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宇宙、量子和人類心靈
-
>
氣候文明史
-
>
南極100天
-
>
考研數學專題練1200題
-
>
希格斯:“上帝粒子”的發明與發現
-
>
神農架疊層石:10多億年前遠古海洋微生物建造的大堡礁
-
>
聲音簡史
澳大利亞大型沉積盆地與油氣成藏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2163501
- 條形碼:9787502163501 ; 978-7-5021-6350-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澳大利亞大型沉積盆地與油氣成藏 本書特色
澳大利亞大陸雖然是世界上*小的大陸,卻是世界上*大的島嶼,是世界上唯一占據一個整個大陸的國家。本書從澳大利亞大陸沉積建造與構造運動特征出發,詳述了澳大利亞大型沉積盆地中吉普斯蘭盆地、坎寧盆地、卡那封盆地、帕斯盆地、波拿巴盆地、布勞斯盆地的地質特征、油氣聚集與成藏以及油氣資源潛力,指明了勘探方向,反映了該地區含油氣盆地的地質規律和勘探歷程。本書內容豐富,論述透徹,具有很強的可讀性。
澳大利亞大型沉積盆地與油氣成藏 內容簡介
本書從澳大利亞大陸沉積建造與構造運動特征出發,詳述了澳大利亞大型沉積盆地中吉普斯蘭盆地、坎寧盆地、卡那封盆地、帕斯盆地、波拿巴盆地、布勞斯盆地的地質特征、油氣聚集與成藏以及油氣資源潛力,指明了勘探方向,反映了該地區含油氣盆地的地質規律和勘探歷程。 本書可供從事油氣地質研究的科研人員與高等院校相關專業師生參考。
澳大利亞大型沉積盆地與油氣成藏 目錄
**節 太古宙、元古宙沉積建造與構造運動
第二節 早古生代沉積建造與構造運動
第三節 晚古生代沉積建造與構造運動
第四節 中生代沉積建造與構造運動
第五節 古近紀和新近紀沉積建造與構造運動
第六節 亞洲太平洋地區沉積建造與構造演化
第二章 吉普斯蘭盆地與油氣成藏
**節 盆地基本地質特征
第二節 盆地沉積建造
第三節 陸上油氣勘探潛力分析
第四節 海上油氣勘探潛力分析
第三章 坎寧盆地與油氣成藏
**節 盆地基本地質特征
第二節 盆地沉積建造
第三節 盆地烴源巖及儲蓋組合
第四節 盆地油氣成藏組合
第五節 油氣資源潛力分析
第四章 卡那封盆地與油氣成藏
**節 盆地基本地質特征
第二節 盆地構造演化
第三節 盆地沉積建造
第四節 烴源巖及儲蓋組合
第五節 典型油氣田成藏及勘探潛力分析
第五章 帕斯盆地與油氣成藏
**節 盆地基本地質特征
第二節 盆地沉積建造
第三節 烴源巖及油氣成藏組合
第四節 油氣資源潛力分析
第六章 波拿巴盆地與油氣成藏
**節 盆地基本地質特征
第二節 盆地沉積建造
第三節 烴源巖及儲蓋組合
第四節 油氣成藏分析
第五節 油氣資源潛力分析
第七章 布勞斯盆地與油氣成藏
**節 盆地基本地質特征
第二節 盆地沉積建造
第三節 盆地烴源巖及儲蓋組合
第四節 油氣成藏特征
第五節 油氣資源潛力分析
參考文獻
澳大利亞大型沉積盆地與油氣成藏 節選
nbsp; 言
澳大利亞大陸雖然是世界上*小的大陸,卻是世界上*大的島嶼,國土總面積為
7682300km2,是世界上唯一占據一個整個大陸的國家。澳大利亞四周環海,有36735km
長的綿長海岸線,南部有淺海域的澳大利亞大海灣,東部有卡奔塔利亞海灣(the Gulf of
Carpentaria)。澳大利亞大陸四周有許多小島嶼以及世界上*大的珊瑚礁即大堡礁(the
Great Barrier Reef),澳大利亞*大的島嶼是塔斯馬尼亞島。
澳大利亞是世界上*平坦、*干燥的大陸,中部洼地及西部高原均為氣候干燥的沙
漠,能作為畜牧及耕種的土地只有26×104km2。沿海地帶,特別是東南沿海地帶,適于
