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法律的悖論(簽章版)
-
>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
>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
>
私人財富保護、傳承與工具
-
>
再審洞穴奇案
-
>
法醫追兇:破譯犯罪現場的156個冷知識
-
>
法醫追兇:偵破罪案的214個冷知識
法院附設替代性糾紛解決機制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7500469384
- 條形碼:9787500469384 ; 978-7-5004-6938-4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法院附設替代性糾紛解決機制研究 內容簡介
處于轉型時期經濟高速增長、社會結構發生重大變化的當代中國,糾紛的大量出現與現有的糾紛解決方式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張力。此時,倘若由法院提供一種既不失公平正義又能迅速解決糾紛的糾紛解決方式不失為一種良策。而和諧社會構建目標也要求真正化解沖突,特別是注重當事人對抗情緒的消融。由是,在構建和諧社會的宏觀背景下,ADR尤其是法院附設ADR正契合了和諧社會的目標追求,同時彰顯了司法/法院的實用性與靈活性,也為糾紛當事人提供了進入法院之后的多元選擇。
對于法院附設ADR,兩大法系自身有較為充分的研究。我國學者對ADR研究較多,而專門對法院附設ADR研究者不多。既或研究,也更多停留在對法院附設ADR制度淺層次的介紹層面,少有對法院附設ADR在我國未來應如何建構問題進行研究者。有鑒于此,本書作者對法院附設替代性糾紛解決機制的基礎理論進行深入研究,對法院附設替代性糾紛解決機制的域外制度與實踐進行嘗試、考察、分析,并在對我國法院附設替代性糾紛解決機制的傳統與現狀進行考察研究基礎上,提出我國法院附設替代性糾紛解決機制未來建構的立法建議。
法院附設替代性糾紛解決機制研究 目錄
一 研究的意義
二 研究對象
三 國內外研究現狀
四 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法院附設替代性糾紛解決機制的基礎理論
一 法院附設替代性糾紛解決機制的法理闡釋
——國家救濟與社會救濟、私力救濟之間
(一)國家與社會的分析框架
(二)公力救濟、社會救濟與私力救濟
(三)公力救濟與社會救濟之間——法院附設調解等
(四)公力救濟與私力救濟之間——訴訟和解
二 法院附設替代性糾紛解決機制的理念
(一)意思自治
(二)多元的正義觀
(三)接近正義理論
(四)追求合作
三 法院為什么附設替代性糾紛解決機制
(一)法院功能分層的需要
(二)管理型法院的興起
(三)法院的現代理解
四 法院附設替代性糾紛解決機制的價值沖突與理性建構
(一)圍繞法院附設替代性糾紛解決機制的爭議
(二)法院附設替代性糾紛解決機制的理性構建
第三章 法院附設替代性糾紛解決機制的域外考察
一 美國
(一)美國法院附設替代性糾紛解決機制的背景與發展歷程
(二)美國法院附設替代性糾紛解決機制的種類及其運作
(三)爭議
二 英國
(一)英國的司法改革
(二)英國法院附設替代性糾紛解決機制相關制度
(三)英國法院附設替代性糾紛解決機制的實踐運作與評價
三 法國
(一)法國的司法改革
(二)法國法院附設替代性糾紛解決機制概況
(三)法國法院附設替代性糾紛解決機制的種類及運作
四 德國
(一)德國的訴訟文化與司法改革
(二)德國ADR制度概況
(三)德國訴訟和解制度
五 日本
(一)日本的法文化
(二)調停的沿革及制度規定
(三)調停的運作及特色
(四)日本訴訟和解
(五)調停與和解的異同
六 總結
(一)法院附設替代性糾紛解決機制的特征
(二)法院附設替代性糾紛解決機制的分類
(三)法院附設替代性糾紛解決機制的功能
(四)法院附設替代性糾紛解決機制與訴訟
(五)法院附設替代性糾紛解決機制與其他形式的ADR
第四章 我國法院附設替代性糾紛解決機制的傳統與現狀
一 傳統社會法院附設替代性糾紛解決機制
(一)傳統社會調處制度產生的背景
(二)傳統社會調處制度的種類與特征
(三)傳統社會調處制度的具體運作
(四)傳統社會調處制度的法理評析
二 現行法院調解制度評析
(一)法院調解的界定
(二)法院調解的歷史流變
(三)存在的缺陷與不足
(四)改革方案評析
三 法院附設替代性糾紛解決機制之現狀
(一)司法政策的轉變
(二)《關于人民法院民事調解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等相關司法解釋評析
(三)法院的理論研討
(四)法院的具體實踐
(五)評析
第五章 我國法院附設替代性糾紛解決機制的建構
一 我國為什么要構建法院附設替代性糾紛解決機制
(一)構建法院附設替代性糾紛解決機制是當事人主義訴訟制度的內在需求
(二)構建法院附設替代性糾紛解決機制是優化法院資源、拓展法院功能的需要
(三)構建法院附設替代性糾紛解決機制是司法改革的需要
(四)構建法院附設替代性糾紛解決機制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
二 理念建構
(一)確立合作主義的糾紛解決理念
(二)確立多元的糾紛解決理念
(三)確立法院附設替代性糾紛解決機制的程序性理念
(四)確立糾紛合意解決的理念
三 制度建構
(一)立法
(二)種類
(三)適用范圍與適用階段
(四)中立者的任職資格與責任
(五)費用激勵機制
(六)效力及與訴訟的聯系
(七)程序救濟與程序時限
(八)具體的程序設置
四 配套的制度建構
(一)建立案件管理制度
(二)法律援助制度的擴展
(三)建立律師和解制度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法院附設替代性糾紛解決機制研究 節選
**章 研究的意義、對象、現狀與方法
一、研究的意義
中國目前正處于急劇變革的轉型時期,經濟高速增長,社會結構發生重大變化,但變動中的中國社會卻恰似一個“斷裂的社會”:社會利益格局嚴重失衡,貧富差距不斷加大,弱勢群體的規模也在擴張專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經濟與社會之間的發展極不平衡;就業、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公共需求和供給方面的缺口不斷擴大;社會不公日益突出,腐敗現象已滲透于社會有機體的各個角落;社會矛盾錯綜復雜,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摩擦甚至激烈沖突大量出現,各種政治和社會問題頻繁發生,急需通過適當途徑加以及時、有效的解決。①糾紛的大量出現與現有的糾紛解決路徑之間存在著相當的緊張,具體就法院提供的糾紛解決方式而言,盡管通過具有嚴格程序理性的訴訟程序可以化解大量的糾紛,但訴訟程序本身的成本高昂、費時、效率低等諸多內在
缺陷使各國司法普遍面臨著危機,而同時,進入法院的糾紛數量有增無減,盡管通過設置簡易程序、加快訴訟進程等訴訟程序內的變革可以相應緩解法院的案件負擔,但這種糾紛解決程序的供需矛盾依然存在,更何況許多糾紛以訴訟程序來解決并未見得是*恰當合適的解決方式,因此,由法院創造提供一種既不失公平正義又能迅速解決案件的簡易靈活的糾紛解決方式就應是應對此問題的良策。
……
法院附設替代性糾紛解決機制研究 作者簡介
辛國清,女,漢族,1972年生,遼寧大連人。1992年至1996年在四川大學學習,獲歷史學學士學位,畢業后留校工作。其后于2001年獲四川大學法學碩士學位,2007年獲四川大學法學博士學位。目前為東北財經大學法學院教師,研究方向為訴訟法學、司法制度。曾在《社會科學研完》、《河北大學學報》、《求索》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若干篇。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山海經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