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霓裳·張愛玲 內容簡介
全書從張愛玲*為人津津樂道的華服切入她的傳奇一生,從“織錦緞夾袍”到“繡有紅蟠桃的圍嘴”,林林總總的,陶方宣一共寫了張愛玲華服幾十件。
霓裳·張愛玲 目錄
1. 織錦緞夾袍
2. 矮領子布旗袍
3. 擬古式齊膝夾祆
4. 雙行橫扣的黑呢斗篷
5. 灑著竹葉的旗袍
6. 暗灰色薄呢窄裙
7. 暗紅的薄棉袍
8. 半舊的布長衫
9. 寶藍色綢袍
10. 茶青折褶綢裙
11. 潮濕綠曳地長袍
12. 蔥白無袖素綢長袍
13. 翠藍色夏布衫
14. 海綠花綢子衣服
15. 粉藍色薄紗荷葉裙
16. 翡翠綠天鵝絨斗篷
17. 紅藍格子小圍巾
18. 胡蘭成的皮襖
19. 湖色熟羅對襟褂
20. 花綢子衣料圍巾
21. 孔雀藍鑲金線上衣
22. 喇叭袖唐裝單衫
23. 藍布罩衫
24. 老祖母夾被服
25. 綠底白花的毛線衣
26. 檸檬黃裸臂晚禮服
27. 前清樣式的繡花襖褲
28. 淺藍色綢旗袍
29. 飾暗紐的黑呢大衣
30. 雙鳳繡花鞋
31. 金魚黃緊身長衣
32. 素花低領布襯衫
33. ,桃紅色軟緞旗袍
34. 兔子呢緊身袍
35. 煙紫色襪子
36. 有網眼的白絨線衫
37. 月白蟬翼紗旗袍
38. 紫色絲絨旗袍
39. 雪青軟緞小背心
40. 釘有發光亮片的綠衣裙
41. 僧尼氣息的灰布長衫
42. 喇叭袖雪青綢夾襖
43. 近乎灰色的燈籠衣
44. 高領子薄呢短襖
45. 大紅繡花細腰短袍
46. 水鉆鑲邊的黑綢長禱
47. 湖綠色羊毛圍巾
48 雪青閃藍小腳褲子
49 桃紅皺裥窄腳褲
50. 青蓮色薄呢短外套
51. 櫻桃紅鴨皮旗袍
52,藕色緞子繡花鞋
53. 白香云紗衫
54. 夜藍縐紗包頭
55. 緊身柳條布棉襖
56. 藍竹布罩褂
57. 蝙蝠袖爛銀衣裙
58. 白兔子皮絨拖鞋
59. 深灰舊羊皮大衣
60. 大紅緞子滾邊花旗袍
61. 赤銅色襯衫
62. 蘋果綠盤花短旗衫
63. 孔雀藍袍子
64. 紫色電光綢長裙
65. 紅黑小方格充呢袍子
66. 玫瑰紫絨線衫
67. 粉紅彩繡裙襖
68. 泛黃的白西裝
69. 沙漠綠的中國襖
70. 繡有粉紅蟠桃的圍嘴
后記
霓裳·張愛玲 節選
1.織錦緞夾袍
張愛玲曾經說過這樣的話:再沒有心肝的女人,說起她“去年夏天那件織錦緞夾袍”的時候,也是一往情深的——一句話說到女人骨子里,再沒有心肝的女人,對穿過的衣裳,也有一份發自內心的依戀——依字應該將人字旁去掉,改成衣,依戀在張愛玲眼中就是衣戀,戀衣。
張愛玲三個字現在多半不是名詞,而是形容詞,形容一種生活品位與時尚,張愛玲的背后是上海灘,是老爺車、藤木椅、青花瓷、織錦緞、紳士懷表、手搖唱機、周璇的歌,還有昏黃的汽燈、微甜的紅酒——織錦緞是不可缺的道具之一?催^一張張愛玲的著名照片,她手叉細腰斜視天空,一副目中無人的姿態,上身那件就是織錦緞面料,只是不能稱為袍,而是夾襖。那是1954年,她在香港,正打算前往美國——
