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第1页_91在线亚洲_中文字幕成人_99久久久久久_五月宗合网_久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讀書月攻略拿走直接抄!
歡迎光臨中圖網 請 | 注冊
> >>
奠定中國市場經濟的微觀基礎:企業革命30年

包郵 奠定中國市場經濟的微觀基礎:企業革命30年

作者:劉小玄 著
出版社:漢語大詞典出版社出版時間:2008-11-01
開本: 16開 頁數: 396
本類榜單:經濟銷量榜
中 圖 價:¥24.5(4.9折) 定價  ¥50.0 登錄后可看到會員價
暫時缺貨 收藏
開年大促, 全場包郵
?新疆、西藏除外
溫馨提示:5折以下圖書主要為出版社尾貨,大部分為全新(有塑封/無塑封),個別圖書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劃線標記、光盤等附件不全詳細品相說明>>
本類五星書更多>

奠定中國市場經濟的微觀基礎:企業革命30年 版權信息

奠定中國市場經濟的微觀基礎:企業革命30年 內容簡介

中國改革開放的30年,*值得記錄的一頁就是企業革命。本書以中國改革開放的大歷史環境為背景,以四種類型的企業(國有、民營、股份和外資)為主體,按照它們的發展時間的順序,以它們面臨的外部環境的變化為主線,追溯企業在制度或市場環境下的互動行為及其演化過程,發現其中推動制度變遷的原因,發現這種變遷的主要推動者。
全書基本上是圍繞著30年的大歷史發展線索來展開的,因此主要著眼于大的框架布局和重大事件,并為此提供相應的實證描述和理論解釋。
這本書的框架是以中國改革開放的大歷史環境為背景,以四種類型的企業為主體,按照它們的發展時間的順序,以它們面臨的外部環境的變化為主線,追溯企業在制度或市場環境下的互動行為及其演化過程,發現其中推動制度變遷的原因,發現這種變遷的主要推動者。全書基本上是圍繞著30年的大歷史發展線索來展開的,因此主要著眼于大的框架布局和重大事件,并為此提供相應的實證描述和理論解釋。

奠定中國市場經濟的微觀基礎:企業革命30年 目錄

1 企業總體發展:市場化進程和所有制變化特征
 1.1 市場化:自由進入和企業數目迅速增長
 1.2 市場化導致所有制結構的變化
 1.3 企業改革30年來產值、效益和效率的變化及原因
 1.4 30年來分行業的所有制結構變化特征
 1.5 30年發展過程中企業隸屬等級的變化
2 國有企業
 2.1 發展的三個階段和產業結構的變化
 2.2 改革的初始發展階段(1978-1993年):市場化和企業合同的激勵
 2.3 “雙軌制”的出現,市場對計劃的擠出效應和實現并軌(1985-1994年)
 2.4 改革的第二階段(1994-1998年):市場化走向統一的公平競爭
 2.5 改革的第三階段(1998-2008年):國企效益的迅速增長和國企改制
3 民營企業
 3.1 關于民營企業的政策和制度變遷
 3.2 民企30年的基本概況:個體、私營、集體和鄉鎮企業的發展
 3.3 20世紀80年代:民企初期發展的過程和特征
 3.4 20世紀90年代:市場化導致的各種資源的重新配置
 3.5 1999-2008年:民企擴張和并購
 3.6 從浙商看民企的來源及構成
 3.7 民營企業與其他企業的效益比較
 3.8 民營企業與融資:來源、方式與民問融資市場的形成 
 3.9 民營企業與壟斷:遭遇“玻璃門”
 3.10 民營企業面臨的外部制度環境
4 股份公司
 4.1 股份公司的總體地位、發展趨勢和股權結構演變
 4.2 1994年以前:以集體所有制或債券性質存在的股份制試點
 4.3 1994-1999年:股份公司的形成和大量涌現
 4.4 1999-2008年:股份化改制、上市公司改革和民營股份公司的困境
 4.5 市場不完全下混合股權公司的優勢和外部市場對公司治理的決定作用
 4.6 關于股份公司績效的實證研究
 4.7 國有壟斷股份公司的定位問題
 4.8 如何走向現代股份公司制度
5 外資和港澳臺資企業
 5.1 外資在中國經歷的發展階段
 5.2 20世紀80年代的起步階段和發展特征:廣東經濟起飛的源泉
 5.3 20世紀90年代外資企業的發展:從廣東向全國擴散
 5.4 21世紀以來外資發展特點和產業結構的演變
 5.5 外資企業的不同來源地的結構
 5.6 外商投資的地區分布特征及其原因
 5.7 外資企業與國有企業合資:案例分析
 5.8 外資與民營企業:案例分析
 5.9 外資問題經驗研究綜述
 5.10 總結
6 主要結論和政策含義
 6.1 國有企業的30年:市場洗禮下產生的企業革命
 6.2 民營企業的30年:市場化造就的富裕階層和艱難的維權之路
 6.3 股份公司的30年:各類所有制企業的趨同化選擇
 6.4 外資企業的30年:溢出效應是正還是負
 6.5 從30年的歷史經驗看實現成功轉軌的關鍵
參考文獻
后記
展開全部

