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宇宙、量子和人類心靈
-
>
氣候文明史
-
>
南極100天
-
>
考研數學專題練1200題
-
>
希格斯:“上帝粒子”的發明與發現
-
>
神農架疊層石:10多億年前遠古海洋微生物建造的大堡礁
-
>
聲音簡史
海洋國土論 版權信息
- ISBN:9787010070902
- 條形碼:9787010070902 ; 978-7-01-007090-2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海洋國土論 本書特色
興邦倚重海洋,重構中國戰略利益空間。
中國海洋大學“985工程”,“海洋發展研究”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資助,中國海洋大學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資助,廣東海洋大學科技著作出版資助。
海洋國土論 內容簡介
本身是國內**本對海洋國土進行系統研究的學術性專著。它適應時代發展趨勢,運用地理學、國土學和現代經濟學理論建立分析框架,以“興邦倚重海洋”、“重構中國戰略利益空間”的理念為主線,以《聯合國海洋公約》和國家海洋政策為依據,從國情出發,堅持理論與實際、規范與實證、歷史與現實、定性與定量結合的方法,闡明了國家管轄海域的國土屬性;探討了它與大陸國土的異同及其本質特征;針對海洋國土的特殊性,多維度地研究了中國海洋國土的開發、整治、管理、防衛等經略對策,初步構建了海洋國土學的學科體系。本書無論供海洋院校教學使用還是供有大學水平的讀者閱讀,都將在建設中華民族海洋文明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海洋國土論 目錄
**節 全球性“藍色圈地運動”
一、沖島事件的啟示
二、“藍色圈地運動”的緣起
三、“藍色圈地運動”的后果
第二節 國土觀念的歷史演變
一、國土的一般概念
二、國土觀念的歷史性
三、海洋國土觀念的產生和演進
第三節 海洋國土的概念
一、“海洋國土”的定義
二、中國海洋國土的獲得
三、海洋國土的劃界方法
四、中國國土的面積
五、中國普及海洋國土觀念的任務
第二章 海洋國土與國家命運
**節 海洋國土的價值
一、自然財富之源
二、地球村大通道
三、民族魂鑄造場
第二節 歷史課堂里的金訓
一、海上列強的發跡
二、中華民族昔日的盛衰
第三節 海權論者的告誡
一、鄭和的思想和言論
二、馬漢的思想和言論
三、魏源的思想和言論
四、孫中山的思想和言論
第四節 海洋國土與綜合國力競爭
一、綜合國力的概念
二、綜合國力的評估
三、海洋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
四、海洋在中國建設現代化強國中的作用
第三章 海洋國土的特征
**節 國土的一般性質
一、國土的取得和變更
二、對國土主權的限制
三、國土作為資源的一般性質
四、海洋國土與大陸國土的共性與聯系
第二節 海洋國土的本質特征
一、質地的液態性
二、結構的立體性
三、賦存資源的獨特性
四、法律地位的差異性
第三節 海洋國土開發中的矛盾分析
一、矛盾表現描述
二、矛盾根源解釋
三、矛盾處理對策
第四章 海洋國土的法律地位
**節 海洋國土地位的法律依據
一、《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產生和意義
二、國家管轄海域
第二節 內海水和港口的法律地位
一、內海水的法律地位
二、港口的法律地位
第三節 領海和毗連區的法律地位
一、領海的法律地位
二、毗連區的法律地位
第四節 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的法律地位
一、專屬經濟區的法律地位
二、大陸架的法律地位
