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滇西北旅游地質文化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2444990
- 條形碼:9787502444990 ; 978-7-5024-4499-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滇西北旅游地質文化 本書特色
本書的主要觀點為:**,滇西北旅游地質資源開發,需要從產品設計、開發方式、營銷品牌等許多方面闡釋其文化內涵,并獲得文化支撐。這種文化包含有地質學的科學思想、大眾文化精神和區域少數民族文化內容;第二,滇西北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憑借其智能和智能傳遞系統構建起各具特色的生計方式,以應對其生存環境,積累了豐富的環境經驗。通過挖掘滇西北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中關于環境保護的文化手段,并移植到旅游地質資源與環境保護的實踐中,才能使這種保護有效地實現。
滇西北旅游地質文化 內容簡介
本書共有7章。在導論中,對旅游地質文化基本理論進行了探討,概述了滇西北區域地質背景;第2、3章詳述了滇西北地質環境對區域文化形成與發展的影響和作為旅游資源的地質要素及其文化內涵;第4、5章分析了滇西北區域性旅游地質文化,研究了滇西北旅游地質文化的應用;第6、7章概述了作者對滇西北旅游地質文化發展的研究。本書適合地質學、旅游學、地理學、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等專業的本科生、研究生參考閱讀。
滇西北旅游地質文化 目錄
滇西北旅游地質文化 節選
br />
20世紀末,伴隨我國旅游業的迅速發展、各學科向旅游
領域滲透的過程中,地球科學逐漸成為旅游學科和旅游產業
發展的重要支撐,旅游地學也得以形成和發展。地質體是旅
游資源環境依附的基底,地質奇觀是極重要的自然旅游資源,
旅游資源的深層次開發和旅游資源環境的有效保護,均需要
旅游地質學科理論與方法的支撐。
旅游地質學是伴隨旅游業的發展而孕育產生的介于地球
科學和旅游學之間的邊緣學科,運用地質學的原理和方法,
研究旅游地質資源(旅游客體)與旅游主體(旅游者)、旅
游媒體(旅游服務設施等中間環節)、旅游環境之間的關系:
以地質資源旅游資源化的理念,探索地質資源的社會化:以
旅游學的視角研究地質資源、發掘地質資源的旅游價值、旅
游功能,將地質資源轉化為旅游資源,獲取旅游效益,服務
旅游事業。旅游科學與地質科學的原理、自然科學與人文社
會科學的研究方法、現代地質科技與現代旅游觀念的融合,
開闊了旅游地質學的研究視野,提高了旅游地質問題的研究
層次和深度,拓展了地質學的應用領域。
地質資源旅游資源化的理念是旅游地質學的核心。當前,
地質遺跡保護、國家及世界地質公園建設是旅游地質資源開
發與保護進入高層次發展階段的里程碑,提供了旅游地質學
科發展完善的良好機遇,促進了地質資源旅游資源化的進程。
地處大地構造單元接壤、地殼運動復雜、新構造運動強
烈的云南大地,地質地貌類型多樣,旅游地質資源豐富多彩,
路南石林、騰沖火山熱海、麗江玉龍黎明丹霞等一批以高品
級地質奇觀為依托的旅游風景名勝區、地質公園的建設,三
江并流世界自然遺產的認定,創造了云南旅游地質學科發展
的良好社會環境。在旅游地質研究積累的基礎上,2000年,
昆明理工大學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博士點開始培養旅游地質
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有計劃地進行了旅游地質學學術思
想、理論和方法體系的系統研究。通過科研教學,在構建旅
游地質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體系、旅游地質學科與旅游實踐
結合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目前,旅游地質學科正處于開拓和發展中。為了系統介
紹和展示旅游地質研究方向的發展和研究狀況,促進旅游地
質學科的發展、促進地質資源旅游資源化,以旅游地質博士
學位論文及相關研究成果為主體,編寫了《旅游地質系列叢
書》。將《旅游地質系列叢書》獻給為旅游地質學科發展、地
質資源旅游資源化辛勤耕耘的科技工作者,獻給所有以旅游
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人們。
