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前言**篇 旅游業概述第l章 旅游學入門1.1 旅游是什么1.2 “旅游者”的界定及其形成條件1.2.1 “旅游者”概念界定1.2.2 “旅游者”的類型1.2.3 “旅游者”的形成條件1.3 旅游活動與旅游活動管理的諸要素1.3.1 旅游活動過程1.3.2 旅游管理諸要素1.4 旅游學科體系和基本研究方法1.4.1 旅游學科性質1.4.2 旅游學的理論體系1.4.3 旅游的基本研究方法第2章 旅游的產生與發展2.1 “前旅游時代”:閑逸與早期的旅行活動2.1.1 “前旅游時代”的界定2.1.2 中國古代旅行的類型其及特點2.2 大眾旅游時代:近代旅游的開端與中外旅游的發展2.2.1 進現代旅游業產生的原因2.2.2 世界近現代旅游業發展的標志和表現2.3 多元化的后旅游時代:當代旅游的發展2.3.1 旅游是現代社會的一種“社會事實”2.3.2 當代中國旅游業的發展2.3.3 “旅游產品譜”與“新型旅游者第3章 職業機會與能力3.1 國內外旅游業發展與職業預測3.1.1 新時期國內外旅游業的發展3.1.2 新時期國內外旅游業職業預測3.2 職業要求與途徑范圍3.3 浙江會展業發展和會展人才需求第二篇 旅游業及經營管理第4章 旅游業4.1 旅游業概述4.1.1 基本概念4.1.2 旅游業構成4.1.3 旅游業性質4.1.4 旅游業的特點4.2 旅游業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4.2.1 旅游業在推動旅游活動發展中的作用4.2.2 我國旅游業在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方面的作用4.3 旅游交通運輸4.3.1 旅游交通的含義4.3.2 航空運輸業4.3.3 鐵路運輸業4.3.4 汽車運輸業4.3.5 水上運輸業4.3.6 特殊交通工具4.3.7 影響旅游者選擇旅行方式的因素4.4 旅游購物業4.4.1 傳統旅游商品的定義與范圍4.4.2 旅游購物的一個理論框架第5章 旅游資源、市場與旅游動機5.1 旅游資源分類與評價5.1.1 旅游資源分類5.1.2 旅游資源評價5.2 旅游市場的概念及劃分5.2.1 旅游市場的概念5.2.2 旅游市場的劃分5.3 旅游市場需求與供給5.3.1 旅游市場需求5.3.2 旅游市場的供給5.4 國內外旅游市場概述5.4.1 國際旅游市場概述5.4.2 中國旅游市場5.5 旅游動機與旅游行為5.5.1 旅游動機5.5.2 旅游行為第6章 旅行社及旅游產品的銷售管理6.1 旅行社的市場定位6.1.1 旅行社的概念及內涵6.1.2 旅行社的作用與職能6.1.3 旅行社的市場定位6.2 旅行社的旅游產品分類與指導思想6.2.1 旅行社旅游產品的概念6.2.2 旅行社旅游產品的分類6.2.3 旅行社推出旅游產品的指導思想6.3 旅行社旅游產品的營銷與銷售過程6.3.1 旅行社產品的營銷6.3.2 旅行社產品的銷售6.4 旅行社旅游產品的開發與組合6.4.1 我國旅游產品設計存在的問題6.4.2 存在上述問題的原因6.4.3 充分認識旅游產品開發的重要性6.4.4 旅游產品開發的策略第7章 酒店業及相關服務7.1 酒店的起源、發展及其作用7.1.1 西方酒店業的起源和發展7.1.2 中國酒店業的起源和發展7.1.3 酒店業的作用7.2 酒店業發展趨勢和國內市場分析7.2.1 酒店業發展趨勢7.2.2 國內市場分析7.3 經濟型酒店的定位與發展7.3.1 什么是經濟型酒店7.3.2 經濟型酒店的特點7.3.3 我國經濟型酒店發展現狀與趨勢7.4 酒店的管理與營銷策劃7.4.1 酒店的管理7.4.2 酒店營銷策劃7.5 餐飲、會議與度假的服務管理7.5.1 餐飲服務管理7.5.2 會議服務管理7.5.3 度假旅游服務管理第8章 景區、主題公園及其他8.1 景區的構成、特征與分類8.1.1 旅游景區概念8.1.2 旅游景區的構成8.1.3 旅游景區的特征8.1.4 旅游景區的類型8.2 中國旅游景區的演化8.3 國外主題公園的發展歷程8.3.1 主題公園的定義和來源8.3.2 主題公園的發展8.3.3 與傳統旅游產品的區別8.4 國內主題公園的規劃、開發與發展趨勢8.4.1 國內主題公園的發展歷程8.4.2 國內主題公園的規劃、開發與發展趨勢第9章 旅游目的地的開發與管理9.1 旅游目的地的概念和發展趨勢9.1.1 旅游目的地的概念9.1.2 旅游目的地的發展趨勢9.2 旅游目的地類型一: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與開發9.2.1 歷史文化名城9.2.2 歷史文化名城的現狀9.2.3 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9.3 旅游目的地類型二: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的保護與開發9.3.1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9.3.2 歷史文化名鎮的保護與開發的具體思路9.4 