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日志中國:回望改革開放30年(第五卷) 版權信息
- ISBN:9787802194731
- 條形碼:9787802194731 ; 978-7-80219-473-1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日志中國:回望改革開放30年(第五卷) 本書特色
編輯推薦:
六卷一部改革史 三十年一日從頭閱
……翻了一下案頭的報紙,“日志中國”已出到143期。一份報紙拿出如此多的篇幅、持續這么長的時間做一個專題,在現今中國報業中也算鳳毛麟角,更為難得的是,以我們的才疏學淺末學后進,操作這樣一個敏感、復雜而重大的題材,竟還能贏得上下左右的一致首肯,殊為不易。為此要感謝本報采編人員的職業精神和團隊意識,特別是時事新聞中心的主力編輯記者們……希望“日志中國”不僅能夠有始有終,還能為讀者留下難忘的回憶。
——新京報社社長、總編輯戴自更
日志中國:回望改革開放30年(第五卷)日志中國:回望改革開放30年(第五卷) 前言
序言
1978年,我正在農村那座土地廟改建的學校讀初三。那年春節很冷,冷得潮汐都結了冰。正是渴望有事發生但又茫然混沌的年齡,一個信息卻讓人有些憧憬:今年開始,只要學業優異考試通過,不僅可以到大城市讀書,而且畢業后還可以成為正式職工。
3月份開學后,我這個沒明確想法的學生和一些有朦朧想法的青年老師就開始準備中專考試,我報考的是初中中專,老師準備的是高中中專。在我一邊下意識地抵御擾人的蚊子,一邊把勾股定理、唯物辯證法、串聯和并聯等翻來覆去倒騰的時候,心里是很忐忑的,總覺得這事不太靠譜:以前聽說過書中有黃金屋、顏如玉什么,但環顧四周沒有一例是現實的,隱約聽說鄰村個別學富五車的高中生也多在那年冬天的應考中鎩羽。而我無論家人還是親朋,不是種田就是撈魚,對我通過讀書而改變命運大多嗤之以鼻,他們希望的也就是讓我胡亂認些字,以便一則可以分得清布票、糧票和糖票的區別,二則不至于成為睜眼瞎受欺負,而我父親*核心的想法就是讓我混到虛歲16,這是生產隊規定掙工分的年齡,而我畢業時剛好夠,于是姑且勉強耐心等待。
……
日志中國:回望改革開放30年(第五卷) 目錄
10月19日分期付款 分期付款買電視,過上“欠國家錢”的日子
新觀察:分期付款:打碎儲蓄罐的啟蒙教育
民間記憶:初行雙休日,忘了周六不上班
那時流行:按揭
10月20日首個業委會 電費糾紛解決時,首個業委會應運而生
新觀察:業委會需要引導向著法治、理性、和諧踏步
民間記憶:上海人居住條件好啦
那時流行:家政服務
10月21日婚姻介紹 交上五毛錢大齡青年婚介所里搞對象
新觀察:當婚姻也可以“經營”時
溫故知新:農村也應建婚姻介紹所
那時流行:電報
10月22日鄧平訪日 小平訪日,堅定改革開放決心
新觀察:以開放為先導
民間記憶:從雪花膏到男士美容店
那時流行:相聲
10月23日《苦戀》風波 “慶幸未因《苦戀》帶來一場政治運動”
新觀察:“雙百”方針,知易行難
溫故知新:望“《苦戀》批評”助文藝批評開展
那時流行:澡堂子
10月24日
鄧小平訪松下 松下幸之助和鄧小平有個“君子約定”
新觀察:跨國公司改變中國企業經營理念
民間記憶:**次留電話號碼我寫下7個“8”
那時流行:學電子琴
10月25日
引進程控電話技術 引進程控電話技術,消滅排隊打電話
新觀察:從引進到自主創新需政企研發機構共同努力
民間記憶:二狗叔的三個外號
那時流行:公用電話亭
10月26日
居委會自治 中英街直選“小巷總理”居委會自治回歸
新觀察:居委會自治任重道遠
民間記憶:居委會小秦的煩惱
那時流行:卡耐基
10月27日
連戰訪大陸 連戰訪大陸“從來沒有過猶豫”
新觀察:思想解放為對臺政策提供新思路
溫故知新:國防部長宣布停止炮擊
那時流行:刀郎
10月28日
“西北風”歌潮 “西北風”中國流行樂原刨**波
新觀察:“呼喊”成為流行主旋律
民間記憶:“西北風”如冷空氣南下
那時流行:先鋒文學
10月29日
內地香港簽署CEPA 經濟低迷,速簽CEPA助推香港
新觀察:內地和香港的共榮與共贏
溫故知新:市民盼CEPA零關稅港貨
那時流行:攀巖
10月30日
首個產權交易所誕生 首個產權交易所“起個大早趕個晚集”
新觀察:產權交易市場改革需要“正名”
溫故知新:277萬資產,545萬成交
那時流行:掌上游戲機
10月31日
**代打工妹 打工妹初到蛇口領工資時驚訝“多勞多得”
新觀察:改變自己改變社會
溫故知新:《外來妹》里群眾演員不好找
那時流行:“深圳速度”
11月1日
引進“洋廠長” “洋廠長”上任三把火獲稱“叫得太早的洋公雞”
新觀察:引進“洋掌柜”不是“萬靈藥”
