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一方陽光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9930121
- 條形碼:9787539930121 ; 978-7-5399-3012-1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一方陽光 內容簡介
本書分為四輯:《碎琉璃》展現的是作者故鄉,山東蘭陵。琉璃,不碎的寶石,人間罕見;故鄉,作者心中珍藏至寶,在記憶中閃爍,在現實里破碎,在思念的日日夜夜里越加刻骨銘心,碎了,依然還是琉璃。
《情人眼》寫中國,日寇鐵蹄踏破了靜謐的童年,少年王鼎鈞用生命丈量了苦難的海棠紅葉;中年以后,他將窖藏多年的故國情懷娓娓道出,其中有不可抑制的傷感,不容回避的慘狀,有煎熬亦有突破,引領我們和作者一起蛻變,并欣賞這穿越時空的情人瞳孔里的光澤。
《滄海珠》意在收攏作者的感悟,是對前二輯家國訴說的升華,悲天憫人的寧靜篤定成為主色調,化解了造化弄人的哀怨與酸楚。圓融飽滿,正是歷盡滄桑之后的珠圓玉潤。
《捕蝶手》是學藝的心路和心得,讀者可以觀賞捕捉藝術靈感的明眼和快手。靈感如蝶,不期而至,倏忽而逝,慧心人如千手觀音,無所不能——今人與古人,實歷以及閱讀,佛經或者圣經……無不手到擒來,著手成春。
一方陽光 目錄
吾鄉
白紙的傳奇
一方陽光
紅頭繩兒
青紗帳
哭屋
失樓臺
荊石老師千古
紅石榴
輯二 情人眼
這樣那樣慢慢長大
漢江蒼天給我一條路
秦嶺看山
大氣游虹(九題)
寫下格言的漢子
*后一首詩
夢,哪一個是真的
中國在我墻上
輯三 滄海珠
唯愛為大
我的一九四五呢
人,不能真正逃出故鄉
我們的功課是化學
年關
園藝
夜行
看苗
腳印
對聯
*美和*丑
洗手
勝利的代價
網中
武家坡
那樹
輯四 捕蝶手
所謂我
大序
一日是師緣起不滅
我見老D多憔悴
有書如歌
有一種藝術家
詩如其人?
文心與史識
平仄邊緣
宗教信仰與文學創作
高更高
附錄 王鼎鈞自述
編選后記
一方陽光 節選
輯一 碎琉璃
吾鄉
一九四三年,對日抗戰第六年,我在離家千里以外的地方讀流亡中學。一天,教本國地理的姚蜀江先生講完*后一課,合上書本,提出一個大家意想不到的問題:
“你們已經讀完本國地理,你們對整個中國已經有清楚的認識。你們*喜歡哪座山哪條河?你們*喜歡哪一省哪一縣?抗戰勝利以后,你們希望在什么地方居住?”
當時,我舉手發言,我說我仍然愿意住在自己的故鄉。
姚老師問我的故鄉在哪里,我告訴他,在山東省臨沂縣的蘭陵鎮。
姚老師想了一想,欣然點頭:“你們那個地方的確不錯。”一頭來自洪荒的駱駝
從地圖上看,山東像一匹駱駝從極西來到極東,卸下背上的太行山,伸長了脖子,痛飲渤海里的水。然后,它就永遠停在那里。
這駱駝身上有兩條黑線。一條線由肩到口,幾乎是水平的,那就是膠濟鐵路;一條線由背至膝,越過前身,幾乎是垂直的,那就是津浦鐵路。這兩條鐵路夾住了綿亙三百里的山嶺崗巒,地理書上稱之為三角山地,寫書的人把山東境內的津浦路看成“勾”,把膠濟路看成“股”,把駱駝頷下的海岸線看成“弦”。
三角山地又分好幾個山區,它的西南角叫沂蒙山區。沂河由此發源,向南部平原流去,到山勢已盡,這出山泉水映帶的**個城市,就是臨沂。
蘭陵是臨沂西南邊境的一個大鎮。蘭陵北望,那些海拔一千多公尺的主峰都沉到地平線下,外圍次要的山峰也只是地平線上稀薄透明的一抹。蘭陵四面都是肥美的平原,東面到海,西面到河南,南面到淮河。清明踏青,或者農閑的日子探望親戚,一路上眺望這么好的土壤,是一大享受。尤其是春末夏初麥熟的季節,原野放射著神奇的光芒,浴在那光芒里的人,自以為看見了人間的奇花異卉。唉,必須田里有莊稼,必須有成熟的莊稼,那大地才是錦繡大地。
蘭陵附近僅有的一座山,名叫橫山。我讀小學的時候,全校師生集體遠足,目的地就是橫山。十一二歲的孩子征服了那山,可以想見那山是如何小巧玲瓏。在我夢中,那里并沒有山,太初,諸峰向三角山地集中,路經蘭陵東郊,在相互擁擠中遺落了一座盆景。
