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美洲和歐洲的革命 版權信息
- ISBN:9787807627937
- 條形碼:9787807627937 ; 978-7-80762-793-7
- 裝幀:平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18世紀美洲和歐洲的革命 本書特色
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被一些西方史學家稱為“民主革命的時代”、“大西洋革命”的時代,而法國大革命無疑是這個時代的核心事件。但是,上述說法雖然概括而凝練,但未免忽略了歐美各個國家和地區的革命運動的獨特性。而雅克索雷的《18世紀美洲和歐洲的革命》的一個主旨就是要揭示當時歐美歷次革命運動的原創性和獨特性。如果說民主革命的時代、大西洋革命之類的論點突出了各個革命之間的橫向聯系,那么索雷的論述則在關照橫向聯系的同時,又把每次革命運動置于其由以發生的獨特的民族歷史的縱向背景中。這樣我們就清晰地看到普加喬夫起義的保守性抗議的本質,看到萊茵地區抵制法國大革命時宗教因素、民族情感所起的重要作用,看到拉美革命獨特的宗教文化特質。
也許正是要突出其他革命的原創性,并表明自己擺脫“法國中心論”的意向,索雷沒有以專章介紹法國大革命,但他并沒有忽視法國大革命的影響,特別它是對英國激進運動、西歐革命運動和海地革命的推動。作為一個深受英國史學傳統影響的史學家,索雷沒有對這個革命時代作太多的宏觀評論,而是注重對歷次革命運動的各種維度作經驗式的描寫,通過事實引出評論,在為讀者提供豐富的歷史細節的同時引發讀者去思考。
18世紀美洲和歐洲的革命 內容簡介
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被一些西方史學家稱為“民主革命的時代”、“大西洋革命”的時代,而法國大革命無疑是這個時代的核心事件。但是,上述說法雖然概括而凝練,但未免忽略了歐美各個國家和地區的革命運動的獨特性。而雅克•索雷的《18世紀美洲和歐洲的革命》的一個主旨就是要揭示當時歐美歷次革命運動的原創性和獨特性。如果說民主革命的時代、大西洋革命之類的論點突出了各個革命之間的橫向聯系,那么索雷的論述則在關照橫向聯系的同時,又把每次革命運動置于其由以發生的獨特的民族歷史的縱向背景中。這樣我們就清晰地看到普加喬夫起義的保守性抗議的本質,看到萊茵地區抵制法國大革命時宗教因素、民族情感所起的重要作用,看到拉美革命獨特的宗教文化特質。
也許正是要突出其他革命的原創性,并表明自己擺脫“法國中心論”的意向,索雷沒有以專章介紹法國大革命,但他并沒有忽視法國大革命的影響,特別它是對英國激進運動、西歐革命運動和海地革命的推動。作為一個深受英國史學傳統影響的史學家,索雷沒有對這個革命時代作太多的宏觀評論,而是注重對歷次革命運動的各種維度作經驗式的描寫,通過事實引出評論,在為讀者提供豐富的歷史細節的同時引發讀者去思考。
18世紀美洲和歐洲的革命 目錄
北美的經驗:一次成功的革命
英屬殖民地的反叛及其與倫敦的決裂
1、決裂的深層原因
2、從政治沖突到戰爭爆發
3、獨立宣言之旅
獨立戰爭及1783年美國被正式承認
1、華盛頓軍隊*初的勝利以及法國參戰
2、愛國者的內外勝利
1787年憲法及其*初的實施
尼德蘭的經驗:巴達維亞共和國的興起和失敗
巴達維亞愛國者的反叛
尼德蘭革命被扼殺
1795年巴達維亞革命者的再度崛起
巴達維亞共和國(1795-1802)
加勒比的經驗及海地的誕生
1791年種植園社會的危機
1、法國大革命之前的安的列斯社會
2、1789-1791年法屬安的列斯的社會和政治動蕩
1794年之前的奴隸反叛
1、1791年的圣多明各起義
2、圣多明各起義的發展:1793年年初之前
3、法國廢除奴隸制和杜桑•盧維杜爾的入場
1804年之前奴隸捍衛自由的斗爭
東歐和中歐的經驗:保守性的反叛
俄國的經驗
1、一次失敗的革命?
