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木犁書系/風雨文叢:八方風雨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533430016
- 條形碼:9787533430016 ; 978-7-5334-3001-6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木犁書系/風雨文叢:八方風雨 本書特色
自序
在《華蓋集·忽然想到·二》中,魯迅先生曾經(jīng)講過這樣一段話:
外國的平易地講述學術(shù)文藝的書,往往夾雜些閑話或笑談,使文章增添活氣,讀者感到格外的興趣,不易于疲倦。但中國的有些譯本,卻將這些刪去,單留下艱難的講學語,使他復近于教科書。這正如折花者,除盡枝葉、單留花朵,折花固然是折花,然而花枝的活氣卻滅盡了。人們到了失去余裕心,或不自覺地滿抱了不留余地心時,這民族的將來恐怕就可慮。
這里雖然說的是翻譯,但卻觸及了“學術(shù)文藝”著作如何深入淺出、雅俗共賞的問題。在魯迅看來,即使是學術(shù)論著(即“講述學術(shù)文藝的書”)也不必板著面孔,讓人望而生畏;而應該生動活潑,談笑風生,使讀者感到“格外的興趣”。魯迅這里倡導的,也就是隨筆化的學術(shù),學術(shù)性的隨筆,質(zhì)言之,即學術(shù)隨筆也。既然高深的“講述學術(shù)文藝的書”都可以生動活潑,深入淺出,那末,一般的學術(shù)論文更可以放下架子,更可以談笑風生了。
改革開放以來,我練著寫這樣的學術(shù)隨筆。一來二去,日積月累,也有了二百余篇。因為是練習,很多篇并不成功。除了學術(shù)功力、學術(shù)深度方面的不足,在生動活潑方面也存在很大差距。這里只能套用孔老夫子的話:“非曰能之,愿學焉。”現(xiàn)在,我從二百余篇中選出41篇,編成《學術(shù)隨筆自選集》,投放市場,接受檢驗。全書分成三輯:
**輯“八方風雨論魯迅”,共匕篇,篇幅占了全書的二分之一。之所以叫“八方風雨論魯迅”,有兩層含義:一是魯迅生前、身后都承受著八方風雨的沖擊;一是我的這些隨筆也曾惹起過一些風風雨雨。《兩位藝術(shù)大師為何不相能——略論魯迅和梅蘭芳》諸文,可說是魯迅和現(xiàn)代文化名人評價問題的具體化。它們引起的風風雨雨,不言而喻。《為什么會一度出現(xiàn)貶損魯迅的情緒》一文,是對一股復雜思潮的正面剖析;而《為魯迅一辯》一文則尖銳批評了美籍華人學者、著名史學家余英時先生,他竟然在今天海峽兩岸和平統(tǒng)一、文化互補的時代潮流下,徹底否定魯迅。《“地方色彩”·民族性·世界性》一文,糾正了一個流布甚廣的以訛傳訛,它正在迎接習以為常者的挑戰(zhàn)。至于《毛澤東和魯迅是天才,但不是“相對完人”——讀周揚同志文后》一文,更明顯是“冒犯權(quán)威”。因“權(quán)威”已經(jīng)作古,“冒犯”并不說明什么“學術(shù)勇氣”;但爭論的問題本身,卻很有學術(shù)價值。“相對完人”之類的字眼,大可以從我們的學術(shù)字典中消失了。
我曾經(jīng)不自量力地想像古人著《〈論語〉正義》、《〈孟子〉正義》那樣寫一本《魯迅著作正義》,言簡意賅地介紹全部魯迅著作。可惜力不從心,寫了《墳》到《三閑集》的六本雜文便難乎為繼了,這便是《崇高的葬禮》到《白璧與微瑕》六篇文章。我并不死心,還要努力寫下去。對魯迅這樣的語言藝術(shù)大師,花這樣的功夫是值得的。
第二輯“文壇雜說”上篇,涉及了“五四”與“新儒學”、“天才”論、現(xiàn)實主義與現(xiàn)代主義、報告文學的真實與虛構(gòu)、俗與雅等爭論較多的理論和創(chuàng)作問題,是自己的一得之見。其中有的文章如《“報告小說”——一個文學怪胎》發(fā)表當時便引起過激烈爭論。讓我略感欣慰的是,一位當時與我意見相左的老大姐劉茵同志,幾年前當面向我“認錯”,她說:“現(xiàn)在看來,還是您的意見對。”這未嘗不是一段學術(shù)佳話吧!