《旅游地質系列叢書》策劃人 楊世瑜
2007年3月17日
于昆明理工大學
前言
滇西北旅游地質文化研究是在旅游地質理論研究基礎上
所作的范例性研究。在本書開始的理論性綜述中,探討了
旅游、地質、文化三者間的邏輯關系,對旅游地質文化研
究的難點作出判斷,并分析其原因。這一部分不僅是本書
研究的基礎,還表明了研究者的立場;以滇西北地質環境
特征為依據,分析地質環境對當地民族文化的可能影響,
是本書研究的前提;以滇西北特殊地質要素為資源,探究
其本身的文化內涵,并對滇西北區域旅游地質文化的整體
表現進行辨識,進而研究旅游地質文化在實踐中的應用是
本書研究的主體;對滇西北旅游地質文化的發展研究是對
*終成果的理論性總結。
區域性的旅游地質文化研究,在于尋找區域地質特征與
地域文化特征的耦合關系,并以此為突破,構建起旅游地質
文化框架及內涵。就滇西北而言,區域地質的典型性毋庸置
疑。新構造運動以及與之相對應的各種地質遺跡和地貌景觀
特色明顯;地域文化豐富而獨特,民族文化、馬幫文化、傳
統文化、現代文化等相互交織,形成與其他區域差異明顯的
地域性文化;同時,近年來滇西北旅游發展迅速,大理、麗
江和迪慶(香格里拉)已經成為云南旅游的主體,而以香格
里拉為品牌的旅游區,正在以滇西北為中心迅速擴張。滇西
北在事實上演化為中國西南區域旅游發展的重要支撐點。.由
此可見,以滇西北為例,進行區域旅游地質文化的實證性研
究,具有理論研究的代表性和示范性意義。
從文化視點切入旅游地質資源的開發與環境保護,成為
區域旅游地質文化研究的主要方向。在對滇西北地質環境背
景、旅游地質資源特征分析的基礎上,運用文化學研究理論
與方法,對旅游地質資源的文化內涵、區域地質文化特征以
及旅游地質文化在區域旅游開發、區域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應
用進行探討,其*終目的是為了推動滇西北旅游更為良性化
發展。從這個意義出發,滇西北旅游地質文化研究也具有實
踐層面的指導性和應用性意義。
在理論上,區域旅游地質文化研究依賴于“區域地質
文化”和“區域旅游文化”的研究成果,并順應其發展的
趨勢。具體到滇西北旅游區,旅游地質文化研究要根據滇
西北旅游地質研究問題和研究進展確立主題與方向。事實
上,旅游地質資源及其相應環境的開發與保護中的文化問
題,始終是滇西北旅游地質文化研究的重大課題。特別是
在開發與保護的張力之間如何繼續保持滇西北地質景觀的
完整性和區域民族文化的原真性,是滇西北旅游地質文化
研究的重點。
本書的主要觀點為:**,滇西北旅游地質資源開發,
需要從產品設計、開發方式、營銷品牌等許多方面闡釋其文
化內涵,并獲得文化支撐。這種文化包含有地質學的科學思
想、大眾文化精神和區域少數民族文化內容;第二,滇西北
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憑借其智能和智能傳遞系
統構建起各具特色的生計方式,以應對其生存環境,積累了
豐富的環境經驗。通過挖掘滇西北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中關于
環境保護的文化手段,并移植到旅游地質資源與環境保護的
實踐中,才能使這種保護有效地實現。
總體看,目前滇西北旅游地質資源開發與保護還存在諸
多問題,客觀上要求尋找切實有效的解決途徑。旅游地質文
化研究只有抓住地質旅游中*本質的東西,才能更貼近問題
本身,才能提出有效的方案,才具有指導實踐的現實意義。
從這個角度看,本書也只是起到了一個基礎性的作用,還需
更多專家給予關注,投入熱情與智慧,使旅游地質研究真正
有助于滇西北旅游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
著者
2008年1月
2.3 深大斷裂密集
“三江”地區位于特提斯一喜馬拉雅構造域中、南段,此處
正是擠壓、褶皺*為強烈的地帶。晚元古代以來,由于古大洋向
其北側塔里木一中朝準地抬和東側揚子準地臺西緣古島弧帶的擠
壓、俯沖,以及燕山期末印度板塊向北東方向的強烈擠壓、俯沖
和碰撞,形成了長時間、多階段、極強烈而很復雜的多旋回地槽
褶皺。由于各時期主應力方向的不斷改變和交替出現,在這里形
成了中國內地極重要、極密集而且數量甚多的巨大線狀弧形深斷
裂系,并使各重要斷裂帶多具分支、合并或平行組合等多邊特
點。它們一般都呈現出NNW-NW向,在弧形的轉折段落自然地
出現有近S-N的方向,在某個地段或某個時期也出現NNE-NE方
向的少數斷裂帶,均為壓性一壓剪性質。
楊世瑜先生(2002)以遙感影像地質判讀為信息源,綜合地