奠定中國市場經濟的微觀基礎:企業革命30年 節選

1 企業總體發展:市場化進程和所有制變化特征
  1976年“四人幫”的下臺,標志著“文革”的結束!拔幕蟾锩卑阎袊频搅恕白蟆钡臉O端,全國上上下下不滿,強烈要求改變現狀,加上國門的打開,大家普遍感受到實行市場經濟的必要性,對計劃體制和國有制經濟開始反思。上層領導及學者對過去的以意識形態來指導經濟發展路徑開始反思,民眾迫切要求擺脫貧困,提高生活水平。這些都表明了中國的各階層普遍要求改變現狀的強烈愿望,由此形成了當時訴諸改革開放的根本動機。
  改革開放始于1978年,當年的標志性事件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和安徽小崗村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同年恢復了全國統一的高考招生,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關系。從*高決策者的思想解放,到*基層的農民要求獲得自身權益的覺醒意識,從那個時代開始進行培養人才的準備,到打開通向發達市場經濟世界的國門,這一切都預示著,從此中國義無反顧地走向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為了實現雄心勃勃的發展中國現代化建設的藍圖,習慣了計劃經濟的政府有關領導曾經策劃過一個龐大的10年引資計劃,計劃引進600億美元的外資,包括120個大型項目等,如礦山、鋼鐵和石油化工設備等等。其中,鋼鐵產量需要翻一番多,計劃在1985年達到6000萬噸。據估計,這些鋼鐵的計劃指標必須花費400億美元的外匯才能實現,而1978年中國的全部出口所得只有97.5億美元。由于這些目標大大超過了中國的實際支付能力,決策層不得不大幅度降低目標,取消或推遲了許多已經與外國簽訂的合同。不過,盡管如此,在1978年底,中國仍舊簽訂了78億美元的外資引進協議。從1978年*早引進寶鋼的生產線,到80年代各地區都大量引進各種國外設備和技術,“引進”成為這個階段工業企業發展的主旋律之一。
  不過,單純靠引進來使中國富強是不可能的,無論從硬件來看,還是從軟件來看,中國與發達國家還存在著巨大的差距,要想富強還是要靠自己的內在力量。中國的企業如果還像過去那樣低效率、官僚化、不求進取、吃大鍋飯,那就根本無法承擔這個重任。因此,通過企業制度的改革,激發人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創造出新的財富和價值源泉,則成為當時*為必要和迫切的任務之一。
  1.1 市場化:自由進入和企業數目迅速增長
  市場化的一個*根本的特點在于,個人具有進入市場的自由。過去看來是不可思議甚至天方夜譚的個人辦企業行為,在市場化政策下,都成為了可能。過去有誰想到過自己去辦企業?那是政府的事情,個人絕無這種自由,既不會得到批準,也沒有相應的資源,即使在十分有限的條件下搞起來,也更是會受到種種歧視和封殺,動輒受到批判,甚至坐牢。然而,在市場化的導向下,創業是光榮的,是成功的必由之路,是無數人愿意通過這條道路取得成功的方向。因此,我們衡量進入市場自由度的一個基本標志,就是看企業數目的增加。企業數目的大量增長,往往標志市場自由放開程度的增長。
  改革開放的初始時期,伴隨著市場的放開,大量的個人創業者涌現出來,他們紛紛創辦個體企業,形成改革開放以來*早的一大批私營企業。在這段時期,我們可以看到,無數默默無聞的小人物都成了創業者,他們白手起家,依靠對市場需求機會的把握,憑借擺脫貧困的渴望和希望,辦起了自己的簡陋企業、窩棚作坊,并在這個基礎上,逐漸發展壯大自己的企業。
  根據全國工商總局對個體工商戶的統計,1981年的全國所有個體企業的初始數目是182萬多家,此后每年都有上百萬家企業的增長。尤其在1983-1985年期間,出現了一個小高峰,每年增長200多萬家個體企業。1989年出現了一個低谷,企業數量一下子銳減200多萬家。此后,又開始逐漸上升,至1992年又開始出現了另一個高峰增長期。1992年當年個體企業數增長100多萬,1993年增長200多萬,1994年增長400多萬,1995年增長300多萬,此后增長速度有所放慢,但仍然以每年100-200多萬左右的數量增長,直至1999年。從2000年開始,個體企業數出現了負增長,2000年比上年銳減588萬家,2001年又減少100多萬家,2002年減少50多萬家,直至2005年才止跌回升,至2006年個體企業數為2595多萬家,仍低于1999年3160多萬家的水平。圖1.1提供了30年來個體企業不斷增長的發展趨勢。
  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是始料未及的,這是市場化閘門打開的結果,是千千萬萬農民在當時的制度環境下所尋求的一種能被社會主流所認同或接受的一種企業組織形式。20世紀80年代中期是鄉鎮企業高速增長的黃金時代,從初始的1978年的152萬戶,猛增至1988年的1888萬多戶。1989年的經濟低谷對鄉鎮企業的影響似乎并不太大,緊接著在1992年鄉鎮企業又開始了新的增長,直至1993年達到頂峰,達到2453萬戶。此后,鄉鎮企業就再也沒有超過這個峰值,僅保持著某種低速的緩慢增長態勢。
  雖然個體企業的數據早就有所統計,但私營企業的統計數字直至1989年才開始在國家工商局提供的年鑒中出現,此前根本就沒有這個統計欄目。在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中,*早是在1995年的工業普查數據中,才出現了私營企業的統計范疇。在國家統計局每年發布的年鑒中,*早的關于私營企業的統計數字也只能追溯到1999年。這表明,私營企業獲得政府的某種正式認可,經過了相當漫長的階段。
