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法律的悖論(簽章版)
-
>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
>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
>
私人財富保護、傳承與工具
-
>
再審洞穴奇案
-
>
法醫追兇:破譯犯罪現場的156個冷知識
-
>
法醫追兇:偵破罪案的214個冷知識
確定性的法向客觀性的法的變遷 版權信息
- ISBN:9787010077673
- 條形碼:9787010077673 ; 978-7-01-007767-3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確定性的法向客觀性的法的變遷 本書特色
如何給中立性設計充分的制度供應和共同體精神氛圍,是司法正義能否實現的標志性要素。中立性保障機制的內涵過于豐富,本書主要考察在多元價值并存的背景下,法官能否以及如何在多元價值的取舍上保持中立的問題。
確定性的法向客觀性的法的變遷 內容簡介
本書將法律的發展分為四個階段,即自然法的階段、文本中心主義的階段、法律解釋的階段以及法律論證的階段。通過對法律發展的觀察,作者認為法律有一種從確定性向客觀性過渡的傾向。在文本中心主義的階段,法律確定于法律文本;在法律解釋的階段,法律確定于法律共同體的內部紀律和共同理念。但是,作為法律確定性支柱的法律文本和法官的創造性并不總是可靠的,在沒有唯一正確答案的案件中,通過法律論證實現法律的客觀性或許是一個更為保險的選擇。本書還對法學范式衍變背后的哲學變遷進行了一定的分析。
確定性的法向客觀性的法的變遷 目錄
**章 法律文本的確定性
一、對文本中心主義的批評
二、法律規則(或規范)的確定性與法的確定性
三、認識論中的語境錯位
四、我國現階段法律的發展重心
第二章 法律解釋的確定性
一、向確定性收斂的寬松解釋方法
二、注定要在法律解釋中迷失的法官
三、理論上不確定的法律解釋在實踐上的相對確定
四、在我國確立一個嚴格解釋的立場
第三章 法律論證的客觀性
一、“前提性共識”的存在并不真實
二、法律論證并不擁有一個“理想的言談環境”
三、求助于普遍實踐論證是法律論證無法實現共識的證明
四、法律論證的真實效能——獲取客觀性而非共識
第四章 法律論證中的法庭對話與規則的塑造
一、法庭對話所生規則的雙重缺陷
二、推動法庭對話的法治傳統和規則品質
三、法庭對話塑造規則時法官應遵循的系列標準
四、改善法庭對話的制度性因素
第五章 法律解釋和法律論證的哲學基礎
一、對分析實證主義法學哲學基礎的批判及其反思
二、視域融合的法哲學的現實分析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確定性的法向客觀性的法的變遷 作者簡介
賈敬華,南開大學法學院講師,中國人民大學法學博士,吉林大學博士后流動站研究人員,主要從事法理學研究。
- 主題:內容非常不錯
如何給中立性設計充分的制度供應和共同體精神氛圍,是司法正義能否實現的標志性要素。中立性保障機制的內涵過于豐富,本書主要考察在多元價值并存的背景下,法官能否以及如何在多元價值的取舍上保持中立的問題。
- >
月亮虎
- >
我與地壇
- >
姑媽的寶刀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巴金-再思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唐代進士錄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