三、中國管理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的任務
第五節 島嶼和群島的法律地位
一、島嶼的法律地位
二、群島的法律地位
第五章 海洋國土的經濟開發
**節 海洋國土開發戰略
一、“海洋國土開發”與“海洋經濟發展”
二、國土開發戰略與國土開發規劃
三、中國海洋國土開發戰略體系和總體戰略
第二節 中國海洋產業結構升級
一、產業結構理論
二、中國海洋產業發展戰略
三、中國海洋產業結構升級
第三節 中國海洋區域經濟布局優化
一、海洋功能區劃
二、海洋經濟區域布局
三、基于委托一代理理論的海域使用論證改進
第六章 海陸統籌與海陸復合區域管理
**節 海陸統籌方針與海陸一體化建設
一、海陸統籌觀念的產生
二、海陸一體化概念探析
三、實施海陸一體化戰略的動因及意義
四、海陸聯動建設的重點領域
五、推進海陸一體化進程的條件
第二節 海岸帶區域管理
一、海岸帶的概念
二、海岸帶的自然特點
三、海岸帶區域經濟特點
四、海岸帶經濟建設重點
第三節 海島區域管理
一、海島的概念
二、海島的地位與作用
三、中國海島的自然特征
四、中國海島經濟的特點
五、海島建設的重點
第四節 海灣與河口區域管理
一、海灣區域管理
二、河口的概念
三、河口區域經濟的特點
四、河口建設的重點
第七章 海洋國土整治
**節 海洋國土資源與環境
一、海洋國土資源、海洋環境的概念
二、中國的海洋資源環境保護行動
三、海洋資源與環境方面存在的問題
四、海洋國土資源開發的方針原則
第二節 海洋國土整治的意義和方法
一、海洋國土整治的概念
二、日本“先污染后治理”的教訓
三、若干國家的國土整治運動
四、國土整治效益評價
第三節 海洋國土整治重點
一、河口整治
二、海岸防護
三、海洋自然保護區建設
四、海平面控制
五、海損應急管理
第四節 海洋生態經濟模式
一、生態文明和循環經濟理論
二、海洋生態經濟建設
第八章 海洋國土安全
**節 安全理論述評
一、安全的概念”
二、幾種主要的國家安全觀
三、國家安全觀演變態勢
四、安全問題上的國際關系流派
第二節 海洋國土的主權安全
一、國家主權的概念和維護國家海洋主權的思路
二、中國海洋主權面臨的嚴峻形勢
三、處理海洋主權爭端的基本方針
四、中國與外國的海上劃界問題
第三節 海洋國土的軍事安全
一、來自海上的軍事威脅
二、中國的海上軍事力量
三、維護國家海洋國土軍事安全的對策
參考文獻
海洋國土論 節選
**章 海洋國土觀念
15世紀地理大發現的結果,導致了后來長達數百年的瓜分世界大陸的戰爭。20世紀中期“海洋資源大發現”,尤其是《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以下簡稱《公約》)的生效,又引發了一場世界范圍的“藍色圈地運動”。人們的國土觀念發生巨大的變化。海洋國土的概念產生了。由于歷史的原因,“黃色文明”即“大陸一大河”文明長期以來是中華文明的主流。表現在國土觀念上,“960萬平方公里”的觀念根深蒂固。鴉片戰爭以來的歷史經驗告誡我們,疏遠海洋的民族將無情地被先進文明所拋棄。新的國際法律制度賦予了中國約300萬平方公里的國家管轄海域,接近大陸國土的1/3,從而使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土面積達到了1260萬平方公里。中國的版圖加進海洋國土之后就不是一只“雄雞”的形狀了,而是像一把“火炬”。大陸是火炬的“火焰”,從渤海經臺灣至南沙群島曾母暗沙,再上北部灣的海洋國土,是火炬的“手柄”。同理,國家地理位置的中央也不在河南省(古稱“中州”),而大體上是在湘贛交界處。準確的位置須待國家海上邊界劃定后正式測量判定。本章的主旨,就是論證國家管轄海域的國土屬性,論述大國土觀,以使國人將海洋國土納入國家管理的視野。
**節 全球性“藍色圈地運動”
一、沖島事件的啟示
1988年日本政府宣布,決定撥300億日元的巨額經費,從4月起用3年時間,加固琉球群島以南海域中的一個無人小島——“沖之鳥”島,引起了國內外輿論界的關注。