居住與耕種。這里丘陵起伏,水源豐富,土地肥沃。除南海岸外,整個沿海地帶形成一條
環繞大陸的“綠帶”,正是這條“綠帶”養育了這個國家。
澳大利亞大陸地理環境表現與其他大陸迥然不同,地理環境要素顯明而獨特。從整體
來看,澳大利亞大陸突出特征是暖熱干旱,澳大利亞干旱氣候區所占比例之大為各大陸所
不及,同時內流區和無流區所占比例之大亦為世界之*,地表水貧乏,外流區分散在大陸
的邊部。反映在植被上,澳大利亞森林植被稀少,以耐長期干旱的旱生植物為主。從自然
帶分布來看,澳大利亞大陸荒漠與半荒漠面積為340×104km2,占總面積的45%,亦居
各大陸首位。考慮各地區的地理位置、地形結構、氣候條件和植被類型等特點,可把澳大
利亞大陸劃分5個自然地理區。
(1)北部夏雨區。
本區位于大陸的*北部,南界大致與南緯18。~20。線符合。在構造上本區屬于西澳陸
臺的一部分,具有前寒武紀基底,除卡奔塔利亞灣沿岸屬沉陷區,地勢平坦外,地形以低
高原為主。本區屬于熱帶干濕季氣候,年降水量介于600~1500mm,多降在夏季,夏季
降水量約占年降水量的五分之四,冬季干燥。雨季到來前的11月氣溫*高,有些地區可
超過30。C,*低氣溫出現在7月,也在20。C以上。河流受氣候制約,夏季流量大,有些
河流在干季時個別地段干涸。除沿海地帶多紅樹林外,植被以熱帶稀樹草原為主。同時又
依降水的多少,呈帶狀變化,由北向南,依次為熱帶疏林、熱帶干草原,較干燥地方分布
著灌叢。
(2)西部荒漠區。
這是澳大利亞*大的自然區。位于大陸中西部,西臨印度洋,東部大致止于東經
140。。按自然條件來說,它很像非洲的撒哈拉。本區除印度洋岸有寬窄不等的沿海平原,
在東部、西北部有超過1000m的山地外,大部分是600m以下的高原。本區*突出的特點
是氣候干燥,絕大部分地區年降水量不足150mm,僅在周圍地區增加到300mm,東部山
地迎風坡,年降水量達300~500mm。由于氣候十分干旱,地表水很缺乏,僅邊緣較濕潤
地區,河床在雨后有水,大部分時間干涸。全區卻散布著眾多的鹽湖。本區夏季炎熱,是
全大陸夏季高溫區,冬季氣溫日夜溫差大。由于降水稀少,蒸發量大,植物貧乏,以荒漠
植被為主。
(3)西南部冬雨區。
本區位于大陸西南部,三面臨海,屬夏干熱、冬溫雨的地中海型氣候區。沿海地帶年
降水量可達1000mm,向北和向內陸降水量逐漸減少,有的地區還不足500mm。自然植
被以森林為主,由高大的桉樹組成,有些地段自然植被已為人工針葉林所代替,有的地區
已辟為農田發展園藝業。由沿海向內陸,隨降水量的逐漸減少而變成稀疏的桉樹林和澳大
利亞特有的密灌叢。
(4)中部干旱平原區。
本區北部屬埃爾湖內陸流域,南部是墨累一達令河流域,地形以平原為主,是澳大利
亞大陸地勢*低平部分。氣候屬大陸性,自東向西干燥性逐漸加強。埃爾湖濱年降水不足
120mm,由此向北、東、南外圍增加到500mm。全區夏季普遍高溫,平均氣溫在25。C以
上;冬季北部為11~15。C,南部為9~12。C。平原區地表水不多,但地下水卻十分豐富。
植被依降水多少而發生變化,降水較多的北部和東部,生長著稀疏明亮的桉樹林和干草
原,向南是不同的灌叢,沿河是桉樹帶狀林,愈接近埃爾湖愈干燥,形成荒漠,有些地段
僅在偶然間大雨之后,植物迅速生長,其中多數是短生植物。
(5)東部濕潤山地區。
本區位于大陸東部,包括大分水嶺和大陸的東部沿岸地帶,是一南北向條帶狀自然
區。地形以山地占絕對優勢,第三紀構造運動中,古褶皺山地發生斷裂、抬升,沿斷裂線
有玄武巖噴出,個別地段有火山活動。全區氣候濕潤,年降水量一般在1500mm左右,
在地形有利的條件下,可超過4000mm。氣溫隨緯度的增加而遞減,北段年內溫差不大;
南段已屬于亞熱帶,冬季氣溫較低,有時冷氣團從南方侵入,氣溫可降到0。C以下。冬季
高山上有積雪。河流短小(不超過400kin)流急,靠雨水補給。東部山地是澳大利亞主