上海的一個時裝設計師邵艾水為了再現這件織錦緞夾襖實在花盡心思,他唯一的參照物就是這幅照片,照片是黑白的,如何還原成彩色讓他一籌莫展,先是以為淺綠配紫紅,怎么看顏色也不諧調。*后他在書上發現,張愛玲喜歡大紅、蔥綠、檸檬黃、士林藍——這幾種顏色中*有可能是蔥綠。張愛玲在《更衣記》中描述了19世紀流行的“云肩背心”,盤著大云頭的黑緞寬鑲。邵艾水*終認定,這件衣服就是蔥綠織錦緞加黑緞寬鑲*后的成衣就是蔥綠織錦布料,有如意和壽字圖案——蔥綠的顏色有些暗,正好襯托了這位“臨水照花人”。
織錦緞是絲綢的一種,蠶食桑葉吐出千絲萬縷,千絲萬縷織成香水錦緞,春水一般柔滑,春雨一樣微涼,女人無法不愛。張愛玲在文中頻頻提及:“茍太太一身織錦緞絲綿袍穿在身上,一匝一匝,像盤著條彩鱗大蟒蛇——別人是鵝行鴨步,她就是個鴛鴦——鵝蛋臉紅紅的,像咸鴨蛋殼里透出蛋黃的紅影子。”張愛玲說:“衣服是一種言語,隨身帶著一種袖珍戲劇——貼身的環境,那就是衣服,我們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里。”張愛玲非常喜歡旗袍,織錦緞的夾袍是旗袍的一種,她有各式各樣的旗袍:織錦緞的旗袍傳統而華貴;稀紡旗袍,輕盈而嫵媚鏤金碎花旗袍,華麗而高雅;黑平緞高領無袖旗袍,凄美哀愁不失神秘。她穿旗袍的形象已深深地烙印在中國人的記憶之中,宛若時光的花,永不凋謝。
張愛玲小時*喜歡六月六曬衣裳,說那是一件輝煌而熱鬧的事,人在竹竿與竹竿之間慢慢走過,兩邊是綾羅綢緞的墻壁——應該有一道墻是織錦緞的吧?“那是埋在地底下的古代宮室里發掘出的甬道。你把額角貼在織金的花繡上。太陽在這里的時候,將金錢曬得滾燙,然而現在已經冷了。”——張愛玲文字本身也好像一匹織錦緞夾袍,看著花團錦簇繁華熱鬧,觸手撫摸,卻是一片冰涼。
2.矮領子布旗袍
小裁縫的手藝無法滿足張愛玲的服裝癮,她只能親手制作服裝來表達自己的主張——在香港讀書時,連連得了幾個獎學金,省下點錢,便自選衣料,自己設計。這件衣服她弟弟張子靜曾見過,是一件矮領子布旗袍,大紅底子,上面印著一朵一朵藍的白的大花,穿的時候要像套汗衫一樣鉆進去,兩邊沒有紐扣,領子下還打著一個結,袖子短到肩膀,長度只及膝蓋。張子靜問她是不是香港*新樣子,張愛玲笑道:我還嫌這樣子不夠特別呢!
張愛玲因為打仗放棄讀書從香港回來,張子靜明顯感覺到她變得很洋氣,標志之一,就是這件她親手制作的矮領子布旗袍——說到底,在所有服裝中,旗袍還是張愛玲的*愛。小的時候她就癡迷華服,仿佛天生如此——多半還是受家庭和母親的影響,《對照記》里有她多幀童年照片,每一張都衣著得體精致,色彩永遠那么和諧,這背后若沒有一位講情調、有品位的大人,那是不可思議的。記得一張她坐在古銅色藤椅上的照片,面團似的,微微笑著,一身淡藍色的薄綢連衣裙,領口和袖口都一色純白,白襪黑鞋,臉上有腮紅,電影里小童星似的。后來她飛快地長大,衣服更多,總是嫌日子過得太快了,突然又長高了一大截子,新做的外套不能穿,蔥綠織錦的,一次也沒上身,已經不能穿了,以后一想到那件衣服她就很傷心,認為是終身的遺憾。在張愛玲眼里,衣裳是有生命的,曾和自己肉體相連肌膚相親,貼心貼肺,是另一個自己,情如姐妹——就像在香港拿獎學金做的那件矮領子旗袍,于她又怎么可能輕易遺忘?