沖之鳥島位于北緯20°25',東經126°05',在東京以南1700公里,屬東京都小笠原村。是一個東西寬約5公里、南北長1.7公里的珊瑚環礁。由于海水侵蝕,露出水面的巖礁逐年縮小,面臨著被海水吞沒的危險。日本海上保安廳于1987年9月對這個島嶼進行勘察時,發現退潮時北露巖僅高出水面1.5米,東露巖高出水面1.3米;而漲潮時,這兩塊巖礁露出水面的高度只有30~50厘米,面積不過幾平方米。這兩塊礁石由于受海浪的長時間沖擊,支撐它的石柱愈來愈細,隨時都有被沖斷的可能。
日本政府非常擔心失去這塊“領土”,原來打算該年度先撥款5000萬日元作為調查費,看到情況危急,決定改為1987年就著手進行加固,并于11月底確定了加固施工計劃。初步設想以露出水面的巖礁為中心,修建一個直徑為50米的鐵制的環型防波堤,堤內用特種防水混凝土填充加固,使其在滿潮時高高露出水面。
沖之鳥島不過彈丸之地,又遠離本土,歷史上從未有人關注過,因為島上既無珍禽異獸,又無資源和建筑上的用途,更無什么軍事價值,人類不可能在上面居住。日本政府不惜勞民傷財,如此大興土木,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原來日本人根據自己對國際海洋法律制度理解,這個小島在領土劃分上可能具有非同小可的意義。這一計劃發表后,立即引起了美、英、法、德、澳大利亞等國家新聞記者的注意,紛紛采訪、詢問日本政府的意圖。建設部的官員承認,“這是由于日本的領土面臨著危機”的緣故。日本新聞界人士說,“保護這兩塊巖礁,可以確保相當于日本本土面積大的40萬平方公里的漁業水域”(實際比日本本土面積還大3萬平方公里——作者注),同時,“也可以保障將來開發這一海域海底資源的采掘權”。日本擔心失去的將不是兩塊礁石,而是面積多達40多萬平方公里的管轄海域。數百億日元的付出,如果僅僅是為了換取兩塊礁石的存在當然是得不償失;但如果與幾十萬平方公里的專屬經濟區相比,自然就成了一個高贍遠矚、一本萬利的舉措。
據日本共同通訊社2006年5月20日報道,日本國土交通省已于當月17日在沖之鳥礁石安裝地址標牌,并向新聞界公布了照片。地址標牌是鈦制的,高1米、寬1.5米,上寫“東京都小笠原村沖之鳥島一番地”、“日本國*南端的島”、“沖之鳥島由國土交通省管理”等字樣。地址標牌安裝在沖之鳥礁石北島的混凝土制護堤上。關于安裝地址標牌理由,日本國土交通省說,由于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所以有必要標明由誰負責管理。日本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曾于5月20日抵達沖之鳥礁石進行“視察”。2007年6月15日,日本農林水產省官員表示,日本政府擬在2007~2008財政年度用700萬美元在沖之鳥礁周邊種植速生珊瑚,試圖借此“保護”“專屬經濟區”海域。日本還擬投資10000億日元在此建造海上城市。
實際情況并不是真像日本設想的那樣。1982年《公約》第121條第3款規定了一個新制度:“不能維持人類居住或其本身的經濟生活的巖礁,不應有專屬經濟區或大陸架。”所以,美國夏威夷大學法律系教授約翰·班德克1988年1月20日在《紐約時報》著文,對此提出了異議。他認為:“即使利用土木工程加固那塊只有特大號床大小的巖礁,也無法構成(日本)擁有這一經濟水域的根據。”
日本人對國際海洋法的理解對不對、他們的如意算盤能不能實現,這是一回事;有沒有這樣的觀念、做不做這樣的爭取,則是另一回事。本書開篇先講這個故事,就是強調一個海洋國土觀念問題。因為與日本人的表現恰成對照的是,我們的某群島上,有人為了賺一點石頭錢,把一些小島炸掉!
馬漢說:“涉海國家的歷史不是由政府的精明和深謀遠慮決定的,……可是又必須承認,并且將會看到:由于某些人的明智行為或愚蠢行動,在一定時期內必將從很多方面大大地影響海權的發展。”
二、“藍色圈地運動”的緣起
沖之鳥島事件不過是世界范圍內興起的“藍色圈地運動”中的一個花絮而已。那么,人類“地球村”里這一場對海洋的瓜分熱潮,為什么會發生呢?