2、一場保守性的反叛
3、知識分子的反抗
捷克、羅馬尼亞和匈牙利的經驗
波蘭的經驗
西歐大陸的經驗:對法國大革命的積極和消極抵制
比利時的經驗
萊茵河地區的經驗
1、革命的法國兼并萊茵河左岸地區
2、萊茵居民對革命制度的抵制
3、萊茵知識分子對法國政策的敵視
4、對法國大革命的積極和消極抵抗
瑞士的經驗
意大利和希臘的經驗
1、1799年之前意大利的啟蒙,法國的影響和革命
2、意大利革命失敗的原因及后果
3、希臘的希望和幻滅
不列顛的經驗:民主的嘗試
1773-1789年不列顛諸島的政治和社會騷動
1、1780年之前的憲法之爭
2、愛爾蘭的騷動
3、1780年代大不列顛的騷動
法國大革命時代的英國民主運動
1、起源
2、階段和形式
3、遺產
法國大革命時代的愛爾蘭起義
拉丁美洲的經驗:抵抗的傳統
發抗西班牙統治之傳統的形成
西班牙開明專制主義的進攻和反抗精神的發展
西屬美洲獨立運動中的社會文化矛盾
巴西的狀況
文獻導讀
簡明大事年表
譯后記
18世紀美洲和歐洲的革命 節選
北美的經驗:一次成功的革命
英屬殖民地的反叛及其與倫敦的決裂
1.決裂的深層起因
1770年代初,英屬北美殖民地由三個極為不同的群體構成。在北方,17世紀初之后清教移民創建的馬薩諸塞、康涅狄格、新罕布什爾和羅得島因為海上貿易、農業和漁業而繁榮起來。那里商人的國際交往頗為發達。這個地區的居民中幾乎沒有黑人;與擁有25萬居民的馬薩諸塞和康涅狄格相比,另兩個殖民地的人口要少得多:都只有6.5萬人。
從馬里蘭開始,越往南走,與同黑奴貿易相關的種植園制度的聯系也越緊密。“紳士”是這個帶有奴隸制色彩的社會的統治階層。在這些殖民地中,弗吉尼亞*為古老(1607年),人口也*多。它的居民達45萬,其中黑人近20萬,經濟以煙草種植為重。它東北面的馬里蘭也是如此,這個由天主教徒在1634年創立的殖民地有人口20萬,其中黑人“僅有”6萬。在南方,兩個卡羅來納和佐治亞更倚重于稻谷種植業。北卡羅來納(建立于1653年)的人口狀況類似于馬里蘭。南卡羅來納(因1670年的分離而建立起來)居民僅有13萬,黑人占微弱多數,這與佐治亞的情形類似,佐治亞殖民地直到1733年才成立,居民僅為3萬人。
在南北兩個十分不同的地區之間是中部各殖民地,這里的特征是,來自德國、烏爾斯特地區和城市的移民占很大比例。賓夕法尼亞創始于貴格派首領彭威廉(William Penn),它的首府費城是英國人在北美的*大城市。這個殖民地的人口,從數目和構成上說都類似于馬薩諸塞。而紐約殖民地的17萬人口中有2萬黑人;新澤西殖民地人口為12萬,黑人所占比例與紐約相近。特拉華的黑人比例更小,這個由瑞典移民創建的殖民地當時只有4萬人。
這些殖民地的基本特征是“自治”。它們很早就有了代議機構,并在1713年之后擁有很多主權性質的權力,如發行紙幣的權力,這個權力是它們經濟發展的基礎。各殖民地在必要之時還可動員地方軍隊。*后,它們的議會還管理財政和行政事務,并在官員任命方面有很大權力。議會同樣監控著會產生豐厚合同的公共工程,并在很多方面明顯奪取了國王的特權。
王權要對北美的生機活力實行控制,確實有很大困難,這種生機活力尤其體現在商業領域內,在這里實行官方的重商主義政策已經不可能了。面對移民們有組織的抵制,英國的海關官員和他們的政府在18世紀前期就投降了。
