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茨威格短篇小說集
-
>
女人的勝利
-
>
崇禎皇帝【全三冊】
-
>
地下室手記
-
>
雪國
-
>
云邊有個小賣部(聲畫光影套裝)
-
>
播火記
荊軻 內容簡介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和著高漸離的筑聲,捧著樊於期的首級,帶著徐夫人親鑄之劍,荊軻踏上了刺秦的不歸路……而卓爾不凡的荊軻腦海里揮之不去的,是燕國公主為他殉情時嘴角的那一抹微笑……
荊軻 節選
從懷州河內來到榆次的荊軻,已經相當狼狽了,除去一劍一馬,別無長物。前路茫茫,去既不能,而囊無余資,留亦不可,這進退之間,簡直沒有主意可打。但是,以他臉上的神情,怎么樣也看不出他這天的晚餐還沒有著落。這就是養氣的功夫。他頗自矜他的這份修養;自然,矜持也是在心里,從不會擺在臉上。“去吧!”他對自己說:“出去走走。越是遭遇困境,越要顯得瀟灑。”他本來就夠瀟灑的了。跨一匹駿馬,懸一柄長劍,劍鞘的尖端,敲擊著馬鐙,丁咚丁咚地直往鬧市而去;看去越發像個養尊處優的王孫公子。走過一家鍛冶鋪,熊熊的爐火,亂爆的火星,和沉著宏亮的打鐵的聲音所匯成的那份熱鬧勁兒,對于他蕭瑟的心情,構成了無可抗拒的魅力。于是,他下了馬,踩著從容的步子,走了進去,站在鐵砧旁邊閑看著。打鐵的漢子,只穿一條犢鼻禱,映著爐火,半身油光閃亮;臂上的肌肉,一塊塊在滑動,就仿佛有一群淘氣的小耗子藏在里面,不時在流竄似的。他打的是一支三尺長的鐵條,手法又重又準,一錘下去,火星橫飛,隨即化為鐵屑,散落在地。這樣從頭到底,依次而下,打完一遍,鐵條像去了一層皮,但依舊周身通紅;那漢子用火鋏夾起,隨手往水盆中一拋,在“滋、滋”的淬鐵聲中,他抬起手背,抹一抹汗,同時發現了荊軻。 說得實在些,他是發現了荊軻腰際所懸的劍。 那把劍漂亮得很,劍柄嵌松綠石,鑲金絲;金絲盤成饕餮面的花紋,手工極細。劍柄與劍身接合之處的“璏”,是用黃金鑄成的。 荊軻知道他目光所注的是什么,行若無事地微一轉身,劍鞘打著鐵砧,“咣當”一響,好聽得很。“足下從何處來?”打鐵的漢子問。“懷州河內。”“喔。齊人?”荊軻心知是因為他的口音不似衛國。他的祖先出自齊國,本姓慶;若要冒充為一直居于大國地位的齊國人,不會有人不信;但是,他不愿如此。 “錯了。我說齊語,并非齊人。” “是魯國?”打鐵的漢子,忽然又魯莽地改口,“好了,不管你是哪里人,只問可許我借你的劍看一看?”“怎么不許?”荊軻把他的劍解了下來,捏著劍尖,遞了過去。打鐵的漢子,以滿臉莊重肅穆的神色,徐徐抽出劍來,細細看著。那是把新鑄的青銅劍,形制極其講究,但只能作為裝飾之用。“你的劍還未開鋒。”“故意不開鋒的。”“為什么?”“只為不愿殺人。”“然則有何用處?”“備而不用。”打鐵的漢子,對他的話莫測高深,只報以不明意
荊軻 作者簡介
高陽(1922—1992),一說生于1926年,本名許晏駢,譜名儒鴻,字雁冰。筆名高陽、郡望、吏魚、孺洪等,臺灣已故著名作家,以歷史小說的創作享譽當代文壇。代表性作品有《胡雪巖全傳》三部曲、《慈禧全傳》等。
高陽精通清代歷史掌故,作品對清代歷史有著獨特的研究深度,也是他最為拿手的部分。其作品的最大特色是“以歷史人小說,以小說述歷史”,從考據中探索歷史的真相實況,并將求證索據所獲的資料運用于小說之中。高陽著述豐富,一生著作約90余部,105冊,讀者遍及全球華人世界,有人以“有井水處有金庸,有村鎮處有高陽”來描述高陽作品在華人社會的受歡迎程度。高陽過世的時候,友人挽聯云:“文章憎命達,詩酒風流李太白;才學著書多,古今殷鑒羅貫中。”
由于種種原因,祖國大陸讀者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無緣知曉高陽這位浙籍歷史小說巨擘。直至20世紀80年代初,隨著高陽作品的陸續翻印以及研究工作的徐徐展開,祖國大陸讀者、研究者才逐漸有機會一睹其藝術風采。在20世紀90年代掀起一股高陽熱,許多出版社開始陸續出版高陽作品。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唐代進士錄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月亮虎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