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青年蔣經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7511529
- 條形碼:9787507511529 ; 978-7-5075-1152-9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青年蔣經國 內容簡介
蔣經國在蘇聯生活了13年,于1937年3月回國,開始了他一生不尋常的政治生涯。關于他在大陸的經歷,多年來已有不少傳記和回憶錄式的著作出版。徐浩然老先生所著的《青年蔣經國》這本書,對蔣經國在贛南的工作和生活的記述,*為精彩。這是因為徐浩然先生曾是蔣經國的學生和得力干部,他的著作所涉及的內容,多是他跟蔣經國共事的親身經歷,自非一般道聽途說者可比。
此書記事準確,內容翔實。作者為此書之回憶、構思、撰寫,大約花費了近十年時間。作者以古稀之年、臥病之身,不避疾苦,無問寒暑,即使在醫院病床之上,也筆耕不輟,孜孜不倦,終抵于成。所有史料,均經核實,不避毀譽,秉筆直書,這對中國現代史特別是中國國民黨史研究提供了許多寶貴的資料。加之文筆流暢,趣味盎然,是一部可讀性極強的力作。
青年蔣經國 目錄
一、從莫斯科回到溪口
二、赴江西上任
三、建設新贛南
四、查禁黃、賭、毒
五、對貪官污吏嚴懲不貸
六、培育贛南新人
七、一寸山河一寸血
八、興辦贛南實業
九、新贛南派的崛起
十、贛南“蔣青天”
十一、章亞若初識蔣經國
十二、秘密來往,暗結胎珠
十三、章亞若死亡之謎
十四、蔣經國與章亞若的愛情結晶
十五、到贛南的參觀者
十六、贛南的小契卡和小戴笠們
十七、蔣經國的原配蔣方良在贛南
十八、徐浩然與蔣經國在贛南的交往
十九、對贛南一往情深
代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程思遠先生致本書著者函摘錄
跋一
跋二
后記一
后記二
編者的話
重版感言
青年蔣經國 節選
一、從莫斯科回到溪口
蔣經國誕生于1910年農歷3月18日。他的降世頗具戲劇性,傳言甚多。由于蔣介石與毛福梅婚后感情一直不融洽,加上蔣介石長期離家在外,夫妻相聚的時日為數寥寥,所以蔣經國的身世在野史中被演繹得頗為不堪。傳言,其為蔣介石的哥哥蔣介卿與毛福梅的“野合之作”,根據是蔣介石、蔣經國父子之間,儀容、氣質相像處極少,蔣介石身體高大、相貌堂堂,而蔣經國則矮矮胖胖,二人的性格也相距甚遠。當然這種離奇的說法,可信度并不高。
按照蔣經國的出生日期推算,1909年春夏期間,在日本振武學校學習的蔣介石回國度假,確曾同毛福梅生活過一段時間。據蔣介石留日同學林紹楷的后人說,1909年蔣介石從日本回家度暑假,不愿與毛福梅住在一起,林紹楷做了許多工作之后,蔣介石勉強同意,這樣毛福梅才懷孕。林家這位后人由于世交關系,常在蔣家走動,有一次曾率直地對蔣經國說,你是在我們林家的幫助下才出生的,蔣經國聽后笑而不語。此說法流傳甚廣,但亦無人深究。
事實上,大多數人都認定,夫妻感情已經失和的蔣介石、毛福梅*后能夠得子蔣經國,主要應“歸功”于蔣母王采玉。相依為命的王采玉、毛福梅婆媳虔誠禮佛,篤信算命先生所言“蔣氏貴子必得元配所出”。無奈蔣介石長期在外求學,歸家無定日。當1909年蔣介石從日本返國度假滯留上海之時,王采玉使攜毛福梅前往探望。不料,蔣介石嫌棄“黃臉婆”,不肯與毛福梅同住。王采玉只得軟硬兼施,訓導以“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道理,并以“投黃浦江”來威脅,要求蔣介石與毛福梅和好。素以“孝子”自謂的蔣介石難違蔣母,只得留毛福梅在滬居住。不久毛氏身懷有孕,而蔣介石亦返歸學校。
翌年春,已返回家鄉的毛福梅在豐鎬房生下了一個男孩,乳名建豐,譜名經國。其時,蔣介石仍在日本,無緣親踐舐犢之情,直到第二年夏天,蔣經國1周歲多了,蔣介石托故假歸,回鄉探親,才得以享受得子添丁的天倫之樂。
