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中國經濟50人看三十年-回顧與分析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1784400
- 條形碼:9787501784400 ; 978-7-5017-8440-0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經濟50人看三十年-回顧與分析 內容簡介
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其他國家,幾乎每天都有關于中國改革開放以及中國正在崛起成為世界經濟強國的圖書出版。與眾多其他圖書比較,本書是與眾不同且不同凡響的,諸多作者各有經歷、各有視角、各有體例,是一本充滿歷史厚重感的自由體文集。
撰寫本書的中國經濟50人論壇成員,是具有國內一流水準、享有較高社會聲譽、并且致力于中國經濟問題研究的一批著名經濟學家。他們中的許多人都以不同的方式走過了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歷程,有些人還從政策的建言者成了政策的制定者和實踐者,這當中有理性的思考,也有激情的辯論。無論是寫自己所經歷的事,還是評述某一方面30年的變革,我們都會從中感受到每一位經濟學人求真務實的探索精神、睿智審慎的學術思考和崇高凝重的歷史責任感。經濟學家們不僅追溯了肇始改革的安徽小崗村土地聯產承包制、巴山輪會議以及莫干山會議等標志性事件,而且著重探討了改革的歷史背景、理論借鑒、三農問題、人口就業、價格機制、財稅體制、金融創新、國企改革、社會保障、產權制度、外貿外匯以及宏觀調控等全方位的議題,讀來引人入勝,百感交集。
各位專家學者希望通過進一步深入思考和總結中國經濟改革開放的經驗與教訓,初步探索中國改革模式的理論解釋,為續寫中國未來發展的輝煌與奇跡,為推進中國轉軌經濟和世界轉軌經濟的研究,為世界經濟學的發展貢獻一份獨特的力量。
中國經濟50人看三十年-回顧與分析 目錄
序二:中國改革開放過程中的對外思想開放
序三: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與新挑戰
勞動力市場轉型與發育
轉軌中的中國金融體制改革與展望
經濟增長與勞動生產率——探尋改革三十年經濟高速增長的原因
農村改革與制度變遷
轉軌經濟學與中國三十年的改革實踐
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若干思考
“改革戰略及其選擇”的回顧與檢討
鄧小平與中國對外開放
中國開放三十年:增長、結構與制度變遷
中國市場化改革的推進與隨思錄
轉軌中的中國宏觀經濟運行的定量分析
潮涌現象與發展中國家宏觀經濟理論的重新構建
沒有畫上句號的增長奇跡
市場開放、競爭與產業進步:以中國汽車產業為例
外匯管理體制改革的制度性飛躍
中國三十年財稅改革的回顧與展望
三十年巨變——國有企業改革進程簡要回顧與評述
中國經濟改革開放三十年:歷史與國際視角
從企業改革的配套措施到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社會保障制度改革三十年
產權制度改革與混合經濟體制的形成
解讀“中國經驗”與“比較優勢”
三十年回眸:中國金融結構及其資源配置效率
成功實踐背后的理論突破——關于建立漸進改革有效理論框架的認識
我所經歷的一場“財政革命”——財政國庫管理制度改革出臺前后
國有商業銀行改革三十年
我所經歷的財稅改革的回憶片斷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人民幣匯率體制的演變
打破國有部門壟斷 建立政府經濟管制
雙軌制與價格改革
在發展的實踐中建立和完善宏觀調控體系
鄧小平領導中國改革的偉大活劇
對外開放初期的貿易政策改革與思維轉變
附錄1 中國經濟50人論壇簡介
附錄2 中國經濟50人論壇成員名錄
附錄3 中國經濟50人論壇企業家理事名錄
后記
中國經濟50人看三十年-回顧與分析 節選
勞動力市場轉型與發育
一、引言
勞動就業政策是與特定的經濟體制相一致形成的。計劃經濟國家通常排斥勞動力市場機制,而把勞動力資源的配置納入集中的計劃體制之中。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著政府采用政策手段,特別是利用割裂城鄉要素市場的方式,不平等地獲取農業和農村資源,為工業化提供積累,或為城市居民較高生活水平提供保障的現象(Knight and Son9,1999;Anderson,1995)。計劃經濟條件下的中國也不例外,長期存在的城鄉分割是適應推行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的需要而形成的。
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就業制度由三個基本成分構成。**是城市排他性的全面就業制度。為了在推動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的同時保持社會穩定,城市居民的就業在傳統體制下得到充分的保障,由勞動部門或人事部門按照整體經濟計劃和資源配置優先序安排就業和崗位。在吸收就業的機會中,國有部門是主要的渠道,輔之以城市集體經濟部門。而一旦這種就業被安置妥當,一個職工幾乎就不再有機會改變就業單位,也沒有被解雇和失業之虞。第二是分割城鄉勞動力配置,從而導致勞動力市場缺失的戶籍制度。這種制度把城鄉勞動力人為地分割開,城鄉之間的人口遷移和勞動力流動幾乎從不發生。在這期間,中國的工業化特別是重工業化的速度雖然較快,但沒有像發展經濟學家預言的那樣,以相應的速度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Lewis,1954)。第三是城市勞動就業制度、基本消費品供應的票證制度、排他性的城市福利體制等,在戶籍制度之外,進一步有效地阻礙了勞動力這種生產要素在部門間、地域上和所有制之間的流動。這種制度安排的結果是損害了資源配置效率,抑制了激勵機制,形成城鄉之間的巨大收入差距(Yang et al.,2003)。
……
- >
姑媽的寶刀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我與地壇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山海經
- >
二體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