質、地球物理、第四紀地質資料,總結成以下幾個方面特征:
(1)線性構造發育,方向性強,間隔性、等級性明顯。呈現
隱晦而總體寬大延伸穩定的帶狀影像異常。貢山一香格里拉帶、
維西一寧蒗帶、碧江一鶴慶帶、永平一彌渡帶每帶寬約20~
30km,帶間間距60~100km,橫貫三江地區,并東延為云南省
內規模宏大的東西向構造帶,為基底構造或隱伏構造。
(2)環形構造發育,多呈環群出現,環群組合有致,具一定
組合結構。維登一大華環群、馬登一喬后環群呈南北向,北北西
向展布,并與其他的巨甸環、維西環、里農環、格咱環等共同組
成與三江并流帶一致的巨大的南北向環帶。環形構造多為構造一
巖漿一變質單元的顯示。
(3)線一環構造組合結構顯示了該區的地質構造單元及構造
系統。三江地區可劃分為六大線一巧構造體系:滇西北南北線一
環構造系、德欽一大理北北西向線環構造系、麗江一寧蒗北東向
構造系、里農一格咱北西向線環構造系、蘭坪一鶴慶一華坪東西
向構造系、寧蒗一賓川環形構造系。這些構造系顯示了該區地質
構造單元及體系。
顯然,南北向構造系是三江并流帶的主導構造,也是三江并
流帶板塊活動的顯示,其發育自成體系,可跨越不同地質單元或
作為地質單元邊界,其具有繼承性活動的特點,又是該區*新的
構造系統,也是決定現今三江地區地質地貌格局的主導因素。北
東向、北西向構造系有其獨自成體的一面,又有為南北向構造系
相互利用歸并遷就的一面,體現“配套”的特點。東西向構造則
是該區相對較老而隱伏存在的構造系,其存在制約了南北向構造
系在南北帶中發育的差異性以及地質構造的異常地段。碧江一鶴
慶東西向構造帶向東到華坪‘’也是省內影響很大的區域性東西構
造帶,其存在和活動是三江地區三江之東部金沙江偏離并流的重
要原因。寬大的構造帶上,蘭坪、劍川、鶴慶一帶是三江地區飛
來峰構造*為發育的地段。該構造帶又是現代雪山冰川集中發育
的南界;維西一寧蒗東西向構造帶和貢山一香格里拉東西向構造
帶規模和影響較南部兩帶為少,但也是導致三江地區地質構造差
異的地段。
總體上看,三江并流帶地質構造格局*顯著的特點是:線狀
條塊鑲嵌,腰部強烈緊縮,南北兩端略為散開,并呈南北向反s
形扭轉。這一巨型膝狀扭曲的構造帶,在全球構造中實屬罕見。
充分展示了晚燕山到喜山期,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的揚子陸塊斜
向沖頂產生的構造大反向、大推覆、大走滑、大滑脫的碰撞造山
連鎖效應。
2.4 新構造運動十分活躍
新構造運動是指從第三紀,主要是晚第三紀以來的喜馬拉雅
構造運動。喜馬拉雅碰撞運動結束了洋殼巖石圈演化歷史,使該
區進入了陸內變形構造發展階段。喜山運動末期,包括三江并流
在內的滇西地殼進入了一個新的強烈抬升階段,除走滑斷裂作用
外,褶皺作用、逆沖推覆作用強烈,形成了與現今地貌格局一致
的會聚山鏈,奠定了滇西三江地區的地質構造輪廓。其強烈程度
和影響范圍均超過了以前的印支運動和燕山運動,形成了整個三
江地區規模巨大的新生代褶皺造山帶。該區新構造運動*基本的
特征是地殼抬升。這可從高原夷平面、掀斜抬升、抬升速率差
異、侵蝕地貌、地震、立體氣候等顯示出來。
三江地區自晚第三紀中新世末期至上新世,不均衡的塊斷抬
升十分劇烈,滇西高原開始形成,同時,河谷強烈的下切。德欽
縣附近發育有3~4級剝蝕面。高原一級夷平面大致在海拔
4400—4600m,二至四級分別為3600—3800m、3000~3200m和
2600—2700m,反映了地殼活動具有間歇性抬升的特點,并且,
抬升速率具有快、慢變化的脈動性。金沙江河谷在奔子欄以南的
爭古一哈充一帶,可以觀察到有五級河流階地,從江面大約
2010m起算,大致在2020m、2100m、2310m、2560m及2800m,
反映金沙江斷裂帶有過多次間歇性抬升。根據有關資料計算,德
欽與中甸之間的南北直距不到lOOkm,高原一級夷平面下降
600m;中甸與麗江南北直距約1lOkm,高原一級夷平面下降大
于600m;麗江與大理南北直距約140km,高原一級夷平面僅下
降300m;由此可見,麗江至中甸、德欽地段,地勢迅速抬升翹
起,麗江至大理相對地勢起伏較緩,呈北強南弱。
- >
隨園食單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我與地壇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自卑與超越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朝聞道
- >
二體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