殖民地發展中的其他特征也顯露出來。人口的強勁增長促進了領土擴張和經濟繁榮。繁榮不僅反映在農業上。1775年,各殖民地的鐵產量已占到全世界的15%。無疑,它們的人均生活水平是世界上*高的。白人的生活條件比舊大陸要優越得多,當然這既取決于殖民地的生產發展,也得益于從宗主國的進口。因此這樣看來,美國革命是歷史上的**次消費者的革命。
殖民地同樣也是文化財富的消費者。它們的城市規模雖然相對較小,但仍然構成一個現代性的實驗室,并組織起一個緊密的信息傳播網絡,這特別得益于出色的郵政系統。出版物的市場雖然有限,并受到審查的控制,但局面十分繁榮,足以保障各個地區的聯系,例如,波士頓與殖民地其他港口的聯系要比與倫敦的聯系更為頻繁。各殖民地之間的人員和思想交流在其居民之間建立了緊密聯系。
令人困惑的是,1763年英裔美洲人的勝利打開了殖民地與宗主國決裂的道路。1761年,就在戰斗如火如荼之際,馬薩諸塞的律師詹姆斯•奧蒂斯(James Otis)便譴責倫敦議會干涉殖民地的內部事務。
在北美,法國人的潰敗改變了英帝國的運作方式。在外部對手被清除之后,英帝國的內部成員發生了公開對抗,倫敦只得強化對獨立性較強的殖民地的控制。總體上說,英國輿論贊成這樣做。而移民則不能理解宗主國反對他們經濟事業的政策,他們與天主教勢力協調了利益關系,把印第安人置于自己的保護之下。
大西洋兩岸的互不信任日益加劇。駐北美的英國當局鄙視那些粗野無禮、膽怯又忘恩負義的鄉巴佬,認為是這些人才使英國免于災難;而美洲人在戰爭期間則看不慣英國士兵頤指氣使的傲慢姿態。他們深信,沒有他們,英國兵什么都干不成。這種情緒對政治聯盟的維系很難說是有利的。
這個聯盟把那些為自己的“純粹”而自豪的殖民地和因議會體制而受譴責的英國捆綁到一起。美國人深受福音新教教義的浸染——這一教義剛剛在一場強大的宗教復興運動中汲取了養分——他們將要與英國的“專制主義”發生對抗,個中原因既有思想上的也有政治上的。要從純粹的物質要求來解釋他們對倫敦的挑戰,這是很困難的。他們不是地球上負稅*輕的嗎?他們譴責的稅收只占貿易額的3%,而且殖民地的國內生產總值已經占到英國的一半。我們看到了他們驚人的生活水平,當然黑人不包括在內。
所以他們的反叛是個謎,相關的解釋也大不相同。在各種解釋中,有一種古老的看法認為,英國的壓迫和移民的自由主義之間存在沖突。但這忽視了移民當中深刻的分歧和英國策略上的邏輯性。“進步主義”學派把倫敦遭遇的反抗與大眾階層中的準社會革命聯系在一起。但是反叛實際上是由眾多精英分子發動的。1960年代以來,伯納德•貝林(Bernard Bailyn)和他的弟子們把這個事實和思想因素的重要性結合到了一起,這些因素使精英們深信,他們面臨著反自由陰謀的威脅。但這個解釋忽略了廣大并未參與革命運動的親英派人士。為此羅伯特•米德爾考夫(Robert Middlekauff)等歷史學家努力把革命與源于1740年代新教大復興的信念聯系起來,而另一方面,弗朗西斯•詹寧斯(Francis Jennings)等人把革命歸因于期待大陸帝國主義的工匠們。
目前*廣泛的綜合論點[如戈登•伍德(Gordon Wood)的論點]承認殖民地在稅收、經濟、政治、土地和宗教方面的不滿情緒是這場反叛的必須條件。但正如瓦爾特•A.麥克杜加爾(Walter A.McDougall)不久前指出的,還有兩個謎需要解開。為什么那些十分富有的移民要為一種微不足道的利益、為一種純屬原則性的問題而拿生命、財產和榮譽去冒險呢?他們又如何能超越彼此之間十分深刻的分歧呢?