她*愛的只能是旗袍,古典又現代,時尚又保守——在滿清的時候,旗袍主要用于宮廷,皇太后、皇后用明黃色朝袍,貴妃、妃用金黃色,到嬪就只能穿秋香色。領托、袖口、側擺、下擺的鑲滾花邊道數有“十八鑲”之稱,發展到極致的,可以連旗袍本來的面目都看不出——袖口內綴接可以拆換的華麗袖頭,袖頭還要鑲滾繁多的花邊,乍看上去似乎穿了好幾件考究的衣服?傊褪遣话衙孀訐巫闶牟涣T休,而人體曲線則全然不管不顧。張愛玲說:“在滿清三百年的統治下,女人競沒什么時裝可言!一代又一代的人穿著同樣的衣服而不覺得厭煩——削肩、細腰、平胸,薄而小的標;隹美女在這一層層衣衫的重壓下失蹤。”——失蹤的美女在張愛玲時代又找回來了,從政治層面到衣服層面,中國都發生了徹底的轉變,旗袍褪去了服裝制度的假皮,鑲滾簡單了,色澤也淡雅起來。剛擺脫封建桎梏的中國女性,在沉睡了三百年以后猛然清醒過來,細腰曼妙曲線玲瓏,一如風吹依依楊柳雨濕灼灼桃花——于是我們看到,張愛玲、阮玲玉們身著旗袍蝴蝶般翩翩淡入老上海浮華風情,背景音樂應該就是周璇的《何日君再來》。
張愛玲有很多旗袍,購買的自制的,高領子的矮領子的,緊身的直筒的——她名字中間有一個愛字,其實也可以這樣說:張愛玲的愛就是對文字的愛,對旗袍的愛。
3.擬古式齊膝夾襖
張愛玲走紅上海灘時,到處以奇裝炫人。有一次,《傾城之戀》改編為舞臺劇,她去見老板周劍云,穿的是自己設計的服裝,就是一襲擬古式齊膝夾襖,超級的寬身大袖,水紅綢子,用特別寬的黑緞鑲邊,右襟下有一朵舒卷的云頭——也許是如意。長袍短套,罩在旗袍外面!读餮浴防锔娇南嗥,就是這種款式。周劍云是當時明星影片公司三巨頭之一,交際場上見多識廣,那天面對張愛玲,也顯得有些拘謹,大概是張愛玲顯赫的文名和外表,給他留下太深刻的印象。
張愛玲這張著擬古式齊膝夾襖的照片現在到處都可以看到,據說原照背面有她題寫的一行字:有一天我們的文明,不論是升華還是浮華,都要成為過去。然而現在還是清如水明如鏡的秋天,我應當是快樂的——可以想見,穿擬古式衣裳的張愛玲心里好比是清如水明如鏡的秋天,是快樂而愉悅的。身在民國時代,她好像對民國服裝并不傾心,更眷戀古人穿衣,說那是“婉妙復雜的調和”,“色澤的調和,中國人新從西洋學到了對照與和諧兩條規矩,紅綠對照,有一種可喜的刺激性,可是太直率的對照,大紅大綠,就像圣誕樹似的,缺少回味,F代的中國人往往說從前的人不懂配色,古人的對照不是絕對的,而是參差的對照,譬如說,寶藍配蘋果綠,松花色配大紅——我們已經忘記了從前所知道的。”
張愛玲之所以為張愛玲,就在于她肯定不會滿足于空談,她要付出行動,也只有這樣的女人才不管不顧地穿著擬古式齊膝夾襖去見人。胡蘭成的侄女青云到了80多歲還記得張愛玲,“她人不漂亮,鞋子是半只黑半只黃,喜歡穿古朝衣裳,總歸跟人家兩樣子”。別的作家寫入物衣著,往往粗針大線,只求達意。張愛玲決不肯馬虎,力求細致準確,有日寸候讀她的小說,就好像在看服裝秀,每一個太太小姐出場,都帶出一片錦繡——其實她自己一生仿佛都在服裝走秀,弄堂里的小裁縫顯然不能滿足她,“我們的裁縫是沒有主意的,公眾的幻想往往不謀而合,裁縫只有追隨的份兒”。
