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中國財政制度改革30年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3215351
- 條形碼:9787543215351 ; 978-7-5432-1535-1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財政制度改革30年 內容簡介
本書力求對以上問題作出回答,主要任務有四:**,回顧1978年以來中國財政制度改革的歷程;第二,總結中國財政制度改革的成就;第三,歸納中國財政制度改革的基本經驗;第四,探討未來中國財政制度改革面臨的機會和挑戰。
本書在討論傳統財政制度的基礎之上,探討財政改革的邏輯。中國財政改革與財力困境有關,但更多的是經濟改革的要求。財政改革是制度需求者和供給者發生變化的結果。政府轉型是財政改革贏得持續動力的關鍵。
中國財政改革從總體上看,財政體制已從財政包干制轉為分稅制,適應市場經濟需要的稅制已基本形成,財政與國有經濟的關系也日趨規范化,政府預算也在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進行改革。財政改革促進了資源配置的提高,改善了收入分配狀況,促進了經濟穩定的財政政策機制的形成。但財政改革仍遭遇財政透明度、公共預算與國有資本預算銜接、轉移支付、利益集團等一系列問題的挑戰。
中國財政制度改革30年 目錄
1.1 1978--2007年中國財政收支:總量和結構的變化
1.2 中國財政收支變化與財政制度改革
1.3 本書的任務
2 傳統財政制度的形成
2.1 邏輯起點:財政的目標
2.2 傳統財政制度的基本特征:國際比較
2.3 傳統財政制度與中國經濟現實
3 財政改革的邏輯
3.1 三次財力困境與財政改革
3.2 中國經濟改革與財政制度改革
3.3 財政改革的動力機制
4 財政改革的歷程
4.1 1978--1979年的財政調整
4.2 財政體制改革:從財政包干制到分稅制
4.3 稅制改革
4.4 財政與國有經濟改革
4.5 政府預算改革
4.6 財政改革藍圖
5 財政改革的成就
5.1 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5.2 收入分配的改進
5.3 促進經濟穩定的財政政策機制的形成
6 財政改革中的問題與難點
6.I 財政透明度
6.2 公共預算與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的銜接問題
6.3 利益沖突與財政改革的推進問題
6.4 中國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問題
7 財政改革與內外部環境
7.1 財政改革與經濟體制改革的整體配套性
7.2 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與財政改革
7.3 財政改革與國家的法治化、民主化進程
8 中國財政改革的道路與經驗
8.1 財政改革在經濟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8.2 財政改革方式的選擇
8.3 財政改革道路的普遍意義
9 結束語
參考文獻
中國財政制度改革30年 節選
8 中國財政改革的道路與經驗
財政改革是各種改革中分量*重的。沒有財政改革,就不會有市場經濟。財政改革促進了整個社會的改革、發展和穩定。中國是一個大國,財政改革走過的道路有一定的特殊性,但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財政改革的過程也是經濟發展的過程,財政改革的經驗能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有益的參考;作為一個轉型國家,中國財政改革迄今所取得的成就,對于其他轉型國家的轉型也是有借鑒意義的。
8.1 財政改革在經濟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中國經濟改革一直是在財政的支持下進行的。財政改革與市場經濟的形成,財政改革與經濟改革的深化都有重要的關系,財政為經濟發展提供外部環境保障。財政改革的關鍵是堅持了市場改革的取向。
8.1.1 財政放權讓利改革,促進市場競爭主體的形成
通過放權讓利改革,財政支持了市場競爭主體的形成。傳統的公有制財政下,國家財政與國有企業財務管理是高度重疊的,財政對國有企業基本上實行的是統收統支的管理方式。企業改革一開始所實行的企業基金和利潤留成制度,事實上就是財政將部分企業財務管理權限返還給企業。利改稅、企業承包制、稅利分流等改革進一步規范了財政與國有企業的利潤分配關系。《企業財務通則》和《企業會計準則》實施之后,預算外資金不再包括企業資金,國家財政直接干預國有企業財務管理的時代終告結束。這些改革與國有企業的其他改革,尤其是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改革等一起,推動了國有企業成為市場中能夠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經營主體,并獲得自生能力,能夠參與競爭。在公有制條件下,中國在一定意義上實現了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的兼容。與自然形成的市場經濟相比,中國改革的起點是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市場經濟是逆向成長起來的,是在政府放權讓利的前提下成長起來的。