對于一個首先表現為精神現象的事件來說,一個純粹的物質或法學的解釋是不能說明問題的。革命者的各種信念與自治、宗教自由、經濟發展和土地擴張并沒有分離開。這種隨處可見的聯系使他們在反叛中團結在一起。他們賦予這場反叛以某種信仰的全部特征,從而使其事業神圣化,這些信仰特征如:關于創造的神話、政治神學、道德法典、殉道者、“無疆界帝國”(杰弗遜語)的末世期許。這些或多或少受新教教義啟示的愛國者一起把美國轉化為一種宗教,而這種宗教又將他們對英國的反叛變成一場圣戰。
2.從政治沖突到戰爭爆發
1760年代初,當詹姆斯•奧蒂斯在馬薩諸塞掀起風浪時,另一個年輕律師,弗吉尼亞人帕特里克•亨利(Patrick Henry)奮起捍衛他的殖民地免受倫敦暴政的侵害。在波士頓,清教牧師梅休(Mayhew)譴責英國國教會在美洲的教階制度。這些抗議把自由、宗教和金錢結合在一起。面對這些抗議,英國政府決定增強稅收壓力。它認為倫敦的議會有權這樣做。1764年的“食糖法案”開啟了一場法律、政治和經濟戰的序幕。緊接著英國政府又采取措施對抗殖民地的紙幣。殖民地領導階層的利益受損,與此同時,弗吉尼亞等地的“邊疆”居民提出了抗議。在所有沿海城市,英國的決定加劇了失業和日益眾多的移民群體的貧困狀態。在波士頓和紐約,移民中產生了很多街頭鼓動者,從而加劇了社會緊張。大部分居民都起來反對英國,他們覺得在與英國的共同戰斗中所獲甚少。
1765年的印花稅法案更讓他們火上澆油。這個法案規定,所有印刷文件均需征收捐稅,由此便造成以英國抗議者為楷模的“自由之子”運動,自由之子們決心采取一切手段來對抗這個新政策。他們在紐約的街道上、在他們殖民地的各個地區奔走。這個組織的成員是由資產者領導的勞動者,他們秉承宗教異議分子的傳統。帕特里克•亨利在弗吉尼亞議會上提到了布魯托斯(Brutus)和克倫威爾(Cromwell)。在這年的整個夏天,從羅得島到卡羅來納,自由之子紛紛表達了在政治上和道義上拒絕服從倫敦的意志。波士頓的抵制運動特別激烈,該市*富有的商人為團結在薩繆爾•亞當斯(Samuel Adams)周圍的積極分子提供資助,亞當斯夢想建立“基督教的斯巴達”,并以“宗教政治家”自居。梅休為洗劫征稅所、吊死稅收員模擬像、攻擊官員住宅的群眾祝福。在那些官員看來,權力已經掌握在“暴民”手里。10月,有9個殖民地代表參加的大會在紐約召開,會議要求倫敦停止在美洲征稅。
英國看來對局勢頗為了解,并打算次年撤銷這些政策。但是英國大臣唐森德(Townshend)不久又提出對來自殖民地進口的商品征稅,并指定法庭在三個美洲港口負責相關的審判工作。殖民地居民有充足的理由認為這牽涉他們的內部稅收問題。戲弄收稅人的小冊子作家狄金森(Dickinson)在他的《通信》中譴責了英國人的這一舉措。各殖民地議會紛起附和,自由之子們則成功地勸說了相當一部分人民抵制英國產品。這種施壓方式自然提出了帝國內部的主權性質問題。
由于殖民地從起源上說是私人事業,因此在它們創立之時是外在于英國議會的。它們一直有抵制宗主國的傳統。它們已經習慣于事實上的自治,并認為與英國王室的關系是一種契約關系。1768年,當議會聲稱它有權制定整個帝國的法律時,矛盾便顯露出來。在帝國內部,美洲殖民地在支付共同開支時,便已經享有一定程度的獨立。英國領導人試圖把他們的意志強加給殖民地,以維持帝國的一致性。