也許就為了改變這現狀,她和炎櫻一起謀劃著替人設計時裝,廣告在一家雜志上刊登出來了,“炎櫻與張愛玲合辦櫻炎時裝設計,大衣、旗袍、背心、襖褲、西式衣裙。電話時間:三八一三五,下午三時至八時!辈恢肋@念頭是張愛玲一時興起,還是經過周密計劃,找上門的顧客不多,都設計了什么樣的時裝現在也不得而知。估計一些客戶一聽張愛玲大名就有點望而卻步,誰敢穿著前清老樣子襖褲和一襲擬古式齊膝夾襖走上繁華摩登的霞飛路?畢竟張愛玲只有一個,也只能出一個。
4.雙行橫扣的黑呢斗篷
張愛玲在小說《色·戒》中寫到一種很特別的著裝:黑呢斗篷——“左右首兩個太太穿著黑呢斗篷,翻領下露出一根沉重的金鏈條,雙行橫牽過去扣住領口,戰時上海因為與外界隔絕,興出一些本地的時裝。淪陷區金子畸形的貴,這么粗的金鎖鏈價值不貲,用來代替大衣紐扣,不村不俗,又可以穿在外面招搖過市,因此成為政府官太太的制服,也許還受重慶的影響,覺得黑大氅*莊嚴大方!
一件服飾的流行從來都不是偶然的,與經濟文化地域緊密相關,因為是在戰時,因為又是官太太的著裝,兩個必要條件作底,黑呢斗篷,而且還是雙行橫扣并且以金鎖鏈代替紐扣的黑呢斗篷就應運而生,它出現在《色·戒》中無疑是*恰當的!渡そ洹窇撍闶且黄o實小說,寫的是一個真實的故事,鄭蘋如刺殺丁默村。讀過這部小說的人,都會記住鄭蘋如那身電藍水漬紋緞齊膝旗袍——當然,在小說中她是王佳芝,在電影中她是湯唯。當年鄭蘋如住在萬宜坊,離張愛玲所住的常德公寓并不遠,當年這里一棟房子要幾十根金條,上海的頂級時裝店“綠夫人時裝沙龍”就在這里,這間“綠屋”是上海名媛明星逛街必訪之地,想必張愛玲或鄭蘋如是這里的常客,張愛玲的桃紅色軟緞旗袍,鄭蘋如的電藍水漬紋緞齊膝旗袍都是在這里定制的吧?還有官太太的雙行橫扣的黑呢斗篷。據說,當時的“綠屋”經營策略十分獨特,從衣服、鞋帽到各種配飾一應俱全,任何一個女子走進去,出來就能從頭到腳脫胎換骨,但代價也是非同一般的昂貴。孤島時期的上海灘其實物資緊缺,布亦是緊俏商品,高官的太太愛穿黑呢斗篷,但是官方卻很難找到真正的黑呢子或黃呢子做軍裝,于是就到鄉下收購那種麻布,回來染成黑色或黃色,《色·戒》小說中提到用厚厚的黃呢布做窗簾,在當時算得上是相當的奢侈品了。
美女特務鄭蘋如,家境富有,還上過《良友畫報》封面,這在當時富家女中是一種新時髦。另一種時髦就是用皮貨做領子,顯示一種富貴身份。鄭蘋如刺殺丁默村就發生在張愛玲居住的靜安寺西比利亞皮貨店,這家皮貨店現在還在,只是搬離了此地,店里墻面上貼滿了幾十年來的老照片。緊鄰這家皮貨店的,是珠寶店,李安為了拍《色·戒》,特地搭了這個景,珠寶店就是張愛玲的好友炎櫻家開的。炎櫻是斯里蘭卡人,一解放炎櫻父親就走了,珠寶店盤給大弟子陳福昌,“文化大革命”一到,店就關門了——珠寶也好,時裝也罷,都是與那個時代格格不入的東西,全都要掃進垃圾堆。