“學風雜談”三題,尖銳批評了一些不良學風。《胡蘭成不值得吹捧》一文則抨擊了歪曲歷史、美化漢奸的不良傾向。而今,盛行的是“自我包裝”和相互吹捧,上面這幾篇文章很可能尤遭某些人的白眼。但我認為這些話應該說,必須說,學術(shù)界、理論界應該發(fā)揚正氣,掃除歪風。應該提倡學術(shù)品格、學術(shù)風骨。
第三輯“臺港澳文學縱橫談”10篇,是我十年來對臺港澳文學的部分心得。為了避免重復,凡拙著《香港小說史》中論及的作家作品一律不收。香港、臺灣、澳門都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臺港澳文學亦然。由于特殊的歷史條件和文化背景,臺港澳文學有各自不同的特色和貢獻,它們大大豐富了祖國文學的寶庫。海外華文文學不同于臺港澳文學,但很多臺港澳作家較早定居海外,二者便有了錯綜復雜的聯(lián)系,機械地割裂開來倒大大不妥了。
1999年春節(jié)于獨行齋
木犁書系/風雨文叢:八方風雨 內(nèi)容簡介
片斷:
二、臺灣新文學作家心目中的魯迅
1894年甲午戰(zhàn)爭之后,臺灣變成了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地。日本占領(lǐng)者積極推行所謂“皇民化’運動,妄圖消滅臺灣人民的中國意識。臺灣人民堅決反抗,進行了不屈不撓、可歌可泣的斗爭。其中,20~40年代的臺灣新文學作家們表現(xiàn)得相當出色。“五四”新文化運動風起云涌后,浪潮很快波及臺灣,臺灣也掀起了一場文學革命,其旗手當推張我軍。1924、1925年間,張我軍連續(xù)發(fā)表文章,介紹“五四”新文化運動,介紹胡適、陳獨秀的文學革命主張,猛烈攻擊臺灣以古典詩詞為主的舊文學。張我軍雖然沒有專門撰寫評介魯迅的文字,但他卻一再稱道“五四”新文學,說“中國的新文壇已產(chǎn)生了無數(shù)金光燦爛的作品”。在寫于1925年的《研究新文學應讀什么書?》一文中,開列的**本小說即是魯迅的《吶喊》。經(jīng)他的推薦,在影響較大的《臺灣民報》上發(fā)表了魯迅的《狂人日記》、《故鄉(xiāng)》、《阿Q正傳》等作品。1926年8月,張我軍到北京求學,曾專門到魯迅寓所拜訪并贈魯迅《臺灣民報》四本。1929年魯迅回北京探望母病時,張我軍又去看望。無疑,張我軍對魯迅是相當崇敬的。
1927年大革命期間,當時在廣州的一批文學青年如張秀哲(月澄)、張深切(死光)、郭德金(剛軍)、林劍騰(赤劍)等,出于對魯迅的敬仰,曾多次拜訪魯迅并求魯迅為他們的著作寫序言,為他們的雜志寫文章。親熱之情,由魯迅該年4月為張秀哲的譯作《國際勞動問題》一書所寫的《序》中不難窺見。據(jù)臺北文學史料專家秦賢次先生介紹,后來張秀哲在他1947年出版的回憶錄《“勿忘臺灣”落花夢》和張深切晚年出版的回憶錄《里程碑》(又名《黑色的太陽》中都有真切的回憶。
這批臺灣青年中,有的(如張深切)后來成了臺灣新文壇上重要的作家和批評家。他們和他們的一大批文學戰(zhàn)友,以狂飆突進的“五四”精神,發(fā)揚以魯迅為代表的“為人生”的寫實主義文學傳統(tǒng),為臺灣的新文學建立了不朽的功勛。而他們對魯迅的熱愛、仰慕之情也時時流露筆端。
其中*突出的當然是被譽為“臺灣的魯迅’的賴和。賴和和魯迅的相似主要不在他們都由醫(yī)學走向文學,而在他們“為人生”的執(zhí)著和嫉惡如仇的襟懷,在他們文學作品思想、風格的一脈相承。據(jù)賴和摯友、作家楊守愚回憶:
(賴和)先生生平很崇拜魯迅先生,不單是創(chuàng)作的態(tài)度如此,即在解放運動一面,先生的見解,也完全和他“……所以我們的**要著,是在改變他們(國民)的精神.而善于改變精神的,當然要推文藝……”合致。
木犁書系/風雨文叢:八方風雨 目錄
自序
**輯八方風雨論魯迅
毛澤東和魯迅是天才,但不是“相對完人”
——讀周揚同志文后
兩位藝術(shù)大師為何不相能?