為了適應對外開放的需要,結合國情,中國很快就建立了一套涉外稅制。這是一套以優惠為主要特征的稅制,促進了外資的流人和外資企業在中國的發展。國家對鄉鎮企業實施的稅收優惠政策,對個體經濟、私營經濟所進行的稅收優惠政策,也推動了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改革開放以來,城市居民附屬于單位,農村居民附屬于生產組織的情況也得到了改變,個人流動性的增強,市場競爭主體不僅僅是企業,還包括個人。
多種市場競爭主體的形成,構建了市場化改革所需的微觀經濟基礎。不僅國有企業、集體企業、非公有制企業、股份制企業等多種形式企業相互之間形成了競爭關系,而且在國有企業之間的市場競爭關系也形成了。
8.1.2 財政對價格改革和市場體系形成的支持作用
理順價格體系,是市場取向改革的必由之路。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所形成的不合理的價格體系,導致經濟結構的不合理,也影響了價格作為資源配置信號作用的發揮。不合理的偏低的農副產品價格,對農業生產帶來很不利的影響,也危害著國民經濟的基礎。經濟改革之初,國家就決定增加財政支出,提高農副產品收購價格。農副產品收購價格的提高,必然要求銷售價格的相應提高。為了保證價格改革的順利進行,國家對城市居民實行了價格補貼,包括糧油價格補貼,棉花價格補貼,肉、禽、蛋、菜價格補貼等等。
財政的價格補貼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價格調整所帶來的不穩定。
價格雙軌制改革對于中國經濟改革來說意義重大。生產資料價格雙軌制改革在保證傳統體制正常運行的同時,為增量改革獲得了空間。價格雙軌制下,價格包括三種類型:政府定價、政府指導價、市場調節價。政府定價是與指令性計劃聯系在一起的,而政府指導價對應的是指導性計劃。企業虧損按照形成原因的不同,可以分為經營陸虧損和政策性虧損。前者是因為企業經營管理效益不佳所導致的。后者則是由于企業執行指令性計劃所導致。
財政對企業的補貼一開始是面向所有的國有企業。后來,補貼僅限于政策性了損企業。對企業的財政補貼保證了政策性虧損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也在一定意義上促進了企業的發展。隨著改革的推進,指令性計劃越來越少,政府定價范圍越來越窄,價格在資源配置中的信號作用也越來越明顯。
理順價格體系的過程,必然帶來一批相關的利益受損者,從短期來看,為避免社會不穩定,給受損者予以一定的財政補貼,支持了價格改革的進行。
在理順了價格體系的改革,促進了市場的形成之后,中國現已形成包括商品市場、生產要素市場、勞動力市場在內的市場體系。需要注意的是,政府對一些領域的退出,加上相應的財政補貼政策,也促進了相關市場的形成。
8.1.3 建立公共財政制度,彌補市場失效
中國財政改革是財政的公共化過程,即從計劃型財政向適應市場經濟需要的公共財政轉型的過程。建立公共財政制度,旨在彌補市場失效,為中國經濟改革提供了保障,為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財政轉型首先是改變財政的“越位”與“缺位”狀況!霸轿弧焙汀叭蔽弧笔窍鄬τ谑袌鼋洕缘,前者是指財政活動超越了市場所需要的政府干預范圍;后者是指對市場所需的政府干預范圍,財政沒有介入或介入不足。在計劃型財政中,財政包攬社會的一切活動,無所謂“越位”和“缺位”。改革中的過程,意味著政府要從一些領域中“退出”。但是,由于傳統體制的慣性,以及配套條件的不具備等多種原因,“退出”可能遭遇一定的障礙,該退未退的領域,就屬于“越位”。與此同時,一些原先依附于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制度,由于改革的推進而被打破,對應的新制度由于財力等方面的原因而沒有建立起來,或者沒有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真正確立,這就構成了“缺位”。在經濟改革進程中,正是因為“越位”,“缺位”問題才更加嚴重。財政改革從這個角度來看,是一個“歸位”的過程,是財政合理定位的過程。