  私營企業實際上是在個體企業的基礎上發展壯大而形成的。私營企業能夠得到比較正式的承認大約是在1992年之后,在此之前絕大多數的私營企業都不得不戴著鄉鎮企業或集體企業的“紅帽子”,只是在外部大環境放寬之后的1992年,私營企業才獲得了迅速的發展。從1989年的9萬余戶,到1992年的13.9萬多戶,此后的幾年,私營企業每年以10-30萬戶的數量增長,至2002年之后,每年的企業增長數竟然達到40-60多萬戶。至2006年,私營企業的總數已經接近500萬家,如果不考慮2000多萬家個體工商戶的話,私營企業則可以成為中國經濟中數量*大的企業群體。
  股份公司是改革后半期至今*活躍的企業組織,從有股份企業的統計數據的1995年以來,這類公司迅速增長,并成為中國企業的中堅力量。其中,股份合作企業是許多國有和集體中小企業改制的首選,自1995年以來獲得迅速發展,達到將近14萬戶,至2004年已達24.79萬戶,不過,此后就開始出現下降趨勢,直至2006年下降到18萬多戶。
  然而,股份有限責任公司則一直在不斷地增長,其增長速度遠遠超過了其他形式的股份企業。有限責任公司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各種改制企業、股份合作企業以及新創立的公司,都樂意選擇這種有限責任公司。因此,有限責任公司在短短的12年內,很快就從初始時期的17多萬戶,增長至80多萬戶。
  改革開放初始的1980年,外資企業在中國僅有7家,第二年即達到82家,此后每年都成倍增長,10年期間,從幾家發展到幾萬家。然而真正的高速發展是在1991年之后,1992年的外資企業數目猛增至8萬多家,比上年凈增近5萬家,1993年則在1992年的基礎上翻了一倍,達到16萬多家。至1996年,外企數量達到24萬多家。此后,略有下降,并大致保持在20萬家的水平上。不過從2003年開始,外資企業又開始了新一輪增長,每年遞增1-2萬家,至2006年,總計達到27萬多家。
  然而,與上述企業都在迅速增長的發展趨勢不同的是,國有與集體企業則表現為下降的發展趨勢。國有企業在1988年有一個小的增長高峰,至1990年跌落谷底,1992年后又取得迅速增長,至1995年達到頂峰,為221萬多戶。此后,國有企業就開始一直不斷縮減其數量,至2006年,全國國企數目約為71萬多戶。雖然從數量上,國企減少了,但從總體上看,它們仍然掌握著中國的經濟命脈,是支撐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綜合以上幾種類型的企業發展趨勢可以看到,在1994-1995年前,所有的企業都大致保持著增長的趨勢,不論是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還是私營企業與鄉鎮企業或者外資企業。由于計劃經濟帶來的市場需求的饑渴和供應的不足,所有的企業都能夠在這段改革初始時期分享到市場改革帶來的蛋糕增大的好處。
  然而,從1994-1995年之后,國企和集體企業出現了明顯的下降趨勢,而個體企業、私企、鄉企等企業仍然保持著高速增長勢頭,同時,從1994-1995年之后股份企業開始大量出現,其增長速度也令人矚目。這些都表明,在1994-1995年之后的發展階段中,市場不再是大量的供不應求的賣方市場,市場競爭真正開始出現了,這時就不再會有各類企業的共同增長,而是有進有退、優勝劣汰了,這也是市場化發展的必然結果。市場競爭讓企業不得不進行重新選擇,那些*能夠給企業帶來活力和競爭力的企業制度和企業組織,便成為多數企業的*優選擇。
  通過這個較長時期的企業數量變化的分析,我們能夠看到企業是如何在市場競爭的過程中進行選擇的。這個選擇過程伴隨著那些不適應于市場競爭的國企和集體企業的大量退出,或者關閉破產,或者重組轉變為股份企業,或者實行民營改制的結果。總之,市場化打破了單一類型企業一統天下的局面,各類企業的自由進出,不同所有制的多元化,這些都導致市場競爭愈益激烈,導致國企與集體企業進行重組改制,以便適應市場競爭的要求。這是在這30年來,中國經濟發生的*重要的變革,這也是中國經濟走向開放自由的*重要的標志之一。
  1.2 市場化導致所有制結構的變化
  市場放開一方面導致大量的自發創業的企業涌現,另一方面也導致原有計劃體制下的國有制企業單一化的格局發生了根本變化。各種各樣的多元化的企業所有制出現,從*基層的個體戶和私營企業,到基層農村的鄉鎮企業,從小型的股份合作制企業,到大規模的股份有限公司或上市公司,從街道居委會層次上的新辦企業,到中央一級的大型企業,從而使得中國經濟的所有制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
  在企業進行登記注冊時,我們可以見到共有23種形式的企業所有制類型,即國有、集體、股份合作、各類聯營企業、國有獨資公司、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營獨資與合伙、私營股份、港澳臺合作合資或獨資、外商合作合資或獨資等,這些多種形式的所有制類型便構成了中國經濟的基本單位的多元化基礎,也是市場放開政策下經濟主體進行自由選擇的結果。
  盡管存在多種形式或類型,但是總的概括起來,這些不同的組織形式可以歸結為三大所有制特征的企業分類,即國有、民營和外資。具體來說,國有范疇包括傳統國有企業、國有獨資公司和國有控股公司,外商或港澳臺投資企業包括外商或港澳臺投資占25%以上的企業,除了國有范疇和外商范疇之外的就是內資民營企業的范疇。根據這樣的分類范疇,我們可以得到圖1.7,其表明30年來,在工業領域中這三大類企業的發展軌跡。
  ……