1.人類對海洋空間的新需求
可供人類利用的陸上資源,伴隨著世界人口的不斷膨脹,已是紅燈閃爍、警報長鳴:在能源方面,目前探明的石油儲量和天然氣儲量在2020年前將基本開采殆盡,個別地區至多延續到2060年;已探明的鈾儲量也將在2030年前枯竭。在耕地方面,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提供的資料,全世界人均牧場1950年為0.24公頃,而35年后就已縮小了一半。據人口專家預測,世界人口到2030年將會比現在翻一番還要多,增到120億左右。與此相反,全世界的耕地面積則在以每年2100萬公頃的速度遞減。到時,僅憑陸上的資源難以填飽120億張嘴。
何處為人類生存的第二空間?海洋。
陸地總面積為1.4億平方公里,而海洋總面積為3.61億平方公里,是陸地面積的2.4倍。占地球表面積30%的陸地,目前已被220多個國家和地區所占據。陸地邊界雖偶有變化,但就總體而言是穩定的。但是,占地球表面積70%的海洋,數千年來一直是邊緣地區。海洋這一人類未來的希望所在,蘊藏的資源要比陸地豐富得多。資料表明,種類繁多的海洋生物共有數十個門類,約有植物2萬種、動物18萬種,在正常情況下,海洋每年可向人類提供2億多盹水產品。科學家預計,21世紀人類所需的食物蛋白質將有70%是來自海洋。陸上化學元素種類的80%可在海水中找到,海水中含有40多億噸鈾,是陸地儲量的4000倍。海洋中蘊藏的能量是巨大的,其中僅潮汐能發電量就可達12400億千瓦/時。銅的儲量達50億噸,可供人類使用700年;數百萬億的鐵礦石,1.4萬億噸的石油和天然氣,可供人類開發數萬年之久。而且,海洋不僅僅關系的是經濟,更重要的是政治和軍事。海洋是地球上*后的一塊處女地,海洋蘊藏著人類的未來。
在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之后,各國尤其是沿海國家,紛紛把未來發展的出路寄托于海洋。國家對空問的占有,由原來的分割陸地轉向分割海洋。為了本民族的未來,一場對海洋權益日趨激烈的競爭開始了。誰都明白“捷足先登”和“先人為主”的道理,誰都想提前打一個“技術差”和“時機差”,都想在世界海洋這塊大蛋糕中奪得較大較好的一塊。1945年,美國總統杜魯門曾在《大陸架公告》中宣布:“處于公海下,但毗連美國海岸的大陸架底土和海床的自然資源屬于美國,受美國的管轄和控制。”美國獅子大張口,其他國家當然不甘落后。到1958年舉行**次聯合國海洋法會議時,宣布對大陸架有管轄和控制權的國家已有35個。這樣似乎還不夠,有些國家干脆宣布將自己的領海范圍擴大到200海里(1海里=1.852千米)。
如果說15世紀“地理大發現”的結果,導致了后來長達數百年的瓜分世界大陸、強取豪奪的連續戰爭,那么,20世紀中期以后的“海洋資源大發現”,又成了歷史進程中的一大轉折和契機,因此將誘發連續不斷的劃分海上勢力范圍的激烈競爭。
2.國際法律新制度的推動
面對海上爭奪激烈的形勢,為建立國際海洋的新秩序,由150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參加的第三次海洋法國際會議,在聯合國的主持下于1973年召開。這是一場爭論激烈的馬拉松式的會議,延續達10年之久,先后舉行11期共15次會中會,直到1982年4月3日才通過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
此前,國家領土的取得和變更有先占、時效、添附、割讓和征服等5種形式。現在,又增加了一種新形式——國際法。《公約》出臺后,不但沒有結束爭占海洋的局面,反而為這種局面提供了法律機制,將斗爭推向新的階段。這是因為:
(1)專屬經濟區制度引起對原公海的分割。《公約》突破了傳統的領海和公海制度,明確大陸架是其領海以外陸地領土的全部自然延伸,還肯定了200海里專屬經濟區制度,將“公海”定義為“不包括在國家的專屬經濟區、領海或內水或群島國的群島水域內的全部海域”。按照《公約》的規定,有些國家(美國、法國、印度尼西亞、新西蘭、澳大利亞、俄羅斯、日本、中國)的海洋國土面積擴大了幾百萬平方公里。日本在宣布專屬經濟區制度后,明確將200海里專屬經濟區納入其國土,使其國土面積增加了451萬平方公里,相當于陸地國土的12倍。*近越南也公開宣稱:“越南的海上領土比陸地面積大3倍。”據估計,世界各國依照《公約》而合法擴大的海域占去了原屬公海的1.3億平方公里面積;也就是說,200海里海洋法新制度的確立,把世界推人了一個新的國土擴張時代。沿海國獲得了占海洋總面積1/3以上的廣闊海域和海洋資源,地球表面36%的海面變成了沿海國的管轄區域。世界大國的概念改變了。