要森林分布區,北部為熱帶雨林,南部為亞熱帶潮濕森林。從海岸到海拔1000~1200m
的東坡布滿森林,山脈西坡降水較少,林地稀疏。山地上部生長的樹木較矮小,海拔
1600~1900m的地段,森林變成曲樹群落和矮生灌叢。
澳大利亞這個廣闊的“島國”南北約3200km,東西約3800km。西北部處于赤道的
熱帶氣候區,而南部則處于溫帶氣候區。澳大利亞12月至2月是夏季,而3月至5月是
秋季,6月至8月是冬季,春季則是9月至11月。澳大利亞是世界七大洲中地勢*平坦
的大陸,平均海拔高度不到300m,而世界的平均海拔高度約為700m。澳大利亞東南部的
澳大利亞阿爾卑斯山脈(the Australian Alps)是該國*高的地區,其中科西阿斯克山峰
(Mount Kosciusko)則是澳大利亞的*高點,高度為2228m。
此外,塔斯馬尼亞島構成了一個獨特的自然地理區,它處在南半球溫帶地區,面積為
67900km2,與大陸間以寬224km的巴斯海峽相隔。塔斯馬尼亞島在地形和地質構造上均
為大陸東南部山地的延續。它的地形屬穹狀高地,平均海拔為600m,被河谷深切,北部
和中部地勢較高,可達1500m,有古冰川遺跡。海岸陡峭并有大量鋸齒狀海灣和半島。塔
斯馬尼亞島氣候涼爽,屬溫帶海洋性氣候,*熱月和*冷月氣溫差一般不超過10。C,年
平均降水量達1000mm,有的地區可超過3500mm,多為持續的毛毛雨。在山地冬季可有
降雪,但雪被多難以保存。河網稠密,河流水深流急,水量豐富。森林植被以常綠樹種占
優勢,特別是喜濕的桉樹和常綠櫟樹。島上保存有一些大陸上早已滅絕的動物,也有一些
南極區系的代表,如除了大陸上的有袋類外,在島上有袋狼和袋獾,在南部還有企鵝。澳
大利亞東北沿海地帶生長著郁郁蔥蔥的熱帶森林,其間棲息和生長著世界其他地區見不到
的珍奇動物、野花和鳥類。一群群牛羊遍布澳大利亞內陸地區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內地
是廣袤無垠、杳無人煙且干燥荒蕪的大沙漠,在阿爾卑斯山脈和塔斯馬尼亞山脈的高峰
上,覆蓋著厚厚的積雪,形成一派獨特優美的自然風光。
澳大利亞蘊藏著極為豐富的礦產資源,現已發現的礦產有70多種,其中,鉛、鎳、
銀、鉭、鈾、鋅已探明經濟儲量居世界首位,鐵礦儲量占世界第二位。澳大利亞是世界上
*大的鋁土、氧化鋁、鉆石、鉛、鉭生產國;同時還是世界上*大的煙煤、鋁土、鉛、鉆
石、鋅及精礦出口國,第二大氧化鋁、鐵礦石、鈾礦出口國,第三大鋁和黃金出口國。已探
明的有經濟開采價值的礦產蘊藏量:鋁礬土約31×108t,鐵礦砂153×108t,煙煤5110×
10st,褐煤4110×10。t,鉛1720×104t,鎳900×104t,銀40600t,鉭18000t,鋅3400×
104t,鈾61×104t,黃金4404t。澳大利亞原油儲量為2400×104 L,天然氣儲量為13600×
108m3,液化石油氣儲量1740×108 L。森林覆蓋面積占國土面積的20%,天然森林面積約為
1.55×10。ha0(三分之二為桉樹),用材林面積為122×104ha。澳大利亞漁業資源豐富,
捕魚區面積比國土面積還多16%,是世界上第三大捕魚區。
澳大利亞發育48個沉積盆地,其中20個盆地部分或全部位于海上。盆地中的沉積巖
建造覆蓋了澳大利亞陸地面積的一半,也覆蓋了約200×104km2面積的大陸架。澳大利亞
不同時代、不同類型的沉積盆地呈規律分布,西部、北部沿海盆地主要是中生代拉張裂谷
盆地,大陸西部和中部的盆地為元古宙一古生代克拉通內部盆地區,東部盆地為晚古生代
與中、新生代疊合盆地區,南部和東北部盆地為晚中生代一第三紀拉張裂谷盆地區。
目前在14個盆地內已經發現了油氣田,油氣產層主要分布于奧陶紀至新生代古新世
地層中,除了坎寧盆地的油氣產自泥盆系的礁相白云巖外,其他盆地的油氣均產自碎屑
