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中國畫市場概論 版權信息
- ISBN:9787806635223
- 條形碼:9787806635223 ; 978-7-80663-522-3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畫市場概論 內容簡介
從學科研究的內容、意義及其體系建設的框架分析入手,分別就中國畫市場的系統環境、系統要素、結構、行為、診斷、預警,以及相關的市場運作與策劃等20多個專題進行研究。
中國畫市場概論 節選
中國畫市場作為一門學科,一步步地走入了人們的視野。把中國畫市場作
為研究對象,進行全面而又系統的研究,從理論與實踐兩個向度進行歸納、總
結,并進而從學科建設的角度進行理論提升與系統研究,*后就形成了擺在
大家面前的這本理論研究專著《(中國畫市場概論)》。
在中國市場經濟不斷向縱深發展的過程中,實踐所帶給人們的力量及沖擊
是前所未有的,當然,這也包括大量新問題、新情況的出現與處理。歷史上,
沒有任何時候像今天這樣,人們更需要正確理論的分析與指導。中國畫市場作
為一個新興的專業市場,一開始就面臨許多亟待解答的問題,特別是在實踐中
提出的問題,要對此做出回答,就有賴于對中國畫市場理論進行系統、深入的
研究。然而事實上,我們當下所面對的現狀卻是:理論研究遠遠落后于實踐。
中國畫市場是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某種意義上講,
在新的發展機遇面前,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肩負著中華民族文化復興的偉大
理想。如果從這種高度上去認識中國畫市場的發展的話,我們就可以說,中
國畫市場的發展是一次偉大的文化實踐活動,而這次偉大的文化實踐活動必
然需要偉大理論的支持。今天,我們幸運地站在這種機遇面前,勇敢地忘我
參與,勇敢地面對挑戰。
本書首先將中國畫市場作為一個系統來研究,并從學科研究的內容、意義
及其體系建設的框架分析入手,分別就中國畫市場的系統環境、系統要素、結
構、行為、診斷、預警,以及相關的市場運作與策劃等20多個專題進行研究。
這些內容共同構建了中國畫市場研究的全景化理論視野與架構,毫無疑問地會
使本書成為當今中國畫市場理論研究的一項非常有意義的重要研究成果,必將
對中國畫市場的發展起到應有的推動作用。
理論是灰色的,只有生命之樹常青。我們相信,在偉大的文化實踐的推動
下,只要我們擁有飽含生命感情與理性的思想和認識,憑借一種精神追求與
境界,就一定會創造出無愧于時代、無愧于實踐,閃爍著理性光芒的具有先
導性的理論。
這是我們的理想,更是我們的追求!
第二節 中國畫市場進入調整期
中國畫市場進入調整期,*為顯著的標志有以下五點:
1.作為中國畫市場主體的畫廊業,其銷售出現了大面積滑坡;
2.習慣于自產自銷的畫家作品的銷售量不斷下滑,且價格處于停滯甚至下滑
狀態;
3.一度作為中國畫市場主要出口的拍賣成為一個當代畫家做秀的平臺;
4.藏家在高價位吸納的作品市值迅速縮水,藏品的流通性進一步惡化,大量
資金被套牢。
5.大環境使中國畫市場新資金的進入遇到了更大的障礙與瓶頸。
關于這個問題,筆者曾與楊才玉先生有過認真的交流與討論。楊先生寫成了
一篇稿件,刊發于《(收藏)》雜志2006年第9期,其觀點能較好地概括全面進入調
整期的中國畫市場的狀況:
在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展史上,2005年是值得特別關注的一年。一方面,經過
了十多年的快速成長、發育,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在2005年的春夏季節達到一個
新的里程碑,尤其是占到藝術品市場80%份額的中國書畫,在連續三年出現“井
噴”行情后,到2005年春拍時,達到了一個新的制高點。另一方面,從2005年
下半年開始,中國藝術品市場,尤其是中國書畫市場,在平穩發展中出現了調整
行情。這是繼1 997~1 998年亞洲金融風暴期間,中國文物藝術品市場受累,出現
調整行情之后的又一次調整。以中國嘉德、中貿圣佳、北京翰海、北京榮寶、北
京保利、杭州西泠、上海朵云軒七大拍賣公司為例,2005年春拍時,因北京保利
尚未開拍,六家成交總額為27.3億元人民幣。其中,中國書畫的成交率分別達到
了93%~97%;秋拍時,北京保利開始首拍,且一家就拍出了5.1億元人民幣,但
另六家總成交只達到了22.4億元人民幣,較春拍減少1 7.95%,七家秋拍的總和
與六家春拍的業績相當。其中,中國書畫的成交率下降到78%~94%,*低則只
有62%。進入2006年后,中國書畫的調整行情進一步延續。從毒季拍賣的情況看,
中國書畫的成交率多在60%~70%左右,*低則不到50%。在2006年春拍中,上
述七大拍賣公司的成交總額為21.5億元人民幣,較上年春拍減少了21.24%、較
