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生活的花環:雷加文學回顧 版權信息
- ISBN:9787807166412
- 條形碼:9787807166412 ; 978-7-80716-641-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生活的花環:雷加文學回顧 本書特色
《生活的花環:雷加文學回顧》講述了潛力、一支三八式、南來雁、施工的靈魂、漫步高原、采訪地主、不能對生活驕傲、談特寫、生活如此多彩、生活與美、胡風菡子筆下的雷加。
生活的花環:雷加文學回顧 內容簡介
《生活的花環:雷加文學回顧》作者1945年隨部隊從延安到達光復后的家鄉,做了五年的造紙廠廠長,以此為基礎寫出了《潛力》三部曲,成為新中國誕生后比較有影響的優秀的工業題材小說之一。從此,他把自己的寫作定位在工業和國家基本建設的嶄新領域。他不斷地奔波于洛陽拖拉機廠、三門峽水利工地、玉門油田和大慶油田等地。1966年,他的關于油田創業和建設的長篇小說已經完稿,送當時的石油部審查。不幸的是,“文化大革命”一場浩劫,不僅使原稿丟失,同時也完全中斷了作家的正常生活和創作。
生活的花環:雷加文學回顧 目錄
**輯
一支抗戰的歌——回憶居京幾年生活
附錄:《*后的降旗》(隨筆)
《宛平·彈孔·紅指甲——“七七”一段回憶》(隨筆)
與生活同在——我在抗戰初期的**篇小說
附錄:《一支三八式》(小說)
戰士形象——記丁玲在前線(關于《五大洲的帽子》)
附錄:《五大洲的帽子》(小說)
談《南來雁》——1985年在鄂爾多斯筆會上
為了回憶——《南來雁》后記二
附錄:《南來雁》——憶烈士張露萍(報告文學)
《在窯洞里》(散文)
第二輯
《藍色的青桐林》后記
不能對生活驕傲
生活的札記
附錄:《潛力》三部曲
《春天來到了鴨綠江》提要
《站在*前列》提要
《藍色的青桐林》提要
第三輯
洛陽拖拉機廠工地日記(1956年10月5日-11月12日)
附錄一:洛陽拖拉機廠生活時創作目錄
附錄二:《施工的靈魂》(小說)
三門峽工地日記(1956年11月13日-11月27日)
附錄一:三門峽工地生活時創作目錄
附錄二:《工地早晨》(特寫)
橫斷山脈科學考察(1960年)《從冰斗到大川》后記
附錄一:《從冰斗到大川》(目錄)
附錄二:《火燒林》(散文)
黑龍江之行日記(1982年7月17日一)
附錄一:黑龍江之行創作目錄
附錄二:《漠河》(散文)
附錄三:《界江上》(報告文學)
第四輯
陜北隨筆——四十年代采訪生活及其回顧
漫步高原
放足委員
一個想當地主的人
采訪地主
第五輯
多一種藝術多一種美
談特寫
時代與作家
迎著時代走來的丁玲——1986年6月在長沙學術討論會上的發言
第六輯
第七輯
第八輯
生活的花環:雷加文學回顧 節選
一支抗戰的歌——回憶居京幾年生活
一
57年前的“九一八”事變,忽然變成有爭議的年代。過去說抗日戰爭從“七七”事變開始,現在有人提出應從“九一八”算起。
這該是歷史學家的事。但是,東北三省從來不屬于帝國主義,而3000萬民眾也不是生下來就戴著一頂亡國奴的帽子。敵人鐵蹄踏進國土,在“不抵抗”的同時就響起了御侮槍聲。這應是戰爭的*好注腳。
這由當年的東北流亡學生做出回答。
二
我作為流亡學生由沈陽來到北京,那是1931年的秋天。
不過,我先說說我那一段不同一般的經歷。
當年我是沈陽馮庸大學中學部的學生。馮庸這個名字常常是和張學良連在一起的,正像他們的父輩馮麟閣和張作霖在東北同樣出名一樣。東北大學系張學良所創,屬東北所有。馮庸氣魄更大,以自己名字命名學校不說,又獨家經營。他本人也住在校內,親自主持校政。依我說他是我見到的事必躬親的*合格的一位校長。他標榜工業救國,城內有實習工廠。校舍建筑在南郊攬軍屯,緊靠渾河,又有南滿鐵路從門前經過。這是一片開闊的河灘平地,校舍格局新穎,又有一個合乎奧林匹克規格的運動場,此外還有一個私人用的飛機場。校長馮庸有自己的汽車,坐騎,還有自己駕駛的飛機。飛機二人座,大概是德國生產的。每年8月8日是校慶。我入學**年校慶那天,馮庸駕機低空飛行,在運動場上空撤下一片片彩紙。彩紙上寫著各種獎品,學生可憑此到小賣部領取各種食品和飲料。記憶尤深的是魚皮豆,其味甘美,小城市沒有,我在沈陽才**次吃到。這種活動是娛樂,也是競技和運動。它要奔跑,要追逐,又伴著青春的歡樂。
……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月亮與六便士
- >
隨園食單
- >
煙與鏡
- >
我與地壇
- >
莉莉和章魚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