蔣經國的出世,使蔣家的煙火有人承繼,令常年孤寂的王采玉、毛福梅婆媳欣喜異常,感到莫大的安慰,她們在蔣經國身上傾注了全部的愛心與寵護。蔣經國從小就得到祖母嚴格的傳統教育,得到母親的鞠育劬勞,訓督嘉勉。毛福梅的結拜姐妹陳志堅曾回憶說:“我到蔣家任教那年,經國剛4歲,朝夕共處,喊我姨娘,非常親熱。他的儀表、性情都像娘,穩重文雅,懂事聽話,尊敬長輩。他祖母說他‘略無乃父童年的那樣頑態’,唯因她婆媳過分疼愛,戲玩不讓遠離膝前,使小時的經國不免嬌怯易哭。”
民國初年,正值中國教育制度處于從舊式塾館過渡到新式學堂階段。蔣經國先進私塾讀“四書五經”,后又進正規學校接受新知識。1916年,蔣經國5歲,開始在家鄉啟蒙,地點就是溪口本鎮的武山學校(后擴建為武嶺學校),蒙師周東。第二年,改業顧清廉。顧清廉,一生靠硯耕為業,過去教過蔣介石,現在又教蔣經國,所以毛思誠特意記上一筆,譽為“二世治教”。在顧清廉之后,蔣介石又為蔣經國延聘了塾師王歐聲。從1916年到1922年,蔣經國接受了整整6年的傳統文化的教育,顧清廉對他的評價是:“天資雖不甚高,然頗好誦讀。”
蔣經國幼年所受教育的模式,幾乎就是其父蔣介石當年的翻版。按照江南的說法:“蔣先生的理想,受他自己生長時代的局限,是個典型的國粹主義者。認為半部《論語》可以治天下,認為在故紙堆里,有為人治中的指南針。”蔣介石是以自己早年走過的道路為模型來鑄造蔣經國的童年的。蔣經國曾回憶道:“父親指示我讀書,*主要的是四書,尤其是《孟子》,對于《曾文正公家書》,也甚為重視。”
在蔣經國10歲那年,蔣介石寫信回家要求蔣經國讀《說文解字》,指示他說:“此書每日認得十字,則三年內必可讀完,一生受用不盡矣。”第二年,又去信叮囑他讀《詩經》、《爾雅》。他要蔣經國“不愧為蔣氏之子”,認為治國,始于齊家。齊家的標準,“汝在家,對親需要孝順”,而以曾文正公對于子弟的訓誡,作為模范,甚至在政治上,也要師法曾國藩,做“中國的政治家”。所以,后來蔣經國常說:“父親對于我們兄弟的教育,是非常嚴格和認真的,不管在家、在外都是經常來信指示我們寫字、讀書和做事、做人的道理。”
由于蔣介石的堅持,蔣經國有一段時間還離開溪口鎮到奉化縣城入錦溪學校讀書。據陳志堅回憶:“經國在奉化錦溪學校讀書時,就住在我家里。經國每天上學之前,一定要叫我媽聲外婆,叫我一聲姨媽才走,放學回來也叫。他特別喜歡吃芋艿頭,我母親就常給他蒸芋艿頭吃。經國相貌像娘,性格也像娘,很有禮貌。”
后來,由于毛福梅舍不得蔣經國長離膝前,將蔣經國從縣城召回,惹得蔣介石大發脾氣,認為毛氏“婦人短見”,將耽誤蔣經國的前程。
1922年,蔣介石不顧毛福梅的反對,接蔣經國經寧波到上海讀書,先入萬竹小學讀四年級,畢業后,蔣經國考入浦東中學繼續接受教育。由于此時蔣介石的政治活動重心已移至廣州,蔣介石就委托蔣經國的塾師王歐聲和姑丈竺芝姍監護蔣經國在上海讀書,缺錢“則向舜耕及果夫哥哥取”。雖然蔣介石長期不能親自在蔣經國身邊施教,但他對兒子學習的督促須臾未曾懈怠。蔣經國在上海讀書期間,差不多每隔十天半個月,就可收到父親寄來的家信,從日常生活、為人處事到功課學業,事無巨細無不過問。
蔣經國在上海讀書期間,正值中國社會大變革的動蕩年代,新思潮、新觀念無時無刻不在沖擊著求知欲正旺、可塑性正強的蔣經國。同許多激進的愛國青年一樣,蔣經國的思想境界不斷發生變化,開始投身到大革命的洪流中去。1925年,震驚中外的五卅慘案突發,蔣經國也走出課堂,參加到上海全市各階層人民的反帝示威游行的行列中,而學校當局競以“該生行為不軌”為由將他開除。蔣經國氣憤難平,離滬北上。經蔣介石介紹到北京國民黨元老吳稚暉所辦的子弟學校——海外補習學校學習俄文。不久,又因參加反對北洋軍閥的示威游行,被北京警察局關押兩周。獲釋后,他便于同年8月南下革命發源地——廣州探父。