奠定中國市場經濟的微觀基礎:企業革命30年 作者簡介

劉小玄,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教授、博士生導師,微觀經濟研究室副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微觀經濟學理論和應用、中國經濟轉型和改革。在《中國社會科學》、《經濟研究》、《經濟學季刊》、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等學術期刊發表論文數十篇。2005年獲孫治方經濟科學獎論文獎。主要著作有《中國轉軌過程中的產權和市場》等。

商品評論(0條)
暫無評論……
書友推薦
本類暢銷
編輯推薦
返回頂部
中圖網
在線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福利一区二区 | 性生活黄色一级片 | 四虎精品视频在线永久免费观看 | 久久国产一久久高清 | 偷拍自拍亚洲图片 | 性视频免费| xxx国产精品视频 | 亚洲毛片免费观看 | 国产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 四虎影院在线播放视频 | 中国少妇内射xxxhd | 男人的天堂免费网站 | 很黄很色的网站 | a级做人爱免费播放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影院 | 免费看真人a一级毛片 | 欧美一区2区三区4区公司二百 | 国产麻无矿码直接观看 | 亚洲色图综合图区 | 国产福利永久在线视频无毒不卡 | 欧美视频一二三区 | 亚洲午夜在线 |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 | 亚洲女视频| 国产精品日韩欧美久久综合 | 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 成人综合婷婷国产精品久久蜜臀 | 少妇又紧又色又爽又刺激视频 |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外围在线| 91视频中文 | 熟妇人妻无乱码中文字幕真矢织江 | 伊人成色综合网 |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 | 久久精品国产网红主播 | 国产这里有精品 | 免费成人毛片 | 亚洲韩国日本一级二级r级 亚洲韩国在线 |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 99国产精品永久免费视频 | 亚洲欧洲国产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