——略論魯迅和梅蘭芳
臺港作家心目中的魯迅
為什么會一度出現(xiàn)貶損魯迅的情緒?
“地方色彩”·民族性·世界性
魯迅與《紅樓夢》三題
“狼眼睛”與“大團圓”
——關(guān)于《阿Q正傳》結(jié)尾的思索
老舍的《貓城記》與魯迅的《阿Q正傳》
崇高的葬禮
——魯迅雜文《墳》精義
此“國粹”非彼“國粹”也
——魯迅雜文《熱風》精義
歷史感與超越感
——魯迅雜文集《華蓋集》精義
永不磨滅的歷史記錄
——魯迅雜文《華蓋集續(xù)編》精義
委婉曲折的血淚控訴
——魯迅雜文《而已集》精義
白璧與微瑕
——魯迅雜文《三閑集》精義
為魯迅一辯
——與余英時先生商榷
第二輯文壇雜說
超越“五四”,超越“新儒學”
“才”論
“秉筆直書”何其難?
“報告小說”——一個文學怪胎
再談報告文學的危機?
通俗,豈與高雅無緣?
——我的雅俗文學觀
說雅俗
再說雅俗
——以金庸為例
必須遏制文學低俗化的潮流
關(guān)于“學者散文”
補來續(xù)去是與非
出版商與出版賊
治學切忌“瞞”和“騙”
——學風雜談之一
談“官大學問長”
——學風雜談之二
做學問與“一窩蜂”
——學風雜談之三
胡蘭成不值得吹捧
第三輯臺港澳文學縱橫談
香港文學的愛國主題
關(guān)于香港文學與祖國內(nèi)地文學
多方位、多中心、多元化的華文文學
畫魂·民魂·國魂
——讀趙淑俠《賽納河之王》
初訪金庸
嶺南讀書記
“中舉”之前
《香港文學史》得失談
里程碑與休止符
——評閩版《臺灣文學史》
兩岸文學的交流與互補
(附錄)
具有穿透力的笑聲
——袁良駿教授印象記
木犁書系/風雨文叢:八方風雨 作者簡介
袁良駿,字萬里,筆名胡陵生,1936年出生于山東魚臺。1961年畢業(yè)北京大學中文系并留校任教。198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xié)會。1983年調(diào)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先后擔任魯迅研究室主任,中國魯迅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文學研究所學術(shù)委員會委員。現(xiàn)人該所研究員,中國社科院研
- 主題:八方風雨更顯英雄本色
本書是一本作者研究魯迅的讀書札記和文化隨筆,作者是一位研究魯迅的資深學者,文章風格大氣莊重嚴謹求實,視野開闊思路敏捷,對于魯迅作品有深入透徹的理解和闡述,讀后令人受益不淺,特別是在當前有人對于魯迅作品有歪曲詆毀的不良風氣中,更顯現(xiàn)出它的價值。第二部分是作者對當今文壇一消極不良現(xiàn)象的思索和批評文章,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位非常有責任和擔當?shù)闹R分子,面對當今社會和文化界的不良風氣,敢于立場鮮明給予批判和揭露,很值得敬佩。最后部分是一些有關(guān)港臺文學界的評論文章,這些文章對于兩岸三地的文化的交流與互動起到了積極推動的作用,非常有意義。本人感到本書略有不足的地方就是:由于作者是一位60年代大學畢業(yè)的學者,由于歷史的原因,受到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文章的某些觀點稍顯傳統(tǒng)和保守,對于一些問題缺討論乏更加開闊的文化視野和兼容并蓄。當然瑕不掩瑜,我本人還是對于作者文章持贊同和欣賞的態(tài)度,感覺是一本值得大家仔細閱讀的嚴肅的作品。(圖書的印刷和裝幀都不錯,價格合理,值得推薦)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名家?guī)阕x魯迅:故事新編
- >
經(jīng)典常談
- >
名家?guī)阕x魯迅:朝花夕拾
- >
隨園食單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月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