巖。烴源巖的時代分布也較廣,從奧陶紀到古新世沉積建造均有出現。
澳大利亞是世界上主要天然氣生產國之一,自1998年以來,該國的天然氣年產量在
(300~355)×108 m3[(10590~12540)×108fee],其中相當一部分出口到日本和韓國等國
家,2004年的天然氣出口量達到了122×10sm。(4310×108ft3)。澳大利亞的石油不能自
給,在過去的30年中,其石油產量只能滿足國內需求的60%~95%。
澳大利亞的油氣生產史不到50年,**個商業油田(Moonie Oil Field)發現于1961
年,此后,又相繼在其他的13個沉積盆地發現了油氣田。
澳大利亞的石油主要產自吉普斯蘭盆地(Gippsland Basin)和北卡那封(N.Carnar—
von Basin)盆地。這兩個盆地的石油產量約占總產量的90%。從1970年起一直到1994
年,澳大利亞石油產量的一半以上來自吉普斯蘭盆地。不過該盆地的石油產量自1985年
起開始下滑,1996年之后,吉普斯蘭盆地的石油產量被北卡那封盆地所取代,北卡那封
盆地的石油產量已占澳大利亞原油總產量的一半以上,從而成為澳大利亞的**大產油盆
地。據澳大利亞地質調查局的研究(Geoseicence Australia,2003),截至2002年底,澳
大利亞的剩余探明加控制儲量分別是石油為11.08×108bbl·,凝析油為17.43×108bbl,
天然氣為25280×108m3(89.28×101ft)。石油儲量主要分布于北卡那封盆地和吉普斯
蘭盆地,而凝析油和天然氣則主要分布于北卡那封盆地、布勞斯盆地和吉普斯蘭盆地。
澳大利亞的天然氣開發也始于20世紀60年代,其天然氣產量在逐年上升。自1998
年起,澳大利亞的天然氣年產量保持在300×108m3(10590×108ft)以上。20世紀8f)年
代以前,天然氣主要產自吉普斯蘭盆地和庫珀盆地,1986年之后,天然氣產量的75%以
上都產自這兩個盆地,1989年之后,北卡那封盆地則變成了澳大利亞的**大產氣盆地,
當年該盆地的天然氣產量為76×10。m3(2680×lOsft3),而庫珀盆地和吉普斯蘭盆地的天
然氣產量分別為60×10m3(2120×lOsft)和59×10m3(2080×108ft)。
根據2001年的統計,澳大利亞發現的原油可采儲量(約9.2×108 m3)大部分(三分
之二)賦存于東南部海上吉普斯蘭盆地古近系儲集層中,其他的主要原油可采儲量發現于
北卡那封和波拿巴盆地,主要的天然氣儲量發現于北卡那封、吉普斯蘭、布勞斯、波拿巴
和庫珀盆地。
總之,澳大利亞大陸是一個石油資源非常豐富的大陸,雖然在這塊大陸發現了一些油
氣田,但對澳大利亞油氣聚集規律的認識還是初步的,也是膚淺的。為了更好地在這塊大
陸上開展石油勘探與開發,我們根據已有地質資料,總結以往的地質認識和勘探經驗,編
著了這本著作。在本書的編寫過程中,姚柏平、蔡楠松、肖蔚、饒軼群、駱衛峰、陳麗
萍、張康壽、耿福蘭、史良敏、王燕芳等給予了大力的指導與幫助,他們根據自己對澳大
利亞油氣的勘探實踐經驗,對本書提出了富有建設性的修改意見,對我們裨益頗深,受益
匪淺。在此,特向他們表示感謝!
全書共分七章,**章、第二章由郭念發編寫,第四章由錢桂華編寫,第三章、第五
章、第六章、第七章由張建球編寫,郭念發對全書進行了修改與統編。雖然內容上還很膚
淺,體例上還很零亂,但這是對國外油氣勘探的資料分析及勘探實踐的總結,在某種意義
上說,也是一次嘗試。
畢竟是一次嘗試,錯誤缺點在所難免,請同行專家學者批評指正。
編 者
2007年10月30日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經典常談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詩經-先民的歌唱