蘭陵,蘭陵,史書中的常用字
蘭陵出過很多名人。查記載中國古代名人年里的專書,找出漢代三人,晉代一人,前五代二十八人,隋唐十三人。其中三十九個人姓蕭,占百分之八十七。
歷史上還有一個南蘭陵。南蘭陵是晉室南渡以后在江蘇武進附近所置,稱為“僑置”。東晉僑置了南徐州,南蘭陵,南瑯玡,把北方的地名拿到南方來用,表示不忘故土。南宋也有“僑置”,歐洲移民到了美洲也有“僑置”,用意大致相同。南蘭陵出了十八個名人,清一色姓蕭,其中有南齊的開國皇帝蕭道成,梁朝的皇帝蕭衍。
由蕭家的昌顯,使人想起門第背景的作用,族人互相援引,“向陽花木易逢春”。可是唐代以后,不論南蘭陵、北蘭陵,都不跟名人的名字連在一起了。
依太史公司馬遷創下的體例,中國歷史以名人傳記為龍骨。傳記的格式,**句是傳主的姓名,第二句就是他的籍貫,例如“蕭望之,東海蘭陵人。”“疏廣,東海蘭陵人。”由于“蘭陵人”一詞在史書中出現的次數很多,以致當年,“我是蘭陵人”這樣平常的一句話,被人家賦予特別的意義。祖居蘭陵的光緒戊戌進士王思衍先牛、也就刻了一方大印,在中堂或楹聯大件作品中使用,文日“王思衍東海蘭陵人”,以表示他的自我期許。
現在,蘭陵人有一大意外收獲,那就是《金瓶梅》的作者“蘭陵笑笑生”。《金瓶梅》本來被人視為“低俗”的“淫書”,若干年來身價蒸蒸日上,有人說,它是中國*早也*大的自然主義小說,了不起;又有人說,它的妙諦在文字之外,禪境高深。一部小說經得起批評家用寫實和象征兩個不同的角度鉆研探討,當然不是凡品,蘭陵人的鄉賢祠中,也只有對它的作者虛席以待了。
我少年時期的偶像——二疏
細數歷代鄉賢,以疏廣對我影響*大。
疏老先生是漢朝人,宣帝時官至太傅。他的侄子疏受也在朝為官,位至少傅。太傅是三公之一,少傅是三孤之一,都是很高的爵位。
疏廣遇上了好皇帝,宦途順利。可是疏老先生對他的侄子說,“知足不辱,知恥不殆”,咱們提前退休吧。
叔侄二人稱病告歸,皇帝賜給他倆許多黃金。二疏回到家鄉,把黃金分給親族故舊賓客。有人問他們為什么不留給子孫,疏廣說,子孫“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益其過”。一時傳為名言。
蘭陵在歷史上一度轄區甚廣,有過蘭陵郡的時代,有過蘭陵縣的時代,可稱之為大蘭陵。近代的蘭陵是一個鄉鎮,本來屬于臨沂,后來成立了蒼山縣,劃歸蒼山,這是小蘭陵。
二疏的故居在蘭陵鎮之西,離鎮約二十華里。蕭望之墓在蘭陵鎮北若干里,鄉人訛稱蕭王墓。他們顯然都是大蘭陵人。
在小蘭陵的時代,二疏故居在嶧縣境內,也可以說是嶧縣人。
現在嶧縣廢縣為城,屬棗莊市,二疏又可以說是棗莊人了。
《金瓶梅》作者的原籍,可能也是這個樣子?
小時候,我到過二疏的故居。
對日抗戰期間,蘭陵由日軍占領,我家遷往鄉間居住,有道是“大亂住鄉,小亂住城”。
有一段時問住在蘭陵之西。某月某日父親帶我回蘭陵一行,他老人家特地繞個彎兒從二疏故居之旁經過。
二疏是漢代人,他的故居也不知經過后世幾度重修,如今只見空曠之地四圍高墻,造墻用土,在景觀上與鄉野調和,倒不失二疏敦親睦鄰的心意。
鄉人稱此處為二疏城,用“城”來表示對先賢的尊敬。又在當年散金之處筑臺,以紀念二疏的義行。
我似乎并未看見高臺,二疏城的圍墻也殘破了。從墻外看墻內,只見一棵枝葉參天的銀杏,在西風殘照中為古人作證。
父親講述了二疏辭官散金的故事,我大受感動。回到家,我翻查從上海經緯書局郵購得來的《中國歷代名人傳》,找出二疏的合傳。這本精裝巨著只是把正史中的傳記挨個兒重排一次,不分段落,沒有標點,和線裝書一模一樣,也許比線裝書多幾個錯字。
我那時讀文言文不求甚解,所幸二疏的傳記并不古奧,篇幅也簡短。我用毛筆寫正楷,把二疏的傳記抄下來,貼在座右,幻想古人的音容笑貌,進退舉止。多年以后,我在外模仿他們輕財尚義,也曾把他們的事跡寫成廣播劇本。
給大儒提供書房
荀卿也是蘭陵人嗎?