旅游目的地類型三: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的保護與開發9.4.1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9.4.2 歷史文化名村保護工作的重要意義9.4.3 歷史文化名村保護與開發的具體建議9.5 旅游目的地類型四:區域中心城市的開發與管理9.5.1 區域中心城市的概念9.5.2 區域中心城市的形成機制9.5.3 中心城市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9.5.4 旅游中心城市9.5.5 區域中心城市開發與管理的相關建議第三篇 旅游的體驗和社會影響第10章 旅游體驗10.1 旅游體驗的概念和質量10.1.1 旅游體驗的概念和內容10.1.2 旅游體驗的質量和內涵10.2 旅游觀賞10.2.1 旅游觀賞的概念和特點10.2.2 旅游觀賞過程中的三種審美形態10.3 旅游交往10.3.1 旅游交往的作用10.3.2 旅游交往的形式10.3.3 旅游者與其他群體的交往10.3.4 旅游交往的原則10.4 旅游消費10.4.1 旅游消費的概念lO.4.2 旅游消費的構成10.5 體驗式旅游10.5.1 體驗經濟下的旅游10.5.2 體驗式旅游的概念和特點10.5.3 體驗式旅游的設計理念和原則第11章 旅游社會影響11.1 旅游的經濟影響11.1.1 旅游對經濟的積極影響11.1.2 旅游對經濟的消極影響11.2 旅游的社會文化影響11.2.1 旅游對社會文化的積極影響11.2.2 旅游對社會文化的消極影響11.3 旅游的環境影響11.3.1 旅游對環境的積極影響11.3.2 旅游對環境的消極影響第四篇 旅游業的宏觀管理與可持續發第12章 中國旅游管理體制與政策法規12.1 國家旅游管理體制12.1.1 國家旅游行政組織的概念12.1.2 國家旅游管理體制模式12.1.3 我國旅游行政管理部門的組織機構設置12.2 旅游行業組織及行業管理12.2.1 旅游行業組織的性質與職能12.2.2 旅游行業組織的種類12.2.3 我國的旅游行業組織12.2.4 國際旅游組織12.3 中國的旅游政策與法規12.3.1 旅游政策與法規概述12.3.2 我國當前的旅游政策12.3.3 我國當前的旅游法規12.4 中國的旅游標準化12.4.1 旅游標準化概述12.4.2 中國的旅游標準組織12.4.3 中國的旅游標準體系12.4.4 中國的主要旅游標準第13章 旅游規劃、容量及協調發展13.1 旅游規劃的類型及基本內容13.1.1 旅游規劃的發展歷程13.1.2 旅游規劃的類型13.1 _3旅游規劃的基本內容13.2 旅游容量的概念和類型13.2.1 旅游容量的概念13.2.2 旅游容量的類型13.3 旅游容量的測定和調控13.3.1 旅游資源容量的測定13.3.2 生態容量的測定13.3.3 旅游容量的調控13.4 旅游業的協調發展13.4.1 旅游業的構成13.4.2 旅游業的特征13.4.3 旅游產業結構13.4.4 旅游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與作用13.4.5 中國旅游業的現狀13.4.6 中國旅游業的發展建議第14章 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14.1 旅游可持續發展基本理論14.1.1 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概念14.1.2 旅游可持續發展的目標14.1.3 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原則14.1.4 旅游可持續發展的特點14.1.5 實現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旅游環境承載力14.1.6 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因素14.2 生態旅游及《全球旅游倫理規范》的推行14.2.1 生態旅游14.2.2 《全球旅游倫理規范》的推行14.3 實現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途徑第五篇 旅游業的發展趨勢與未來第15章 旅游業的發展趨勢15.1 中國當代旅游業的發展特點15.2 中國旅游業發展趨勢15.3 中國旅游業的發展戰略15.4 WTO與中國旅游業15.4.1 面臨挑戰15.4.2 戰略選擇第16章 世界旅游宣言與世界旅游業發展趨勢16.1 世界現代旅游組織16.1.1 國際性旅游組織16.1.2 地區性旅游組織16.1.3 國家旅游組織16.2 不同時期的世界旅游業發展宣言16.2.1 馬尼拉世界旅游宣言16.2.2 阿卡普爾科旅游宣言16.2.3 旅游權利法案和旅游者守則16.2.4 海牙旅游宣言16.3 世界旅游業發展的不同模式16.3.1 世界旅游業發展的兩種類型16.3.2 世界旅游業發展的五種模式16.3.3 兩種類型和五種模式的小結16.4 世界旅游業的發展趨勢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