改革中,政府努力提供全社會所需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就是實現“歸位”的過程,是財政支出結構的調整過程。政府通過國有經濟戰略性改組,逐漸從一些“越位”領域中退出;通過增加在“缺位”領域的投入,填補“缺位”,為市場的正常運轉提供制度的保障。政府正在加大對養老、教育、醫療衛生、就業、環境保護、收入分配等的支持力度,代表了財政轉型的方向。所有這些領域,屬于公共產品、外部性、自然壟斷、信息不對稱、收入分配不公平等市場失效領域。而且,財政支出是一視同仁的,不再有城鄉之分,不再有不同所有制企業之分。
為了保證彌補市場失效的財力,政府需要不再區分預算內、預算外、制度外財力,而將各種可支配收入集中,納入統一的政府預算管理,提高政府資金的使用效率。
在財政收入上,建立以稅收為主要收入形式的現代財政收入體系,建立財政收入穩定機制,在保證財政收入的同時,發揮稅收的效率和公平調節作用。在財政收入占GDP較低,不足以滿足財政支出需要的特殊條件下,建立財政收入穩定增長機制有其必要性。但隨著改革的深入,財政收支對稱,財政資金使用效率達到*高才是*為關鍵的問題。
財政轉型還應致力于發揮財政政策在宏觀經濟調控中的作用。財政轉型之后,傳統財政體制下的直接管理讓位于財政的間接調控,宏觀財政政策要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政府間財政關系的規范化,促進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財政之間的合理分工,以*大限度發揮財政在效率、公平和穩定上的作用。
從根本上說,財政轉型的真正實現有賴于財政決策法治化、科學化和民主化機制的形成。
8.2 財政改革方式的選擇
8.2.1 激進改革與漸進改革
關于市場經濟改革方式,一直存在兩種改革方式,即激進改革(radicalreform)和漸進改革(gradual reform)的爭論。蘇聯、東歐國家的改革是一攬子的、一步走的、總體推進的改革,通常被視為激進改革,這些國家實行的是所謂“休克療法”。中國經濟改革是分步實施的,常被看作是漸進改革。
就兩種改革方式本身而言,很難說清孰優孰劣。二者都有其合理之處。休克療法背后的邏輯是一個人無法分兩步跨過深淵,而在漸進主義者看來,改革只能層層推進,因為一個剛得過肺炎的病人不能迎著凜冽的寒風去跑馬拉松(奧爾森,2005)。就中國的改革而言,也有一些學者更愿意稱之為增量改革(incremental reform),因為改革是在舊體制因阻力較大改不動的情況下,先在其周圍發展新體制,隨著這部分經濟成分的發展壯大,經濟結構的不斷變化和體制環境的不斷改善,再逐步改革舊體制(樊綱,1996)。這種改革是在國有經濟改革停滯不前的情況下,先采取修修補補的辦法以維持國有經濟的運轉,而把主要精力放在非國有經濟上,尋找新的生長點(吳敬璉,2004)。
與整體經濟改革有點相似,中國財政制度改革也不是一步到位的,這樣的改革無疑可以視為漸進改革,從一定意義上說也是“增量改革”。中國財政改革與經濟改革一樣,一開始并沒有一個系統完整的改革方案。在這種情況下,財政改革很難實現“一步到位”,因為根本不知道改革的目標在哪里。只有在市場經濟改革目標確定之后,財政改革的方向才大致明朗,雖然在局部領域仍有爭議。但即使如此,財政改革往往也不是一步到位的。1994年中國進行了工商稅制改革。消費型增值稅制無疑是增值稅制改革的目標,但當時選擇了生產型增值稅。這不是一個*優的選擇,但與產品稅制相比,生產型增值稅制減少重復征稅。而且當時選擇生產型增值稅制還可以避免財政收入波動過大。1994年分稅制財政體制改革目標確定之后,具體改革方案還是考慮了既得利益,保留了稅收返還這一與規范的分稅制不相適應的財政轉移支付做法,保留了按照企業行政隸屬關系劃分企業所得稅的做法。這種折中做法*大限度保證了財政改革方案容易得到支持,保證了財政改革的順利進行。
考慮到改革的成本和阻力,財政改革往往先集中在難度較小或急需舉辦的制度和事項3z(張馨,2004)。難度大的改革或者是因為改革所牽涉的部門和地方利益太多,或者是因為改革需要較大的財力支持。農村改革先行,與農村改革所需要的國家財力支持不多有著密切的關系。國有企業改革在很長時間之內停留在放權讓利階段,與企業改革所需耗費更多國家財力有關。公共支出管理改革與政府預算改革是在財政改革進入“深水區”之后才開始的,這與改革涉及的部門和地方利益太多有關。而且,即使這些高難度的改革已經開始,也是逐步推行的。先易后難的改革至少保證了一些財政制度的關鍵改革的起步!伴_弓沒有回頭箭”。借助于各項改革的深入,當外部環境具備的時候,財政改革也就水到渠成。
……
中國財政制度改革30年 作者簡介
楊之剛,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經濟研究所財政研究室主任,研究員,研究生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專業為財政和稅收,在預算制度、稅收制度、各級政府間的財政關系、城市財政,以及財政稅收制度的國際比較方面有較深入的研究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回憶愛瑪儂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