黑呢斗篷,雙行橫扣的黑呢斗篷,似乎后來再也沒在中國內地出現過,不過它出現在張愛玲的小說,在一片姹紫嫣紅的旗袍裙襖之間,它確實給我們視覺帶來一股另類別致的異域風情。
5.灑著竹葉的旗袍
華裔女作家於梨華見過張愛玲,她后來寫文章說:張愛玲很高,很重視儀表,頭發梳得絲毫不亂,淺底灑著竹葉的旗袍更是典雅出色,長頸上系了條紅絲巾,可不是胡亂搭在那里,而是巧妙地協調衣服的色澤及頸子的細長。頭發則微波式,及肩,由漆黑發夾隨意綰住,托住長圓臉盤——我不認為她好看,但她的模樣確是獨一無二。
張愛玲時代其實是一個風氣開放自由的時代,自由的風一如春天的風,吹開了群芳爭艷的霓裳之花。五四以后,一批女性作家不但以自己的作品令人刮目相看,而且她們自身的衣食住行也像電影明星一樣成為大眾注目的焦點——不論陳衡哲、馮沅君、謝冰瑩、凌叔華、陳學昭,還是冰心、廬隱、白薇、丁玲、蕭紅,她們大多都有過白衣黑裙的純真年代。隨著社會地位和生活角色的變化,她們的著裝也添加了更多的色彩,沒有一種專門標志她們身份的服裝,但她們融入哪個人群,她們的服裝就適應哪個人群。從一些回憶錄中知道,冰心的衣著特別注重色彩的和諧與素凈,她所喜歡的是“娟娟的靜女,雖是照人的明艷,卻不飛揚妖冶;是低眉垂袖,瓔珞矜嚴”。蕭紅喜歡穿深色衣服,這與她在東北的地主家庭長大有一定關系。有一次魯迅對蕭紅說:紅色的上衣要配黑色的裙子才好看。蕭紅與端木蕻良結婚時,穿著一件紅紗底金絨花的旗袍,配了一件黑紡綢襯裙,在開衩處還鑲著花邊。蕭紅到大后方以后,又做了一件鑲著金邊的黑絲絨旗袍。
丁玲到延安后,毛澤東、張聞天、博古、周恩來、彭德懷等中共領導都十分器重她,高干夫人們爭相請她吃飯。毛澤東還專門寫了一首《臨江仙·給丁玲同志》:壁上紅旗飄落照,西風漫卷孤城。纖筆一枝誰與似?三千毛瑟精兵。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將軍——文小姐成為武將軍之后,她們的時裝就具有了“組織”的性質。丁玲本來也是喜歡深顏色,她20年代在上海與胡也頻同居時,喜歡穿紅色和黑色。他們成立了“紅黑出版社”,出版《紅黑》雜志。姚篷子回憶**次見到丁玲時寫道:這大眼睛的,充滿了生的憂郁的丁玲,卷在一件厚重的黑大氅里,默默地坐在車窗旁邊,顯出一個沒落貴族的寂寞和尊嚴——黑大氅后來演變成了灰軍裝,女性又一次以穿上男人的衣服來實現自己的生存價值,開拓自己的生存空間,就如茅盾在《風景談》中所說,只有從發式上,才能區分出性別。丁玲、草明、宋霖、袁靜、郁茹,她們先后穿上了列寧裝、干部服,她們的人生價值已經不再依靠自己的衣裝去體現,而是依靠“纖筆一枝誰與似”,依靠和男人一樣的革命工作。
張愛玲嫌灰布軍裝不好看,曾經對弟弟說過類似的話:這種衣裳太刻板了,打死我也不能穿——命運又一次在看似微不足道的服飾上反映出來,喜歡另類服裝的她與那個火紅的時代格格不入,只得選擇離開,去了那個遙遠的異鄉。她晚年喜歡穿灑著竹葉的旗袍,她本人也像一片清幽的淡竹葉,從此淡出中國人的視線。
