被永遠地趕出了中國大陸,共產黨軍隊很快就會占領臺灣,時間*遲在一九五0年的下半年。美國現在面臨的問題是:要盡快從中國脫身,結束與蔣介石政權的關系。國務卿艾奇遜甚至還主張,至少暫時不向國民黨政權提供軍事援助,而且也不應該試圖把臺灣和中國大陸分離開。美國政府的態度十分明確:在不承認新中國的同時,也不再支持已經沒有希望的蔣介石。但美國國會一部分參議員卻主張繼續支持臺灣,他們不斷地向杜魯門總統施加壓力。為此,艾奇遜出面對美國軍方解釋:美國必須承認,共產黨人控制了全中國,國民黨政權已經崩潰。 即使按照參謀長聯席會議的意見繼續援助臺灣,其效果*多是把臺灣陷落的時間延遲一年,這對美國來講太不合算了。為了說明如何“不合算”,艾奇遜十分耐心地列舉了五點理由:一、會使美國再次卷入一場有世界影響的失敗中,影響美國的威信;二、會把全中國人一致的仇恨集中在美國身上;三、會給蘇聯提供在安理會上攻擊美國的借口;四、會使美國在亞洲人民心目中成為那個腐敗并且威信掃地的國民黨政府的支持者;五、沒有人認為臺灣一旦落入共產黨之手,會打破美國的遠東防線。而這第五條理由,正是美國政府改變對臺灣政策的*根本的原因。美國人意識到,臺灣不值得他們付出這么高的代價,在臺灣問題上,作為世界強國的美國眼光應該放遠一點。 一九四九年十二月二十三日,美國國務院發出第二十八號密令:《關于臺灣的政策宣傳指示》。文件確定了美國官方關于臺灣問題的統一對外宣傳口徑;同時,文件確定了任何支持臺灣的做法都是對美國利益不利的,都會使美國卷入一場危險的戰爭,都會使美國成為中國人民的對立面。文件中*值得注意的是,它強調了一個至今依舊十分敏感的重要觀點,即:臺灣無論從歷史上還是從地理上,都是中國的一部分,中國是不能夠分割的一個整體的國家。 一九五0年一月五日,杜魯門代表美國政府發表《關于臺灣問題的聲明》,再次確認《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協定》中關于臺灣歸還中國的條款,宣布美國無條件地認為臺灣是中國的領土,美國對臺灣沒有掠奪的野心。杜魯門說:“美國亦不擬使用武裝部隊干預其現在的局勢,美國政府不擬遵循任何足以把美國卷入中國內戰中的途徑,美國政府也不擬對臺灣的中國軍隊供給軍事援助和提供意見。”基于這個聲明,美國宣布從臺灣撤走僑民,只在臺灣留有一個領事級的代表,*高武官僅僅是一名中校。 杜魯門決心看著蔣介石自生自滅了。昔日的“盟友”在生死存亡的關頭毫不含糊地一刀兩斷了,對此,杜魯門和蔣介石兩個人心里都有各自的隱衷。一九四八年,與民主黨候選人杜魯門競爭美國總統的是紐約州共和黨州長杜威。杜威對社會主義充滿仇恨,強調要增加對中國國民黨軍隊的援助,主張派美國軍事顧問到中國去幫助國民黨改善軍隊素質,不帶任何附加條件地給國民黨政府十億美元以支撐其滅亡在即的政權。大洋那一端的叫囂讓蔣介石感到格外興奮,他除了捐助現金幫助杜威競選之外,還特地批準定居在美國的孔祥熙以他私人的名義在競選中為杜威“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并且委托國民黨駐美大使顧維鈞向杜威頒授了一枚吉星勛章。對此,杜魯門知道得一清二楚。杜魯門說:“他們使許多眾議員和參議員聽他們的吩咐,他們有幾十億美元可花。我不是說他們收買了什么人,而是說有許多錢在流動,有許多人按照院外援華集團的旨意行事。”可是,競選的結果還是杜魯門當選為美國總統。
朝鮮戰爭(修訂版) 相關資料
朝鮮戰爭的歷史,是上百萬志愿軍官兵用生命寫就的,這樣的歷史令我在寫每一個字的時候都心生敬重。常常在寫作中不由得擱筆長嘆,想及今天我們的國家和我們的民族一旦面臨危機的時候,年輕人能否像當年的志愿軍官兵一樣奮不顧身挺身而出?是否能像當年的志愿軍官兵一樣面對最慘烈的戰斗英勇無畏?對于《朝鮮戰爭》的寫作而言,生動地記述一場戰爭的歷史很重要,深刻地記述戰爭中一個民族的精神歷史更重要。因為前者是“昨天”的事情,而后者會在今天傳承,并將影響到我們的明天。我力圖讓今天的讀者在《朝鮮戰爭》中因為祖國、民族、理想、精神、信念、意志等等因素,與他們的前輩相識相知,重溫一個人、一支軍隊、一個民族無論什么時候都需要的不屈的精神。還有那位令全世界矚目的中國人民志愿軍司令員彭德懷。我曾反復閱讀他后來身陷囹圄時寫下的關于朝鮮戰爭的“交代材料”,這位為了新中國浴血奮戰了一生的人,他所經歷的是我們許多人根本沒有勇氣和力量承擔的。這就是構成歷史的不同尋常的內容,是歷史事件中最值得書寫的那部分內容。
《朝鮮戰爭》第一次出版的時候,名為《遠東 朝鮮戰爭》,現在重新修訂后再版,采納了眾多讀者的意見,更名為《朝鮮戰爭》。同時,在修訂的過程中,采納軍史專家的意見,將書中所有的電文重新一一核對,并在海內外一部分讀者的建議下,引用了此書出版后美軍最新問世的戰爭史料。
朝鮮戰爭(修訂版) 作者簡介
王樹增,1952年生于北京,著有長篇紀實文學《朝鮮戰爭》、《長征》,長篇歷史隨筆《1901年》等。作品曾獲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藝大獎,中國出版政府獎、全國五個一工程獎、魯迅文學獎、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藝獎、曹禺戲劇文學獎。
- >
煙與鏡
- >
隨園食單
- >
巴金-再思錄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山海經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