(2)島嶼制度引起的斗爭。世界公海、深海洋底和地球“公陸”為世人所爭,似乎在情理之中,因為那里是資源之爭、科學之爭、技術之爭和力量之爭的戰場。然而,茫茫大海之中那些巴掌大小的、看來分文不值的小島、暗礁和沙洲,如今卻也成了當今世界海洋之爭的一大熱點。這是為什么呢?原來,按照新的國際海洋法律制度,不管是車水馬龍的島嶼,還是寸草不生的礁盤,都享受同陸地領土一樣的有關權利。它既可以擁有自己的領海、毗連區,也可擁有自己的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這是群島制度中的明文規定,是受國際法保護的。于是,人們關注起島礁來了。當然,*終注視的還是島外那片誘人的藍色海疆。就是憑借這些小島,很多國家把控制范圍伸展到以往從未到過的海域。太平洋中有一個瑙魯群島,面積只有20.7平方公里,過去是個無人問津的荒島。200海里海洋法新制度的確立,使瑙魯群島獲得了比其面積大一萬多倍的專屬經濟區,面積一下子擴展到20多萬平方公里。這樣一來,歷史遺留下來的爭議島嶼,雙方當然不讓,甚至以武力相威脅;歷史上向無爭議、歸屬已定的島礁也成為海洋之爭的一大目標,各國紛紛發表聲明、談話、繪制地圖,派人登島上礁,構筑永久性設施,企圖先人為主、先下手為強。如果說過去的島嶼之爭,基本上是主權之爭、軍事通道之爭,那么現在的島嶼之爭,則是資源之爭、經濟之爭和戰略要地之爭。歷史上凡有爭議的島嶼一般面積較大,都在數十平方公里之上。然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向海洋深度廣度的開發,人們的注意力又轉向了那些新生成的火山島和巴掌大小的無人島,甚至處于水下的礁盤都不放過。這將是今后海洋斗爭的一個重要動向。
(3)公海和海底區域制度引起的圈占。剩下的另外2/3的公海和海底也成了各發達國家拼力相爭的一塊肥肉。按照《公約》的規定,“公海對所有國開放,不論其為沿海國或內陸國”;國際海底及其資源是人類共同繼承的財產,國際海底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應用于和平目的,并接受國際海底機構和制度的管理。但是,各發達國家之問爭奪海底資源的斗爭和競爭卻越來越激烈。1984年,美國的4個財團在太平洋多金屬結核的富礦區進行了勘探;蘇聯及東歐幾國在太平洋靠近赤道的150萬平方公里的海城進行了綜合地質調查;蘇聯、法、日、美4國都以“先驅投資者”身份準備開采太平洋富礦區的海底資源,印度也積極準備開發印度洋的海底資源。估計到21世紀,海底礦物資源的經濟收益將不亞于石油資源的收益。
目前世界上的海洋國土邊界之爭實在難以統計,僅談成簽訂的劃界條約就有50多個,這當然只是爭端中很小的一部分。海洋資源的掠奪與反掠奪、公海海域特別是戰略通道的控制與反控制、海洋權益的侵占與反侵占,成為國際海洋斗爭的主要形式。在國際環境中,太平洋具有極重要的戰略地位。人們把21世紀稱為“太平洋世紀”,這里既有誘人的經濟發展前景,也孕育著激烈的斗爭,成為海洋爭奪的一個熱點。
三、“藍色圈地運動”的后果
當今世界政治地圖的變化,很大程度體現在海洋邊界的劃定上。*明顯的是許多原來的公海被分割成有歸屬的國土,如北海、加勒比海等;原來隔海相望的國家成了海上鄰國。一些傳統意義上的小國變成了大國,原來的大國更大了。按照管轄海域排名的世界十大國家分別是:美國762萬平方公里,澳大利亞701萬平方公里,印度尼西亞541萬平方公里,新西蘭482萬平方公里,加拿大470萬平方公里,日本451萬平方公里,俄羅斯400萬平方公里,巴西317萬平方公里,中國300萬平方公里,墨西哥285萬平方公里。
……
海洋國土論 作者簡介
徐質斌,男,祖籍河北省安國市,解放軍外語學院本科畢業;先后在軍隊任戰時、排長、新聞干事、軍校教員、教研室副主任、教學科副科長、科長,在地方任科員、編輯部主任、研究所副所長、所長。現為廣東海洋大學海洋發展研究院研究員、中國海洋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海洋學會理事,中國太平洋學會理事。研究方向為海洋經濟理論、戰略與政策。主持省部級課題11項。獨立或作為第一作者的著作10部,主要有《中國沿海農業發展戰略》、《中國海洋經濟發展戰略研究》、《海洋經濟學教程》、《廣東海洋經濟重大問題研究》。本書是其第11本著作。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月亮虎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煙與鏡
- >
姑媽的寶刀
- >
朝聞道
- >
山海經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