殖民地人民的看法并不一致。倫敦*近的決定損害了他們的經濟利益,他們認為這些決定侵害了他們的權利。由于擔心英國人的態度會更加強硬,人們紛紛談論密謀活動,并打起了英國人的自由旗幟。他們把那些抨擊天主教會的古老言辭運用到喬治三世和英國國教會身上。如果說那些*激烈的小冊子和報章在各港口引起了民意的騷動,但在更高的層面上,領導階層開始在倫敦的政策面前感到躊躇。美洲的精英反感倫敦的“腐敗”,但由于歷史先例的教訓,他們擔心被這個腐敗政府鎮壓。
美洲精英的“輝格”文化服膺英國自由的盎格魯一撒克遜根源。這些根源曾抵抗法國氣質的封建君主制,并引發了17世紀的革命。但是從1688年之后,一場反對傳統權利的陰謀把*高領導層的君主和腐敗的議會結合到了一起。這個威脅既是殖民地的,也是宗主國的。在大部分要求英國國王服從“古老憲法”(按照約翰•亞當斯的說法)的殖民地人民的作品中,都反復出現了這一主題。
英國領導層對事態的看法更為簡單:若在帝國內部否認議會的權威,就意味著帝國的解體。對于那些宣稱忠實于國王但不服從其議會的殖民地居民,他們的回答是,主權不能分割。柏克(Burke)曾在1769年評論說,美洲人堅信有人要壓迫他們,而英國人則認為殖民地人民準備造反。
……
18世紀美洲和歐洲的革命 作者簡介
雅克·索雷,1932年生于里昂,曾在里昂大學學習,在索邦巴黎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后擔任格勒諾布爾大學近代史教授。索雷是天主教會史專家拉特列伊的弟子,對近代時期的宗教史頗有研究,有《文藝復興到啟蒙時代的基督教神話》、《近代西方的愛情,1500-1800》、《妓女的黃金時代:1870年至今》、《歐洲的革命與革命化》等論著。在法國大革命200年之際,他發表了《拷問中的革命》一書,對幾十年來法國大革命研究中的諸多問題進行了評介。作為一名法國學者,索雷推崇英美修正派的研究成果,對傳統的左派革命史學持懷疑態度,但對法國修正派或后修正派的著名代表孚雷,索雷亦有批評。 譯者簡介 黃艷紅,男,1973年生,安徽宿松縣人。2006年獲北京大學歷史學博士,現為中國社科院世界歷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法國史、歐洲近代史。
- 主題:
310頁厚的一本書,描寫了18世紀的歐洲和美洲的革命,那是一個革命的年代,那是一個轟轟烈烈的年代,那是一個最好的年代,也是一個最壞的年代,也是一個充滿了機遇的年代
- 主題:歐美18世紀的革命畫卷
雅克·索雷分析了法國大革命前及受法國大革命影響的美洲、歐洲其他國家的革命,勾勒出法國大革命時代外圍的政治、文化環境,法國革命與其他國家革命直接相互影響的關系,說明法國革命不是孤立現象,別出心裁的研究路向。
- 主題:有關西方近代史的不錯的讀物
因為這一時期的歐洲實在是驚心動魄,西方經過這翻折騰后,可逐步開啟了近代的全方位的騰飛,奠定了今日之強勢局面,書不厚,簡潔而系統地介紹了19世紀歐洲諸強國家的社會運動,言簡意賅,值得一讀。
- >
煙與鏡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月亮虎
- >
經典常談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