戰國時,蘭陵屬于楚國,春申君當政,任用趙人荀卿為蘭陵令。春申君死,荀卿辭官,在蘭陵安家落戶,晚年潛心著述,后人輯成《荀子》一書。
《荀子》是一部重要的經典。蘭陵為晚年的荀卿提供了著述的環境,是這個小鎮對中國文化的*大貢獻。蘭陵也沾了這位大儒的光,在戰國之時就光耀史冊,垂名千古。
研究荀子的人說,蘭陵人很愛荀卿,喜歡用“卿”做自己的名字。蘭陵人愛荀卿應該沒有問題,否則荀卿不會把自己的著述自己的子孫都交給蘭陵。至于蘭陵人以卿為名,似乎無跡可尋。
荀卿死后葬在蘭陵,蘭陵鎮東門外約三華里處,有荀子墓,鄉人訛稱舜子卿。
荀墓封土為立方體,平頂,造形安詳謙和,但體積甚大,我小時候爬上去翻過跟斗。后來看資料,這座古墓長三十公尺,寬二十公尺,高六公尺,相當于一座房子。
荀卿的官位不過是蘭陵令,蕭望之是太傅,蕭墓卻不像荀墓那么出名,也沒有荀墓“好看”。
我幼時也曾從蕭望之墓旁經過,印象中外形是傳統的土饅頭式樣,但高大異常,看上去近似圓錐體。墓不只一座,呈品字形排列,我以為造墓時布置了疑冢,疑冢是為盜墓賊而設,使他不知從何處下手。后來看資料,才知道“馀為諸子葬處”。蕭望之是在政治斗爭中失敗自殺的,但他的墓仍有富貴驕人之氣。
蘭陵似乎沒出過荀學專家,滿眼是孔孟的信徒。我在家塾讀書時曾要求一窺荀子,老師正色日:“他不是圣人!”
后來,我仍然受了荀子一些影響,那是我四十多歲以后了。好酒出在自己的故鄉
蘭陵人雅俗共賞津津樂道的,是他們釀造的酒。他們說,蘭陵是杜康造酒的地方。
當年李太白“遍干諸侯、歷抵卿相”,行經山東,喝了蘭陵出產的美酒,作了一首七言絕句。詩云:
蘭陵美酒郁金香
玉碗盛來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
不知何處是他鄉
在李白的作品里面,這是很尋常的一首七絕,但是李白不是尋常人物。此詩一出,中國文學馬上增加了幾個典故:蘭陵酒,蘭陵一醉,蘭陵郁金,蘭陵琥珀。蘭陵也興起了一種工業:釀酒。李太白一句話,蘭陵人發了財。
據說,蘭陵美酒有幾項特點。
**,據說,酒怕過江,本來是滿滿的一瓶酒,由北岸運到南岸,自然減少三分之一。蘭陵美酒沒有這種損耗。
第二,據說,蘭陵美酒的香氣特別馥郁。在中國,“酒為百藥之長”,酒里總有一股藥味,蘭陵美酒是少有的例外。飲普通燒酒,入口時香醇可口,回味卻敗壞嗅覺,只有蘭陵美酒,“連酒嗝都不難聞”。
第三,嗜酒足以致病,但是蘭陵父老相信,飲他們釀造的美酒比較安全。明代的汪穎在《食物本草》中說,“蘭陵酒清香遠達,飲之至醉,不頭痛,不口干,不作瀉。其水稱之重于其他水,鄰邑造之俱不然。”
對酒,蘭陵人有他主觀的信念。人蘭陵而不喜歡蘭陵釀造的燒酒,那是可以默許的;人蘭陵而褒貶蘭陵美酒,那就超出了容忍的限度,視同極大的惡意。
我想,每個地區的人民都在當地找出幾件事物來寄托他們的集體自尊,基于無傷大雅的原則,你*好接受他們的價值標準。
很久以前,在蘭陵,我就該學會這一點。
可想而知,蘭陵有許多酒坊酒店。清末民初,蘭陵釀造業的全盛時代,十八家字號欣欣向榮,百里內外分支機構處處。
釀酒是工業,有一定的法則和程序。但是,同一個師傅、使用同樣的原料、未必能每次都釀出同樣的酒。就像王羲之寫《蘭亭集序》,反復寫了好幾次,只有**次寫出來的*好。所以,釀酒又是藝術。
有時候,全體工人在酒師傅的指導下,該做的事都做了,*后卻涓滴皆無,或者流出來氣味刺鼻的惡水。這種狀況真是糟糕透頂,店主損失了資本,酒師傅損失了聲譽。既然盡人事不能保證結果,那就加上乞求天命。所以,釀酒又是宗教。
美酒有它獨特的配方,主要的原料是黍。酒要埋在地下一年,等驚蟄聞雷時開窖取出。
實際上,在我幼時,“遵古泡制”的美酒已難在酒店里買到,坦白的說,我從未見過。
在大自然的寵愛之下
一般而論,蘭陵人的運氣不錯。
蘭陵鎮的地勢是一個方形的高臺,極適合建屋筑城。我在《碎琉璃》中曾借用此一形象。想當初漢族漫行黃河下游覓地求生,先民忽然發現這天造地設的家園,必定欣喜若狂。
……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自卑與超越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巴金-再思錄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月亮虎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