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文本性理論:邏輯與認識論 版權信息
- ISBN:9787010076096
- 條形碼:9787010076096 ; 978-7-01-007609-6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文本性理論:邏輯與認識論 內容簡介
文本是人類經驗*常遇到的對象之一。實際上,諸種文化和文明的基礎就是由許許多多的文本構成的。文化包括人類社會發展起來的、使其自身適應并處理所處環境的一切東西。宗教、藝術、科學、哲學、道德、價值觀、法律、組織機構、技術、語言等都是文化的組成部分。文明是復雜的文化,在文明中,一種將知識和信息保存下來并傳遞給后世的可靠方式得以發展起來。無論是文化還是文明都依賴于文本,因為正是文本構成了大多數知識和信息借以傳遞和存儲的種種手段。不過,文化可以只依賴于口頭文本,文明卻還要依賴于筆頭文本。同借助于口頭文本所可能實現的知識和信息的傳遞相比較,借助筆頭文本所實現的這種傳遞更偉大、更準確,持續的時間也更久遠,并由此使文明趨于精巧和復雜。筆頭文本直到現在仍是文明的構造材料。至于隨著技術的突飛猛進,筆頭文本是否能在將來依然如此,我們現在作出回答還為時過早。但無論如何,有一點卻是明確的,那就是文本在文化和文明中一直扮演著并將繼續扮演著一個關鍵的角色。
本書旨在提出一種理論,這種理論不僅相關于文本的本質,也相關于文本的理解和解釋。
文本性理論:邏輯與認識論 目錄
序言
導言:問題
Ⅰ.問題的一般特征
Ⅱ.總體綱要
A.文本的邏輯:內涵、外延和分類法
B.文本的認識論:理解、解釋和可辨識性
**部分 文本的邏輯
1.內涵
Ⅰ.文本定義的組成要素
A.構成文本的實體(ECTs)
B.符號
C.特定的意義
D.意向
E.選擇和排列
F.語境
Ⅱ.文本的約定性
Ⅲ.結論
2.外延
Ⅰ.文本與語言
Ⅱ.文本與人造物
Ⅲ.文本與藝術客體
Ⅳ.文本與作品
Ⅴ.結論
3.分類法
Ⅰ.形態分類
A.現實文本
(1)歷史文本
(2)當代文本
(3)中間狀態的文本
B.意向文本
C.理想文本
Ⅱ.功能分類
A.語言功能
(1)信息文本
(2)指示文本
(3)表達文本
(4)評價文本
(5)執行文本
B.文化功能
(1)法律文本
(2)文學文本
(3)哲學文本
(4)科學文本
(5)宗教文本
(6)歷史文本
(7)政治文本
(8)教育文本
(9)懺悔文本
(10)娛樂文本
(11)啟示文本
(12)備忘文本
(13)文本的其他功能范疇
Ⅲ.結論
第二部分 文本的認識論
主要參考文獻
人名索引
主題索引
譯后記
文本性理論:邏輯與認識論 節選
**部分 文本的邏輯
1 內涵
本章旨在回答這一問題,即什么是文本。本章旨在通過提出一個為文本性概念提供內涵分析的文本定義來回答這一問題。文本的定義是任何一種文本性理論的基石,因為它不僅會闡明文本性概念本身,還有助于澄清與此相關的其他哲學問題。而且,我所提出的定義,將有助于闡明導言中提到的解決一些問題的方法,特別是它將指明一種用來解決以互不相容的方式思考文本所帶來問題的方法。因而,我們將揭示為什么文本總是根據那些稱謂(例如,意指文本既是物理實體又是非物理實體的稱謂)而被提及的原因,并將表明這些稱謂既不意味著文本的性質是互不相容的也不意味著我們是用一種不一致的方式來思考文本。
發現一個恰當的文本定義絕非易事,這不僅因為文本具有復雜而獨特的性質,還因為人們已提出了許多不同的文本概念,近年來情況尤其如此。有兩種討論文本定義的程式:一種是從一開始就提出一個定義,然后對該定義的意義和含意(implication)進行分析;另一種是從討論提出一個定義所包含的問題開始,沿著這種方式考察各種各樣的可能性,直到形成一個可接受的定義。**種程式的主要優點是清晰性——因為它預先給出了所贊成的定義,從而提供了一個引導后續討論的坐標。……
- >
月亮虎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姑媽的寶刀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回憶愛瑪儂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