6. 暗灰色薄呢窄裙
晚年張愛玲常穿一件輕便襯衫和一套暗灰色薄呢窄裙,這時候在她身上,你完全看不到當年上海灘霞飛路上那個寬袍大袖、標新立異的倩影,她就是一個平平常常的老太太,用她早年對胡蘭成的話說:離開你,我就只有萎謝了——她確實是萎謝了,萎謝成一縷煙灰。
胡蘭成曾經這樣評價過張愛玲:如果拿顏色來比喻她的小說和散文,其明亮的一面是銀紫色,其陰暗的一面是暗灰色——暗灰色是夜晚的顏色,是張愛玲家古墓似的清末民初老房子的顏色,是從高樓上眺望老上海時那種蒼蒼茫茫的顏色,這是不是就是她提到過的煙痕色?煙留下的痕跡?人生渺茫往事如煙,青煙一縷飄散之后是不留任何顏色的,煙痕色應該是煙灰色,還是灰色,一如張愛玲筆下的人生和她自己的命運。張愛玲曾經是戀衣狂,每個女人在條件許可的時候,都會有或輕或重的戀衣癖。生活在上海灘的世家,張愛玲戀衣癖無可救藥,她喜歡一切深艷明麗的顏色,那些藍紫、赭黃、靛藍、青黑、紫紅,那些鐵銹紅、深粉紅、蘋果綠、中庸藍、煙痕色——所有大自然的顏色在她眼里是不夠的,她喜歡發現新的顏色,比如她常用一個詞:珠灰——珠灰是什么顏色?是不是荷葉干枯的顏色?或者是隔夜煮蠶豆的顏色?
張愛玲是灰色的,她亦喜歡在小說中描寫灰色——“曼楨在冬天去南京玩,爬山爬到一半,東瘡破了,因為她腳上只有一雙瘦伶伶的半高跟灰色麂皮鞋!卑祷疑橇钊藚捑氲念伾稍趶垚哿峁P下,它變得親切起來,正像是她說的那句話:我愛你,是我的事,不關你的事——她不可救藥地喜愛灰色,或者說是某個時段愛上它。據說她離開大陸前參加過一次會議,深灰色衣服外,套一件罩衫,在人群中顯得十分醒目。林式同多年以后回憶他與張愛玲*后一面時寫道:頭上包著一幅灰色的方巾,身上罩著一件近乎灰色的寬大的燈籠衣,就這樣無聲無息地飄了過來——一身灰色,而且還是無聲無息地飄了過來,這多像一片紙灰。近年在張愛玲所有書籍中,我喜歡北京出版社那一套深色系封皮上浮動的暗灰色繁復花紋,與張愛玲的顏色十分契合。有風吹過灰色封面,拂起一頁頁文字,那些發生在香港、上海的紅塵往事,也只能沉凝于晚風中。
1995年9月8日,張愛玲的遺體被發現——她死得相當安靜,仿佛只是睡著了。衣衫整齊,神態安詳,躺在門前的一方藍灰色地毯上,身邊放著裝有遺囑的黑皮包——藍灰色地毯,可能還有那套伴隨她整個暮年的暗灰色薄呢窄裙。暗灰色,是張愛玲人生底色,在心頭或是在眉頭,她從來不曾明亮過。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莉莉和章魚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唐代進士錄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