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老子文化與現代文明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8723082
- 條形碼:9787508723082 ; 978-7-5087-2308-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老子文化與現代文明 本書特色
在人類生存的任何地方,道家都是*早的一種哲學,它推斷人類在獲得文明的同時,已經打亂了自己與“終極實在”精神的和諧相處,從而損害了自己在宇宙中的地位。人類應該按照“終極實在”的精神生活、行為和存在。
——[英]湯因比
道家在西方的發展可能與佛教、印度教不同,它不會表現為宗教運動,而會體現在:挑戰過頭的啟蒙理性精神、非此即彼的簡單化思維原則,提供新話語、新洞識、新范式,影響西方人的思維方式以及個人選擇與生活方式,替代唯物主義與彼岸宗教信仰并引導我們樹立生態化精神的態度,有助于西方人靈肉二元論的克服和整體精神態度的轉變,道家治療性的哲學對西方人有關真理觀、自我、性別認同等的反思有積極作用,對診治西方虛無主義的頑癥具有顯著療效,因而一般性地對西方反思啟蒙的后現代計劃有意義。
——[英]克拉克
朕雖菲材,惟知斯經乃萬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師,臣民之極寶。
——(明)朱元璋
我覺得任何一個翻閱《道德經》的人*初一定會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會這樣笑,*后會覺得現在很需要這種學說。至少,這會是大多數人初讀老子的反應,我自己就是如此。
——林語堂
道家,其理論之湛深,思想之縝密,實超過了儒墨兩家。
——張岱年
夫黃老之道,民主之國之所用也。故能“長而不宰”“無為而無不為”。君主之國,未有能用黃老者也。漢之黃老,貌襲而取之耳。君主之利器,其惟儒術乎!
——(清)嚴復
中國以后若想在思想上自成系統,有所創獲,必須一方面輸入外來之學說,一方面不忘民族之本位。此二種相反而相成之態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舊途徑。
——陳寅恪
不讀《老子》一書,就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
——魯迅
從哲學上講“測不準定律”和中國老子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意思,頗有符合之處。
——李政道
因為當前文化發展的共通課題是民主與科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只有道家適宣與民主、科學文化對接。
——陳鼓應
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德 尼采
事實上,在中國歷史上,每當道家(道教)思想被認可的時期(例如唐初),經濟的發展是較好的,社會是豐衣足食的。道家重生,不僅體現在看重個體生命,也體現在看重社會整體的生計發展。
——德 馬克斯·韋伯
老子文化與現代文明 內容簡介
本書圍繞著老子是現代文明的先知這一論斷展開的,其間又分三大塊,從不同角度闡明老子及其道家理論的先進性、時代性、先知性等。 本書從當代科學發展、歷史哲學發展、世界文化發展、世界文明發展等高度,以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廣博思維,對道家文化進行全面的闡述和深刻的分析。
老子文化與現代文明 目錄
**章 道家治國處世理論
一、道家主要人物
老子
莊子
黃帝
其他道家人物
二、道家的主要治國思想
道生萬物,道家的宇宙觀
道法自然,道家的自然觀
道常無為,自然道的*大特征
無為而治,老子的政治法則
治大國若烹小鮮,老子的治國法則
君無為而臣有為,黃老道家的治國法則
不言之教,道家的德治法則
為而不爭,道家的處世法則
三、道家的養身養性觀
上善若水
清靜寡欲
甘為人下
樹立誠信
第二章 道家理論與中華五大盛世
一、田齊道法結合的稷下黃老之學
二、西漢黃老政治與文景盛世
三、垂拱而治與唐初貞觀盛世
四、明初休養生息政策與仁宣之治
五、輕稅減賦與康乾盛世
六、道家理論與中國歷史興衰
第三章 《道德經》的傳承與研注
一、歷代《道德經》注釋情況
二、八位皇帝御注《道德經》,四位注釋仍存
三、考古學的新發現
四、《道德經》的傳承
第四章 老子跨越時空的西行
一、傳教士時期道有文化的傳播
二、漢學家時期的道家文化傳播
三、道家作品的翻譯傳播
第五章 老子是西方文明的先知
傳承與應用篇
第六章 道家文化是儒家文化的源頭活水
第七章 弘揚道家文化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第八章 用好自德原理 加強人類道德建設
研究與探索篇
第九章 三類先知——老子三種獨特本體論
第十章 道統萬物——老子站在哲學制高點
第十一章 德順自然——老子走在世界文明的前列
第十二章 原生文化——老子文化是世界文化的歸宿
第十三章 大同文化——老子文化是普世文化的范式
附錄一 《道德經》
附錄二 世界100名家看老子
附錄三 道家趣聞典故
參考文獻
老子文化與現代文明 節選
**章 道家治國處世理論
《道德經》81章以其精煉簡潔優美的5000文字,洋洋灑灑,構建出一個樸素、自然、豁達、飄逸的宇宙觀、人生觀、方法論。歷代文人墨客,從平民百姓,到帝王將相,都對《道德經》鐘愛有加。人們從不同的角度對《道德經》加以詮疏箋注,闡發玄旨。到元代,“道德八十一章,注者三千余家”(嚴靈峰,1957)。自元以后,重新注釋《道德經》的人,更難計其數。曾經有四位帝王,即唐太宗、宋徽宗、明太祖和清世祖親自批注《道德經》,這在中國文化史上也是獨一無二的。
一、道家主要人物
道家是中國春秋戰國諸子百家中*重要的思想學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主要來源據認為是伏羲創立的《易》,以及神農的《連山易》、黃帝的《歸藏易》。傳說中,軒轅黃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一般來說,公認**個明確確立道家學說的是春秋時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道德經》中詳細地闡述了道家思想。
1.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謚聃。我國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2500多年前誕生在楚國苦縣。《史記·老子韓非列傳》日:“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故里苦縣置于西漢,即今河南省鹿邑縣;其地春秋時期屬陳國,當時叫“鳴鹿”,公元前479年,楚國滅陳,此后鳴鹿即為楚地。東漢延熹年間曾在老子出生地建“太清宮”,作為祭祀之所;以后歷代修葺,今天還能看到的大殿是清初年間的建筑物;大殿近旁有唐玄宗御注的道德經碑,宋神宗御書碑及元、明、清各代碑刻。
……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自卑與超越
- >
隨園食單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莉莉和章魚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