溫故知新:格里希清洗部件給女工做示范
那時流行:鐵皮青蛙
11月2日
馬丁文章事件 馬丁文章被訛傳編者準備進“牛棚”
新觀察:實現解放思想的現實期待
溫故知新:不要隨便扣“自由化”的帽子
那時流行:故事會
11月3日
注射死刑 注射死刑**針耗時30秒的人道
新觀察:從一槍到一針,是對生命的尊重
民間記憶:“我打下中國注射死刑**針”
那時流行:Windows95
11月4日
11月5日
11月6日
11月7日
11月8日
11月9日
11月10日
11月11日
11月12日
11月13日
11月14日
11月15日
11月16日
11月17日
11月18日
11月19日
11月20日
11月21日
11月22日
11月23日
11月24日
11月25日
11月26日
11月27日
11月28日
11月29日
11月30日
12月1日
12月2日
12月3日
12月4日
12月5日
12月6日
日志中國:回望改革開放30年(第五卷) 節選
10月20日首個業委會 電費糾紛解決時,首個業委會應運而生
紅牌管理員碰上“攔路虎”
然而,業主心目中“紅牌物業管理員”也有解決不掉的問題。入職不久的陳之平發現,天景花園業主們為繳電費傷透了腦筋。
陳之平介紹,因為天景花園是商住樓,供電局要求按商業用電收費。相比一般住宅來說,商業用電收費高出許多,對此業主們頗為不滿,很多人干脆不交電費。**個人住小區的業主林建平說,從1990年10月開始,業主陸續向物管處反映要求解決。
為了爭取讓業主按照居民用電交費,管理處的電工陳之平“磨破了嘴皮,跑斷了腿”。
陳之平告訴記者,他也記不清當時和物業經理姚牧民找了相關部門多少次,但三四個月時間過去后,供電局仍舊不愿松口。
供電局解釋說,由于天景花園用地性質屬于商住,所以小區業主不能享受居民用電待遇。
無奈之下,物業管理處只能墊交電費。“墊到一定的時候就墊不起了。”陳之平說,物管處深陷窘境。
難題解決業委會相伴而生
正當管理處一籌莫展之際,一次偶然的機會,小區一位與供電局內部人士私交頗好的業主,“打了個招呼”。不久,供電局答應,按照居民用電收費。困擾物管處許久的難題,就這樣被搞定了。
后來升任天景花園物管處主任的陳之平意識到,光從香港引入物業管理還不夠,必須發揮業主在物業管理中的作用。
“必須把業主們的力量都充分發揮出來,業主也希望解決問題。”陳之平想,如果物管處能夠創造一個與業主溝通的平臺,將是一件有益的事。
1991年初,正想在**個房產項目上實現突破的王石,也正有此意。說干就干。陳之平借鑒了新加坡的“屋村管理”,在天景花園開始推行業主和物業共管模式。
“物管處先把共管模式和文件擬好,去找感興趣的業主談。”林建平回憶說,當時他是記者,與萬科打交道較多,陳之平也找到了他,工作進行得很順。
日志中國:回望改革開放30年(第五卷) 作者簡介
《新京報》創刊于2003年11月11日。作為《光明日報》和《南方日報》兩大報業集團聯合主辦的一份具有廣泛影響的新型時政類城市日報,根植北京,面向全國,放眼全球。
《新京報》辦報理念為“品質源于責任”,將媒體責任與新聞規律結合起來,以敏銳的視角、快速的反應、客觀的報道、深厚的功力,持續推出重磅新聞和獨立評論,彰顯法治與人文精神,推動中國社會走向現代文明。
《新京報》日均88版。報紙內容豐富多元,覽盡時政、社會、國際、體育、經濟、文化、娛樂、生活。創刊以來受到社會各界廣泛認可,多次被權威機構評為“中國*具投資價值的媒體”、“中國*具成長潛力的媒體”、“中國*新銳報紙”、“中國*具新聞影響力的報紙”等,已經成為中國*有影響力的報紙之一。
- 主題:日志中國:回望改革開放30年(第五卷)
該系列圖書內容是在《新京報》“改革開放30周年大型年度系列報道—30年日志中國”專欄的基礎上加工整理完成的。《日志中國》通過“全面解讀+信息集成”和“漫畫+老照片”的“小切口反映大事件”、“新視角揭密關鍵點”等獨特視角,全方位記錄、解構改革開放和思想解放30年風雨征程
- 主題:改革的還是不夠
首先是不達標,也就是說,雖然30年過去了,我們的實事求是和知之為知之的思想依然沒有真正形成。只不過,現在是對太多的東西都熟悉了,也就不批判這些熟悉的東西了,而對那些不熟悉的東西,以及新鮮事物,在不了解的基礎上妄加評斷的事情依然是非常非常的多。比如超女,比如南科大等,當年的批評有多少是基于了解的?有多少又是基于直覺?
- >
月亮虎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月亮與六便士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朝聞道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