此時,國共兩黨合作正處高潮階段,蘇聯和共產國際為了支援中國革命,紀念中國的革命先驅孫中山,創辦了莫斯科中山大學,為國共兩黨培養革命干部。當時進步學生都以留學蘇聯為榮,蔣經國是熱血青年,自不甘落人后。他在北京學俄語就是為赴蘇留學作準備。當吳稚暉得知他準備赴蘇時極力勸阻。吳問蔣:“你到俄國去干什么?”答:“革命去。”吳又問:“革命就是造反,難道你不怕嗎?”蔣回答說:“不怕。”吳又說:“革命不是那么簡單的吧!你再去考慮一下。”兩周后,蔣經國告吳留蘇意志堅定,吳亦無奈。與此同時,蔣經國多次寫信給蔣介石,要求父親支持他赴蘇留學。
對于蔣經國赴蘇留學的要求,蔣介石雖不鼓勵但也不持異議。當時蔣介石還是中外聞名的國民黨“左派”,標榜“以俄為師”,與蘇聯的關系正處于*密切的時期,讓“可教”的兒子去“世界革命的圣地”鍛煉鍛煉,未嘗不是好事。蔣經國到廣州后,正逢黃埔軍校選派一批學生赴蘇留學,他便加入了這支留學隊伍的行列,于1925年10月19日由廣州經上海乘蘇聯輪船到海參崴轉西伯利亞鐵路前往莫斯科。
當然,在蔣介石究竟是如何對待蔣經國赴蘇留學一事的問題上,也有人提出不同的意見。1983年6月1日香港《百姓》雜志第49期發表陳潔如的外孫陳忠人的文章,明確表示:
留學,是蔣經國從上海到廣州后不久,就多次向蔣介石提出的要求。蔣介石起初并不贊成,因為他不怎么喜歡蘇聯,這在蔣經國從蘇聯寫給外祖母的大量家信中,已有十分明白的表達。
蔣介石后來所以勉強贊同,僅僅因為蔣母的一再勸說,支持蔣經國的留學大志。蔣經國去蘇后,經濟上很少得到蔣介石接濟,因此蔣經國在蘇聯的生活是相當窘迫的。還是外祖母知情后,將全部私蓄二千元托陳果夫轉匯蔣經國,才解決了他的困難。
四一二政變時,蔣經國正在蘇聯學習,得知蔣叛變革命,便在報刊上公開撰文批判蔣介石,蔣經國受到斯大林的接見。
與蔣經國一批赴莫斯科中山大學留學的中國學生共有300多人,其中30名是由蘇聯顧問鮑羅廷推薦的國民黨要員子弟。著名者有:蔣介石之子蔣經國、廖仲愷之子廖承志、葉楚倫之子葉南、邵力子之子邵子綱、于右任之女于芝秀、女婿屈武、馮玉祥之子馮國洪、之女馮弗能等。進人莫斯科中山大學后,蔣經國與另外21名同學編為一班,開始學習俄文、歷史(中國革命運動史、社會史、東方革命運動史、西方革命運動史)、哲學(唯物論、辯證法)、經濟地理、列寧主義、軍事科學等課程。學校為每一個中國學生都準備了一個俄文名字,蔣經國改稱尼古拉。
由于蔣經國的身份特殊,學習刻苦、勤奮,各方面表現都非常活躍,入莫斯科中山大學習剛剛2個月,年僅15歲的蔣經國就引起該校蘇共黨支部的重視,吸收他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以后又轉為蘇共預備黨員。當時他所在的團小組組長就是鄧希賢(即鄧小平)。蔣經國還多次被推薦為中山大學的學生代表出席各種集會,發表演說,備受矚目。
然而,正當蔣經國在蘇聯奮發向上之際,國內形勢卻發生了突變。1927年,蔣介石公開背叛革命,制造了震驚中外的四一二政變。中山大學的中國留學生聞此訊息后,群情嘩然,一致通過致武漢革命政府的電文,要求嚴懲“革命的叛徒、帝國主義的幫兇”蔣介石。其-中聲討*為激烈的便是蔣經國,他在聲討大會上慷慨陳詞:
我今天不是作為蔣介石的兒子,而是作為共產主義青年團的兒子來講話……很快,在蘇聯的各大報刊上,登出了蔣經國的公開聲明。其中寫道:
蔣介石作為一個革命者,他已經死了,他已經走向了反革命。蔣介石是我的父親,曾經也是我的革命朋友。現在他反革命了,反革命就是我們的敵人。以后他是他,我是我,我仍跟著革命走。1927年4月24日,漢口《人民論壇報》也刊登了蔣經國的公開聲明,全文如下:
蔣介石的叛變,并不使人感到意外,當他滔滔不絕地談論革命時,他已經逐漸開始叛變革命,迫切盼望與張作霖、孫傳芳謀求妥協。蔣介石已結束他的革命生涯,作為一個革命者,他死了!他已走向反革命,并且是工人大眾的敵人。蔣介石曾經是我的父親和革命的朋友,他已走向反革命陣營,現在他已經是我的敵人了。
蔣經國此舉顯然出于至誠,而非違心所為。幾年的留學生涯,他不僅順利過了語言關,熟練地掌握了俄文,而且思想意識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成為一名頗為合格的共青團員、準布爾什維克。蔣經國的“反蔣聲明”經塔斯社全文播發后,一時間他成了眾所矚目的新聞人物。曾與蔣經國同時留蘇的中山大學同學盛岳回憶說:
聲明公布后,我們不論去哪里,人見人問:“蔣介石的兒子在哪兒?”一夜間,他成了知名人物。相比之下,我們這一群沒有著名父親的人,價值直線下降。
1927年7月,汪精衛發動七一五反革命政變之后,蘇聯及共產國際決定遣返國民黨籍的中國留學生回國。然而,對于蔣經國,則并未因蔣介石叛變革命而遷怒于他。而是根據他的思想狀況和實際表現,保送他進入列寧格勒培養高級軍事指揮員和軍隊政工干部的紅軍軍政學校深造。畢業后,蔣經國請求回國,被拒絕;又申請去紅軍中工作,再遭拒絕。后來蘇聯政府將蔣經國的安排交給駐共產國際的中共代表團處理。
中共代表團派他到列寧大學(即原來孫中山大學)擔任中國學生的助理指導。他*愉快的使命,便是率領列寧大學的中國學生在蘇聯境內參觀旅行。此次參觀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蔣經國返回莫斯科時,得了一場重病,住進莫斯科醫院。痊愈后,因受家庭出身和當時“左”傾錯誤的影響,他被分配到狄拿馬電氣廠當學徒,開始真正體驗蘇聯工人的生活。其后因在一次會議上與駐共產國際的中共代表團負責人王明發生爭執,被下放到農村改造。在農村改造期間因表現較好,曾被選為村蘇維埃副主席。
1931年,蔣經國受到斯大林的接見。翌年,他重返莫斯科,等候派遣。1933年,被派往西伯利亞礦務公司任職。同年10月,又被調到斯夫洛斯克烏拉爾重型機械廠任技師,后升任分廠副廠長。在工廠期間,蔣經國同蘇聯女工芬娜發生了戀情。經蘇聯黨政機構批準,蔣經國與芬娜于1935年3月在異國他鄉結成百年之好。婚后不久,生下長子愛倫。
1935年,王明召見蔣經國,對他說:“中國方面,謠言四布,說你已被捕,你應該寫封信給你母親,說你在工作,完全自由。”要他發表譴責蔣介石的公開信。
沒多久,蔣經國便寫下了題為《獻給母親的信》的文章,于1936年1月發表在列寧格勒《真理報》上,《紐約時報》曾于4月29日刊其摘要如下:
向蔣介石再次予以嚴厲地批判。“我對他非但毫無敬愛之意,反而認為應予殺戮。”因為“前后三次叛變,一次又一次出賣了中國人民的利益,他是中國人民的仇敵。”
撕開蔣介石提倡孝悌忠信的假面具,憤怒地提醒毛福梅女士:“母親!你記得否!誰打您,誰抓了您的頭發,把你從樓上拖到樓下?那不就是蔣介石嗎?誰打了祖母,以至于叫祖母死了的?那不就是蔣介石嗎?這就是他的真面目,是他對待親上的孝悌與禮義”
重申他對共產主義的信念。“昨天的我,是個軍閥的兒子,今天的我是一個共產黨員,覺得怪嗎?我對共產主義的信念,絲毫沒有動搖過,對革命理論的研究,愈來愈有認識。你和世界上多數的人,不懂得政治,不知道各種線索和統治階級的聯系關系,所以不容易了解世界上各種事件的真相。”
青年蔣經國 作者簡介
徐浩然,1918年生,江西省文史研究館館員,民革江西省委祖國統一促進委員會委員。
抗日戰爭期間,徐浩然先生曾與蔣經國、章亞若在贛州共同工作過,是蔣經國在贛南時期得力的部屬。由于歷史的原因,從上個世紀50年代末起,徐浩然先生在獄中度過了二十年的艱難生活。
近十年,徐浩然先生撰寫出版的著作逾百萬字。主要有:《蔣經國在贛南》、《父子“總統”》、《章亞若傳》、《滕王閣史話》、《海峽兩岸的呼喚——和平統一祖國》等。
- 主題:人物傳記類書籍
全書主要描述了蔣經國主政贛南時期的史實,它將情節故事、生活細節、心理表述等具象塑造手段與實際人物、事件、場景熔為一爐,描繪出一個客觀、真實、形象、生動的蔣經國,具有很強的可讀性。許多情節、細節、史料和內幕鮮為人知,有根有據,是第一次公開披露。
- >
月亮虎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朝聞道
- >
月亮與六便士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隨園食單
- >
史學評論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