上年秋拍減少了2 1.82%。過去動輒高價成交的名家作品,現時很少爆出驚人價
位。從中藝指數(中國藝術品市場行情指數)的走勢來看,自2005年1 O~11月
達到31 46點的峰值以后,便調頭下滑,到2006年5月為2795點,下跌了551點,
跌幅為川%;從雅昌國畫400成份指數走勢也可以看出這種調整趨勢,自2005年
7~8月達到5949點的峰值后,在震蕩中一路下滑,2006年7月為21 75點,較峰
值下跌了1 774點,一年時間跌幅達44.9%。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中國書畫藝術品的價值被長
期嚴重低估的現象逐步得到了改變,其本身存在著一個很大的價值認同和理性提
升的空間。20多年來,經過發育初期的畫家、畫商“走穴”,到后來的畫家、畫
商同進藝術品拍賣市場“操作”,再到現今的畫廊和網絡營銷的快速發展,中國畫
市場自2003年“非典”后,完成了能量的累積過程,像脫韁的野馬一樣,連續三
年實現了非理性的快速發展——拍賣價格幾倍、十幾倍、幾十倍地上翻;紀錄不
斷地被創造和刷新;中國書畫市場本身固有的上升能量被超前、過度地釋放;連
業內人士也連喊“看不懂”了。2005年6月,中國拍賣行業協會成立1 0周年。在
北京舉行的國際高峰論壇上,與會中外專家和藏家發出感嘆:從事古器物收藏的
人與從串書畫收藏的人相比較,后者藏品的快速增值引起了前者心理不平衡;從
事古書畫收藏的人與從事當代書畫收藏的人相比較,后者藏品的快速增值引起了
前者心理不平衡。這兩個不平衡揭露了中國藝術品市場的深層次矛盾,也像暴風
雨來臨之前的電閃雷鳴一樣,預示著中國書畫藝術市場調整期的即將來臨。果然,
當年下半年,這種調整就露出了端倪。
這篇文章使我們看到,中國畫市場的確需要并正在進行著調整。關于這種調
整的時間,我們在多篇文章中給出了一個基本的判斷:從9.006年初始,至少有2
年的時間,中國畫市場會不斷地進行調整、整合,為新一輪的行情做積淀。中國
畫市場的這種發展過程是必要的、更是必須的。我們愿意看到,經過這個調整期,
一個健康成長的中國畫市場會出現在我們面前。
第三節中國畫市場的缺失
在20世紀90年代中、下期及2004年、2005年,中國畫市場經歷了兩個高峰
期。2006年以來,中國畫市場進入了全面的調整期,這一調整期的來臨是中國畫
市場發展過程中不可回避的階段。很多相關人士都在分析、探討這個過程究竟需
要多長的時間,但問題的關鍵是誰和什么時候來制造這個市場的拐點。因為,新
拐點的制造無疑將會進一步推動中國畫市場邁上一個新臺階。但我們應該看到,
新拐點的出現更有賴于我們對中國畫市場所存在的問題進行及時而又到位的發現
與解決。
中國畫市場供給面過度市場化是中國畫發展中的一個過程,更是一個不能逾
越的鴻溝。這個過程的基本特點是:
(1)市場供大于求,作品的供給量大規模增長。
(2)中低端從業人數激增,而高端藝術家缺失,造成作品市場結構性失衡。藝
術品鮮見,行活及涂鴉之作充斥市場。
(3)供給渠道在混亂中迅速擴張,各式各樣的拍賣、展覽、展銷及畫廊、網
上營銷等把藝術品的供給幾乎雷同于商品叫賣,渠道的多樣化已經演變成過度化
甚至混亂。
(4)政策導向及標準的缺失使中國畫市場供給面對著巨大的壓力:一方面,假
畫、行畫充斥市場;另一方面,真正的藝術品又很難叫座,市場陷入一種消費博
弈的狀況之中。中國畫市場供給面過度市場化像毒藥一樣侵蝕著成長中的中國畫
市場。
1.中國畫作品的泛濫毒害著中國畫的文化精神
中國畫作為經典主流文化活躍在歷史的舞臺上,具有獨特的民族性,其精神
指向充滿著與現時代時尚的、速成的、快餐式的文化環境不可調和的對立情結。
然而,現在“盛世興收藏”的浪潮造成了中國畫家成幾何級數增長;藝術市場不
規范、畫家四處“走穴”也使得贗品、低劣之作大肆泛濫。這種作品的泛濫其實
是源于畫家文化精神的缺失。當代畫家過高地追求物質生活享受而大批生產作品,
就是缺失必要的“寧靜”、“中庸”等文化精神,而這些精神恰恰也是中國畫所必
備的。畫家心態浮躁,無法潛下心來研究古人、研究傳統、研究筆墨,為了迎合
受眾審美情趣、追求利益*大化,貪圖數量,不求質量。在如今的中國畫市場中,
半數以上作品不是廢紙就是行活,“文化內涵”、“生命修持”等這些中國畫*根本
的文化內涵幾乎喪失。就目前中國畫而言,不缺熱鬧,缺的是古意;就畫家群體
而言,不缺小聰明,缺的是大智慧,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國畫文化的斷裂、
文化精神的消蝕。在畫作像床單、被面一樣被規模化生產的過程中,中國畫的文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巴金-再思錄
- >
史學評論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二體千字文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